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高一语文组
必修一第一单元
百合花
第一课时
茹志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虽然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离我们远去,但通过触摸有温度的文字,我们仍然能够穿越时空,找到那些打动心扉的人、事、情,感受特定时代的青春风貌。《百合花》就是这样一篇有温度的小说。
本节课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4: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 说
文学常识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
01
小 说
文学常识
1.按篇幅分: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
2.按题材分: 武侠、历史、言情、军事、推理、科幻等
3.按语言分: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4.按体制分: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和自传体
小 说
文学常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描写角度:正面描写(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神态、细节)与侧面描写。
情节: 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和主题关系图
主旨
突出、丰富
决定、推动
表现、彰显
揭示、升华
情节
呼应、
照应、
推动
环境
渲染、
烘托、
交代
人物
衬托、
对比、
突出
重点
作者简介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
192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进过孤儿院。
1942年在浙江武康县初中毕业。
1943年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干部。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1998年10月7日逝世。
02
作者简介
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很多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
成就评价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1980年王安忆和母亲茹志鹃在上海作协
文坛母女花——茹志鹃与王安忆
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1.阅读全文,说说小说讲了什么事?(概述小说情节)
何地
何人
何事
1946年的中秋
前沿包扎所
我,通讯员,新媳妇
带路、借被、牺牲、献被
1946年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一起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最后新媳妇执意将新被献给为救人而牺牲的小战士。
活动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
03
何时
10分钟之内速读全文,顺手标好段序、画出时间词。顺便尝试给文章划分层次。
2.按照小说的情节布置,划分文本层次。
开端(1~23段):通讯员送我去前线包扎所。
01
发展(24~43):通讯员随“我”借被子。
02
高潮(44~57):通讯员壮烈牺牲,新媳妇缝衣服。
03
结局(58~59):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子。
04
活动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
析环境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03
1.环境方面(环境本身)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
③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物方面(环境与人物)
④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⑤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节方面(环境与情节)
⑥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
⑦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⑧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⑨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⑩引出下文内容。
与开头(上文)或(下文)结尾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旨方面(环境与主题)
揭示主题。 深化主旨。
从环境自身、情节、人物、主题、艺术表现(审美意蕴)等五个角度分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
找出三处环境描写,分析作用
本身-意境: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清新干净的景象。
人物-性格:在残酷的战争之前,眼中却是这样一派和平的景象,体现出他们作为革命战士临危不惧、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1.环境自身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
③象征、暗示社会环境。
2.人物
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前后呼应
4.主题
深化/暗示/揭示/作品主题
第4段
环境描写
找出三处环境描写,分析作用
本身:在残酷的战争之前,眼中却是这样这一景物描写交代了总攻前的环境,“满月”照应了前文的中秋。
情节:凸显了战争环境的恶劣,为下文通讯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埋下伏笔。
人物:烘托人物的心情。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1.环境自身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
③象征、暗示社会环境。
2.人物
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前后呼应
4.主题
深化/暗示/揭示/作品主题
45段
环境描写
找出三处环境描写,分析作用
主题:通过描写中秋节的温馨情境,反衬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1.环境自身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
③象征、暗示社会环境。
2.人物
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前后呼应
4.主题
深化/暗示/揭示/作品主题
47段
本堂作业:
1.环境自身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
③象征、暗示社会环境。
2.人物
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前后呼应
4.主题
深化/暗示/揭示/作品主题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11)
对照旁边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下面一段环境描写。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11)
写出了温馨静谧的乡村生活环境,引出“我”和小战士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生活的怀念,表现通讯员的淳朴、憨厚,也表达了战争年代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环境自身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
③象征、暗示社会环境。
2.人物
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前后呼应
4.主题
深化/暗示/揭示/作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