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3 11:3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附件3: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沁园春·长沙》
学科 高中语文 授课班级 高一 2310班 授课时数 2课时
执教者 授课日期 2023年9月
教 材 分 析 新课改背景下,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是教授的第一本高中语文课本,它承担着教授学生从初中顺利过渡到高中的重任。部编版的高中语文分为八个单元,分别以“青春的价值”“劳动”“古诗词鉴赏”“家乡文化生活”“乡土中国”“学习之道”“自然与人生”“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以及额外的四篇推荐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研究发现部编版语文更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的积累。
学 情 分 析 学生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习,会遇到学习壁垒,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转换学习方式。再者学生基础极其薄弱,阅读面狭窄,学习上习惯被动,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并传授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掌握词的体裁、风格等知识,诗歌的诵读技巧,掌握该词的重点字词意思,了解词的内容、思想情感等,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壮阔清丽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的能力,并背诵此词。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毛泽东意气风发、胸襟豪迈、勇往直前的少年情怀。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该词重点字词的意思、词的内容、思想情感。 难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壮阔清丽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课 前 准 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预习《沁园春·长沙》。 教师预备相应的朗诵视频及图片。
教 学 方 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是一个古国,也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在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文豪。那么在20世纪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领袖诗人——毛泽东,那么大家还记得初中学过毛泽东的一首词叫什么?《沁园春·雪》。那么在大家记忆中,对这首词最深的句子是哪个?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他的同词牌的一首诗作,《沁园春·长沙》,进一步体会他的诗词的魅力,领略诗人的领袖情怀。 知人论世 毛泽东是润之湖南韶山人。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酷爱古典诗词,一生创作诗歌50多首。他的诗歌记录了他革命的心路历程,也是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英雄史诗。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工农革命运动高涨,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成立,这年秋天毛泽东去广州开会,路过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色,诗人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奔放的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集体朗读诗歌 思考:整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全词的基调是怎样的?——绚丽秋景,革命豪情,豪迈。(板书) 重点词汇:沁园春,百舸争流,怅寥廓,峥嵘岁月,挥斥方遒,浪遏飞舟。(读准字音,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朗诵: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了,诗歌的阅读不同于小说,是非朗诵不可的,朗诵会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来拉近后感染你,给你一种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它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手段。 (三)再读课文,深入赏析 有句话叫诗言志,意思是通过诗词来表现或是寄托内心的想法、志趣,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诗去知道他的内心情感世界,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必须品读他的作品,这节课通过几个问题来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问题一:上阙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选取了什么意象?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怀?(集体朗读上阙) 诗人饱含情感的描绘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并由此发出了人间兴衰,世间沉浮该由谁来主宰的“天问”表达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志向。 1.先来看第一句词,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卓然而立的诗人形象。 2.那诗人在橘子洲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两句。大家读一遍。 会发现这两句主要写的是湘江的秋景。那么大家在这个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沁园春这个词牌的一个特点:领字——在此中起统领作用的字——看万山红遍,忆峥嵘岁月——一般是动词性词语领起一组句子。在读这个字的时候,需要声音稍稍拉长一些,有停顿。 3.在看字领起的这秋景里,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板书) 诗人何以将这些景色描绘的如此生动而富有活力呢?首先就是诗人在这些景物上投注了自己的主观情感,那么这些景物就成为了承载着情感的“意象”(物象——意象),一个承载着情感的物象,我们称为意象。那么一群有情感生命力的意象,我们把它称为意象群。 那么在这一组意象群中,大家有没有发现诗人选景的角度的特点和用词的精妙?(具体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眺,近看,仰视,俯瞰,总写——立体构图。 静,动——动静结合。 万(多),遍(广),层(密),染(浓),漫(满),透(清),争,击(力度雄姿),翔(秋水长天,交相辉映,鱼在水底游得欢畅,也像翔在空中一样,更写活了一个立体的审美意境),竞——炼字精妙 所以诗人描绘的湘江秋景是——层次井然,小度多变,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红绿白蓝相辉映。整幅画面绚丽多彩,意境壮阔,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追问:有一句诗叫“自古逢秋悲寂寥”,虽然这里讲到“寒秋”“霜”,但他为什么是充满着生命力的? 中国古代是有 悲秋传统 的,由眼前的萧瑟秋景思及己身,产生悲秋情绪。王国维有一句话叫做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心境。那么看同一幅景色,他会有不同的感受觉。诗人笔下的秋景生气勃勃,绚丽多彩,而且洋溢着广阔的,自由的,慷慨的,豪迈的激扬之情。这是不是由于诗人浪漫,想象,激情,他的作为政治家的事业,胸襟,气魄。胸怀决定一个人的事业,境界。 4.面对绚丽的秋景是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读一遍上阙的最后一句。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诗人在对待自然万物的关注之中,融入了自己的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由自然界的沉浮想到人类社会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思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主沉浮”讲出了全词的主旨。 从这里再回去看开头独立寒秋的“独”。那么这个独在这里不是孤独落寞的意思,而是一种独登、独行、独临的傲然伟岸。 那么以湘江秋水为背景,一个具有革命先觉,胸怀天下,特立独行的诗人形象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上阙讲完了,根据我们刚刚讲的顺序我们就可以把上却分为三个层次。 立: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板书) 第三个层次是上阕写景的落脚点,也是全词的词眼,也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发了下阙诗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 第二课时 问题二诗人回忆了哪些往事,同学少年是一群怎样的人?下阕的回忆与上阕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1、读完之后,大家会发现这是对自己往昔战斗生活的一个回忆。那么大家可以根据刚刚的分层方法去把它分一下层次吗? 忆峥嵘岁月:概括回忆。②恰同学少年:具体回忆。③曾记否:典型回忆。(板书) 第一层的补充资料:1911年,毛泽东来到长沙。从此开展了他长达13年的学习和革命。斗争生活。1914年到1918年读书期间曾与同学一起到橘子洲游览。1915年9月年印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小册子。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新民学会。五四期间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进步思想界的关注。1919年,组织和领导湖南反对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精神风貌)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革命活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仅是为了当时游泳的畅快感受吗?为什么? 其实讲的是与战友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豪迈之情。 这叫做象征手法 在水中搏击,象征着在革命的风浪中搏击,表现诗人的自信与追求。 这三句是对上片“谁主沉浮”的回答:主宰人间沉浮的是这些有激情、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们将担起中国革命的重任。 何为象征? 定义: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情感。 例子:1.乌鸦象征厄运,白鸽象征和平2.梅兰竹菊象征人的美好品性。 (四)小结 内容:看湘江秋景——写景问主 忆峥嵘岁月——叙事言志 挥巨笔绘湘江绚丽秋景,袒本色抒青年壮志豪情 (板书)
板 书 设 计 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上片:立 看 问(写景) 下片:忆 恰 答(抒情) 上下呼应,浑然一体
教 学 反 思 学生不太能回答得出“诗人选景的角度的特点和用词的精妙”这一问题,也许是设问方式太过深奥,不够浅显。对于让学生概括上下阙的层次的问题,学生也不太能做到,由此可见学生还未养成概括性思维,日后的教学中可以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又或者是学生基础太过薄弱,难以完成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