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3 16:0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附件3: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拿来主义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高2114班 授课时数 2
执教者 1 授课日期
教 材 分 析 《拿来主义》是必修上册第6单元的课文,是一篇具有代表 性的杂文。因为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属于议论文范畴,所以学习本文我们可以用论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另一方面,学习鲁迅的杂文最重要的是体会其中的思想,故学习本文可以重点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 情 分 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高一年级14班,学生成绩分布在及格线左右,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探究能力较为薄弱。在上半个学期的学习中,学生虽然没有接受关于杂论文的系统学习,但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比较认真的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能够尝试对文本进行探索,具有了一定的自觉性,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在不断提升。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学习高中语文需要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应课改的期待,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辩证思维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三大要素已经有所掌握,也初步开始学习写议论文,对本文基本的观点和论证方式还是有一定的把握,但是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还只停留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需借助课文稍加讲解。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对中学生而言,向来谈鲁迅色变,对鲁迅文章尤其是杂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多加分析讲解、引导。
教 学 目 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驳论文的论证结构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推理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体会鲁迅作品的语言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1.学习驳论文的论证结构 2.推理方法 难点:1.推理方法 2.感受体会鲁迅作品的语言之美
课 前 准 备 1.制作课件 2.课堂剧台本、演员招募 3.课前预习布置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一)交代背景,导入文本。 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一是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也实行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使得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二是封建残余势力的复古思想开始抬头。三是全盘西化,彻底否定中国本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先生写了两篇文章针砭时弊,一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二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 据“江湖传言”,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要了解中国近代史,鲁迅是绕不开的。钱理群“鲁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既然如此,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拿来主义》来走近鲁迅。 (二)任务一: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比喻论证,分析论证逻辑。 【提问】作者采用先驳后立的写作思路,在讲拿来主义之前,先讲了哪些主义? 【明确】1.闭关主义不行。为什么不行?其本质是“闭关锁国”,后果:“给枪炮打破大门”“碰钉子”(导致落后,并挨打)2.送去主义不对。为什么不对?且看具体表现:一送古董,结果是“不知后事如何”,结果是有去无回——讽刺讨好列强、媚外求荣,“别的且不说罢”,“别的”指一系列媚外求荣的行为。二送古画和新画,打着“发扬国光”的旗号,求得别人欣赏,实为媚外;三送梅兰芳,打着学术与传道的旗号,实为献媚。(活人代替古董,讽刺当局献媚手段之翻新) 接下来,第一次亮出自己的观点:要拿来。 第1段只讲了送去主义的本质是献媚,为什么不对呢?还要继续论述其危害。为什么闭关主义的危害一笔带过?因为那是清政府时期的事,不是当局的事。当局正在做的事是送去主义,所以要重点论述其危害。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论送去主义的危害? 【明确】类比论证。(同类相比,比喻论证是不同类相喻) 先讽刺挖苦一下当局的“丰富”与“大度”,接着拿尼采自诩为太阳,结果发了疯作类比,暗示当局一味送去不会有好结果。为什么使结果更加明确,作者接着采用举例论证,举煤炭为例,如果把我们的煤送去,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只能向别人乞讨。意思是送去主义的行径实质上是祸害子孙后代的行为。而且即便是别人会送给子孙一点东西,也是别有的目的经济侵略,第六段再次强调一味送去祸害子孙,祸国殃民。 【小结】反驳不能闭关,那就意味着中处要交流;交流就意味着送去和送来。送去是被动的、被迫的,是献媚,是卖国卖子孙的无耻行径;而“送来”又是别人别有用心的侵略行为,我们是被迫接受的。无论送去,还是送来,我们都是被迫的,没有主动权。又不能关上中外交流的大门,怎么办?只有实行拿来主义,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交流才能有利于自己。所以,反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都是来亮出拿来主义作铺垫,也是侧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可以理解为: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都不行,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提问】那么该如何实施拿来主义呢?换句话说,如何来拿呢? 【明确】一句话: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当然这句话只是“拿”的基本原则,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比喻论证:以穷青年选择所继承大宅子的东西为喻。(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 第一步:拿来。(同时反对三种不对的做法: ①孱头:因害怕而不敢接受。(逃避主义者:一些敏感青年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入侵、文化入侵,对一切外来东西怀有恐惧心理者) ②昏蛋:为清白而拒绝销毁。(全盘否定者:左翼文艺战线内部人士认为采用西方的形式就是“类似投降”者) ③废物:因羡慕而全盘接受。