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六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元帝国成就辉煌海洋事业的基础是官民同时经营海洋,进而促进了宋元海船的发展,其船体结构、抗风性能、载重量,以及导航技术,不但远胜于隋唐时代,而且远远超过当时最擅长造船航海的阿拉伯诸国。同时,宋元两朝开辟离岸、横渡北印度洋抵达西亚与非洲航线,元朝开辟了3条南北远距离海运航线,使得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凡此种种,使得宋元两朝不但造就了中国航海盛世,也将“中国帆船时代”推上了巅峰。
当时,环中国海诸国既渴望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又依赖中国海商经营其物产,并在相当程度上通用宋元铸造的铜钱或交钞。中国钱钞作为环中国海及北印度世界许多地方的共通货币,相关记载很多。当元明时代闽粤海商在“环中国海”建立起贸易网络时,欧洲人尚在探索通往东方的航路。后来,欧洲殖民者虽然在世界各地相继建立了海上的霸权,但唯一的例外是环中国海的海上贸易优势,直到18世纪末始终掌握在民间华商手中。因华商对欧洲人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中欧之间的贸易收支均以欧洲人带来的白银来平衡,从而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最大吸水库。令人扼腕的是,直到明中叶至清前中期,东南沿海地区“无论从整体规模还是经济形式上看,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社会经济的实质内涵”。明清海上朝贡贸易不具有开放性的贸易特点,“它很大程度上是对自高自大、高度专制的强权政治的一种无奈的支持”。即使朝贡国可借此获利,也“是以政治权威满足感与经济利益投机感相交换的异态形式”。
(摘编自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材料二: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其《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究其本质是西方文化优越论的表现形态之一。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在广州南越王宫殿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叠压在下方的大型造船厂遗址,这就为秦代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证。《尚书》《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一些学者认为已到达印度、斯里兰卡)。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在与日本等国的海战中,唐朝船队多次取得胜利。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福州(时称泉州)、扬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对于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等的记述更为详尽,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
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的重心从陆上转至海洋,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前后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8世纪前,华商在环中国海的对欧贸易中占据主导权,白银不断从欧洲输入。
B.直到清朝前中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并没有完全形成实质性的海洋社会经济。
C.黑格尔认为中国属于内陆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双峰并立,不分轩轾。
D.隋唐以前,海洋交往和贸易的官方管理并未制度化,至唐开始逐渐走上正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明时代环中国海贸易网络的建立,直接导致了环中国海地区对当时中国物产以及货币的依赖。
B.中华文明以内陆文化为文明底色的观点是由西方文化思想决定的,也是西方文化优越论的一种表现形态。
C.考古发掘和典籍记载表明,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从先秦直到宋元时期,起起伏伏,曲折发展。
D.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海洋航线不断推进,从近海地区延伸到日韩、东南亚,乃至西亚,甚至远到非洲地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说文解字》中这样释海:“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中华民族文化融入了海洋的元素。
B.史书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其中有很多临海国家,他们经常派人跨海来学习中国文化,唐王朝也表示热烈欢迎。
C.宋元时期的贸易大港泉州,东西方宗教多元并存,印度、大夏、安息、罗马和中国等不同文化元素共生。
D.《天下郡国利书》论述:“永乐二年,夷船寇穿山,上命太监郑和统督楼船水军十万招谕海外诸番,日本首先纳款。”
4.下面图表中各选项对于各时期造船技术和航海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时期 造船技术 航海发展
A 秦汉 刳木为舟,大型造船厂。 大规模海上航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 六朝(三国) 大造海船,分隔舱技术成熟。 海洋探索开发显著推进。
