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生物期末复习12-14章选择70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生物期末复习12-14章选择70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24 09:0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生物期末复习 12-14章选择70题 专项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2-23七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以下最能说明鸟类体温恒定的原因是(  )
A.体型成流线型并覆盖羽毛
B.胸肌发达,可驱动双翼上下扇动
C.心脏四腔,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强
D.骨骼有的中空,使身体异常轻盈
2.(22-23七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家鸽的直肠很短,粪便可随时排出体外,有利于(  )
A.食物的充分消化 B.以免损害身体
C.再进食补充体力 D.减轻飞行时的体重
3.(22-23七年级下·江苏南通·期末)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3条食物链,蚱蜢吃水稻属于学习行为 B.猫头鹰用肺和气囊进行气体交换
C.图中最高等的动物是鼠,属于恒温动物 D.青蛙和蛇是捕食关系,它们都属于两栖动物
4.(22-23七年级下·江苏无锡·期末)下图为鸟类特征示意图,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1翼,是鸟类的飞行器官
B.2流线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
C.3有气囊,是主要的呼吸器官
D.4体温恒定
(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下图是家鸽的呼吸系统结构图,据此回答。

5.图中1结构是(  )
A.气囊 B.肌胃 C.嗉囊
6.家鸽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
A.1 B.气管 C.肺
7.(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下列关于保护鸟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挂人工巢箱——供鸟类繁殖和育雏
B.设置饲养台——捕捉鸟类
C.宣传保护鸟类——保护好鸟类资源
8.(22-23七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末)如图为蝗虫的结构示意图,蝗虫是昆虫的代表。下列有关昆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B.昆虫头部有单眼三只、触角一对
C.昆虫胸部一般有三对足、二对翅
D.昆虫的呼吸器官是其腹部的气门
9.(22-23七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下列关于蝗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蝗虫的复眼和单眼,都是视觉器官
B.蝗虫的外骨骼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
C.蝗虫呼吸器官不是肺,而是气门
D.有善于跳跃的足和利于飞行的翅
10.(22-23七年级下·江苏无锡·期末)下列有关蝗虫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1对复眼,视觉器官;3个单眼,只能感光
B.具有刺吸式口器
C.1对触角有触觉和嗅觉功能
D.前翅坚韧,覆盖在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很薄,适于飞行
11.(22-23七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取两只大小相同的蝗虫,将甲蝗虫的头部浸没在水中,乙蝗虫的胸、腹部浸没在水中而露出头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只蝗虫都不会死
B.结果乙蝗虫先死,说明蝗虫呼吸器官的开口是在胸腹部
C.两只蝗虫同时死亡
D.结果甲蝗虫先死,说明蝗虫呼吸器官的开口是在头
12.(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从外形上看,下列生物中,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
A. B. C. D.
13.(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夏天的雨后,蚯蚓常常会爬到地面上。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氧气
(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活动中,学生们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和体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4.学生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轻轻触摸,有不同的感觉,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学生 触摸感觉 解释
A 凉 蚯蚓是恒温动物
B 软 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
C 滑 蚯蚓体表分泌黏液
D 硬 蚯蚓全身的肌肉发达
A.A B.B C.C D.D
15.把半边潮湿半边干燥的纸板放在解剖盘里,将2~3条蚯蚓放在纸板的干湿连接处。几分钟后蚯蚓向纸板潮湿的附近移动,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B.蚯蚓没有神经系统
C.这组对照实验中的单一变量是水分
D.实验中用2~3条蚯蚓做实验材料,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16.(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结构与功能观”是生物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下列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动物名称 结构 功能
A 蝗虫 后足 飞行
B 家鸽 肺 气体交换
C 蚯蚓 刚毛 协助运动
A.A B.B C.C
17.(22-23七年级下·江苏扬州·期末)动物以各自独特的呼吸方式适应环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海马——用肺进行呼吸
B.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呼吸
C.家鸽——用肺呼吸气囊辅助的双重呼吸
D.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18.(22-23七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下图是常见微生物的形态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是细菌,靠鞭毛运动 B.乙是酵母菌,能制造有机物
C.丙是青霉,孢子青绿色 D.丁是大型真菌,用孢子繁殖
19.(22-23七年级下·江苏苏州·期末)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亚洲DNA学习中心,同学们兴致盎然地用荧光细菌在琼脂板上进行着细菌画的创作。下列有关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是一类多细胞生物 B.细菌主要进行有性生殖
