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4 08:1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竞”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词句,明白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体会王戎的形象。
4.借助注释,加以创造,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体会王戎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
【教学过程】
链接旧知,引入古文
1.看图猜课文,回顾古诗文学习方法
我要考考大家,能不能根据图片猜出故事?出示《司马光》《守株待兔》两篇课文插图猜课文。
2.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在平时文言文或古诗文的学习中遇到难懂的字词时,你们都是用些什么方法来理解、学习的
小结:这节课我们就试着结合平时你们学习文言文、古诗文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言文,请大家齐读课题。(引出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写“戎”字。
右上的“戈”代表兵器,“戈”左下边代表铠甲,两部分合在一起是武器的总称。可以组词戎马、兵戎相见。书写的时候注意斜钩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两个撇画要写出区别,第一个是竖撇,第二个是斜撇。注意它和“戒”字的区别。我们在练习本上写一个。
(二)一读古文,读通读顺
1.读好课题
师:那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
(王戎是一个人的名字,结合注释了解。不取,即不摘,道旁即道路旁边,李,即李子)。把关键词的意思弄明白了,就知道课题的意思,也能猜到课文大概讲了什么故事了。再读一遍课题,注意停顿。
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生字想必掌握了,能接受我的考验吗?出示生字,请生读,齐读。
师:“竞”和“竟”接近,容易混淆,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它的意思是“争着”,再让学生进行扩词练习,通过“竞争、竞选、竞相开放”等进一步理解字义;而“竟”的意思是“终了;表示出乎意料等”可以组词:竟然、究竟。
师:写这个字三部分比例不要平均分,做到“上下舒展,中心对正”,“立”的第二横要写舒展。“儿”的竖弯钩要向外延伸,写得大方圆润。
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请生读,齐读。
2、读好古文
师:生字解决了,古文自然就能读通了。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看看文章是怎样介绍这个“自幼聪慧”的王戎的。
(1)学生自由读。
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请生读,大组读,齐读。
(2)同桌配合读。
下面请同桌配合读一读,谁来读读要求?
(3)哪一桌愿意来展示一下?请生评价
(4)要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文中的标点符号来停顿,凭借语感来划分节奏,根据句意进行停顿,才能读出读出古文的音韵美。
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节奏读一读。谁来试一试?生读,全班齐读。
以前的文章是这样排版的,孩子们能读吗?谁来试试?其实,在古书中,文章不但是竖排,还没有标点,现在孩子们还能读好吗?真能干!
(三)二读古文,理清情节
1.结合要求再读古文。
师:这是一则很有趣的小故事,我们不光要读通顺,还要读明白!请大家结合老师的要求再来读读这则故事。
【学习任务】
1.读:默读这篇文言文;
2.看:看看文下注释;
3.想:想想文章讲了怎样的一则故事。
2.全班讨论,教师相机交流: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故事的人物是?“尝”什么意思?“诸”什么意思?通过查字典,“诸”有5种意思,联系上下文和插图,你觉得应该是哪种意思?
③图、文感受“多子折枝”
师:他们一群小伙伴游玩的时候看见了什么?(李子多子折枝)何为多子折枝,请看图片(PPT出示李子成熟的图片)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师: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是这样形容花多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谁能仿着说一说李子多(PPT出示:道旁李树李子(),()压枝低。)
生:结合理解填写补充。
师:你看,我们班诞生了好多个小诗人,“千个万个”李子都把枝条压弯了,这就是——多子折枝。
④结合感受读古文。
⑤看到李子那么多,把枝条都压弯了,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竞走取之)结合注释,是什么意思?孩子们,想想如果你们看到李子多子折枝的情形,会是什么样的神情?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谁来想像画面补充。(PPT出示: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有的一—有的——有的一—)
⑥王戎的反应如何?王戎为什么没有动?(人问之,答曰 __________ )
“ 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往往用于指代某一事物。本文中“之”出现了几次,分别指什么?
师:文言简练的语言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它独有的魅力。回到那个场景,谁来演演他们的对话 同桌之间试一试。
伙伴:
王戎:
伙伴:
王戎:
感受,加深理解。
师采访1:王戎啊王戎,你怎么知道树在道边而多子,就是苦李呢
师采访2:你听了王戎的解释,想对王戎说什么 (王戎你真厉害。)
师:你觉得王戎厉害、聪明在哪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看到王戎的故事,你想到了谁?(曹冲。。。。。)
⑤用自己的话说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吗”的意思。“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⑥能看着老师的提示背一背么?
(四)三读古文,讲好故事
师:小王戎,年仅7岁,如此聪慧,实乃奇才!大家都来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讲这个故事。我们加大难度咯。同桌试着按老师的提示再讲讲这个故事。
师总结:孩子们,我们对比两种讲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老师也喜欢第二种,讲故事不是单纯地翻译课文内容,当我们在讲故事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再按一定的顺序完整讲述出来,这样会让故事更生动、有趣,也更精彩。
(五)介绍出处,拓展阅读
师:这样有意思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记录了魏晋时期,很多名人的有趣故事,为人津津乐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这是课后作业单。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 诸小儿
多读 不动 竞走取之
揣摩人物内心
想象人物动作、神态、语言 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按一定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