C 隋唐 船体设计、船帆制造、轮桥起重技术多有新发明。 海战多次取得胜利,远洋航线经马六甲到西亚。
D 宋元 船体结构、抗风性能、载重量、导航技术远胜前代。 横渡北印度洋,开辟3条南北远距离航线。
5.中国海洋文化逐步发展,到明朝前期,海洋文化进入传统海洋文化高峰时期,哪些因素促进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放生羊(节选)
次仁罗布
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得让我咋舌。
“你怎么成了这副样子?”我忧伤地问。“桑姆①——”我大声地喊你。
这声叫喊,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全身已是汗涔涔。睁眼,浓重的黑色裹着我,什么都看不清,心脏击鼓般敲打。你去世已经十二年了,这十二年里你一直出现在我的梦里,这,我真的不曾想象过。
我抬头看墙上的挂钟,才早晨五点,离天亮还有两个多小时。我起床,把手洗净,从自来水管里接了第一道水,合掌祈愿。
我走进一个幽深的小巷里,与一名甘肃男人相遇。他留着山羊胡,戴顶白色圆帽,手里牵四头绵羊。我想到他是个肉贩子。当甘肃人从我身边擦过时,有一头绵羊却驻足不前,脸朝向我咩咩地叫唤,声音里充满哀戚。我再看绵羊的这张脸,一种亲切感流遍周身,仿佛我与它熟识久已。甘肃人用劲地往前拽,这头绵羊含泪被拖走。一种莫名的冲动涌来,我下意识地喊了声,“喂——”甘肃人惊惧地回头望着我。“这些绵羊是要宰的吗?”我凑上前问。“这有问题吗?”甘肃人机警地反问道。我把念珠挂到脖子上,蹲下身抚摸这头刚刚还咩咩叫的绵羊。它全身战栗,眼睛里密布哀伤和惊惧。我被绵羊的恐惧打动,一腔怜悯喷薄欲出。为了救赎桑姆的罪孽,我要买回这头即将被宰杀的绵羊。“多少钱?”我问。“什么?”甘肃人被我问得有点糊涂。“这头绵羊多少钱?”我再次问。“不卖。”“我一定要买。我要把它放生。”我说。甘肃人先是惊讶地望着我,之后陷入沉思中。灿烂的阳光盛开在他的脸上,脸蛋红扑扑的。他说:“我尊重你的意愿,也不要赚钱,就给个三百三十。”他能改变想法,着实让我高兴,我立刻掏出衣兜里的钱交给了他。甘肃人把钱揣进衣兜里,牵绳递到了我手里。他牵着其他绵羊走了。
“你这头绵羊跟我有缘,我把你放生,是因为你和我有一种特殊的缘分。”我自然地把绵羊称为了你。你没有理会我的话,冲着其他绵羊的背影又叫唤起来。甘肃人头都没有回,他和其他绵羊消失在小巷的尽头。“我的钱只够救你,想想我们还要过日子呢。”我说。你抬起了头,我看到一汪清澈的泪水溢满你眼眶。我再次蹲下来,抚摸你毛茸茸的身子,上面还粘着杂草碎石。真是奇怪,我的脑子里把桑姆和你混合成了一体,从你的身上闻到了桑姆的气息,是那种汗臭和发香混杂的气味。
我带你回到了四合院,邻居们惊奇地望着我,小孩们兴奋地跑来围观。“爷爷,这是你的绵羊吗?”“是我的。”“它吃什么呢?”“草和蔬菜。”“……”
这下午为了你,我把窗户底下清扫了一遍,把很多拣来舍不得丢掉的垃圾全给扔了。你一直用疑惑的目光注视我,粉色的鼻翼不时嚅动。
这一晚,我睡得很不踏实,心里老是惦记着你,醒来过三次,每次都要开门去看你。每次你都睡得很沉,在地上佝偻着身子,小脑袋缩在胸前,一副惹人爱怜的模样。桑姆的睡觉姿势也跟你差不多,你俩是何等的相像啊!我蹲在你的身旁,久久注视着你,心里充满温馨。
醒来,四合院里已经有人走动。我睡过头了,急忙起来。
没有一会儿,我们来到仓琼甜茶馆,我把你拴在门口,让服务员给你一些菜叶吃。她们从厨房拿些菜叶子去喂你。一名服务员跑进来问我,“准备放生吗?”“是放生羊。”我回答。我用手指挠你下巴,你欢喜地眯上了眼睛。我知道你的身子很脏,羊毛都有些发黑,我们回到家我给你洗澡。你在自来水管底乖巧地站着,银亮的水从你的背脊上迸碎,化成珠珠水滴,落进下水管道里。我再次打肥皂,再次冲洗,你呀白得如同天空落下的雪,让我的眼睛生疼。唉,十几年前,桑姆还健在的时候,我都是这样帮桑姆洗头,桑姆白净的脖子也在阳光下这般地刺眼。
这一夜我睡得很死,没有一个梦境出现。
一阵钻心的疼痛袭上来,我只能蹲下身,用手顶住发疼处。“年扎大爷,你怎么啦?”“到医院去看病!”“你的脸色怪吓人的,我们送你去医院。”“……”邻居们围过来,坚持要送我到医院去。“医生,您把病情单给我看看,即使是最坏的结果,我也能平静地接受。”医生的眼光落到了邻居们的脸上,邻居们低下头,谁都不吭一声。“我无儿无女,只能自己拿主意,你就给我看吧。”医生很无奈地把病情单递给了我。胃癌。这两个字跳入了我的眼睛里,心抖颤了一下。我想到时日不多了,要是我死了,你——放生羊该怎么办?这种牵挂让我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
翌日,我们前去祈愿、磕长头,突然发现身边有几十个也在祈愿、磕长头的人。在嚓啦嚓啦的匍匐声中,我们一路前行,穿越了黎明。朝阳出来,金光哗啦啦地洒落下来,前面的道路霎时一片金灿灿。你白色的身子移动在这片金光中,显得愈加的纯净和光洁,似一朵盛开的白莲,一尘不染。
(有删改)
【注】①桑姆:年扎老人的老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解救了一只待宰的羔羊,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怀念桑姆。
B.这篇小说通过写老人在羊身上寄托对亡妻的思念,流淌着悲悯的温情,充盈着民族的精神气质。
C.小说中人物呈现出类似于《边城》中人物表现的人性之美,但是那个卖羊的甘肃男人却一反纯真善良。
D.随着情节发展,“放生羊”所指发生变化,然而对这一意象的情感却一直没有变化,寄托了对生命的感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结尾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和深厚文化意蕴的特写镜头,是主人公对生命的一种感悟,体现了生命平等的境界。
B.行文中作者始终不忘提及桑姆,可以说放生羊是明线,桑姆是暗线,双线交织,行文灵动,消除了单线结构的板滞之感。
C.小说开头运用倒叙手法,写到年扎老人的梦境,经常梦到已经去世多年的老伴,这样的情节也为后面买羊放生作了铺垫,让情节更自然。
D.年扎和《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相比,两位老人都充满了信仰,前者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后者表现的是对自我的超越。
