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庖丁解牛》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庖丁解牛》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3 17:3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庖 丁 解 牛
庄子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后学者所著。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故又称《南华经》。
作家作品
寓言
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流传下来。
古汉语中的一种人物称谓法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
师襄:就是名叫襄的乐师。
师旷:就是名叫旷的乐师。
弈秋:就是名叫秋的围棋高手。
优孟:就是名叫孟的优伶。
匠石:就是名叫石的匠人。
医和:就是名叫和的医生。
庖,厨师。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假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阐述庄周的“养生之道”
文题解读
一、整体感知:
1.用10分钟时间,标好段落、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如有疑难字词、句,用笔圈画出来。
2.疏通文意后,划分层次,简要概括每层大意。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
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给、替
通“响”
没有
合乎
节拍

“所”字结构
“所”+动词=名词性结构
翻译: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
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很好
通“盍”,
怎么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
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
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放下
自然规律
超过
起初
不曾
凭、用
精神
翻译: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
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自然结构
空隙
顺着
空隙
依照
本来的结构
脉络相连的地方
未曾尝试
名作状,
每年
一般
名作状,
每月
磨出
磨刀石
翻译: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
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间隙
形作名,厚度
……的样子
很宽绰的样子
刀刃的运转
因此
即使这样
碰到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省略“之”
小心翼翼地
提高警惕
擦拭
散落
为此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懂得,得到
养生的道理
翻译: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一)自学检测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6.成语
1.通假字
砉然向然
技盖至此乎
批大郤
(向,通响)
(盖,通盍,何、怎么)
(郤,通隙,空隙)
2.一词多义

(1)族庖月更刀
(2)每至于族
(众,一般的)
(丛聚、集结之处)
2.一词多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做、作为)
(介词,替)
2.一词多义

(1)砉然向然 / 因其固然 / 怵然为戒
(2)虽然,每至于族
(代词,这样)
(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

(1)技盖至此乎
(2)依乎天理
(3) 而况大軱乎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介词,相当于“于”)
(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形容词词尾)
3.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全牛
古义:
今义:
(只,不外乎)
(没有不是)
3.古今异义
(2)依乎天理
古义:
今义:
(天然的道理)
(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3.古今异义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
今义: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即使这样
3.古今异义
(4)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
今义: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动作因此
3.古今异义
(5)每至于族
古义:
今义:
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3.古今异义
(6)吾见其难为
古义:
今义:
使人为难
很难做
3.古今异义
(7)因其固然
古义:
今义:
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本来的样子
4.词类活用
以无厚入有间
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
(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5.特殊句式
(1)技经肯綮之未尝
(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合于《桑林》之舞
(4)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臣所好者道也。
6.成语
①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二)概括文章大意
庖丁解牛的场景、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
二、深入研读
1.庖丁解牛技艺精湛,是如何体现的?
(1)正面描写
(2) 侧面描写
:动作、声音、节奏
:文惠君说的“技盖至此乎”
欣赏“解牛之美”
手、肩、足、膝
和谐并用
触、倚、履、踦
流畅自然
砉然、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一系列的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
反映了庖丁技艺的高超与动作的娴熟。
动作
声音
节奏
品读探究
有节奏
舞蹈化
艺术化
思考:
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提示:
1.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2.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为下文作铺垫。
2.庖丁解牛技艺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呢?或者说庖丁技艺精湛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超过了技术,追求更高层次的道
3.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呢?
提示:三个阶段。
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始解牛时:
 苦练中……
三年之后:
 苦练中……
方今之时: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目无全牛
(认识规律)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所见无非牛者
——族庖月更刀
未尝见全牛也
——良庖岁更刀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拓展补充: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臣之所好者,道也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4.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4、“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完成下表。
十九年若新
批大郤:避开硬骨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筋骨交错
导大窾:顺着空隙
保全、长生
关系错综复杂
顺应规律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社会
处世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5.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那你能从文中读到哪些人生之道?
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谈谈课文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庖丁论人生》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热爱本职,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谨行
藏锋
依理
写作特色
1、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2、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3、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