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8 兰亭集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8 兰亭集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2 20:4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兰亭集序》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一5
课时
第二课时
设计者
王再利
一、教材内容分析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聚会。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到看法。文章由乐转痛进而转悲的情感变化,在理解上本就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这是1662年前的古人用文言所写,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准确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缘由,则是难点中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具体分析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能运用文言基本知识,理解句意,读懂文意。
(2)过程方法:
通过诵读、探究、讨论等,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的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体会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感悟生命的要义,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段,文言文的学习基础较弱,文言基本知识的积累尚浅,文言文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尚在养成中,因此学习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过程
资源准备、教师活动、预计时间
学生活动、预计时间
设计意图
一、前奏
1.赏照入题:
展示学生聚游的几张照片,引入本课,板书课题。(2分钟)
2.品帖试背:
展示唐人冯承素《兰亭集序》书法摹本,品鉴书法“飘若浮云,矫如游龙”的神韵。以帖为引,请学生试背文章第1、2自然段。(3分钟)
欣赏照片,分享快乐。(2分钟)
品鉴书法,感悟神韵;背诵语段,展示风采。(3分钟)
引入新课,
营造氛围,
创设情景,
巩固背诵。
二、铺垫
1.扎基固本:
出示练习,请学生即刻作答。(5分钟)
2.难句释义
选取几个句意理解有难度的句子,引导学生准确翻译。(5分钟)
回答问题
(5分钟)
探究翻译
(5分钟)
落实基础,
解决难点。
三、探究
1.情感初探:
出示问题:请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词语:乐、痛、悲。请学生回答。(2分钟)
2.问题探究:
乐因何而生?
痛由何而来?
悲缘何而发?
引导学生逐一探究这三个问题,适当板书。后两个问题是难点,做重点探究。
(1)乐之由:
引导学生从第1、2段中找。(3分钟)
(2)痛之因:
引导学生细读第3段,从中找出作者“痛”(痛惜)的缘由。(5分钟)
(3)悲之源:
出示时人崇尚的老庄哲学中“齐生死”的错误观点,感悟“昔人”、“作者”、“后之览者”千古同悲的慨叹。(6分钟)
学生思考回答
(2分钟)
在老师引导下,对这三个问题逐一思考、探究、作答。
学生思考回答。
(3分钟)
学生探究回答。
(5分钟)
学生探究作答。
(6分钟)
把握行文思路,
理解作者情感。
探究情感变化缘由,揣摩作者的的千古之叹。
赏析清雅朴素之美
品味即景感怀之痛。
感悟千古同悲之思。
四、延伸
1.感悟主旨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重视精神超越,主张珍惜有生之年,多做实事的人生态度。(3分钟)
2. 探求真义
出示问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下面列举出几种观点(出示哲人的话),你赞成哪一种?或者,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
请以“羲之,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出来。(4分钟)
学生思考探究
(3分钟)
学生思考交流,
为课后写下自己的看法做准备。(4分钟)
理解作者情怀
读写结合练习,培养创新思维。
五、结束
1.收束全文:(1分钟)
2.布置作业:(1分钟)
①整理文言知识
②背诵全文
③微写作:完成《羲之,我想对你说……》
学生聆听、记录。
(2分钟)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良辰、美景 人生短暂 由己及人
乐 痛 悲
赏心、乐事 世事无常 千古同悲
课堂小结: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在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这人生之乐便是开头的兰亭雅集,那是形象化的表现。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混浊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生长河中溅起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
正如著名学者周国平说:“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

五、教学流程图
赏照入题 扎基固本 情感初探
前奏 → 铺垫 → 探究 问题探究
品帖试背 难句释义 痛悲溯源
感悟主旨 收束全文
→ 延伸 → 结束
探索真义 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