8.本文多处用到了第二人称,请结合全文谈谈第二人称的使用所产生的文学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篇小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真挚,但“放生羊”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从情节结构、语言以及意象这三个方面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①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②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③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
材料二: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节选自韩愈《伯夷颂》)
【注】①浼:污染。②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快速前行,来不及做饭就走。意指行色匆忙。③玉:这里指玉石制的磬。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使先知A觉B后知C使先觉D觉后E觉F予G天民之先H觉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指安定,与《屈原列传》“明于治乱”中的“治”意思不同。
B.鄙,指心胸狭窄,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鄙”意思不同。
C.适,指适合,与《谏逐客书》“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中的“适”意思相同。
D.穷,指穷尽,与《桃花源记》“欲穷其林”中的“穷”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伯夷这样的人可谓至清,对身边相处的人和所处的环境,以及君王品质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孟子看来,这种清高是有选择性的。
B.伊尹以天下为己任,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开导和启发民众。但凡有一个普通百姓没有接受到尧舜的恩泽,就好像把他推入沟中一样。
C.柳下惠不以侍奉道德败坏的君主为羞耻,不以担任权力很小的官职为卑微。他会按照自己的原则推荐别人为官,不会把贤才隐藏起来。
D.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人,是集大成者。就好比在演奏音乐时先敲金钟以发声,后击玉磬以收音,有始有终,条理分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孟子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都从伯夷的内心要求出发,赞颂其坚守自己的“道”,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不同之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朝中措
次韵同官约瞻叔兄及杨仲博赏郡圃牡丹并遣酒代劝
魏了翁
玳①筵绮席绣芙蓉。客意乐融融。吟罢风头摆翠,醉余日脚沉红。 简书②绊我,赏心无托,笑口难逢。梦草③闲眠暮雨,落花独倚春风。
【注】①玳;高妙华贵的席面装饰。②简书:公牍。③梦草:神话中的一种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前两句描写筵席丰盛而精美,宾客赏花欢聚,整场宴会的氛围都是祥和的。
B.“摆翠”“沉红”分别写出了牡丹叶在风中摇摆、牡丹花在斜阳的映照下甜润绯红的状态。
C.上片重描写,下片重抒情,下片延续上片其乐融融的情调,以较平和的笔调抒发了情感。
D.与浓墨重彩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相比,本词风格大体而言较为清丽,情景交融,别有风味。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开创阶段往往是艰难的,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表达了蜀道开辟的艰难。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用明净开阔的湖面和乘坐的小舟作对比,展现出广阔浩荡的心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正在参观古城遗址,想到古人面对兴废更替或物是人非的历史变迁时,常以草木来抒发个人感怀。如唐诗宋词中的“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们经常能看到药品说明中标注“常温储存”,那就是别放冰箱呗?其实没那么简单。药品也有自己的“舒适区”。了解药品的储藏要求可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减少因储存不当导致的疗效降低甚至是不良反应的发生。
影响药物稳定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光线和温度。光照可以导致一些药物发生光分解反应,即发生结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或失去原有的活性。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光线不是孤立地对药物发生效果,就是常常伴随着氧气、水分等其他因素导致药物发生氧化、变色、分解等化学反应。有人习惯拆开药品的外包装,提前分装成小份,为了拿取方便。不过,在日常储存中还是建议将药物①______,尽可能地减少光线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温度对药品稳定性的影响也比较大。储藏药物的温度条件一般包括冷处、阴凉处、常温三项。阴凉处要求温度低于20℃,未特殊说明时,②______。我国对常温的规定是10℃~30℃,但需要常温储存的很多药品还会有更加细化的温度要求规定。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某些药物说明书中只规定了储存温度的上限,③______。有些患者将需冷藏药品冷冻,或者把不需要冷藏的药品低温存储,都可能导致药品变质失效。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①______。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息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②______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们不知道吗?还不赶快抓点紧!