C.细菌有未成形的细胞核 D.细菌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0.(22-23七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如图为各种微生物示意图,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④是依靠孢子繁殖
B.制作酸奶利用的是③
C.①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以上微生物中,①和④的细胞结构最相似
21.(22-23七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B.常见的真菌有酵母菌、青霉、木耳、灵芝等等,都是多细胞个体
C.细菌和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细菌和真菌都用孢子繁殖,依靠菌丝吸收营养物质
22.(22-23七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如图为细菌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细胞核,内含DNA
B.②是鞭毛与细菌运动密切相关
C.③是荚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
D.④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进出
(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水果会腐烂,馒头会长毛,土壤有时会散发出特有的土腥味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和下图中几种生物有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以上生物中,没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24.以上生物中,通过孢子繁殖的是( )
A.① B.②③④ C.③④
25.图中,可以提取医药上用于消炎的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的微生物是( )
A.① B.② C.③
26.(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图示细菌的三种类型,图中甲、乙、丙依次是(  )

A.球菌、杆菌、螺旋菌
B.球菌、螺旋菌、杆菌
C.杆菌、球菌、螺旋菌
27.(22-23七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末)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如图中关于细菌和真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都可用孢子繁殖,可以通过产生孢子和出芽进行繁殖后代
B.甲的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乙、丙、丁的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
C.甲类生物只能进行腐生或寄生生活,丁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D.甲、乙、丙和丁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
(22-23七年级下·江苏·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下列小题:
联系七下所学的有关微生物的知识,据此回答。

28.将图中生物①②分为一类,③④⑤⑥分为一类,分类依据是(  )
A.有无横隔 B.有无叶绿体
C.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D.是否用孢子繁殖
29.下列有关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酸奶—① B.大多抗生素—②
C.酒酿—③ D.青霉素—⑤
30.图中微生物属于真菌的是(  )
A.①②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④⑤⑥
31.(22-23七年级下·江苏徐州·期末)下图是一组微生物图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的孢子成熟后呈现黑色 B.青霉素、链霉素等都来自于乙
C.做面包常常利用丙进行发酵 D.它们都能用孢子进行繁殖
32.(22-23七年级下·江苏南通·期末)为体验蘑菇的培养过程,小明网购了蘑菇菌包(下图所示),其内部长满白色的丝状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产品:蘑菇菌包 配料:玉米芯等 重量:约2斤/个 产量:约2-2.5斤 适合温度:约7-22℃ 出菇时间:约7-15天
A.蘑菇的培养过程不需要光照
B.白色丝状物是蘑菇的菌丝
C.玉米芯为蘑菇生长提供有机物
D.采收后的蘑菇和菌包总干重约2~2.5斤
33.(22-23七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B.有些细菌和真菌会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C.细菌和真菌对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D.放线菌可用于研制一些抗生素类药物
34.(22-23七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315晚会”曝光了“老坛酸菜”并非“老坛”,该新闻的曝光让民众更加关注食品卫生和安全。制作“老坛酸菜”的微生物主要是(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霉菌 D.放线菌
35.(22-23八年级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如图是某同学归纳的狼在部分分类等级中的位置。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生物分类最基本的单位是种
B.分类等级“属”比“科”包含的生物种类多
C.图中从大到小的分类等级依次是:种、属、科
D.图中三种动物之间,狼与狐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36.(22-23七年级下·江苏南通·期末)下表为几种生物的检索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物种 门 纲 目 科 学名
衣藻 绿藻门 绿藻纲 团藻目 衣藻科 Chlamydomonas
小球藻 绿藻门 绿藻纲 绿球藻目 小球藻科 Chlorellavulgaris
水绵 绿藻门 接合藻纲 双星藻目 双星藻科 Spirogyracommunis
海带 褐藻门 褐藻纲 海带目 海带科 Laminariajaponica
A.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衣藻和海带的亲缘关系最近
C.domonas是衣藻的种名 D.四者均无根茎叶的分化
37.(22-23七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人们需要对其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分类等级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C.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形态结构特征
D.分类等级越小,所包含的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2023年是我国农历癸卯兔年。兔以机敏驯良、乖巧可爱的秉性成为人类的朋友。它竖直的耳朵、微昂的脑袋、挺起的胸脯,无不彰显出奋进向上的精气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创立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的科学家是(  )
A.李时珍 B.哈维 C.弗莱明 D.林奈
39.雪兔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以叶子、树皮等为食。“Lepus timidus”是它的学名,其中Lepus表示(  )
