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教学设计
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 郝晓涛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品析语言,体味文中动词,比喻的修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好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脉。
品析文中精妙的语言并进行积累。
学习难点:
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法、勾画法、批注法、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把课本翻到62页,一起阅读本单元的主题提示。(学生齐读)我们从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呢?(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即反复朗读,理清思路,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积累语句。21教育网
二、一读:理清文脉
(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
2.教师范读第一段,师生明确用急促的语调来读。
3.学生齐读2—8段。
4.教师着重指导第八段的朗读并范读。师生共同明确用舒缓的语气来读。
5.学生再次齐读第八段。
(二)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雨的,突出了风雨怎样的特点?
1.学生寻读课文,用横线在文中勾画。
2.学生个别展示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在文中勾画。21世纪教育网
3.师生共同归纳明确:从自然景物、动物、人方面来表现暴风雨的猛烈。
4.教师再次范读课文最后一句,学生齐读,读出舒缓的语气,读出童真、童乐。
三、二读:品味语言
学生细读几句,读出细节。
学生细读课文,品析文中对风雨描写的语言,用波浪线勾画并做好批注。
小组相互交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小组齐读并展示自己的发现,其他同学在文中批注。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得出写作启示。
(1)运用恰当的动词来表现事物的变化。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语句的生动性。
(3)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事物变化特点。
(4)“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笔法。
四、三读:积累雅句(分类积累)21世纪教育网
1.运用恰当的动词来表现事物的变化的语句。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语句的生动性的语句。
3.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事物变化特点的语句。21世纪教育网
学生当堂分类积累。
五、学以致用(写作训练)
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段你眼中的秋雨,50字左右。
(一)学生自我进行写作。
(二)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三)教师作品展示,学生齐读。
秋雨
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世界。细细的、斜斜的,闪着光,带着声。一股一股那么整齐地飘落着,那么透明,那么闪亮,那银针般的丝线,如水晶般透亮,似美玉样纯洁,若碎银般明亮,像钻石样耀眼。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墙外娇嫩的红花儿,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早已失去昔日的繁荣,现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在萧萧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
一路走来,任那凉爽的银丝飘满了我的头发,给我的长发装饰上粒粒闪闪的细小的明珠,一任它的清丝洗濯我的眼睛,眼前便晃过一片明艳的光亮,那么,从此以后我必能明眸善睐了啊!
六、作品推荐
贾平凹散文 :《闲人》、《丑石》。 学生课外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