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课件 (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课件 (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3 22:2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游园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几许
——课堂导入——
《红楼梦》导入: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红楼梦》导入: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红楼梦》导入:
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
至情至性的爱情故事,结合戏曲的音乐形式,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演绎得动人心魄。就像《牡丹亭》开篇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汤显祖的《游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作者与《牡丹亭》——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with,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作者简介: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with,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及《紫箫记》。
“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作者简介:
在16世纪人文主义成为人类文明的前进潮之时,东西方各诞生了一位高举人性旗帜的戏剧大家,让人文主义思想奇妙地以相似的面目出现在中国与英国的戏剧舞台上。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两位戏剧家的重要思想交汇点之一,在于突破社会的保守与传统思维,都致力于赞美至深的真情与生命的崇高力量,高举生命意识的旗帜赞美各种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将生命的高扬作为封建道德不可压抑的真理。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
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
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关于作品《牡丹亭》
《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本文选择的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皂罗袍】。
《牡丹亭》的核心意象是“梦”,杜丽娘游园之后,心绪久久不能平静,纷乱的心绪转移到梦中,在梦中,她触摸到潜意识中不敢承认也不明白的欢喜和忧伤,现实中的禁锢的精神,在梦中得到了自由,是对自己精神世界的一次唤醒和释放。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整支由子共9句,一韵到底,各层的停顿、押韵、节奏如下: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有感情地诵读:
——细读《游园》——
1.如何理解曲子开头两句中所反映的情感波澜
开头两句写元山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新开颓垣”正象征她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意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
“原来”“似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两句曲词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
“奈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曲词暗含着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的春光间的不协调,春天的生机更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
同时,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也使得杜丽娘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
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历来为人传唱,其
妙处何在
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这句话极为精练地勾勒出园内园外的景象:
朝飞入云的田栋,暮卷山雨的失帘,细雨和风、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3、“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幅美
景融入了杜丽娘怎样的情感
杜丽娘从狭小的元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观到远眺,这正是女主人公心中所向往的广活天地。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
全曲除第一、二句和末句外,皆用对偶修辞手法。
第三、四句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景与情的矛盾,表达了杜丽娘大春清无所依托而怨责美景空有的心理:
第五、六句写画栋、朱帘:
第七、八句写风雨彩舟,显示景色的华丽多姿,反衬环境的寂寥沉静。
4、这支曲子大量运用对偶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对偶句是在严格的曲律限制下创造的,而作者却能将春日元林描绘得如此逼真,并流露出浓郁之情,使人如亲临其境,确能唤起观众或读者不自觉地也以人物的心情来感受周围的一切!
古典文学的“梦”与“园”: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古典文学似乎非常青睐于“梦”和“园”这两种意象。《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梦游太虚幻境”与杜丽娘的梦极为相似,贾宝玉和杜丽娘都在一场梦中觉醒了自己的青春,通过“梦”也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贾宝玉和杜丽娘二人所在的作品其思想成就主要是明确地反对封建礼教,热情地歌颂冲破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爱情,个性解放的精神,这种形象塑造在他二人身上表现得尤为光彩夺目。《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与《游园》中的后花园极为相似。“园”是为了提供一种更加广阔的环境背景,来衬托人物的命运,“园”既是故事发展的诱因,又是禁锢人物思想的象征。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
汤显祖通过《牡丹亭》这部戏曲,想要给古今的各位看官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情怀呢?
有学者认为,汤显祖的伟大成就,正在于他以生花妙笔展现了社会与文化意识的变迁,凸显了个人主体对人生意义的认知,指出追求幸福就要执着不懈,锲而不舍,虽九死而不悔。
立足当下的社会生活,古典戏剧浸润着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生活。我们不仅是远离了一个精致的古典时代,更是失去了一种从容笃定的心境。如今物质极为繁盛,充斥着各种享乐的方式,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从容、笃定、淡然的内心境界,因戏曲文学唤醒人类感知自然世界的能力。
《人间词话》曾有一言,“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汤显祖通过《游园》将人的喜怒哀乐融入园林这一具体的意象场景中,抒发心中情志,感动万千读者,读者也在这一段凄惘的爱情中找到自身的影子,触发内心感受,进入更深更广的境界。
——《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