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邺城(yè) 伐薪(xīn) 石壕吏(háo)
B. 老妪(yù) 俄顷(qīng) 沉塘坳(ào)
C. 幽咽(yàn) 布衾(qīn) 口称敕(chì)
D. 挂罥(juàn)突兀(pài) 三重茅(chóng)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B.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D. 两鬓苍苍/十指黑
3.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弗学,不知其善也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C.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执策而临之
D. 天下为公
忍能对面为盗贼
4.下面对诗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B. 《春望》中“家书抵万金”一句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杜甫对佳人的强烈思念
C. 《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两句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D. 《爱莲说》中用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豁达大度的美好品质
5.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A. 第一节,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表现出痛惜之情。
B. 第二节,写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平静而又喜悦的情绪,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如实地写出了自己一点也不失态,是那样率真。
C. 第三节,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
D. 第四节,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 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 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 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7.文学常识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__________体古诗,这是_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诗,该作品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崇高思想境界。
(2)《卖炭翁》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__________》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3)《石壕吏》是一首著名的__________诗,精炼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描写得自然真实。
8.杜甫《石壕吏》
(1)老翁 墙走,老妇出门看。
(2)听妇前致词:三男 城 。一男 书至,二男新战死。
(3)室中更无人, 有乳下孙。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写给杜甫
梁秋红
你生在一个充满着太多的繁华与不稳定的朝代
你是一个永远以振兴天下为己任的男人
你的字很重
一笔一画压弯了níng重的枝丫
你的驴很瘦
驮不动理想和抱负
茅屋为秋风所破
你想的是广厦万间
衣食无着
你却“穷年忧黎元”
一个又一个子夜
你在如豆的青灯下咀嚼着时代的苦难
忧国忧民
于你是神圣的图腾
守护家园是你永远的梦
这个梦
映红了你的人生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níng( )重 广厦( ) 咀嚼( )
(2)“图腾”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请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
农夫殴宦
韩愈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①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②”,仍邀③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节选自《顺宗实录·宫市》)
[注]①宦者:宦官。②门户:指“门户”税。③邀:强要。
(一)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营 营:_____________
(2)翩翩两骑来是谁 翩翩:_____________
(3)才与绢数尺 与:_____________
(4)农夫涕泣 涕:_____________
(5)不取直而归 直:_____________
(二)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比较【甲】【乙】两文中卖炭翁和农夫的形象,可以看出,卖炭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农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甲】【乙】两文中人物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______
(2)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______
(3)卖炭得钱何所营 营:______
(4)翩翩两骑来是谁 翩翩:______
(5)手把文书口称敕 敕:______
(6)回车叱牛牵向北 回:______ 叱:______
(7)宫使驱将惜不得 将:______
(8)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______ 直: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②,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③。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④。
已诉征求⑤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时,因搬家把住的草堂让给吴郎(即诗中的远客)居住。吴郎住下后,即“插疏篱”以防人打枣。杜甫为此写诗劝阻。②[西邻]指扑枣的妇人。③[转须亲]反而更应对她亲善。④[甚真]太过较真。⑤[征求]赋税征敛。
(1) 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开篇即以“风怒号”写出秋风声音之大,又以“卷”字写出了秋风威力之猛。
B. 《又呈吴郎》一诗,前两句以诗人居住时对待“扑枣”妇人的态度写起,又交待了老妇人孤苦无依的处境。
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倚杖”表现出诗人的焦灼迷茫,《又呈吴郎》中“防”字写出吴郎的多疑敏感。
D. 两首诗中“丧乱”“戎马”等词语,既反映出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又揭示出人民贫困的原因。
(2) 清人吴农祥评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因一身而思天下,……仁者之怀也”,这份仁者之怀也体现在《又呈吴郎》中。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说说你对杜甫“仁者之怀”的理解。
