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故都的秋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2308班 授课时数 1
执教者 授课日期 2023年11月29日
教 材 分 析 《故都的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篇课文的第一课,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抓住了“秋味”这个中心,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秋。文章以独特的手法,描绘不一样的秋,同时,也寄寓了丰富的情感,于悲秋之中颂秋,于颂秋之中悲秋。 本文既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作者动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手法特点。同时,注意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
学 情 分 析 高中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授课时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教 学 目 标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 学 重 难 点 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意境。
课 前 准 备 1、生: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自主朗读课文并结合语文新课程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成就以及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师: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课前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教 学 方 法 情景教学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假设你是郁达夫,在你的朋友圈中,你看到了这样的几条朋友圈,他们大都是发了几张图片以及自己的感受。图片取景也是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流水、高楼和鸟类。不同的则是他们的文案。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几位朋友千篇一律的都是对秋天的悲叹和感伤,但是在这时你突然看到让你眼前一亮的一则文案,让你不由自主的为他停留。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一反前人悲秋的态度直接表达了赞颂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当你放下手机放眼看到的也是一样的美景,便也突发奇想发一条朋友圈,那么你的文案是与什么有关,图片又从哪里取景呢?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你的人生经历以及你现在的感受先制定出你朋友圈的文案 解题 “故都的秋”:故都,指原来的首都,当时的北平不是全国的首都,作者还念及北平及北方的秋,写下此文。“故”字饱含了作者的眷恋之情。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快速阅读,初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找出文章的文眼句。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阅读全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各个层次大意。 明确: 一【1-2】爱北国之秋的原因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3—12】北国金秋之美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13-14】抒发对北国之秋眷恋之情 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活动二:着眼于你的所见所闻,找到取景素材并拍出几张素材 1.阅读后文章,大家找出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写出。 明确:庭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清秋佳果图 (PPT)展示五幅图 2.作者如何描写这五幅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或情感吗? 明确: 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 3.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之秋味的?(自由朗读、思考,小组讨论5分钟,每一组完成一幅图。) 明确: 生逐一派代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后师生组织语言共同完成表格 清静悲凉庭院秋景图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驯鸽的飞声破屋、破壁疏落的秋草秋槐落蕊图扫帚的丝纹落蕊细极柔软的触觉落蕊、潜意识觉得有点落寞秋蝉残声图蝉声衰弱的残声秋雨话凉图云渐渐卷向西边、天又青了、穿着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息列索落的风雨声、缓慢悠闲对话声灰沉沉的天、凉风、秋雨清秋佳果图淡绿微黄的枣枣树叶落
4.除了“故都的秋”之外,文中还写到哪里的秋,请在文中找出相关描写,说说它有何特点?请用三个字概括其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如何? 慢 南国(江南)之秋 润 淡 用意:通过与南国之秋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无比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5.开头:“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齐读开头与结尾,思考他们情感意味并不相同的情况下,本篇文章是悲秋还是颂秋? 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活动三:对评论区的疑问进行解答 文章从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述,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故都之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最后总括全文,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活动四:号召你的朋友发同款朋友圈 仿写:第十三段最后一句话。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
板 书 设 计 (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
1-2
)
向往
江南的秋:慢、润、淡
庭院秋景图
秋槐落蕊图
观秋声:清
记叙
秋蝉残声图
听秋声:静
品味
故都
分写(
3-12
)
秋雨话凉图
品秋味:悲凉
的秋
清秋佳果图
议论:赞美北国之秋
赞美
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
总写(
13-14
)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眷恋
)
教 学 反 思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自己有时候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恰当,过渡语也是千篇一律。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注重言简意赅地表达,不断地练习用简单、多样的话语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我意识到教学方式需要更加多样化。尽管讲解和示范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它们并不总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开始尝试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最后,我认为自己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有时候学生们会因为害羞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意提问或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我应该做到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