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自制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48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自制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48张ppt)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4 08:5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目标
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理解作品的内涵。
3、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现象一:
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鲁迅先生有一段话“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
现象二:
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各不相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感 觉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这首诗表现的是对单调的厌恶,对新鲜美好的欢悦。
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正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无私无欲。
诗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无主题。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一种感觉。
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结论一:
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
静 夜 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中“床”实指“胡床”即今天的椅子!古人大多席地而坐,并没有像现在的椅子。“胡床”据考证是在东汉才有西域少数民族传入内地,模样相当于今天的折叠椅,其坐面由棕绳连接,故亦称“绳床”。
请把李白的《静夜思》改写成散文。我有个要求,必须在正确、准确理解诗歌原意的前提下,进行发挥。
关于李白。李白一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自然也没有得到过进士之类的功名。但是有学生说李白“二十一岁,他登进士第”。李白是唐朝人,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但是,有几个学生在描写李白的思绪时,却出现了宋代的诗词句子。有人说李白“忽然又想起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苏轼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句子,苏轼比李白晚出生300多年,李白不可能想起这个句子。这位学生的作文,是一本正经的行文,并不属于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路数。
关于李白当时在干什么。有两位学生不约而同,都说李白正在屋子里忙着干活。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昏黄的灯光下”,李白“奋笔疾书”,“过了不知多久,终于停下笔来”,因为“眼睛胀得很”,“于是摘下眼镜(丁按:唐朝竟然已经有眼镜了!),眨巴着眼向窗外眺望”。于是,看见了“窗外明晃晃的一片”,以为是落了霜。
关于李白的住处。有人认为,李白当时是住在一座地处荒僻的寺庙里的;有人说李白住在白色的毡房里;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月光透过玻璃窗照进屋内……”。唐朝竟然已经有玻璃窗了。
关于李白失眠。有个学生说,李白之所以起床,先是“窗外的鸣蝉”使他惊醒,然后是“月光太过亮堂”,搅得他“难以睡下”。另一个学生则认为,李白的失眠,是因为突然传来一声犬吠:“……卧在床上,潜心入睡,意识一点一点地消失。突然,一声犬吠潜入耳际,仿佛近在咫尺,手脚不自觉地一震,心头猛地一缩,眼睛刹时睁开,好像见了鬼魅一般,呼地起了身。”
关于李白思乡的内容。好几位学生都把李白想象成以种田为业的农民。有个学生说:“李白回到客房,颓然坐在床的一角。眼前浮现起故乡的庄稼,土地,乡里乡亲埋头劳作的情景。”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地里的庄稼不知今年长势如何,该是很好的吧?!应该可以卖个好价钱了,这样家里过冬也算有个保障了。”有一个学生的笔下,李白想家的内容特别丰富:“家可好?娘亲可好?妻儿可好?邻家的顽童、小院的阿婆可好?是否依然安居乐业?林子可好?是否依然繁茂?山可好?是否依然岿然不移?水可好?是否依然奔流不息?”真够婆婆妈妈的。有个学生,大约是为了表现李白的天真,说他在“想念家门口的那棵柿子树,想念邻居家的小花狗……”。有个学生为了表现李白思绪的变化,竟然说“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如电影胶片”在他的脑海闪过,“历历在目”。唐朝电影胶片都出现了,可以气死好莱坞。
可见:即使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李白《静夜思》这样看起来通俗易懂的著名诗歌,要想准确、深入地理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结论二:
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
《三国演义》之曹操
奸诈多疑的枭雄
胸怀大志的英雄
《西游记》
神话小说
反封建作品
成功学
西游记之成功学
西游记告诉我们,成功的法则主要有三:
  1.能力
  西游记展示给我们的是:成功,不仅需要手段,而且还要不择手段。当然,老君、如来、观音的手段太高,不是我们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过,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我们还是可以学的。
  你是精英,就学孙悟空,你是卖苦力的就学猪八戒,既不是精英,又不肯卖苦力,你可以学沙和尚紧跟着有望成功的团队。
  总之,有什么长处,使什么长处。
  2.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还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一个叫互助,一个叫勾结。其实是一样的,请大家注意,这些感性认识的词汇仅仅只是生动形象而已,没什么实际意义的。
  唐僧靠徒弟保护,徒弟靠唐僧解脱,彼此扶持,两不相谢。合作得以成功。
  如来靠取经团队,传经得以成功,取经团队得如来封授得以成功。
  成功是互利的,现在的说法叫:双赢。
  
3.坚持
  成功,是由若干个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
  要做成任何一件事,至少有个必要时间,取经的必要时间是两三年,那么,无论如何在两三年之内是难于完成的。在成功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两三年时间就够了,那么,有阻力呢?有强大的阻力呢?需要多长时间?这就是不确定的了。
  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结果却用了14年,这14年他一直坚持着,其中的任意一个时候,他只要一放弃,就彻底的失败了。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也是一样,他欲传经东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他还在坚持,只到唐僧这一次,传经才成功,假如这一次又失败了咋办?那就再来一次!
