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3 17:3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主备人:淮阳红旗中学高一语文组
吴玉洁
1
2
3
4
语言建构与应用: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实词“鄙”“许”“敝”“微”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与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理解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说服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注意郑文公、晋文公的话,领会其中体现出来的人物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及《左传》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伯,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基础知识检测
一、 基础知识检测
基础知识检测
1.微(实词卡片)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___________
②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___________
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________________
④微言大义(成语) ________________
⑤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庖丁解牛》________________
副词,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隐隐约约
形容词,精深、精微
形容词,轻
基础知识检测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___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___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___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___
2.许(实词卡片)
动词,答应
动词,赞许
副词,大约
名词,地方、处所
3.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4.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基础知识检测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二、研读课文
概括课文叙



整体感知
起因:秦晋围郑
发展:(烛之武)临危受命
高潮:(烛之武)说退秦师
结局:秦晋撤师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左传》长于叙事:
波澜起伏、详略得当、伏笔照应
研读课文:思考讨论
细读第三段,思考讨论
烛之武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服秦伯退兵呢?体会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研读课文:思考讨论
烛之武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服秦伯退兵呢?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蕉、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以未来推测,劝秦谨慎
3.以“利”巧攻心理
2.以“害”巧析形势
4.以“史”巧施离间
1.以“退”为进,动之以情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研读课文:思考讨论
《左传》不仅“长于叙事”,还“工于记言”,而“记言”最出色的就是它的外交辞令。
烛之武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可谓是有礼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的完成了游说使命,展现了一个外交家的独特风采。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赴江东促成孙、刘联盟,舌战群儒,谈笑风生;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拍案而起,据理力争;周恩来在与各国政府要人周旋,有理有节,刚柔相济。外交家的风采,神奇迷人,彪炳史册。
研读课文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提示】
先找出描写烛之武的句子,概括其具体体现了人物的哪种品质,再思考塑造人物的方法。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侧面描写
深明大义,敢于担当:语言描写
以国为重,机智勇敢:动作描写
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语言描写
志士
勇士
辩士
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还刻画了哪些人物 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左传》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延伸探究
延伸探究
1.《左传》重视“礼”,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该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礼”?秦先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
2.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么办?
延伸探究
探究活动
1.文化传承与理解——中国古代“礼”的思想
[源于课堂]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秦、晋之所以围郑,是因为郑国有两个方面“无礼”:一是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这是不仁、不义之举;二是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这是不忠、不信之举。文章结尾,晋文公否决子犯讨伐秦国的三条理由“不仁”“不知”“不武”,也是在践行“礼”的准则。
从这里可以看出,“礼”包含着“仁”“义”“忠”“信”“武”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个人行为和国家邦交的准则。
[拓向课外] 春秋时期,从广义来讲,礼应是综合性的社会活动规范。为了挽救春秋礼崩乐坏所带来的社会混乱,人们把“礼”作为时代的价值标准 来
延伸探究 [拓向课外]
判社会人事,不仅如此,人们还开始自觉地对“礼”进行思考,认为“礼”与人、事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坚守礼制可以保卫社稷、安身立命,违背礼制必将带来灾难祸患,还强调人要不断改造自己以达到礼的境界,忠信卑让既是人们行礼时的态度表现,也是对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要求。
春秋时的道德观念,无一不以“礼”作为准则与依归。在《左传》的记载中有三个现象:一是“礼”决定了人上下间的分际,同时也沟通了上下之情,成为人伦上必须遵守的准则;二是“礼”成为一般人共同承认的规范,地位有如今日的法制,违礼就当受罚;三是有多项“预言”显示违礼者将会有极严重的后果产生。可见,“礼”在当时的确具有相当关键的意义。
2.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左传·桓公二年》)
译文:名称是用来制约事义的,事义是用来产生礼制的,礼制是用来规定政教的,政教是用来端正百姓的。因此,政事能够成功,百姓能够服从,如果取名字不慎重,就会引发祸乱。
3.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左传·定公十五年》)
译文:礼,是死生存亡的主体,一举一动或左或右,以及揖让、进退、俯仰,就从这里来选取它。朝会、祭礼、丧事、征战,也从这里来观察它。
[拓向课外] 关于“礼”的几则材料:
1.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译文:礼制,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
2.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么办?
延伸探究.发展思维品质
“不仁”“不知”“不武”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以上都是表面原因,晋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
延伸探究.发展思维品质
“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四、作业
课后作业:发展思维品质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1)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来看伯乐精神。在郑国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不辱使命。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那么佚之狐就是伯乐。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今社会,许多“千里马”难以施展才华的原因就是“伯乐”甚少。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都应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让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创造业绩。
(2)从烛之武临危受命来看爱国精神。烛之武在郑文公坦诚道歉后,深明大义,不计前嫌,临危受命。郑国之安危,亦是他个人的荣辱。自古以来,爱国精神激励着仁人志士舍生取义,前仆后继。从屈原、杜甫、陆游到龚自珍、林觉民、方志敏,历史的天空浮现着多少鲜活的面容,历史的书卷写下了多少壮丽的诗篇。在今天,爱国精神就是每个公民都满腔热情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延伸探究
(3)从烛之武说服秦君看外交家风采。烛之武面对秦君时镇定自若,慷慨陈词,分析利弊丝丝入扣、无懈可击,让秦君听后心悦诚服,立即下令撤军并助郑守卫。他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外交家的独特风采。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赴江东促成孙、刘联盟,舌战群儒,谈笑风生;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拍案而起,据理力争;周恩来在重庆和国民党政府要人周旋,有理有节,刚柔相济。外交家的风采,神奇迷人,彪炳史册。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2.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左传·桓公二年》)
译文:名称是用来制约事义的,事义是用来产生礼制的,礼制是用来规定政教的,政教是用来端正百姓的。因此,政事能够成功,百姓能够服从,如果取名字不慎重,就会引发祸乱。
3.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左传·定公十五年》)
译文:礼,是死生存亡的主体,一举一动或左或右,以及揖让、进退、俯仰,就从这里来选取它。朝会、祭礼、丧事、征战,也从这里来观察它。
[拓向课外] 关于“礼”的几则材料:
1.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译文:礼制,是可以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
积累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3.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译文:(郑国卿大夫)子太叔拜会晋国大夫赵简子,赵简子向他询问揖让、周旋之礼,子太叔说:“这是仪式,不是礼。”赵简子说:“请问,什么是礼?”子太叔说:“我曾听先大夫子产说过:‘礼,是天的原则,地的法则,百姓行为的依据。’既是天地的法则,百姓便效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