A.属名 B.种名 C.拉丁名 D.英文名
40.下列兔所属类群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依次是(  )
①动物界 ②哺乳纲 ③脊索动物门 ④兔科 ⑤兔形目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③①②⑤④ D.③④①②⑤
41.(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下图是桃、水稻、梅三种植物,根据学名判断,亲缘关系较近的是( )

A.桃和水稻 B.桃和梅 C.水稻和梅
(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旅居美国的大熊猫“丫丫”于2023年4月26日上午启程离开田纳西州孟菲斯动物园,踏上回国旅程,27日下午,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在外旅居20年的“丫丫”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大熊猫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中国国宝”。根据下面的检索表,查阅大熊猫是属于哪一类生物(  )
检索表 la.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 2a.用种子繁殖 种子植物门 3a.种子有果皮包被 被子植物 3b.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裸子植物 2b.用孢子繁殖 孢子植物门 1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异养 2c.身体被鳞片,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鱼纲 2d.身体不被鳞片,不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 3c.身体被羽毛,卵生 鸟纲 3d.身体被毛,胎生 乳纲
A.裸子植物 B.鱼纲 C.鸟纲 D.哺乳纲
43.在分类单位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
A.界 B.纲 C.种 D.科
(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动物王国的国王老虎去世,老虎没有后人,留下一笔巨额财产,根据动物王国的法律,遗产由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继承,很多动物前来报名,有:蝗虫、黑熊、蜥蜴、马、猫、豹,而蝗虫直接被拒之门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4.蝗虫被拒之门外的原因是它属于无脊椎动物,和老虎亲缘关系较远,它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 )
A.鸟类 B.昆虫 C.环节动物
45.上图表示报名的动物与老虎亲缘关系的远近,你认为最有可能继承遗产的是( )
A.蜥蜴 B.马 C.豹
46.根据上图,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界到种,生物共同特征逐渐增多
B.由界到种,生物数量逐渐增多
C.猫和虎的亲缘关系比黑熊与虎的亲缘关系近
(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小瑜一家人周末到外公家玩,看到了很多小功物:黄鹂和喜鹊在树上叽叽喳嘻,小狗在草丛里抓蝴蝶和蝗虫,小鸡从土壤里刨出很多蚯蚓,小河里有蝌蚪、鲫鱼、青鳉鱼在游来游去。爸爸还在河边发现了一条尾部受伤的泥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7.小瑜给弟弟带了面包、酸奶等食物。制作面包和酸奶时加入的微生物分别是( )
A.乳酸杆菌、酵母菌 B.酵母菌、乳酸杆菌 C.酵母菌、青霉
48.泥鳅受伤的尾部有血液溢出,血液属于( )
A.神经组织 B.肌肉组织 C.结缔组织
49.妈妈告诉小瑜泥鳅是鱼类,下列动物和泥鳅不属于同类的是( )
A.蝌蚪 B.鲫鱼 C.青锵鱼
50.河蚌贝壳内面有光亮的珍珠层,由如图中某一结构分泌形成的。该结构是( )

A.1 B.2 C.3
51.如图是蝗虫的结构示意图,蝗虫的3对足和2对翅位于( )

A.头部 B.胸部 C.胸、腹部
52.小瑜观察蚯蚓并结合所学知识向弟弟叙述了蚯蚓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蚯蚓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属于节肢动物
B.蚯蚓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C.蚯蚓的运动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协助
53.设计实验探究土壤的干湿程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下列设计中不太合理的是( )
A.设计甲(湿润土壤)、乙(干燥土壤)两组作为对照实验
B.甲、乙两容器中放入大小及生活状况均相似的蚯蚓各5条
C.甲容器放在阳光下,乙容器放在黑暗处
54.小瑜将表格中的动物分为甲、乙两类,其分类依据是( )
甲 鲫鱼、青蛙、蛇
乙 鸡、黄鹂、狗
A.体内有无脊椎骨 B.体温是否恒定 C.运动方式不同
55.鲫鱼的鳍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与控制运动方向相关的是( )
A.胸鳍和腹鳍 B.背鳍和臀鳍 C.尾鳍
56.(22-23七年级下·江苏苏州·期末)小明对青蛙、蛇、蝙蝠和孔雀四种动物进行了如下归类,其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是蛇 B.乙是蝙蝠 C.丙是孔雀 D.丁是青蛙
(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涟水某校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同学们沿下图的参观路线观察到了很多不同的植物,也了解了很多的知识。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7.同学们按照路线在植物园参加研学活动。可能依次见到的植物是( )
A.葫芦藓、贯众、桃花、马尾松 B.葫芦藓、贯众、马尾松、桃花
C.贯众、葫芦藓、桃花、马尾松 D.贯众、葫芦藓、马尾松、桃花
58.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原因是( )
A.有根、茎、叶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 B.用种子繁殖
C.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D.植株矮小,茎和叶内没有输导组织
(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23年的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1月25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中国古诗词不仅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意境优美,而且蕴含着许多生物学知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9.下列诗句中出现的几种动物,全部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
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A.牛、羊、蚯蚓、白鹭、鳜鱼 B.牛、羊、蚯蚓、白鹭
C.牛、羊、白鹭、鳜鱼 D.牛、蚯蚓、鳜鱼
60.节目中在根据线索寻找一种水果时这样描述:叶绍翁说它的花是“春的代表”;范成大说它的果实很“肥”——它就是杏。杏属于(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藻类植物
61.开明中学语文节举办了“生物诗词大会”活动。在单人追逐赛环节,要求选手说出“有茎、叶的植物”的诗词。下图中会被淘汰的选手是(  )