B.老王看他饿狠了,就拿出饼干、鸡蛋、果干什么的,统统塞到他手里。
C.夜晚的水面上,万籁俱寂,听不见一点什么,也看不见一点什么。
D.林芳扭头瞪着他说,装什么好人!然后气呼呼地走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时间栖息在让它和心脏一起跳动的项链坠里,在让它和日子交相辉映的台历上,也在让它有了游戏成分的玩具里”,语意基本相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近年来,中国高铁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速度达到世界领先的每小时300—350公里。截至2023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7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70%以上,越来越快,越来越稳,越行越远。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中国速度”。
材料二:2023年年末,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接连出现,造成高铁大面积晚点、降速,甚至停运,严重影响了春运。关键时刻,绿皮蒸汽火车挺身而出,牵引着一辆辆高铁迈开回家的脚步,让广大旅客能回乡过年,这让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温度。
请阅读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合肥六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文·答案
(1~4题,6~7题,11~12题,15题,21题,每小题3分)
1.C 2.D 3.D 4.A
5.①官方的大力支持:宋元官民共营,提出相应国策,设置专门管理机构。②技术的快速加强:造船技术不断提高,一直处于领先水平,积极探索航海技术。③航路的不断开辟:宋元开辟了抵达西亚乃至非洲的航路。④社会经济的繁荣:丝绸、瓷器等物产越来越丰富。⑤对外交流的扩大:秦派徐福出海,唐代的远洋交流,郑和七下西洋。⑥沿海港口城市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建立了规模很大的港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B 7.C
8.①用第二人称“你”来指代羊,体现出主人公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②“你”的运用中出现了所指的替换,有的指亡妻,有的指放生羊,使内容富于变化,便于多角度抒发情感。③使小说的切口变小,能充分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有益于形成一种亲切的对话氛围,以娓娓道来的方式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5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从情节结构来看,主要情节就是老人和放生羊生活、祈愿等相依相伴的过程,没有跌宕起伏,却表现了他们获得了内心的慰藉。②语言质朴真挚,以年扎老人为叙述主体,以白描手法和舒缓的语调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③以羊为载体,这里的羊有丰富的含义,主人公逐渐将桑姆与羊混合为一体,通过放生,主人公情感逐渐积淀,慰藉的目的得以实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 F 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A 12.C
13.(1)所以听到伯夷风范的人,贪婪的人也变得清廉,懦弱的人也有了自立的志向(立下志向)。(关键词“风”“廉”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不理会(顾及)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都是豪杰之士,也是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关键词“是非”及判断句式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14.①孟子肯定了伯夷的坚守原则。伯夷对于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君王和臣子,不屑与之为伍。②韩愈赞扬了伯夷特立独行的处世态度。伯夷不顾及别人的抨击、议论,坚持己见。(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伯夷这个人,双眼不看丑恶的事物,双耳不听丑恶的声音。不是他理想中的君王就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中的百姓就不去役使。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就退隐归田。施行暴政的国家,暴民聚居的地方,他都不愿去居住。他觉得和那些乡下人相处,就好像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泥地炭灰上一样难受。商纣在位的时候,他住在北海海边,等待着天下太平。所以听到伯夷风范的人,贪婪的人也变得清廉,懦弱的人也有了自立的志向(立下志向)。
