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文化发展历程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文化发展历程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2 15:5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复习课
科目
历史
教学对象
高二文科班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牟晓萍
一、教材内容分析
必修三一共分为: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六个单元,虽是以模块方式呈现,但相对而言,知识点的系统性、联系性不强,需要教师与学生深入挖掘、归纳整理。
二、教学目标
【高考题目分析】
(2012高考14题)下列各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此题是当年高考得分率极低的一道题,学生反映看到此题立马晕晕乎乎,专家解释此题考在了学生的“软肋”上,就是没有把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内容进行横向对比。就在人们为此题议论纷纷之时,2014年高考,又出了一道类似的题目:
(2014年高考13题)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政治学》
这两道题目说明,帮助学生攻克时间和时间段划分不清的软肋刻不容缓。
(2014年高考文综)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
这道题的难度不大,得分率也相对较高。这种从专题的角度出题的方式,已经成为历史高考题目设计的主流。
【具体描述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儒学、人文主义、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等几个专题的完整内容,理解其产生、发展、深化的过程和历史事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同一时代中外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及各自的特点,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和世界发展潮流。
(2)过程方法:
通过自主归纳核心知识点的方式,巩固对必修三核心知识点的理解,锻炼自主归纳、独立复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通过教师问题的引领,深入理解核心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外同一时期历史事件的对比,深刻领会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和中国为此探索的发展道路。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探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们用课堂讨论的模式,深度进行了必修三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自我感觉学得挺好、挺到位的。但是通过各种测验发现,有两个方面是学生掌握非常薄弱的,一个是知识点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一个是时间概念。那么,这节课,我们就着重解决这两个问题,来巩固对必修三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课前,学生都完成了自主总结的工作。一个,是按照专题形式,绘制了必修三核心知识点的线索图,另一项,是按照时间线索,绘制了必修三核心知识点的中外对比图。在按照专题线索归纳知识点的时候,学生普遍归纳了以下几个专题:儒家发展历程;人文主义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西方科技文化。说明这几个专题的知识点相对完整,有利于学生清晰地学习本册书。按照时间线索归纳的时候,学生普遍反映比较困难、比较乱,出现的错误、遗漏点也比较多,说明学生的时间和时间段的概念依然是最薄弱的部分。
四、教学过程
资源准备、教师活动、预计时间
学生活动、预计时间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布置作业:按照专题形式,绘制必修三核心知识点的线索图;按照时间线索,绘制必修三核心知识点的中外对比图。
2、为学生编制必修三专题练习题和必修三时间线索、中外对比练习题。
3、硬件准备:IPad、wifi、
软件准备:作业盒子
4、座位准备:座位摆放成U形。学生自愿选择自己最舒服的位置和靠近自己最愿意交流的同学。
1、自主总结必修三核心知识点
2、准备IPad,将作业拍照上传到作业盒子。
3、自主选择上课座位。
学生自主归纳核心知识点,锻炼学生自主归纳能力,巩固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学习。
U形座位摆放,便于师生交流和形成平等的学习环境。
一、专题线索图
一、如果你是生活在宋代的士人,你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
二、关于儒家发展历程
1、你是如何概括儒学发展阶段的?
2、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能看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3、宋代、明清时期儒学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儒学做出了怎样的调整?
4、宋云萱同学发现:儒学与专制制度是捆绑的,凡是儒学收到冲击之时便是人们对专制制度提出发对意见的时候。而我们梳理儒学发展历程发现,在哪些阶段儒学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比较大?也就是意味着18、19世纪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什么? 看图片,当代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说明了什么?
三、人文主义发展历程
1、你是如何概括人文主义发展阶段的?
2、结合时代背景,说说文艺复兴时期,为什么要复兴古希腊文化 ?
3、但是“复兴”一词又没能准确地表达这一时期的实质。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什么不同?
4、从批判对象、指导思想和影响上,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四、根据你的总结,结合具体史实,谈谈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体现了怎样的历史特点。
1、查看自主总结的专题线索图,思考、交流以上问题。
2、对比教师在作业盒子上推荐的优秀作业,再次思考以上问题。
3、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必修三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4、在作业盒子上完成练习,修正错题,巩固知识。
1、在学生总结完知识点后,教师用问题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度学习核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再次深化对相关内容的认识。
2、教师通过推送优秀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别人的总结,取长补短。
3、U形座位的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交流,形成平等的学习氛围。
二、时间线索图
1、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几乎在同一时期都产生了闪耀古今的伟大思想,概述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共同点。
2、徐光启(1562-1663)年在上海、天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实践,最终写成《农政全书》;伽利略(1564—1642年)用望远镜观察天体,从而证实“太阳中心说”。从内容、特点、作用三方面,概括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的不同特点。
3、16-18世纪,中西方都出现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其影响各有什么不同?
4、近代前期,古老的中国面临着怎样的世界局势?结合史实说明,近代科技文化的革新如何影响着古老的中国?
学生活动步骤同上
设计意图同上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对必修三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深化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一种独立复习历史的方法:用专题的形式或者按照时间线索梳理历史事件。两种方案各有优势,专题的形式让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时间线索的方式让我们对同一时期不同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也是记载历史的两种方法,用专题的形式记载历史就是纪传体,用时间线索的方式记载历史就是编年史。中国的史书,大致就是用这两种方法记载的。我们对历史的学习,也可以用这两种方法。
五、教学流程图
学生自主总结
教师问题引领
学生思考、交流并作答
练习、巩固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