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前阅读材料: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曾侍奉魏国国相公孙座。公叔座病重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并说,如果不用商鞅就要把他杀掉。魏惠王两者均不采纳。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商鞅听此,便投奔秦国,三见秦孝公,以霸道之术得到秦孝公的肯定。
公元前359年,为了推行变法,秦孝公主持召开朝会,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认为要遵循旧礼,而商鞅则针锋相对提出:“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十八年后,在商鞅的变法成果下,秦孝公将两代国君渴望收复河西地区的心愿实现了。商鞅因此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商鞅因变法触动旧贵族利益,手段强硬,得罪了贵族势力。而且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事大权,惹新主怀疑。因此,秦孝公死后,贵族势力罗织谋反罪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但是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诉他:“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拒绝他入境。商鞅回秦后起兵反抗。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徙木立信:商鞅在起草了新法、尚未颁布之际,害怕百姓不信,就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将其搬到北门的民众,许诺赏十金。民众感到奇怪,没人敢应募,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个人应募,商鞅果然给了他五十金,然后才颁布新法,是为徙木立信的典故。
当何时——战国时期的重大变革
任务一:根据课本内容完成填空
1.时势:时代的发展趋势(由社会生产力决定)
(1)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__________________不断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的势力增强。
2.局势:当前的政治局面
(1)战国初年,晋国被_____、_____、_____三家_______瓜分,齐国由_________取代。
(2)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____________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_________的地位。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____________的旗号,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图____________。
(3)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较小,注重战争礼仪,点到为止。战国时期的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4)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战国初年经过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当时诸侯国仅剩十几个,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七国势力较强,史称“____________”。
(5)在战国形势图(右图),填写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3.时人:当时的人
(1)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____________,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求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中取胜。
(2)公元前356年,____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任务二:阅读材料并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材料1:田釐(xi,一声)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受赋税与民以小斗受之,其予民与大斗,行阴德于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材料2: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三晋在建国前已陆续兼并了公室和大夫的土地,削弱和破坏世族世官制度(西周分封制,贵族官职世代承袭的制度),并先后建立郡县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材料1和材料2分别说了什么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课本P33一句话概括,这两个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3: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争夺霸权的决战之一。楚方42000余人,晋方32500人。晋军一天就击败楚军,俘获楚军战车百乘,步兵千人,旋即双方作罢。
材料4: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战略决战。此战双方投入总兵力达80余万人,数十万大军展开三年拉锯战,结果秦胜赵败。秦为彻底削弱赵国,白起活埋赵军45万人。
结合材料3和材料4,从规模、兵力、时长和范围,分析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立何法?——商鞅变法
任务二:根据课本内容完成填空
1.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__________,由__________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__________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__________的管理
4.严明法度,__________
经济 1.废除__________,允许土地__________
2.鼓励__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_________________
军事 奖励__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__________并__________
2.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__________大为增强,提高了__________,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3.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_______年,蜀郡郡守___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____________。都江堰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主体工程。都江堰是一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成后,____________成为沃野,被称为“____________”。
任务二:阅读并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
——商鞅铜方量左壁铭文
材料2. 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商鞅铜方量底部铭文
这件文物是商鞅变法哪一项内容的产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件文物能否证明商鞅死后其变法内容仍在继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文物是目前已发现的商鞅变法的唯一遗物,但改革变法不仅仅是社会制度的建构,变法的思想往往要比其遗物更加长久,影响也更加广泛。战国后期,秦国兴修的综合性水利工程_____________正是商鞅“重耕战”思想延续的产物。
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你认为判断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