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年级 高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章节 第一单元
设计人 教龄 10 任教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精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文与单元其他几篇文章相比,故事简单,篇幅简短,所以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能很好的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一定方法和步骤。但是许多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讲解文言文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这本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以国家利益为重,抛弃个人恩怨,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的脉络。 2.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法;反复诵读法;归纳总结法;讨论探究法。 这些方法关注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教学资源 图片、课件
教法设计 1.朗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巩固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扩充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点拨法: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适时进行点拨。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请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古文中哪些人物具有高超的劝说艺术,既能让学生复习就知识,又能快速集中注意力。在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能言善辩之人何其多:邹忌巧言劝齐王,四方朝齐;唐雎严词拒秦王,保全安陵。无独有偶,两千年前还有一人,独闯敌营,以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退却强敌,此人是谁呢?他就是春秋时期郑国人烛之武。下面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预习,自主学习 1.学生听朗诵带,并为为PPT展示的词语注音,然后齐读课文(点拨学生注意情感、节奏、字音)。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2.课前参考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提示学生注意故事完整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提升学生的概括和组织语言能力。) 3.请学生朗读简介《《左传》(学生相互补充,老师提示重点记忆部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被称为《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左传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它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尤其善于战争描写。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基础知识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勾画出小组认为重要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结果,大家共同探讨,教师适时点拨。 (2)教师在学生勾画的字词基础之上,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归纳该课的基本文言知识。文言文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老师引导学生用总结归纳法把以前学的和现学的总结归纳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解读课题,加深对文章题目和作用的理解) (2)烛之武是在怎样的情形下退“秦师”的?(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及当前形势。) 问题1.为什么秦晋会联合?问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背景以及秦晋关系、实力,理解“无礼于晋”、“贰于楚”。 公元前630年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最终楚国战败。 问题2.当时的形势如何? 展示春秋形式图及秦晋围郑图,创设情境,以让学生体会到郑国危如累卵的形势。 (3)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当时的形势与故事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交代原因和形势为后文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皆与郑国有直接关系,而与秦国无关,为下文烛之武游说秦伯提供了可能,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秦晋两军驻扎位置是分处南北,互相不接触。这为烛之武游说秦伯提供了有力条件。 (4)烛之武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此段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塑造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疑难探究 (1)点名读读第三段,小组自行讨论,为该段划分层次,并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然后老师以填空题的模式进行提问,加深学生的理解。)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 A.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B.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的信心(阐明厉害,动摇秦军)。 C.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为晋着想,以利相诱)。 D.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离间秦晋联盟(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E.预测未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2)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体现了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自由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结合全文分析烛之武形象,结合现代观念认知。 结合现代观念去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想深度。在此过程中要突出强调烛之武“先国家而后私仇”的深明大义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我认为烛之武是_____,因为_____”的模式回答,老师先进行示范) A.政治观察家,烛之武首先是一个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 B哲学家:抓住主要矛盾,并分析和解决矛盾。 C.心理学家,能够抓住对方的心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秦君。 D辩士:能言善辩,极富艺术感染力。 E爱国志士:拯救郑国于困境。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搜集其他历史上的著名外交人物相关资料和事例。 2,小练笔,让学生写一段针对同学想抄作业问题的劝说词,对象是自己的同桌。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劝退秦师 秦晋撤离
教学反思 今后在备课中要注意多设置大问题,并且组织好自己的过渡语言,使得上一个问题和下一问题间能够环环相扣,步步逼近。如:通过改变课堂设置的角度,在文章的核心部分“如何退”这一问题上,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说,多思考,适当的给予补充。切忌以自我思想为导向引导学生说出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不要太多的分析“策略”问题,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