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 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9.2 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23 23:0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本课除了利用视频资源突破难点外,让孩子们通过分组互动,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能够有效学习,在小组组建、分工合作、知识共享等方面要指导到位,还要关注青少年好学、好奇、好新、好动的心理特征。本节课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只是进行全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处于本章的核心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②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观察心脏,辩认心脏的结构,说明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③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认同体育运动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形成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重点:①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②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③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及教师引导、讲授,学生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在学生探究实验后具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对图片观察的讨论分析及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和动画,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景激趣、明确目标(2分钟) 【导入】在日常生活中,人会因创伤引起出血,如擦破了皮肤,渗出少量的血液或是严重点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但有些严重事故则会导致伤口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这是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对,这是因为伤及了不同种类的血管。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不同的血管。 【师】展示教学目标,今天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大家齐读。 【师】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给血液循环下一个定义,什么是血液循环?那么组成血液循环的器官有哪些呢? 【板书课题】血管和心脏 思考并尝试回答 明确学习目标 看课本并回答 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产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认识人的体内有不同的血管。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预习检查,提出问题(3-5分钟) 【检查汇报】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汇报课前预习结果。 【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疑惑。 汇报课前预习结果, 提出问题或疑惑。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合作探究、释疑总结(20—25分钟) 【多媒体展示】动脉血管的图片,引导学生区分这是什么血管? 【学生】据图和预习的勾画总结动脉血管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静脉血管的图片,引导学生区分这是什么血管? 【学生】据图和预习的勾画总结静脉血管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毛细血管的图片,引导学生区分这是什么血管? 【学生】据图和预习的勾画总结毛细血管的特点。 【观看动画】观看动脉血管,毛细血管,静脉血管之间连接的动画。 【探究一问题1】:判断下列分别是哪类血管遭到破坏? 【探究活动】模拟练习止血包扎 目的要求: 模拟对不同类型出血现象进行处理,学习止血包扎的方法。 方法步骤:两人一组,相互模拟处理不同类型的出血现象。 【探究一问题2】:动脉出血应该按压近心端还是远心端?静脉出血呢? 【多媒体展示】动脉出血止血包扎图片。 【讨论问题3】:观察下图判断血管的类型。 A是 血管 ,B是 血管,C是 血管,判断依据是 【提出问题】血液在血管中运输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学生】心脏 【师】那么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多媒体展示】人体上部器官分布图,判断心脏的位置。 【学生活动】据图寻找心脏在身体中的位置,并指出来。请同学上讲台给大家指出心脏的位置。 【多媒体展示】心脏的外部图 【活动探究三】仔细观察右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心脏由四个腔组成,在图中标出这四个腔的名称填写各部分名称,然后找出各腔所连接的血管,并标出血管名称。 问题2:比较心房壁与心室壁的厚薄,最厚的是哪个壁? 问题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功能? 【板书】心脏 【活动】计时一分钟,数一数自己心跳的次数。 【师】那么心脏在每分钟内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成人安静时平均心率为75次/分钟。 【知识拓展】什么叫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60s/心率 在你的一生中,心脏不停跳动而不疲倦,这是为什么? 若心率为75次/min,则完成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为0.8s,具体时间分配是:心房每工作(收缩)0.1s,可以休息(舒张)0.7s,心室每工作0.3s,可以休息0.5s。心肌在每个心动周期中都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并使血液可能充分流回心脏,为下一个心动周期输出血液做好准备。 观看图片 总结动脉的特点 观看图片 总结静脉血管的特点 观看图片 总结毛细血管的特点 观看动画 学生讨论 区分不同的血管 明确实验步骤及方法, 两人合作进行活动 讨论,做出正确止血动作 描述动脉出血的止血办法。 观看图片 思考 回答 思考、讨论 引出另一重点内容心脏 寻找自身心脏的位置 上台演示 思考 描述心脏的外部 观察、思考,填写 思考 讨论 交流 思考、归纳总结心脏的功能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思考回答 讨论、分析回答 讲解,理解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看图,看动画,学会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及动静脉之间的连接 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及严谨求实品质。 两人合作,完成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据图寻找自身心脏的位置,并上台演示,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对心脏内外各个方位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熟记,既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及小组合作能力,也解决了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际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快乐中学习,识记知识点 通过学生的讨论,了解在人的一生当中心脏不停跳动而不疲倦的原因。
(四)展示点评、总结升华(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上、方法上、价值观上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积极思考,回忆学习过程,归纳整理知识,谈收获。 使所学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五)练习反馈、拓展思维(8-10分钟) 1、分布在身体的深层,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的是( ) 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动脉和静脉 2、血液在哪种血管中流得最慢,这有利于( ) A.动脉,气体交换B.静脉,物质 C.毛细血管,气体交换 D.毛细血管,物质交换 3、心脏肌肉最发达的部位是( )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4、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 ) A、动脉 B、静脉C、毛细血管 D、心脏 5、与心脏右心房相连的血管是( ) A、肺静脉 B上下腔静脉 C、主动脉D、肺动脉 6、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 A动脉瓣 B静脉瓣C房室瓣 D心壁 7、在血液循环中,能保证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而不会倒流的原因是 A、血液的惯性作用 B、心脏和血管内瓣膜的作用 C、血管壁的弹性作用 D、心脏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8、当动脉瓣处于开放,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时,脏的状态是( ) A、心房、心室同时舒张 B、心房、心室同时收缩 C、心房收缩,心室舒张 D、心房舒张,心室收缩 9、右图为心脏结构图,据图回答: (1)心脏主要由  构成,分为四个腔,其中心肌最发达的是  。 (2) 图中属于静脉血管有  。(3)血液在心脏与血管里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是因为图中f只能向  开;e只能向  开,使血液不能倒流。 (4)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出a,A,B,c这四部分结构中血液流动的方向:  。 分析思考、独立完成达标自测题 分析思考、回答 分析思考、独立完成达标自测题 分析思考、回答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动脉 结构:四个腔 一、血管 静脉 二、心脏 毛细血管 功能: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本课除利用视频资源突破难点外,加深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学生能够有效学习,在小组组建、分工合作、知识共享等方面要指导基本到位。 2、本节课堂教学老师利用了生活常识引导教学,效果很好,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利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分组讨论和知识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效果也较好。整节课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视野,有机地把本节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了从生物到生活,从生活到社会的跨越,很好。 3、本节课若采取模型解剖,课堂活动再多点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