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场景 品细节 悟深情——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
设计思路创意与构思
教学内容: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父爱之舟》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由两篇精读,一篇略读,及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习作“我想对您说”、语文园地组成,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感受父母的爱。单元主题是“舐犊情深”,阅读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习作要素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关于体会情感,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如:“要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四下第一单元);“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四下册第四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五上第一单元);“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上第三单元)。而对于“场景、细节”的把握,在整套教材的语文要素中,是首次出现。我们要将这些已习得的方法,在本单元学习时加以巩固运用,实现教材前后内容的融会贯通,并使学生在场景、细节中体会情感时有方法、有梯度。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回忆了卖茧买枇杷、住客栈、逛庙会、背“我”上学、凑钱缴学费、送“我”赶考、缝补棉被七个场景。文章语言平白如话,以叙述描写为主,与本单元编排的其他两篇课文一样,通过点滴小事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感激,及深深的遗憾、愧疚,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解读课后习题第一题不难发现,同样作为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着重训练学生边读边想象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及场景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而感受母爱的伟大;而《父爱之舟》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场景中刻画的细小事物来感受父爱的深沉。本课中,“逛庙会”、“背我上学”等场景中的细节既有父亲背“我”时的系列动作,更有“万花筒”“丝绸汗巾”这样的细小事物,于细微处表现了家境拮据的现状下,父亲无微不至的爱。如“逛庙会”中,父子俩在热闹的庙会中找一个偏僻的地方吃凉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给我买热豆腐,回家做万花筒。这些小事,无不体现着父亲对我的爱不止养育,更是对“我”自尊的呵护。
而课后第二题要求理解意味深长的句子,与前一课刻画母亲细节不同的是,句子中作者不写父亲,反而花了大量笔墨写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同样值得学生细细品读,增强语言的感知力。家里粜稻、卖猪,虽然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作者身上。他想到家里的艰难,父亲的任劳任怨,“新滋味”涌上心头。
课后第三题,“父爱之舟”,既是指姑爹的渔船,也是指父亲的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这只小船,送“我”走到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关口,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深切期望和浓重的爱。父亲和小渔船的形象在作者记忆中融为一体,永难磨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段学生阅读叙事类文学作品应通过品味文字走进作者内心,实现情感共鸣,并进行语言输出、重构。
从学生的兴趣点、阅读的难点、体悟的困惑点、及学习表达的迁移运用几个方面深入探究,可以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课文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父爱。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达成教学目标:
(一)借助背景资料,想象当时的画面。
(二)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三)联系生活,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来感受。
学生分析:进入高年段 ,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语言表达更加有条理,基本能做到言辞达意。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仍然不足,对生活的感知力有一定局限,因而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唤醒。在低年段和中年段,学生已经学习并学会了利用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加以运用和巩固。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课文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父爱。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抓住细节体会深切的父爱,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父爱之舟》第一课时,知道了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都回忆了哪些场景呢?(卖茧买枇杷、住客栈、逛庙会、背“我”上学、凑钱缴学费、送“我”赶考、缝补棉被)
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通过这些场景和细节,去进一步感受父亲对“我”的爱。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逛庙会这个场景。
二、品读细节,感受父爱
1.交流“逛庙会”,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你觉得这个场景中哪个细节最感人?请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写上阅读感受。
批注小贴士:
(1)读到这里,我想象到当时……
(2)从这个句子中的xx这个词,我感受到……
(3)联系我自己的生活,我想到了……
(学生边交流边说感受,老师及时点评,重点关注: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发挥想象、结合资料、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细节中蕴含的情感。)
例1: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
生:父亲怕我馋了、饿了,就给我吃粽子,怕我不好意思,就找个偏僻的地方)
师:你通过联系上下文,读出了父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的自尊,是啊,父爱就是一种呵护。
例2: 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自己却舍不得吃。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很好的时代,不愁吃不愁穿,这一碗豆腐脑对于我们来说都算 不上是什么难得的美味。可是在作者的童年时期就不一样了,请大家看这一份资料: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很多人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甚至有人不得不卖儿卖女。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上百万。
师:读了这段资料,你想说什么?在你的生活中,你的父亲也这样做过吗?