《西游记》的整个故事,可以说是一部孙悟空从无知到有知进而有为、最后走向成功的个人奋斗史。在书中,作者刻画了唐僧、孙悟空等平凡人从平凡到不平凡的成功历程,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松散团队到一个成熟团队的成长曲线。我们可以将书中人物还原为我们身边栩栩如生的人物(包括妖精),通过描写他们的成功历程,折射我们人生的成功奋斗历程和星点光芒,并为我们的实际生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指导!我们需要扫除“西天路上的九九八十一个‘障碍跨栏’,重视个人品质培养,重视修炼人生的成功理念和方法,最终获得“善识”(正确、科学的知识)、寻得“善根”(成功所需掌握的方法,为成功创造的种种条件),获得真正的成长,赢得最后的成功!”
不同时间
不同的人
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及其原因
丰 富 性
多 样 性
解读的个性化
知识结构
生活阅历
审美品味
关注重点
A.读者
B.文本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
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十博士:于丹用她个人观点随意地曲解《论语》本义,明显会造成观众、读者对《论语》本义的误解。呼吁于丹不要再闹出把“小人”当“小孩子”的笑话了。
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于丹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新书《于丹〈庄子〉心得》签售活动,一位男子进入签售会场,穿的白T恤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
塞外鬼才李悦:《于丹〈论语〉心得》并不是对孔子的《论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部分《论语》的感想。她的主要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由于《论语》并不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于丹只能选取与“快乐的生活”有关的篇章,这些篇章只不过占《论语》的十分之一左右,却有许多曲解之处。
马千里: 《当〈论语〉遭遇于丹》于丹解读的《论语》与本义出入太大,只是把《论语》中的句子作为自己生活感悟的支持,是“生活心得”不是《论语》心得,会让无数没有读过原文的观众看了《百家讲坛》之后,就把于丹讲的东西认定为《论语》。
历史学家朱维铮:(于丹) 胆子大,不懂的东西也敢讲。
于丹在接受一家刊物采访时说——
我没备课,就是冥想,拿着杯水,想如何把《论语》做人的道理匹配点故事,拿着白纸,这边是一主题词,那边是一小故事,鼓捣到一起。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原则一 以文为本
①整体把握----主题的相对确定性
②还原创作意图-----尊重作者
③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切忌跟着感觉走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原则二 认识背景
郭沫若的《屈原》是要传达什么样的精神?
这部戏是在反映抗战时期抗日爱国和投降卖国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该剧借屈原之口对投降派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深刻地揭露了投降派卖国求荣的罪行,歌颂了革命人民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激励广大人民把抗战爱国的正义斗争进行到底。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原则三 联系作家
读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分析作者所传达的意义
这首诗是柳宗元因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被贬,到达永州时写的。因为革新失败,诗人被削官降职,流放荒蛮。此时他虽然到了江南,但保守派对他政治上的打击迫害并未停止,面对严酷的政治环境,柳宗元毫不屈服。诗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表面上描绘了奇丽的自然景色:千山、万径、江河都被冰雪所覆盖,缺少了飞鸟、行人,大自然失去了生机,却有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不惧风雪严寒,独自江边垂钓。诗人摹写的广阔背景沉浸在一片肃杀之中,而江边的老翁却是生机的象征,生命的意象。托物言志,主题正是借渔翁的不畏严寒来表现自己身处逆境而坚持操守毫不妥协的精神品格。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原则四 变换视角
对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有“爱情说”、“同情说”、“讽刺说”、 “惋惜说”、“感慨说”、“自伤说”、“长恨说”、“双重主题说”、“矛盾主题说”等不同说法,你认为它的主题是什么?
