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甚至背诵。
2、了解作者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3、掌握“皆、咸、悉、并”等文言虚词以及 “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4、疏通文意,感受桃花源的美。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字词,疏通文意,熟知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及幸福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疏通文意,朗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吧!
简介作者及背景:
本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朗读节奏及感情。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尝试把握朗读节奏及感情。
三、小组议读课文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2、分组交流。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各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一词多义
舍:①便舍船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志: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寻: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那,代词。)
②既出,得其船 (他的,代渔人,代词。)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动词。)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介词。)
文言虚词
才通人(只,仅仅) 悉如外人(完全)
咸来问讯(都) 皆叹惋(都)
(2)交流每段翻译。(重点句单独交流)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
(4)学生质疑。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想象课文故事景象,口述课文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背诵课文,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培养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师生合作探究,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今天接着学习21课《桃花源记》,上一堂课我们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课文线索。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二、温故知新
1、你知道这些带点词语的意思吗?【分组接龙比赛】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 (5)才通人 (6)豁然开朗
(7)屋舍俨然 (8)阡陌交通 (9)阡陌交通
(10)便扶向路 (11)便要还家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乃不知有汉
(14)无论魏晋 (15)皆叹惋
(16)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诣太守
(18)欣然规往 (19)寻病终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复寻桃源。)
三、合作学习
(一)品桃源之美
1、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呢?请大家帮忙找一找,并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环境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生活美;人情美。
(1)桃花林美在何处?这样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美吗?喜欢吗?请用喜爱的感情读一读。能背下来吗?)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作铺垫。
(2)桃源人的生活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见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桃花源还具有神秘美。(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二)悟作者之情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猜一猜渔人说了些什么?
汉……三国……东晋……
2、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3、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4、对比当时桃源里和桃源外的生活环境,猜想一下陶渊明当时的思想是怎样的?
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四、拓展延伸
1、如何劝桃花源人走出桃花源?
2、当代歌曲唱桃源
梦入桃花源(歌词)
作词:石煌远
高悬瀑布,远叠山,动听雀鸣,静听蝉.不知松竹,谁先绿,难辩水天,哪最蓝.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牧笛惊花雨,化蝶戏流泉.忽逢桃花岸,白云裹红团,桃花源头随梦远,忽在天际忽眼前.桃花源,桃花源,梦入桃花源,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梦入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梦入桃花源,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梦入桃花源。
3、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