A. B.
C. D.
62.(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双名法是一种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法,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依据双名法,广玉兰学名中第一部分Magnolia和第二部分grandiflora分别表示(  )
A.属名、种名 B.科名、属名 C.种名、属名 D.科名、种名
(22-23七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下面是洪泽区某初中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到的部分动物图片。利用你所学生物学知识结合图形分析并回答。

63.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是(  )
A.种 B.目 C.科 D.界
64.某兴趣小组将上述动物划分为两类,其中蝗虫、蚯蚓为一类,家兔、鲫鱼、青蛙、家鸽为一类,你认为这样划分的分类标准是(  )
A.体温是否恒定 B.脊柱的有无
C.生殖方式的不同 D.呼吸方式的不同
65.鲫鱼终身生活在水中。在“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中,该生物兴趣小组得出了的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
A.侧线感知水流方向 B.尾鳍保持鱼体平衡
C.鳃进行气体交换 D.身体纺锤形减小阻力
66.蝗虫是一种农业害虫。蝗虫体表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是(  )
A.气管 B.触角 C.外骨骼 D.翅
67.图中的某种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该动物是(  )
A.蚯蚓 B.鲫鱼 C.青蛙 D.家鸽
68.家鸽是适于飞行生活的鸟类,鸟类有许多特点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下面哪一组是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有特征(  )
①体表有羽毛②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呼吸③骨骼很薄,有的中空
④产卵繁殖后代⑤前肢覆羽成翼⑥捕食昆虫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③⑤
69.从生殖方面看,家兔具有 的特点,使其后代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
A.体腔有膈 B.心脏有四腔 C.体温恒定 D.胎生、哺乳
70.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是(  )
A.哺乳类 B.鸟类 C.鱼类 D.昆虫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鸟类适于空中飞翔的形态结构特点:
鸟类的体形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鸟的骨有的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内充气体,这样的骨骼既可以减轻身体的重量,又能加强坚固性;胸骨具有高耸的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胸肌,牵动两翼可完成飞行动作;鸟的食量非常大,消化能力强,可为飞行提供足够的能量;有喙没有牙齿;直肠很短,不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鸟类有气囊,与肺相通,呼吸为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
【详解】鸟类是恒温动物,一般平均体温可达到42℃左右。鸟类能够维持恒定体温的原因是产热和散热能够保持平衡。鸟类的体表大都被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鸟的心脏四腔,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强;鸟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热量多,故C正确,而ABD项主要是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点。
故选C。
2.D
【分析】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详解】多数鸟类营飞行生活,其结构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如鸟的消化系统的特点就是与飞行相适应的,鸟的飞行需要很多的能量,而能量的来源是食物,所以鸟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食物的充分消化,但直肠很短,粪便随时排出体外,能减轻飞行时的体重,利于飞行,但随时排粪便,不是为了避免损害身体,或者再进食补充体力,可见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C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鸟类的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3.图中:鼠属于哺乳动物,蛇属于爬行动物,猫头鹰属于鸟类,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蚱蜢属于节肢动物
【详解】A.图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鼠→猫头鹰,②水稻→鼠→蛇→猫头鹰,③水稻→蚱蜢→青蛙→蛇→猫头鹰,共3条,蚱蜢吃水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A错误。
B.猫头鹰属于鸟类,用肺呼吸,气囊是储存空气,辅助呼吸,B错误。
C.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故图中最高等的动物是鼠,胎生哺乳,是恒温动物,C正确。
D.蛇以青蛙为食,属于捕食关系,蛇属于爬行动物,青蛙属于两栖动物,D错误。
故选C。
4.C
【分析】图中:1翼、2流线型、3气囊辅助肺呼吸、4体温恒温。
【详解】A.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翼上生有几排大型的羽毛,翼搏击空气,使鸟能振翅高飞或平稳滑翔,则1是翼,翼是鸟类的飞行器官,A正确。
B.鸟类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则2是流线型,B正确。
C.鸟的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鸟的呼吸器官是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则3有气囊,起到贮存空气的作用,肺是鸟的呼吸器官,C错误。
D.鸟类体温不会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则4是体温恒定,D正确。
故选C。
5.A 6.C
【分析】鸟类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其特点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用气囊协助肺进行双重呼吸。
5.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1气囊,与肺相通完成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它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因此BC错误,A正确。
故选A。
6.家鸽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是肺,因此AB错误,C正确。
故选C。
7.B
【分析】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般包括:筑巢、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行为过程。
【详解】A.保护鸟类可以为鸟类提供营巢或居留的条件,如在树上挂人工巢箱,供鸟类繁殖和育雏,A正确。
B.人工设置的饲养台是为了保护鸟类不受敌害,提供食物,并不是捕捉鸟类,B错误。
C.宣传保护鸟类,让更多的人了解鸟类保护的重要性,知道鸟类对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了解鸟类的生态习性和保护方法,进而更好的保护好鸟类资源,C正确。
故选B。
8.D
【分析】昆虫身体由体节构成,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和单眼,其中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昆虫的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持和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具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足和触角分节。
【详解】ABC.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三只单眼、一对复眼,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ABC正确。
D.在昆虫的胸部和腹部两侧各有一行排列整齐的圆形小孔,这就是气门。 气门与人的鼻孔相似,在孔口布有专管过滤的毛刷和筛板,就像门栅一样能防止其他物体的入侵。 气门内还有可开闭的小瓣,掌握着气门的关闭。 气门与气管相连,气管又分支成许多微气管,通到昆虫身体的各个地方。 昆虫依靠腹部的一张一缩,主要通过气管进行呼吸。可见,昆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D错误。
故选D。
9.D
【分析】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和单复眼等。
【详解】A.蝗虫的一对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三个单眼仅能感光,A错误。
B.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限制蝗虫幼体身体的长大,故蝗虫一生要经历几次蜕皮现象,B错误。
C.蝗虫的腹部有气门,气门与体内的气管相通,气管是蝗虫的呼吸器官,C错误。
D.蝗虫的胸部生有三对足、两对翅,是蝗虫的运动器官,D正确。
故选D。
10.B
【分析】节肢动物的特征是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蝗虫属于昆虫,昆虫的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有一个口器;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翅;腹部有气门,气门与体内的气管相通,气管是蝗虫的呼吸器官。