探究题:
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探究:有人认为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兰芝“自请遣归”;有人认为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焦母刁难 ;有人认为是焦仲卿软弱 ……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2.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获得胜利。有人认为项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
3.《篱笆那边》是一首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情感为一体的哲理诗,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引发不同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思索想像的空间,产生了许多个性化的解读结果。读罢此诗,你有何感悟?
《篱笆那边》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
  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
  爬过!
第一种解读:呼唤个性的自由
为了那鲜润娇美的草莓,为了那弥足珍贵的个性与自由,跨过篱笆吧,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管会不会弄脏围裙,不管会招来谁的责骂。
第二种解读:面对代沟的彷徨
娇艳欲滴的草莓,可望而不可及,草莓这是年轻人狂妄奔放的理想。上帝老了,他不能理解那酸酸的草莓有什么好吃的,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付出“脏了围裙'的代价。篱笆虽然那么低矮,一跨即过,然而那是上帝亲手设置的。“上帝”是什么?是传统,是旧俗,是规范,是权威;而“篱笆”呢,是挡在创新与守旧之间的一堵高墙,是阻隔晚辈与长辈的一条鸿沟。
第三种解读:抵制甜美的诱惑
亚当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偷吃了园子里的果子的故事。“草莓”就是那果子,娇艳、甜美,可是吃不得。并不是所有看似甜美的东西都可以去采摘,比如金钱,比如名誉,比如地位。“草莓”是一种诱惑,“篱笆”是获得草毒必须跨越的障碍,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善良,比如同情心。要获得“草莓”,必会弄脏“围裙”,其实弄脏的不是“围裙”,是你的灵魂,你的思想
第四种解读:渴望男女的平等
作者描写一个‘好女孩'想摆脱‘淑女'模式的束缚,同时又担心自己举止太过鲁莽。但是‘淑女'模式就是为了将女性圈在里面而创造的,为了压抑、控制、支配、包涵、禁止、限制女性,使她和其他姐妹没有两样。她揭示父权制的要义,是以以下信念为基础的:即男子是上帝的代表者,所以摘草莓以及攀爬、玩耍的权利,属于那些和上帝最相仿的人,特别是男孩子。”这样看来,此诗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曲折地表达了女孩充满反抗的内心世界,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小结
朱光潜先生说过“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我们应敢于大胆想像,表达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想像和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解读出属于自己的“篱笆”和“草莓”。
续写改编文学名作
—故事新编
所谓故事新编,是指作者充分利用名著、名篇佳作,或课文,并对它进行改编,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原作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用原作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来反观现实生活,从而揭示主旨的一种创新作文方式。
写“故事新编”这类作文,要注意两点。一是一定要熟悉“故事”,即要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以避免内容上牵强附会、知识上张冠李戴,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
“故事新编”的起始点是一个“旧”字。必须借助部分原有的故事因素,如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的发展脉络等;一般不必另起炉灶,目中无“古”。
二是一定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写作时不要简单地复述原故事,不要拘泥于历史题材,必须加以生发改造,进行切合题意的必要演绎。最常见的新编方式是错位演绎,即时空错乱——古今杂糅,中外互通,熔于一炉。比如,将名著、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安排到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中来,展示他们崭新的行为、言语、心理等;又比如,写历史,但又艺术地穿插进某些典型的现代生活细节。
200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
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
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
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
得分:60分。
作业
选取我们熟悉的故事,对其中某一情节进行故事新编,要求有新意,但不能天马行空任意想象,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