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岁月回声
——演唱《保卫黄河》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以黄河为背景,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广泛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因素。使这部巨著的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懂。这部合唱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现了抗战必胜的前景。这部合唱具有写实性、史诗性、交响性的特点;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特点,为我国现代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典范。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聆听学唱《保卫黄河》,感受歌曲描绘的黄河风貌及抗日斗争场景,学习中华儿女们顽强的斗争精神。
【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加强对轮唱的认识,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轮唱及其特点,能够背唱歌曲,并能完成二声部轮唱,注意力度的变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并背唱主题旋律。
【难点】
了解轮唱及其特点,完成二声部轮唱。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能背诵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吗?
生:
将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师: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口客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最后由山东注入渤海。千折百弯的黄河,像一条巨龙,成为古老中国的象征,在这里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一望无垠的肥土沃壤,有粗旷雄浑的黄土高原,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因此,人们往往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亲切的称它为母亲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保卫黄河》。
整体欣赏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8年冬,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光未然亲临险峡激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险地,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博战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号子.....这一切激起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歌曲应运而生。
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的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的旋律为素材,从而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齐唱之后,采用二部、三部、四部轮唱的形式,形成一种此起彼伏的浩大声势。在轮唱中,“龙格龙格”的衬词穿插其间,使音乐显得富有变化,妙趣横生。这种艺术手法,很容易使人联想革命的武装力量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它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侵略者必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的间奏。它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气氛,刻画了形象,还用逐步转调的方法为歌曲的最后部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转调后的合唱,更凸显了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跟唱,体会歌曲力度。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视唱乐谱,并找出节奏比较难唱的地方。
4.根据乐谱中的切分音和附点进行单独练习,处理好强拍以及休止符的地方,并提问:休止符在歌曲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是为了凝聚巨大的力量,有层层推进的感觉,表现了人民武装的不断壮大和抗日浪潮的不断高涨。
5.学生带歌词跟着录音整体演唱歌曲,并尝试背唱,注意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6.学习二声部轮唱
(1)学生单独聆听轮唱部分,感受轮唱特点。
教师总结:轮唱是合唱的另一种形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按不同的先后顺序演唱同一个旋律,形成此起彼伏、连线不断的效果。
(2)体验二声部轮唱
将学生分为两组喊口号“一二三四”,当第一组喊到“三”时,第二组开始喊“一”。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喊“一”时声音重一些,其他声音轻一些。
(3)老师指挥,学生先尝试配合轮唱第一句,注意力度的变化。
(4)练习结尾句,两个声部同时结束。先唱的声部到“保卫华北”可将这几个字重复唱一遍。
(5)跟着老师指挥及录音,完整轮唱。
五、教学小结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养育了我们中国13亿人民。我们青岛人现在每天喝的就是黄河的水,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过去的人们用自己的鲜血保卫者我们的母亲河,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为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做一名无愧的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