伊尹说:‘哪个君主不能侍奉?哪个百姓不能役使?’所以天下太平他也出来做官,天下混乱他也出来做官。他说:‘上天创造民众,就是要让先知理的人教育后知理的人,让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我,就是上天创造的民众中先觉悟的人。所以我要用圣贤之道去启发上天创造的民众。’想到天下的百姓,哪怕有一个人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就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伊尹就是这样挑起了天下的重担。
柳下惠,不以侍奉昏君为耻辱,也不因为官小就辞掉。入朝为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必定按自己的方式行事。遭到冷落也不怨恨,处境艰难也不忧愁。和乡下人在一起,也悠然自乐不舍得离开。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就算你赤身裸体在我旁边,又怎么能玷污我呢?’所以,听说柳下惠的风范,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宏大量,性情刻薄的人也变得温和敦厚了。
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匆匆忙忙地就启程了;离开鲁国的时候,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归隐就归隐,该做官就做官,这就是孔子。”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中的清高者;伊尹,是圣人中的尽责者;柳下惠,是圣人中的随和者;孔子,是圣人中的识时务者。孔子可以称之为集大成的人。所谓集大成的人,就像奏乐时以钟声起音、以磬声收尾一样。以钟声起音,是使节奏有序地开始;以磬声收尾,是使节奏有序地终结。有序地开始在于智能,有序地终结在于圣明。智能好比技巧,圣明好比气力。就像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靠的是力气;而要射中,靠的就不是力气了。”
材料二:
读书人的立身行事独特,只追求符合道义罢了,不理会(顾及)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都是豪杰之士,也是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全家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一国一州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大概整个天下只有一人罢了;若是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仍能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则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回头的人。(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
15.C
16.①欢宴聚会主客和融的喜乐。华宴美景,欢聚终日,其乐融融。②身沉宦海的厌倦。公事繁剧,无法解脱,眼前虽是美景,却无心赏玩。③志趣消沉的苦闷。只能向往梦草闲眠、落花独倚,但又不可得,表达了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无奈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表达对牡丹(美景)的喜爱与赞美”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3)示例: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每空1分。第(3)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18.①放在原包装内 ②一般默认药物可以常温储存 ③但并不是说温度越低越好/但也要关注温度的下限(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光线不是孤立地对药物发生作用(“产生影响”亦可),而是常常伴随着氧气、水分等其他因素导致药物发生氧化、变色、分解等化学反应。(第一处搭配不当,“发生效果”于语境不合,“发生”可以与“作用”搭配,“影响”可以和“产生”搭配,两种改法均可。第二处关联词搭配不当,原文中“不是……就是”为选择关系,结合语境,原文中为通常状况下的一种情况,应为“不是……而是”。每处2分,若有其他修改方式,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20.①气定神凝/气定神闲/从容不迫 ②映入眼帘/跃入眼帘(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21.C
22.①同为排比,原文排比中词语多变,句式更整齐、音节更和谐,表现出时间栖息在不同事物上的情态。②原文句式多用短句,与文段整体句式风格保持一致。(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 材料一表现的是高铁发展的快速以及成就,为出行带来了便捷,见证了中国发展的速度,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大跨步前进。材料二体现了高铁技术面临恶劣天气时的局限性,传统的蒸汽机车存在的重要性。现代发展的高速是值得赞赏的,但不能只顾快速,丢失了传统;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不存在矛盾。第一则材料侧重表现高铁的速度,第二则材料侧重展现传统机车的温度。上述两则材料可以以一则为主,但不能完全抛弃另一则,需要兼顾。
参考立意:①速度与温度齐飞;②发展路上的快与慢;③要速度,也不能丢了温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