(全盘接受者:资产阶级买办文人中的一部分留洋人士中主张“全盘西化”者) 第二步:占有,挑选。 鱼翅——精华部分——吃掉(吸收)(为什么不用它来宴大宾?因为宴大宾是面子工程,对人没有好处,而吃下去,却是补充营养,表明鲁迅的实用态度) 鸦片——有利有害——送药房(用在正途上,用得其所) 烟枪和烟灯——害大于利——一部分放博物馆,一部分毁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姨太太——完全有害——各自走散(拒绝) 【提问】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明确】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提出希望。具体写作思路:总结拿来主义的做法——产生的意义——需要的条件——提出希望与号召。 【提问】请总结全文的行文思路。 【明确】总体论述思路:紧紧围绕“拿来”,依次论述了为什么要“拿来”—— 什么是“拿来”——怎样实施“拿来”——最后总结实施“拿来”前提条件与结果。 (三)任务三:重点句子欣赏,体会讽刺犀利的语言风格。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明确】送“古画”“新画”,“几位”“几张”“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讽刺少的可怜,还一路招摇卖好之丑态, “捧”“发扬国光”,“捧”指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嘴脸。“发扬国光”,反语,讽刺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2.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更顺道到欧洲传道。 【明确】送“梅兰芳博士”,“催进”“传道”“顺便”,讽刺讨好列强、媚外求荣之新伎俩;“算得”“一点”“进步”,“进步”,反语,实则是退步、堕落。“算得”“一点”指对这种行为的不屑不齿。 3.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反语,增强讽刺意味。 4.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明确】单词成句,短促有力,不满、愤恨以及对早日实现“拿来主义”的强烈渴望。 5.辨析“抛来”和“抛给”。 【明确】“抛来”是漫无目的的,随便抛,你接着就是;“抛给”是带有目的性的,只是给你,往往不怀好意。 6.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运用反语,“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原是媚外求荣的借口;“大度”是对民族利益的背叛和出卖。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强烈的嘲讽之情。 7.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明确】“国粹”是反语,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烟灯烟枪”比喻的是文化糟粕,是不可能在“国粹”之列的,作者这样写,批判、憎恶之情溢于言表。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第一,改变教学模式,向课堂要效率。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唯一选择,因为学生们一般不会在课外学习语文,语文也不是靠刷题提高成绩的。变革语文教学方式成了当务之急。我觉得提升学科素养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变革。语文教学方式,包括改变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是语文界的共识。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多角度设计任务情景,借助学生去“做”的真实情境,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展示的舞台,以此为杠杆撬动学生的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这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理想境界。要实现这一境界,教学就应注意引发学生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设计能引发学生进行多样化语文学习活动的任务,不再是为了回答教材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思考。 第二,创设情境,引导学习。为什么要在教学中重视情境?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许多人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导入,为的就是让学生与情境产生共鸣,这其实是情境最浅层的作用。过去普遍采用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就只是把情境当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才是情境应有的作用。真实就是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自我成长、社会发展进行紧密关联,学生只有将学科知识与自己的经验融合,与外界交互,并积极地将学习内容迁移应用到生活中,才能体现学科知识在个人长远发展方面的作用。我让学生在“舌战群儒”的情境下学习,既为了让他们体会驳论方的靶子是明确的,又为了让他们体会鲁迅先生当年提出拿来主义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一观点振聋发聩的震撼力,以引导学生写驳论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这样的设计是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情境创设、时代背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情境中的问题,既提供了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关键点,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效的情境创设既包括重要的学习内容,也包括学习内容和实践的一体化。有效的学习需要系统化的设计,即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舌战群儒”的情境,引导学生完成了驳论知识的认知之后,接着让学生反思与“拿来主义”对立的几种主义的害处,最后预测他们在文化传统与外国文化面前会有的表现。这样的情境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全文的学习始终关联的“大情境”。学生在这个情境下体验、观察、反思、探究、预测、合作、交流,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任务驱动语文活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给问题下一个定义,就是当一个人有了一个目标,但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时,就需要思考,这时候,他思考的是怎样一步一步去做才能最终实现目标。这就是任务驱动下的问题学习,它不同于以往的问题教学。以往的问题教学是教师自己设置问题,牵着学生学习。学生亦步亦趋,完全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创新意识。任务驱动下的问题学习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自己一路走来解决许多个问题。中间的语文活动是对语言的练习和实践的应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语文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也不是放任不管,他自己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调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