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祝福
任务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及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3.领会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前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枷锁,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存的权利也被剥夺了。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基础知识点梳理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年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四、梳理小说情节
1、浏览课文,依据故事发生场景的变化,梳理情节。
正常顺序 段落 故事概括 实际顺序
序幕 1-2 鲁镇“祝福”和鲁四 序幕
开端 4-33 祥林嫂之死 结局
发展 34-53 初到鲁镇 开端
高潮 54-65 被迫改嫁 发展
结局 66-111 再到鲁镇 高潮
尾声 112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尾声
本文叙述情节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样的作用?
倒叙
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避免平铺直叙;(情节安排)
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表现主题)
课中探究案
一、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理清祥林嫂的生命轨迹。
年龄 26/27 27/28 29/30 31 33左右 40上下
事件 鲁家女工 被逼改嫁 生活美满 再到鲁镇 捐门槛 乞讨
地点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坳 鲁镇 鲁镇 鲁镇街头
祥林嫂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请分析其心理状态,并按照时间顺序找到三次肖像描写,完成下表。
时间 衣着服饰 脸色两颊 眼睛 精神状态
第一次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 顺着眼 安分顺从
第二次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脸颊已经消失血色 顺着眼,眼角有泪痕 伤心难过
第三次 头发已然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提着····开了裂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三次白描,语言简练深邃,在对比中展现了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和悲惨命运。
鲁迅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请找出文中相关的“眼睛描写”,试分析当时精神状态。(已重复的不用再写)
事件 眼睛状态 精神状态
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 分外有神 有希望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失去希望
问有无魂灵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为摆脱这种命运,祥林嫂有没有做出反抗?有效果吗?
逃撞捐问
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根深蒂固,用落后与愚昧的方式方法去反抗落后愚昧,当然不能让自己摆脱不公的命运。
形象总结: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被愚弄,被鄙视,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次要人物分析
人物 身份 相关描写 形象分析
鲁四老爷 讲理学的老监生 夀”字;“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迂腐顽固保守、冷酷无情 自私伪善; 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自觉维护者。
四婶 鲁家夫人 四婶的三次喝斥 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皱眉,将她留下了。 鲁四婶自私冷漠,她并没有真正关爱祥林嫂,只是把她当做一件干活的工具,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深信不疑。
柳妈 鲁家下人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 同属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只因自己没改嫁就理直气壮地责问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也是冷漠的“看客”,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鲁镇居民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但是老了些。 被封建思想支配;群众之间隔膜、冷漠,体现的是看客心理和旁观者心态。
“我” 接受过新知识的人 祥林嫂对“我”的三问:人死后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我”的三答:“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我”答时的心理:悚然、踌躇、吃惊、胆怯。(9-15)→逃走 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同情祥林嫂,反感鲁四老爷,憎恨封建礼俗。但软弱无能,疏于行动。痛苦失望却无力救她出封建伦理困境,甚至想逃避来摆脱负罪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卫家婆婆、贺家大伯 祥林嫂亲属 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出去了。(56)把守寡的儿媳当作“商品”换钱去给小儿子娶老婆,并从中赚钱。 婆婆严厉刻薄、精明贪婪,视祥林嫂为私有财产,利用封建家长制无视和践踏祥林嫂的尊严。大伯麻木冷酷,是封建家长制的帮凶。
卫老婆子 中人 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敢欺骗有钱有势的鲁四老爷,合伙将祥林嫂劫走,事后巧舌如簧。 利欲熏心、虚伪狡黠、无人情味的中人、被金钱所迷,被封建礼教束缚,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恶。
三、环境分析
1、本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以写“雪”为主,在文中总共有几次?作用分别是什么?
次数 文段内容 作用
第一次飞雪 天气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描写祝福前夕的忙乱,渲染“我”心情的烦乱,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对比,烘托渲染悲凉气氛
第二次飞雪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①衬托祥林嫂死后的沉寂氛围; ②表面写雪的声音,实写世人的冷漠,突出了祥林嫂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暖的世界里; ③还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愤懑。
第三次飞雪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次飞雪 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①表面祥和的“祝福”氛围,更加反衬了祥林嫂命运的凄惨; ②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 ③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
借雪的飞舞,渲染了热烈,忙碌的的祝福氛围,暗示封建势力猖狂,反衬祥林嫂死的悲凉,深化封建迷信吃人的主旨。
小说中描写了几次“祝福”景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祝福 文中段落 作用
第一次祝福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①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福礼”的情景,渲染浓郁的封建气氛;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封建迷信、男尊女卑、贫富差距) ②用年终大典的热闹与凄惨死去的祥林嫂形成对比; ③显示富人家的祝福景象,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和社会背景; ④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祝福 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①鲁四老爷的反复告诫体现了他反动的理学观念,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 ②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祝福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①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呼应; ②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③最后一句拿祥林嫂的惨死和歆享了供品的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祝福作对比,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何好处?