师:是啊,你们的父亲就如同作者的父亲一样,在深深地爱着你们,而他们的爱都藏在生活的小事中。
2.引导朗读此段(分角色朗读)
师:六七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对这个场景念念不忘。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可以像刚才这样,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抓住关键词体会、结合背景资料和个人生活经验感受、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浓浓的父爱。接下来请同学小组合作,品读其他场景。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品味其他场景中的细节描写,感受父爱。
(一)小组合作
学习要求:
1.小组成员共同确定一个场景。
2.每个同学自由阅读,思考:你觉得这个场景中哪个细节最感人?画记相关词句,写上阅读批注。
3.组内交流这个场景中最感人的细节。
(二)全班交流
同学们自主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时播放相关的课件。
场景:住客栈
例1: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疙瘩。
生:抓住“父亲心疼极了”这个关键句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生:我仿佛看到了父亲满脸的心疼,也仿佛感受到他内心的难受。
例2: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
生:读到“父亲动心了”非常感动,联系下文, 我知道父亲平时对自己节省到了极点,而现在,花钱住旅店已经很奢侈了,却还打算花更多的钱换房,可见父亲只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我!
师:是啊,父亲“平时节省到极点”,而面对长满红疙瘩的我“父亲心疼极了”,这两个“极”字,足见父子深情。文中提到,我小小年纪,已经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那么父亲到底简单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课件出示:我的母亲常年卧病,不断服汤药。因为母亲的病。父亲便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不再去无锡教书,他在家围起母亲的围裙洗菜、做饭、喂猪,照顾孩子。也不怕别人嘲笑,当门外来人有事高叫“吴先生!”时,他匆匆解下围裙以“先生”的身份出门见客。很多时候,我对父亲与母亲的印象是重叠在一起的,也深刻的感受到父亲的不容易。——吴冠中《回忆录》
(追问:此刻你们还想说什么?)
师:通过品读回忆录,我们又进一步地感受到了父亲的任劳任怨、默默付出。我们感受到这位父亲是那样的伟大,他放弃了自己,成全了这个家,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板书:父爱如山)
场景:凑钱缴学费
例: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
师: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吴冠中,拿着这些凑来的学费,看着父亲为自己铺床,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酸和愧疚。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离开深爱自己的父母,一个人读书,心里的不舍。
生:作者面对父亲对自己的爱和期望,觉得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师:这些应该就是作者说的体会到的那种人生的新滋味吧!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这样的一种新滋味也让作者真正地长大了。吴冠中先生成年后能够成为一名画家、作家,能大有成就,这都离不开在他背后默默付出的父亲啊。
资料链接:(课件出示)几十年后,吴冠中成了世界著名的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新加坡美术馆、香港艺术馆、中国故宫等场馆收藏,此外,2016年,他的油画代表作《周庄》以1.3亿元起拍,经多伦竞价,最终2.36亿港元成交(2.11亿元人民币),2019年,吴冠中水墨画《狮子林》以1.4375亿元价格成交。
师:2019年,吴冠中水墨画《狮子林》以1.4375亿元价格成交。这一天,他终于不再为钱发愁,但是当年全家人为他凑学费时,那种复杂的新滋味,他一定还深深记得。
这一天,他终于不再为钱发愁,但是,那个曾经看到他满身红疙瘩,就心疼极了,奢侈得想加钱换床的父亲,那个只买得起一碗豆腐脑的父亲,那个给他亲手制作了童年唯一一个玩具的父亲,那个在风雪里背他上学的父亲,那个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弯腰低头给他缝补棉被的父亲,已经不在了……是父亲用自己的一切托举了我的成就。
师:醒来,枕边一片湿……(板书:深切怀念)
四、联系生活,体会父爱
师:在你的心中,父爱又是什么呢?是不是也隐藏在平时一点也不引人注意的生活小事中呢?请你回忆你的父亲最令你感动的一个场景,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