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带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
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究其
合肥六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
本质是西方文化优越论的表现形态之一。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
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
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
语
文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
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在广州南越王宫殿遗址发
掘速程中,发现了叠压在下方的大型造船万遗址,这就为秦代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证。《尚
考生注意:
书》《庄子》《山海经》等大量平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煮海为盐等记我,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记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一些学者认为
2.回答迭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索标号涂黑。如需
己到达印度、斯里兰卡)。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曾在青、究、幽、翼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腐
3.考试站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轮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
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战都有新的发明。在与日本等国的海战中,唐朝船队多次取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胜利。唐代开始设置市啪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弹经贸最早的官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带设机枸。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福州(时称泉州)、扬州等地都有规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对于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等的记述更为详尽,记
材料一:
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
宋元帝国成就辉煌海洋事亚的基础是官民同时经营海洋,进而促进了宋元海船的发展,
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
其船体结构、抗风性能、载重量,以及导抗技术,不但远胜于隋唐时代,而且远远超过当时最擅
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柏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
长造船航海的阿拉伯诸国。同时,宋元两朝开辟离岸、横渡北印度洋抵达西亚当非洲航战,元
宽松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的重心从陆上转至海洋,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
朝开辟了3条南北远距离海运航线,使符民无挠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尤此种种,使得宋元
入繁荣时期。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
两朝不但造就了中国航海盛世,也将“中国帆船时代”推上了巅峰。
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前后
当时,环中国海诸国既渴翌中国丝纲、瓷器等商品,文依锁中国海商经营其物产,并在相
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
当程度上通用宋元铸造的铜线或交钞。中国钱纱作为林中国海及北印度世界许多地方的共
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镇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通货币,相关记载很多。当元明时代闽身海商在“环中国海”建主起贸易网络时,欧洲人尚在
(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
探索通往东方的航路。后来,政洲殖民者虽然在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海上的霸权,但唯一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例外是环中国海的海上贺易优势,直到18世纪末始终掌握在民间华商手中因华商对欧洲
A:18世纪前,华商在环中国海的对欧贸易中占据主导权,白银不断从欧洲输人。
人贺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中欧之间的贺易收支均以欧洲天带来的白银来平衡,从而使得中
B.直到消朝前中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并没有完全形成实质性的海洋社会经济。
国成为世界白银的最大吸水库。令人扼腕的是,直到明中叶至清前中期,东南沿海地区无论
C.黑格尔认为中国属于内陆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双峰并立,不分轩轾。
从整体规摸还是经济形式上看,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社会经济的实质内涵”。明清
D.隋唐以前,海洋交往和贸易的官方管理并未制度化,至唐开始逐渐走上正轨。
海上朝贡贸易不具有开放性的贺易特点,“它很大程度上是对自高自大、高度专制的强杖政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之项是(3分)
的一种无奈的支持”。即使朝贡国可借此获利,也“是以政治权威满足感与经济利益投机感相
A,元明时代环中国海贸易网络的建立,直接导致了环中国海地区对当时中国物产以及货币
交换的异态形式”。
的依赖。
(摘编自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度落》)
B中华文明以内陆文化为文明底色的观点是由西方文化思想决定的,也是西方文化优越论
材料二:
的一种表现形态。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
C.考古发掘和典籍记载表明,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从先茶直到宋元时期,起起伏
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周校为
伏,曲折发展
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其中的代表他在
D,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海洋航线不断推进,从近海地区延伸到日韩、东南亚,乃至西亚,甚至
其《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这一规,点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
远到非洲地区。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合肥六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文·答案
(1-4题,6~7题,11-12题,15题,21题,每小题3分)
1.C
2.D
3.D
4.A
5.①官方的大力支持:宋元官民共营,提出相应国策,设置专门管理机构。②技术的快速加强:造船技术不断提
高,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积极探索航海技术。③航路的不断开辟:宋元开辟了抵达西亚乃至非洲的航路。④社
会经济的繁荣:丝绸、瓷器等物产越来越丰富。⑤对外交流的扩大:秦派徐福出海,唐代的远洋交流,郑和七下
西洋。⑥沿海港口城市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建立了规模很大的港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
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6.B
7.C
8.①用第二人称“你”来指代羊,体现出主人公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②“你”的运用中出现了所指的替换,有的
指亡妻,有的指放生羊,使内容富于变化,便于多角度抒发情感。③使小说的切口变小,能充分展示主人公的内
心世界,有益于形成一种亲切的对话氛围,以娓娓道来的方式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
5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从情节结构来看,主要情节就是老人和放生羊生活、祈愿等相依相伴的过程,没有跌岩起伏,却表现了他们获
得了内心的慰藉。②语言质朴真挚,以年扎老人为叙述主体,以白描手法和舒缓的语调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心
理变化。③以羊为载体,这里的羊有丰富的含义,主人公逐渐将桑姆与羊混合为一体,通过放生,主人公情感逐
渐积淀,慰藉的目的得以实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F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A
12.C
13.(1)所以听到伯夷风范的人,贪婪的人也变得清廉,懦弱的人也有了自立的志向(立下志向)。(关键词“风”
“廉”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不理会(顾及)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都是豪杰之士,也是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
(关键词“是非”及判断句式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14.①孟子肯定了伯夷的坚守原则。伯夷对于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君王和臣子,不屑与之为伍。②韩愈赞扬了伯夷
特立独行的处世态度。伯夷不顾及别人的抨击、议论,坚持己见。(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
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双眼不看丑恶的事物,双耳不听丑恶的声音。不是他理想中的君王就不去侍泰,不
是他理想中的百姓就不去役使。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退隐归田。施行暴政的国家,暴民聚居的
地方,他都不愿去居住。他觉得和那些乡下人相处,就好像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泥地炭灰上一样难受。商纣
在位的时候,他住在北海海边,等待着天下太平。所以听到伯夷风范的人,贪婪的人也变得清康,懦弱的人也
有了自立的志向(立下志向)
伊尹说:‘哪个君主不能侍奉?哪个百姓不能役使?'所以天下太平他也出来做官,天下混乱他也出来做
官。他说:‘上天创造民众,就是要让先知理的人教育后知理的人让先觉婚的人启发后觉婚的人。我,就是上
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