13.阅读《石壕吏》,完成问题。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从诗人“暮投石壕村”到天明登途,从差吏“①____”(用三字原文)到带妇应役,从老翁“逾墙走”到潜归独别……线索丰富完整,情节紧张压抑。诗人首尾叙事,中间写话,巧借老妇之口,诉说其一家的悲惨遭遇,揭示了②____ 给底层人民生活造成的深重苦难。
(2)本诗中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和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现了人物的矛盾心理。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表现这种矛盾心理的深层用意。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顷”的正确读音为“qǐng”。
C项,“咽”的正确读音为“yè”。
D项,“兀”的正确读音为“wù”。
2.【答案】B
【解析】 应为“大底/天下寒士/俱欢颜”。
3.【答案】D
【解析】A.代词,它。
B.助词,的。
C.连词,表修饰。
D.是/做。
4.【答案】D
【解析】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爱莲说》中用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来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故选:D.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5.【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重点语句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的体裁、作者等相关的文体、文学常识,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就能很好答题。
【解答】
选项ACD正确。
选项B第二节写群童抢茅,表达诗人对群童行为的无可奈何,B不正确,故选B。
6.【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重点语句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型,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的体裁、作者等相关的文体、文学常识,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这些知识点,就能很好答题。
【解答】
选项ABC正确。
选项D应为“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D不正确,故选D。
7.【答案】(1)歌行 唐 杜甫 忧国忧民
(2)唐 白居易 新乐府
(3)叙事 抒情 议论
8.【答案】逾 邺 戍 附 惟
9【答案】(1)凝 shà jué
(2)坚定而执着的信仰
(3)引用 比喻
(4)守护家园难道不是你永远的梦吗?
10.【答案】(一)(1)谋求 (2)轻快的样子 (3)给 (4)流泪 (5)同“值”,价钱
(二)(1)他们手里拿着公文,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掉转车头,大声吆喝着牛牵往北面。
(2)(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
(三)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性情刚烈,敢于反抗
(四)反映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解析】【参考译文】
【乙】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农夫流泪哭泣,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我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于是殴打了宦官。
11【答案】(1)木柴
(2)灰白
(3)谋求、需求
(4)轻快的样子
(5)指皇帝的命令
(6)调转;吆喝
(7)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8)挂;同“值”,价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本题注意“敕”“直”的解释。
12.【答案】【小题1】C
【小题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家狂风破屋、屋漏衾裂的凄苦念及天下寒士的疾苦,发出了为天下寒士求广厦而宁愿受冻而死的撼人心声。《又呈吴郎》中诗人由自身漂泊困顿体察到妇人的孤苦无助,专门写诗劝吴郎不要“插篱”,让“无食无儿”的妇人能“扑枣”果腹。可见,杜甫的“仁者之怀”是舍己为人、心系苍生的济世之情,是同情百姓疾苦的悲悯之怀。
【解析】1.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意思是: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因此“‘防’字写出吴郎的多疑敏感”理解不当。故选C。
2.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结合“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知,作者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推己及人,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根据《又呈吴郎》中“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含蓄劝谏说吴郎不要“插篱”,结合“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可知,劝说的原因,是因为“妇人”“无食无儿”“贫到骨”,可见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足以表现“仁者之怀”是舍己为人,关心劳苦大众的情感,是同情天下百姓的悲悯之怀。
13.【答案】(1)①一何怒;②战争。
(2)“老妪力虽衰,请从更夜归”,老妇人年老体衰却自请服役,这不合常理,表现了老妇为了保全家人而勇于承担苦难的牺牲精神,更能突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艰难处境。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结合内容可知,杜甫要表现的是人民的疾苦,通过官吏夜抓人这种形式告诉读者,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从侧面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的意思是: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老妪年老力衰与自请上战场形成了矛盾,但联系上文老妪的三个儿子都已经上了战场,家中只剩下自己、媳妇和还在吃奶的孙子可知,老妪这种不合常理的做法实际是为了媳妇不被带走,老妪不顾自己已经年老力衰,自请服役,表现了老妇为了保全家人而勇于承担苦难的牺牲精神,更能突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这样炭就会卖个好价钱。诗人用“不合常理”之举,深刻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译文: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们连夜赶回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