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沁园春 长沙
运用:
毛泽东在本诗中运用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些意象,创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品语言 解诗情
郭沫若先生曾经撰文赞扬毛泽东诗词: “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自主思考,品味《沁园春 长沙》的语言,通过上节课的赏析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词作描写的画面。
自主思考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生机盎然
博大心胸
昂扬乐观革命精神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思考:
诗人追问的“苍茫大地”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寄寓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诗人口中所问的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这个社会的命运,是怎样去往和建造心中所向往的那个世界。
以天下为己任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美丽壮阔的秋景,生发出什么感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见山川的壮阔美丽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怅”写出词人思绪万端,百感交集。“问”又表达了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的追问,表现了诗人的胸怀与抱负。
思考:
到底怎样的人才能够主宰祖国的沉浮?词人是否做了回答?
恰
领字
同学少年
斯诺:毛主席您好,听闻您青年时期曾在长沙求学与工作,能分享一些小故事吗?
毛泽东:1914年,21岁的我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起从事革命活动,我们经常在湘江岸边,橘子洲头聚会,讨论国家大事。
斯诺:请问读书期间,你们组织了哪些印象深刻的活动?
毛泽东: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我在9月印发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小册子,组织进步同学开展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同年,我领导革命青年驱逐了反动校长张干。
斯诺: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年。请问您们这群青年有成立革命组织吗?
毛泽东:1918年,我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
斯诺:1918年6月毕业后,您有继续从事革命吗?
毛泽东:我一直在从事革命的路上。1919年我主编《湘江评论》,我们发表了一篇篇抨击黑暗现实、鼓舞民众奋起战争的激越文章。下半年积极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北洋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斯诺:您真是伟大的领袖。
记者埃德加 斯诺为撰写《毛泽东自传》,与毛泽东进行了一次访谈。
模 拟 访 谈
结合访谈内容,并认真阅读词的下片,思考为什么这群“同学少年”能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
思考:
找出描写恰同学少年精神风貌的句子。诗人回忆中的同学少年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小组活动二
青春年少 才华横溢
热情奔放 敢想敢做
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官僚军阀
救国救民 敢于斗争
最后三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怀念,同时也虚指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显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情中显志
忧国忧民、勇挑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情怀。
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小组讨论:
中心: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小组活动
小组讨论:
本词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表达了什么志向
有人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实写,有人认为是虚实结合,既写毛泽东当时眼前的实景,又暗含当时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政治形势,你怎么看?
观点一:实景。因为当时作者只是站在湘江的橘子洲上,不可能看到全国各地的自然景观,而且全国各地秋景也不同。
观点二:虚实结合。诗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写实,更多的是想象和联想,每个人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读出不同的内容。词中所写既是湘江之景,也是祖国大地之景;既指自然景,也暗含社会形势。“万类”则包含了所有种种。
深入探究:
总结
全词上阕写景,意境开阔,气魄豪迈;下阕抒情,胸怀博大,斗志昂扬。
纵观全词,诗人用词形象精炼,风格大气豪迈,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壮烈情怀。
艺术手法:上阙——景中寓情
下阙——情中显志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