【详解】A.蝗虫头部生有1对复眼,3只单眼,复眼的功能是能成像,是视觉器官,3个单眼具有感光功能,A正确。
B.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B错误。
C.蝗虫的触角分节,是感觉器官,有触觉和嗅觉功能,C正确。
D.在蝗虫的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1对翅,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革质,覆盖于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宽大、膜质、柔软,常折叠在前翅之下,飞行时展开,是适于飞行的器官。D正确。
故选B。
11.B
【分析】蝗虫等昆虫靠气管进行气体交换,气门是进入体内的门户,位于胸腹部。
【详解】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蝗虫的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气体交换。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但真正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气管。所以,甲蝗虫的头部浸没在水中,能进行呼吸,没有死亡,而乙蝗虫的胸腹部浸没在水中,气门被水封闭,无法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会首先窒息而死。可见,乙蝗虫先死,说明蝗虫呼吸器官的开口是在胸腹部,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2.C
【分析】环节动物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代表动物有:蚯蚓、水蛭、沙蚕等。
【详解】A.蝗虫是节肢动物里的昆虫,A错误。
B.草履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B错误。
C.蚯蚓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辅助运动,属于环节动物,C正确。
D.螃蟹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属于节肢动物,D错误。
故选C。
13.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大雨过后,积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所以,“雨后,蚯蚓爬上地面”这里体现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氧气,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4.A 15.B
【分析】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褐色稍淡,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属于环节动物。
14.A.蚯蚓是变温动物,A错误。
B.蚯蚓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所以摸起来软,B正确。
C.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体表分泌黏液,所以摸起来滑,C正确。
D.蚯蚓靠全身发达的肌肉来蠕动,摸起来硬,D正确。
故选A。
15.A.题干中的实验现象说明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A正确。
B.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具有神经系统,B错误。
C. 题干中形成了以水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C正确。
D.如果实验动物数量少则会因偶然性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因此实验中用2~3条蚯蚓做实验材料,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D正确。
故选B。
16.A
【分析】在生物界中,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些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比如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是与其运动方式相适应的。
【详解】A.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具有翅,翅是其飞行器官,A错误。
B.家鸽的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其中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B正确。
C.蚯蚓的运动就是依靠纵、环肌的交互舒张、收缩及体表的刚毛的配合而完成的。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固定不动,这时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接着身体前端的刚毛固定不动,这时纵肌收缩、环肌舒张,身体向前缩短而前进。因此,蚯蚓的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C正确。
故选A。
17.A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
【详解】A.海马属于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身体呈流线型,故A错误。
B.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即草履虫通过表膜进行呼吸,故B正确。
C.当鸟类飞行时气囊可以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当翼上抬时,空气进入肺和气囊,除部分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外,还有一部分空气沿中支气管进入气囊,这部分气体由于未经肺内的毛细支气管,所以含有丰富的氧。当翼下压时,气囊受到压挤,把贮存的空气再度经过肺而排出体外。气体第二次经过肺时,又可再进行一次气体交换,所以家鸽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故C正确。
D.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故D正确。
故选A。
18.B
【分析】题干给出的微生物的形态示意图中,甲为细菌,乙为酵母菌,丙为青霉菌。丁为蘑菇。
【详解】A.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可以靠鞭毛运动,A正确。
B.乙是酵母菌,细胞内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能制造有机物,B错误。
C.青霉菌顶端呈扫帚状的是孢子囊,为青绿色,C正确。
D.丁蘑菇是大型真菌,由菌盖、菌柄(象伞柄)、菌褶(菌盖的下面)三部分组成,靠孢子繁殖后代,D正确。
故选B。
19.C
【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只能依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
【详解】A.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A错误。
B.细菌为原核生物,生殖产生后代时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B错误。
C.细菌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正确。
D.细菌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没有复杂的细胞器,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C。
20.A
【分析】题图中:①细菌是原核生物,②曲霉菌是多细胞真菌,③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④青霉菌是多细胞真菌。
【详解】A.青霉菌等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孢子可以飘散到各处,每个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可见,④青霉菌利用孢子繁殖,A正确。
B.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够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乳酸,并释放少量的能量。可见,制作酸奶利用的是①,而③是酵母菌,B错误。
C.有的细菌营寄生生活,如大肠杆菌,属于消费者;有的细菌营腐生生活,如枯草杆菌,属于分解者;有的细菌营自养生活,如硫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可见,并非所有的①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C错误。
D.①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真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可见,以上微生物中,②曲霉菌和④青霉菌的细胞结构最相似,D错误。
故选A。
21.C
【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详解】A.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结构,故A错误。
B.常见的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有多细胞的,如青霉、曲霉、木耳、灵芝等,故B错误。
C.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域;真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因此细菌和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C正确。
D.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进行分裂生殖;真菌用孢子繁殖,依靠营养菌丝吸收营养物质,故D错误。
故选C。
22.A
【分析】细菌最外面是荚膜,较厚,有保护作用;紧靠荚膜的是细胞壁,有保护作用和支持作用;DNA集中的区域,有遗传作用;在细胞膜与DNA之间是细胞质;细胞膜,紧靠细胞壁,能控制物质的进出;鞭毛,可以摆动,有鞭毛的细菌可以运动。观图可知,图中①是DNA集中区域,②是鞭毛,③是荚膜,④是细胞膜。
【详解】A.细菌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有DNA集中的核区,所以①是DNA集中的区域,A错误。
