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3 17:3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
(由)
曾皙、
(点)
51岁
冉有、
公西华
31岁
18岁
(求)
(赤)
侍 坐
39岁
在尊长近旁陪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解题
走近中国历史上最巍峨的思想丰碑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成年后取字。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笄礼时取字。
文学常识
古人的名、字与号
2、通常名与字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
3、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
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称呼平辈或尊辈的名相当于骂人。
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比及 毋 冉
lún
j n

sh n

kēng
xiàng

guàn
kuì

zhuàn
shè


r n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在家的时候说:“没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
因为,介词
乎尔长(状语后置)
乎相当于“于”,比 。
以:通“已”,停止毋以吾也(宾语前置)
居:名词,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不知吾(宾语前置)
如:连词,表假设。或:,有人。
知:了解。
以何(宾语前置)因为什么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译文:子路急忙回答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军队

接续
饥荒
治理千乘之国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微笑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
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怎么样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于计量土地。
或者
治理
等到
使……足。
至于
等待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愿为小相焉。
胜任、能做到
代词.“小相”
天子或诸侯供奉祖先的场所、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名作动穿着礼服
古代礼帽,名作动、带着礼帽
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诸侯的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译文:曾点,你怎么样 "
(曾晳)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
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弹奏 名词作动词
通“稀”稀疏
形容响亮的声音
放下
起身、站起来
为政的才能
妨碍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一路唱着歌走回家。"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名词作动词,吹风
唱歌
通“暮”。莫春即暮春,农历三月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如何,宾语前置,固定结构,怎样
罢了
用礼来治理国家,状语后置
谦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
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
译文: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相呢 "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大相
语气助词
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指诸侯


整体感知
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一部分
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二部分
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第三部分
1.从内容上来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围绕这个字,课文可以概括为哪几个部分?

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性格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神态、语言描写
评价:“孔子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子路临死结帽带
子路(公元前542年一公元前480年),又叫仲由,春秋末期鲁国卞(biàn今山东泗水)人。生活在春秋末期。他那时生活在卫国,当时的卫国由一个政治家孔悝(kui)管理着。孔悝很有才能,把国家管理得很好。但是卫国还有一个人叫蒯聩(kuǎi kui),这个人没有什么才能,却野心勃勃,想当卫国的国君。于是他策划了一起阴谋。
一天,蒯聩突然带人闯进孔悝的家里,用武力挟持了孔悝,逼迫他同意让自己当国君。事情发生的时候,子路正好有事外出,不在都城内。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立刻明白了,这是一场政变,是蒯聩想篡夺王位。由于他一直在孔悝家里当管家,孔悝对他很好,他们的关系也很不错,因此子路决定马上回都城,设法除掉蒯聩,救出孔悝,为国除害。半路上,他碰到了卫国的另一位官员。那个人神色慌张地对他说:“子路,你来得太迟了,城门已经关闭了。再说,你进去也很危险,城里出事了,你知道吗 还是跟我一块到别的地方去吧!”
子路说:“不,我一定要进城去,救出孔悝。”那个人又说:“现在来不及了,孔悝已经被关起来了,而且你一个人去又有什么用呢 他们人多势众,你根本不是对手啊!”子路沉思了一会,说:“我记得我的老师孔子教导过我,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讲信用。我是孔悝的管家,现在他遇到了麻烦,我如不去救他,却只顾自己逃命,那不是无仁无义吗 我不能做那种人,即使斗不赢他们,我也要拼一拼!”说完,他义无反顾地仍旧往前赶路。
子路闯进了城,他径直来到孔悝家。只见大门紧闭,隐约有一种不祥的气氛。他使劲地敲门,一边敲一边喊:“快开门,快开门,我是子路!”
孔家看门的老人好心地对他说:“别喊,别……喊!子路,现在蒯聩在里面,他们有很多人,都带着武器,你别来送死了,还是快走吧!”
子路那里会害怕呢,他故意高声说:“平时我替孔悝做事,我们关系不错。现在孔大人有了困难,国家有了危险,我岂能撒手不管 我一定要救出他!”
守门的老人见他慷慨激昂,大为感动,就偷偷地让他进去了,子路找了半天,找不到人,就大叫道:“蒯聩,你这个小人,你为什么要劫持孔悝 你有理就站出来,给我当面讲清楚,否则我就要烧房子了!”
蒯聩本来不想理子路这个书生,但听说子路要放火烧房子,气极了,立刻派出两个身高力大的武士带着武器向子路扑来。
子路当然不是对手,但他仍然勇敢地同武士厮杀,由于他身孤力弱,很快身负重伤,鲜血直流,缨(ying)带(帽子上的带子)也被砍断了。子路说:“君子即使是死,也不能让帽子掉下来!”他咬咬牙,硬是挺直身子,结好帽带,然后倒在了血泊之中。
性格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语言描写
评价:“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肯定冉有的志向,赞赏他谦逊的态度
性格
谨慎小心,
谦虚退让
语言描写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评价:“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肯定公西华的谦逊的态度,觉得他大材小用
性格
评价:吾与点也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表顺承)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语言动作描写
追求幸福
曾晳的志向中虽未提及治国,但他通过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它高度概括出了孔子理想中礼乐治国后的社会特点,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也表现出了孔子对大同世界的向往;
曾晳的行为特点:曾晳舍瑟而作,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另一方面曾晳的洒脱、不愿为官,符合当时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现状,表现了淡泊名利、洒脱高雅的高尚志趣。
为何与“点”?
——“曾皙所言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之依据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人物形象
教学民主。
最后一段“评志”。
因材施教。
《淮南子·修务训》载:“夫项橐七岁为孔子师,孔子以有听其言也。”
《三字经》记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拓展训练
孔子课堂
小结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的交谈中,也要引导学生立志。
本文是以问答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是师生之间一次极平常的交流,就在这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中,却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孔圣人的和蔼可亲,他的循循善诱,他超乎寻常的教育理念和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以及他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追求人人平等、幸福的和谐社会,在这里都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此外,子路的率真自信,冉有、公西华的谦恭逊让,曾皙的高雅不凡,也为我们展现了孔门弟子的不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