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3 11:0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论及东欧某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成效,“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53辆,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该国是( )
A.联邦德国 B.南斯拉夫 C.捷克斯洛伐克 D.民主德国
2.(本题3分)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从理论上和历史经验上说,都只是因为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就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这反映了作者
A.主张抵制计划经济体制 B.提倡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C.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 D.主张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3.(本题3分)某学习小组围绕下列图片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研究的主题是
A.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
C.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4.(本题3分)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
C.重点放在轻工业 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5.(本题3分)1703年,彼得大帝首次命名“圣彼得堡”(源自德语);1914年,圣彼得堡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彼得格勒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列宁格勒又更名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的历次更名反映了三百年来俄罗斯
A.与西欧的矛盾不断加剧 B.政治制度发生多次变革
C.社会主义革命曲折发展 D.国内外政局的屡次变动
6.(本题3分)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B.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
C.世界政治的多元化趋势
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7.(本题3分)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 B.旨在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缩小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差距
8.(本题3分)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9.(本题3分)1958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讲:“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还建议取消农场职工自留地、自养畜。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B.改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C.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完成
D.克服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10.(本题3分)造成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沙文主义思想泛滥 B.改革缺乏顶层设计
C.党内分裂造成动荡 D.受斯大林模式束缚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戈尔巴乔夫改革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 制度,实行 制、 制和 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
(2)结果: 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 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12.(本题3分)伟大转折: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 全会,作出 的伟大决策。
(1)主要成就
①经济体制改革:以 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 体制。
②综合国力的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 位。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 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③ 建设快速突进。
④ 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⑤2021年,习近平宣告,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全面建成 。
(2)意义:中国特色 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3.(本题3分)苏联解体
(1)1990年, 率先独立。随后, 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 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12月26日, 解体。
14.(本题3分)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1)主要原因:采取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目的: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3)概况
国别 概况
南斯拉夫 ①成果:建立社会主义 ,通过权力下放等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弊端: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波兰 实施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匈牙利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发展水平居 之首
15.(本题3分)国家的宏观调控:背景
(1)1929年爆发的 ,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2) 的生死存亡教训,以及 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样,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7.(本题2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改革效果有限
18.(本题2分)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替原来行政命令,承认市场调节作用,但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19.(本题2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20.(本题2分)戈尔巴乔夫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政治领域的改革却把苏联引向了歧途,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破产。经过“罗斯福新政”的实践和凯恩斯的理论创新,战后欧美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面对“滞胀”局面,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大调整,出现了一股强劲的私有化浪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各种救市措施的出台以及国家干预与监管的恢复和加强,国有经济的比重又在明显的恢复当中。
——摘编自刘儒《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材料二 西方经济学家侯兰得·汉德认为,苏联在五、六十年代曾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体制,到七十年代已黯然失色,八十年代将面临失败。苏联当局要想摆脱困境,必须在体制上进行改革。改革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即维持现行政策勉强摆脱困境的方案;回到中央集权的“保守”方案;非中央集权化的“自由主义”方案。
——摘编自陈陶《西方经济学家论苏联经济改革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实质。
(2)材料二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体制”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种方案”在战后苏联的具体实践。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战后欧美与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
22.(本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赫鲁晓夫推行的“玉米运动”在苏联产生的不良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于1968年10月宣布实行新经济体制,国家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项目,从30项减为9项,包括产品销售额、主要产品品种产量、工资基金、利润总额、盈利率等。1972年增加了新产品销售额和拉动生产率两项指标。1976年增加了成本指标。1979年,又决定自1981年起采用定额净资产指标来代替产品销售颈指标,防止企业片面追求生产盈利率。1979年,政府进一步明确五年计划是计划工作的主要形式,并加强长期计划的作用,规定企业可按照五年计划的要求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摘编自杨合湘《苏联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材料二 南斯拉夫于20世纪50年代取消了指令性的国家计划,在制定计划时,工人自治的三联合劳动组织进行自下而上的协调,鉴订自治协汉,再经过有关部门、共和国及自治省,联邦等层次的协调,最终订立社会协议,形成全国的社会计划。各种协议签订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政府与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协议签订后即具有法律性质,违反协议要按规定赔偿损失。政府主要采取经济手段、经济法令来调节生产,通过市场竞争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编《艰难的探索:匈牙利、南斯拉夫改革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1965~1979年计划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苏联计划制度改革相比,南斯拉夫计划制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斯拉夫改革的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B
3.D
4.D
5.D
6.A
7.C
8.D
9.B
10.C
11. 市场调节 社会主义 议会 总统 多党 “多元化” 经济 思想
12. 1978 十一届三中 改革开放 农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 二 基础设施 农业 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 重大贡献
13. 立陶宛 俄罗斯 1991 苏联
14. 苏联模式 自治制度 东欧国家
15.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
16.正确
17.正确
18.正确
19.正确
20.正确
21.(1)调整:从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奉行新自由主义,减少干预;再到加强宏观调控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
(2)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实践: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列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经济体制调整需与时俱进;改革需结合国情;注重相互学习、借鉴;勇于探索、创新。
22.(1)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限于自然规律和主观管理不善,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耕作粗放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2)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苏联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一定程度上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同时缺乏实事求是地精神,因而其改革不可能真正解决苏联经济面临的困境。
23.(1)内容:提出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由权;强调企业创新和效率;增加企业资金投入;强调计划性;淡化市场作用。
(2)不同:用协商计划代替指令性计划;坚持合作社形式的自由与灵活性;强调平等、自治;注重市场作用和经济规律。影响:南斯拉夫改革调动了工人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与南斯拉夫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也为南斯拉夫社会制度巨变埋下了隐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