B.②是鞭毛,可以摆动,与细菌运动密切相关,B正确。
C.③是荚膜,位于细菌的最外面,较厚,对细菌有保护作用,C正确。
D.④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进出,能够让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而把对细胞生活不利的物质挡在细胞外面,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产生一些不需要的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也要通过细胞膜排出,D正确。
故选A。
23.A 24.B 25.B
【分析】题图中:①是细菌,②是放线菌,③是根霉,④是蘑菇。
23.细菌、放线菌等生物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真菌(曲霉、酵母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题图中,没有成形细胞核的是①细菌、②放线菌,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4.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分裂时,细胞首先将它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然后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子细胞。②放线菌是原核生物中一类能形成分枝菌丝和分生孢子的特殊类群,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 ③根霉和④蘑菇都属于真菌,用孢子繁殖,故B正确,AC错误。
故选B。
25.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如果仅仅只代谢过程的产物的话,在已发现的抗生素中,由真菌产生的约占13%,由地衣产生的在1%以下,由细菌产生的约占12%,由放线菌产生的约占67%。在放线菌所产生的抗生素中,约90%是由链霉菌产生的。放线菌是原核生物中一类能形成分枝菌丝和分生孢子的特殊类群,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图中,可以提取医药上用于消炎的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的微生物是②放线菌,故B正确,AC错误。
故选B。
26.C
【分析】细菌的种类是根据细菌的形态来进行分类的,分为杆菌、球菌、螺旋菌。
【详解】外形呈球状的细菌为球菌,外形为杆状的细菌为杆菌,外形为螺旋状的细菌为螺旋菌。所以图中甲、乙、丙依次为:杆菌、球菌、螺旋菌,C符合题意。
故选C。
27.B
【分析】观图可知:图中甲是细菌,乙青霉、丙酵母菌、丁蘑菇都属于真菌。解答即可。
【详解】A.甲细菌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乙和丁用孢子繁殖,丙可以进行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A错误。
B.甲是细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组成,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乙青霉、丙酵母菌、丁蘑菇都属于真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B正确。
C.甲细菌主要是寄生或腐生生活,也有自养型的,如硝化菌;丁蘑菇只能营腐生生活,C错误。
D.甲、乙、丙和丁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有的细菌对人类有害,如结核杆菌,D错误。
故选B。
28.C 29.D 30.B
【分析】题图中,①细菌,②放线菌,③酵母菌,④青霉,⑤曲霉,⑥蘑菇。
28.题图中,①细菌,②放线菌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③酵母菌,④青霉,⑤曲霉,⑥蘑菇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9.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③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属于①细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④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生产抗生素的常用微生物是②放线菌,D错误,ABC正确。
故选D。
30.结合第(1)小题详解,可判断,题图中③酵母菌,④青霉,⑤曲霉,⑥蘑菇都属于真菌,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1.B
【分析】图中的甲根霉、乙青霉菌、丙酵母菌。
【详解】A.甲根霉的孢子成熟后呈现黑色,A正确。
B.青霉素来自于乙青霉菌,链霉素来自放线菌,B错误。
C.做面包常常利用丙酵母菌进行发酵,C正确。
D.甲根霉、乙青霉菌、丙酵母菌都属于真菌,它们都能用孢子进行繁殖,D正确。
故选B。
32.D
【分析】蘑菇属于真菌,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因此蘑菇菌的体内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异养,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中的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属于腐生。蘑菇进行孢子生殖,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靠孢子来繁殖。
【详解】A.蘑菇是分解者,不是生产者,其培养过程不需要光照,A正确。
B.蘑菇是大型的真菌,属于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白色丝状物是蘑菇的菌丝,B正确。
C.蘑菇的营养方式为异养,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中的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玉米芯为蘑菇生长提供有机物,C正确。
D.采收后的蘑菇和菌包总鲜重(不是干重)约2~2.5斤,D错误。
故选D。
33.A
【分析】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中,细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详解】A.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严格的说是腐生细菌和真菌,如腐生性微生物,还包括腐生动物如蚯蚓和蝇的幼虫,腐生生物主要是以没有生命的腐烂的动、植物遗体为生,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所以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错误。
B.多数细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乳酸杆菌是一种细菌,制作酸奶要用到乳酸杆菌,青霉属于真菌,能提取出青霉素;有的细菌和真菌是有害的,能使生物体致病,使物质腐烂变质,如足癣、灰指甲等就是真菌感染引起的,B正确。
C.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堆积如山,是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粪便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这些物质又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因此腐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故C正确。
D.放线菌属于细菌,细菌的繁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可提取在医药上用来进行消炎灭菌的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故D正确。
故选A。
34.B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制酱要用霉菌等。
【详解】A.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馒头、面包时,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酿酒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故A不符合题意。
B.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出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降低菜的品质,故B符合题意。
C.霉菌广泛应用于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如毛霉制作腐乳,青霉提取青霉素等,故C不符合题意。
D.放线菌能生产抗生素,少数寄生性的放线菌对人和动植物有致病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5.A
【分析】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将动物进行分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
【详解】A.根据分析,在生物分类单位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A正确。
B.结合分析,“科”比“属”分类等级要大,所以包含的生物种类就更多,B错误。
C.结合分析,图中从大到小的分类等级依次是:科、属、种,C错误。
D.根据题图,狼和郊狼同属不同种,狼和狐同科不同属,因此,狼和郊狼的亲缘关系更近,D错误。
故选A。
36.B
【分析】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大的等级是界,最小的等级是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详解】A.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A正确。
B.衣藻和水绵同门,衣藻和小球藻同目,目<门,因此衣藻和小球藻亲缘关系最近,B错误。
C.每个物种命名的名字由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domonas是衣藻的种加词, Chlamy是衣藻的属名,C正确。
D.衣藻、小球藻、水绵、海带都属于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D正确。
故选B。
37.B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详解】A.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亲缘关系最近,故A正确。