(1)“ 祝福” 是欢庆的景象,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亡,将“恶人愚昧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进一步突出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
(2)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祝福”的背景下,促使祥林嫂性格和命运的转变。
(3)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祝福”是迷信活动,祈祷不来“福气”。不管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们,还是像祥林嫂这样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实质都是愚昧麻木封建保守的,不会获得幸福。
主旨提升
导致祥林嫂走向死亡的有没有自身的原因?
祥林嫂自身:认同接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想从一而终却不得,想参与祭祀而不得,面对封建礼教的不公,祥林嫂以封建礼教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认为自己有罪。尽管她一直“反抗”,但是反抗的终极诉求也是回到旧有的社会中,祥林嫂是精神困难的自缚者。
一步步把祥林嫂逼向绝境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毫无道德底线的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周围民众的冷漠麻木,祥林嫂自身的愚昧,这是一场避无可避的人间悲剧。
鲁迅批判的深邃性?
第一个层次是封建礼教本身的野蛮和荒谬。
第二个层次是周围的人和她自己也迷信野蛮。(一部分人→大多数人,神圣不可侵犯的礼教就具有了杀人的力量。)
第三个层次,凶手之“凶”:①杀人过程很平静:后果凄惨,但前因不恶,软刀子杀人不见血;《狂人日记》中说“吃人”却没有罪恶的痕迹。②有人被杀无所感:人死了,可人们还是很安静。鲁迅所提示的是:没有恐怖感的恐怖,才是最大的恐怖。③参与杀人无愧疚:这些人脑袋里有吃人的观念,曾经参与吃人,然而,自己却无意识,没有感到任何歉疚,心安理得。④被害之人无怨怒。自己也被封建思想迫害,认为自己有罪。
第四个层次,“我”的加入。
3、主旨总结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拓展链接:
【素材积累】
冷漠是一把利剑。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悲剧人物,封建思想对她的影响,以及那些将听祥林嫂故事当做安慰的,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更突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捐了门槛之后仍然不被理解成了祥林嫂内心永远的痛。也正是不被理解的痛苦,才让她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死去,她的死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因为冷漠这把剑会永远戳在我们的心头。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同的这种冷漠还或多或少存在,愿我们每个人心中多一些责任,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同情与善良,温暖他人,照亮整个社会。
[适用角度]
冷漠、让世界充满爱、伸出温暖的手
[运用示例]
冷漠,是存在于人类中可怕的病毒,是杀人不见血的魔鬼。
鲁镇人们的冷漠把命运悲惨的祥林嫂推向了死亡,显示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
十八个路人的冷漠夺走了两岁儿童小悦悦的生命,也将整个社会推入了一个冰窟廢,冷漠让世界变得越来越残酷。
只有拒绝冷漠,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和谐相处,人生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社会才能稳步前进,世界才会充满爱。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温暖他人,温暖世界。
课后巩固案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②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
③在被敌军围困、百无聊赖的情况下,这位将军仍然沉着、镇定地坐镇指挥。
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⑤她和同事们一起到山东出差,少不更事,没顾得上休息,就马不停蹄地开展起工作来。
⑥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④⑤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理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
过去,氢化植物油被广泛用作植脂末的原料,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无益,只会增强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C.李老师在交流会上强调,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D.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商业环境,使更多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3.(选做)笛卡尔曾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从《大卫·科波菲尔》《呐喊》《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要求不少于150个字。
3.答案:【示例】读《呐喊》,我认识了鲁迅先生。先生在文章中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鲁迅先生就像一把火炬,给蒙昧的中国人指明前行的方向;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就像先生坐在对面,和我们说着当时社会的黑暗。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生动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对笛卡尔的话进行理解与分析,提炼出“读好书”“高尚的人”“对话”等关键词。接着从《大卫·科波菲尔》《呐喊》《平凡的世》中选取最熟悉的一本书,围绕刚才提炼的关键词进行阅读经验的分析与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