B.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故B错误。
C.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故C正确。
D.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故D正确。
故选B。
38.D 39.A 40.B
【分析】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即双名法,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
38.A.李时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学术书籍800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A不符合题意。
B.哈维是英国的生理学家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是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于1628年提出的,B不符合题意。
C.弗莱明是一位英国细菌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他于1923年发现了溶菌酶,但他最为人所熟知的贡献是在1928年首次发现了青霉素,C不符合题意。
D.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即双名法,按照双名法,D符合题意。
故选D。
39.双名法是为生物命名的标准,每个物种的名字由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在印刷时使用斜体,手写时一般要加双下划线,“Lepus”是大写,因此其是属名,A符合题意。
故选A。
40.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由此可知,下列兔所属类群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依次是①动物界、③脊索动物门、②哺乳纲、⑤兔形目、④兔科,B符合题意。
故选B。
41.B
【分析】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例如,银杏(Ginkgo biloba L。)中的Ginkgo表示属名,biloba L.表示种加词,即种本名。
【详解】由图示可知,桃的属名是Prunus,梅的属名也是Prunus,可得出桃与梅同属,二者亲缘关系最近,因此AC错误,B正确。
故选B。
42.D 43.C
【分析】鉴别生物种类的常用工具是生物检索表,定距式检索表(也叫退格式检索表、二歧检索表)、平行式检索表,据此解答。
42.大熊猫身体被毛,用肺呼吸,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
故选D。
43.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而最重要的分类单位是科。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
故选C。
44.B 45.C 46.B
【分析】为了弄清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44.A.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A错误。
B.蝗虫是节肢动物里的昆虫,蝗虫的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蝗虫的胸部生有足三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B正确。
C.环节动物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代表动物有:蚯蚓、水蛭、沙蚕等,C错误
故选B。
45.A.蜥蜴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属于爬行动物。蜥蜴与虎同门不同纲,A错误。
BC.马和虎同纲不同目,豹和狐同属不同种,可见,豹和虎的亲缘关系更近,B错误、C正确。
故选C。
46.AB.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由界到种,生物共同特征逐渐增多,生物种类逐渐减少,生物数量也逐渐减少,A正确、B错误。
C.猫和虎同科不同属,黑熊与虎同目不同科,因此猫和虎的亲缘关系比黑熊与虎的亲缘关系近,C正确。
故选B。
47.B 48.C 49.A 50.C 51.B 52.A 53.C 54.B 55.C
【分析】黄鹂和喜鹊、小鸡都属于鸟类;狗属于哺乳动物;蝶和蝗虫都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泥鳅、鲫鱼、青鳉鱼属于鱼类;蝌蚪是青蛙的幼体,青蛙是两栖类动物。
47.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人类的生活中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例如:乳酸杆菌是可使葡萄糖等糖类分解为乳酸的各种细菌的总称,乳酸杆菌广泛地应用于腌制泡菜、制作酸奶、青贮饲料等;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酵母菌在食品和饮料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啤酒、葡萄酒、面包等食品和饮料的发酵剂;青霉的主要作用是用于生产抗生素;由此可知制作面包和酸奶时加入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乳酸杆菌,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8.动物体的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液态、胶体状或固态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通常包括血液、淋巴,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等,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血液属于结缔组织,故C正确,AB错误。
故选C。
49.A.蝌蚪,是无尾目蛙科大多数两栖动物的幼体,蝌蚪不属于鱼类,故A符合题意。
B.鲫鱼是最常见的淡水鱼类,俗称鲫瓜子、月鲫仔、鲫壳鱼等,在生物学分类上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鲫属淡水鱼类的统称,故B不符合题意。
C.青鳉鱼是青鳉科、青鳉属鱼类。 青鳉为淡水小型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沟渠、稻田、池塘及江、河、湖泊、水库沿岸水草丛中,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0.图中1斧足,2鳃,3外套膜。河蚌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体外有贝壳,起到保护作用;河蚌3外套膜能够分泌珍珠质,珍珠是由于软体动物的3外套膜所分泌的珍珠层将偶然落入的沙粒包裹而形成的,产量很少,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1.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蝗虫的胸部生有足三对,分别为前足、中足和后足,足分节,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另外蝗虫还有两对翅也生于胸部,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在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有排列比较整齐的小孔为气门,是气体进入蝗虫体内的门户,和蝗虫体内的气管相通,在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蝗虫的3对足和2对翅位于胸部,故B正确,AC错误。
故选B。
52.A.蚯蚓身体圆柱形,长11-38厘米,宽5-12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两部;围口节腹侧有口,上覆肉质的叶;蚯蚓属于环节动物,故A错误。
B.蚯蚓的呼吸是靠始终湿润的体壁完成的,体壁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氧气就溶解湿润的体表黏液中,然后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里,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体外,故B正确。
C.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固定不动,这时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接着身体前端的刚毛固定不动,这时纵肌收缩、环肌舒张,身体向前缩短而前进。因此蚯蚓的运动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协助,故C正确。
故选A。
53.A.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土壤的干湿程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土壤的干湿程度,设计甲(湿润土壤)、乙(干燥土壤)两组作为对照实验,其他条件相同,故A正确。
B.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避免偶然性,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重复实验原则,所以甲、乙两容器中放入大小及生活状况均相似的蚯蚓各5条是合理的,故B正确。
C.实验的变量是土壤的干湿程度,所以实验中除了变量,其他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害怕光照,故应将甲、乙容器都放在黑暗处,故C错误。
故选C。
54.A.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甲组和乙组都为脊椎动物,故A错误。
B.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冷血动物:是指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周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减低新陈代谢,以减低用于抗寒所损失的能量。爬行类,两栖类,鱼类都是变温动物。甲组的动物都是变温动物,乙组的都是恒温动物,故B正确。
C.甲组中鲫鱼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游泳;青蛙是两栖动物,在水中,青蛙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游泳,青蛙的腿前短后长,故在陆地上青蛙可以跳跃;蛇的主要运动方式是爬行;鸡的最主要运动方式是行走;黄鹂的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狗的主要运动方式是行走和奔跑。运动方式不能作为甲组和乙组分类的依据,故C错误。
故选B。
55.鱼鳍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其中胸鳍和腹鳍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尾鳍可以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在水中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而产生前进的动力,各种鳍相互协调来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主要与控制运动方向相关的是尾鳍,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6.D
【分析】(1)根据动物的体温是否恒定,可以把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只有两类:鸟类和哺乳动物;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变温动物。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其它动物都为变温动物。(2)图示中,甲、乙属于恒温动物,丙、丁属于变温动物,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A.蛇属于爬行动物,体温不恒定,肺发达,适于陆地生活。因此,丙是蛇,A错误。
B.蝙蝠属于哺乳动物,体温恒定,有牙齿。因此,甲是蝙蝠,B错误。
C.孔雀属于鸟类,体温恒定,无牙齿(有利于减轻体重)。因此,乙是孔雀,C错误。
D.丁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体温不恒定,肺不发达,需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D正确。
故选D。
57.B 58.A
【分析】根据绿色植物的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
57.A.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贯众属于蕨类植物,桃花属于被子植物,马尾松属于裸子植物,A不符合题意。
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贯众属于蕨类植物,马尾松属于裸子植物,桃花属于被子植物,B符合题意。
C.贯众属于蕨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桃花属于被子植物,马尾松属于裸子植物,C不符合题意。
D.贯众属于蕨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马尾松属于裸子植物,桃花属于被子植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8.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因此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只起到固着作用,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植株比较矮小。而蕨类植物不仅有真正的根,而且体内还有输导组织,因此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相比更高等、更能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
故选A。
59.C 60.A 61.A
【分析】(1)动物按照其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部分。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59.诗句中出现的的动物中,牛、羊、白鹭、鳜鱼体内有脊柱,都属于脊椎动物;蚯蚓身体分节,无附肢,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0.根据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对植物进行分类,其中花和果实往往作为被子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题干中提到杏有“花”和“果实”,据此判断杏属于被子植物,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1.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中提到是藻类植物,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故该选手会被淘汰,A符合题意。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提到的植物是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无根,B不符合题意。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提到的梅花属于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C不符合题意。
D.“徒步南山,言采其蕨”中提到的蕨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2.A
【分析】1768年,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详解】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种加词后面还应有命名者的姓名,有时命名者的姓名可以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命名者姓名部分为正体。结合分析,广玉兰学名中第一部分Magnolia表示属名,第二部分grandiflora属于种加词,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3.A 64.B 65.B 66.C 67.C 68.D 69.D 70.D
【分析】(1)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①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②“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③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如同“种”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多,同“界”的生物共同特征最少。
(2)①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②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节肢动物: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5)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6)鸟适于飞行的特点(1)体形: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2)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3)肌肉:胸肌发达。(4)骨骼:轻、薄、长骨中空、有龙骨突。(5)消化系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直肠短,排出粪便迅速。(6)循环系统:心跳频率快,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7)呼吸系统:有独特的气囊,可以辅助肺呼吸。
(7)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
(8)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一大类群,命名的有120万种以上,占已知动物的80%以上。
63.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①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②“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故选A。
64.蝗虫属节肢动物,蚯蚓属环节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家兔、鲫鱼、青蛙、家鸽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故选B。
65.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尾鳍类似船舵,起把握方向作用,B错误,故选B。
66.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体表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是外骨骼,同时外骨骼还具有保护内部柔软器官的作用,故选C。
67.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青蛙属于两栖动物,故选C。
68.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有(1)体形: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2)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3)肌肉:胸肌发达。(4)骨骼:轻、薄、长骨中空、有龙骨突。(5)消化系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直肠短,排出粪便迅速。(6)循环系统:心跳频率快,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7)呼吸系统:有独特的气囊,可以辅助肺呼吸。①②③⑤符合题意,故选D。
69.家兔属于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产出,这种生殖方式叫作胎生。雌性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后代,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成长。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故选D。
70.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一大类群,命名的有120万种以上,占已知动物的80%以上,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