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时分层训练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时分层训练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4 09:1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7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垂髫(tiáo) 悄怆(qiǎo) 叹惋 阡陌交通
B.翕忽(xī) 幽邃(shuì) 清洌 豁然开朗
C.衣褶(zhě) 箬篷(nuò) 椎髻 蒙洛摇缀
D.雎鸠(jū) 溯游(shuò) 寤寐 蒹葭凄凄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
B.心乐之(乐:以……为乐)
C.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属于)
D.溯洄从之(溯洄:逆流而上)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B.渔人甚异之   能以径寸之木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字共三十有四
D.似与游者相乐   居右者椎髻仰面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类似这样的凄清和寂寞,就是“雨”给我们民族最早的先辈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②我们中国人最早写诗的时候,就注意到了雨,并把它写到诗里面。
③“雨”一直是我们中国诗人的老朋友。
④比如《诗经》里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的就是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回来的时候,正遇见雨雪交加,感到很凄清、寂寞。
⑤在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雨,很多是属于伤感的雨、悲凉的雨,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苦雨”。
A.⑤④③①② B.③②⑤④① C.②③④⑤① D.①③②④⑤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的小髻,称“总角”;他们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垂髫”。因此,“总角”和“垂髫”都可借指儿童。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天启壬戌”为年号干支兼用法。
C.《诗经》收录了我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关雎》选自“风”,《蒹葭》选自“雅”。
D.《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均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6. 默写。(8分)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 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
(3)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5)王勃在《送村少府之任蜀州》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地概括了 “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7.名著阅读。(4分)
(1)下列关于三传的说法和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公羊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B.三传虽各个独立,却也大同小异。
C.《左传》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
D.杜预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委婉,“远”是含蓄。
(2)汉字的构造可以简括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般认为是造字法。名号虽异,实质相同:汉字表意,以象形为基础。
请仿照示例,解释会意字“杳”的本义。
【示例】杲:从日,从木。日在木上,表示天已大亮。本义:明亮的样子。
杳: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重庆綦江区未来学校联盟期中)8.八年级(1)班正开展“古诗苑漫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进来。(7分)
(1)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小优搜集了下面这些诗句。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帮他设计一个主题。(2分)
①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②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③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主题:_________________
(2)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讨论环节中,小翼展示了一幅画,请你写出与画面对应的诗句(仅限本册所学的古诗词)。(2分)
(3)【腹有诗书引古诗】得意之时,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展现神采飞扬;悲伤之时,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凸显愁情……八年级下学期,学业压力骤增,你的好朋友小明几次考试失利,萎靡不振,请你对他说一段话,并在其中引用诗歌来鼓励他。(要求:引用诗歌应为上下两句,且符合情境) (3分)
二、阅读理解(43分)
(2022·山东济南章丘区期中)(一)阅读诗歌,完成题目。(5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此诗是作者写给丞相张九龄的一首投赠诗。
B. 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巧妙过渡,含蓄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
C. 全诗直接告白,表达了自己意在求仕、希望得到举荐的心情。
D. 这首诗既是一首赠送诗,也是后人心中描摹山水的佳作。
10.试赏析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
(2022·山西大同阳高县期中改编)(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0分)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来函敬悉
B. 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不可支
C.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受其益
D.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转星移
11. 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2. 【甲】文的线索是______,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______几件事。【乙】文是按______来写,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______。(4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6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3. 上文选自课文《_____》。第一自然段中“东坡”指的是北宋文学家 ____(人名)。(2分)
14.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5. 上文写了“船头”和“舟尾”的人物,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22·四川成都简阳市简阳学区期中)(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3分)
游西山记
袁中道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①走带牵②,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③,禅刹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④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⑤,丛翠之中,隐见村落。
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胜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
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注释】①鬣(liè):马鬃。②带牵:互相牵扯。③亘流背林:流水绵,背依树林。④西湖:指颐和园昆明湖。⑤畦畛(qí zhěn):田间的界道。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鬣走带牵 走:疾行。
B. 最为胜处 胜:优美的。
C. 隐见村落 见:通“现”,出现,露出。
D. 散步胜间 间:指房屋的间数。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
(2)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
18. 本文与《小石潭记》都属“山水游记”。两文描写“水清”的描写方法有何相同之处?用结合相关内容分析。(5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9分)
桃花源记
汪曾祺
①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②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不来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
③刚放下旅行包,便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米,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jiào,野蒜)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
④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无甚道士气。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⑤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十几步,豁然开朗了。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
⑥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时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现在只有一丛细竹。摸了摸,似乎有点楞。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坐在那里。
⑦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⑧晚饭后,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了出来: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⑨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栏杆外面,竹树萧然,极为幽静。桃花源无真正的方竹,但别的竹子都可看。竹子都长得很高,节子也长,竹叶细碎,姗姗可爱,真是所谓修竹。竹叶间有小鸟穿来穿去,绿如竹叶,才一寸多长。
⑨修竹姗姗节子长,山中高树已经霜。经霜竹树皆无语,小鸟啾啾为底忙?
⑩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下起了小雨。
作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选自《人间草木》,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版,有删改)
19.根据文本,请补填图中的空白。(3分)
所至 所见 所感
桃花观 正殿、楹联
秦人洞 对人工开辟出来的稻田感到遗憾。
亭、细竹…… 对桃源人淳朴自由生活态度的赞美
20.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以桃花为线索,渲染了一种澄澈清新的氛围。
B.文中两次写到“天真”,意在告诉我们游玩重在意趣,不必事事较真。
C.文中的两首诗既是对桃花源眼前景象的描绘,也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D.本文语言淡而有味、如话家常,又不失典雅,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一贯风格。
21.本文用大量笔墨写“擂茶”,请你探究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4分)
三、写作(50分)
22. 本学期我们学过的文章,像《社戏》《安塞腰鼓》《桃花源记》……总会给你一些触动,或让你产生一些启发。请你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中请回避与自己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③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力求新颖。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7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垂髫(tiáo) 悄怆(qiǎo) 叹惋 阡陌交通
B.翕忽(xī) 幽邃(shuì) 清洌 豁然开朗
C.衣褶(zhě) 箬篷(nuò) 椎髻 蒙洛摇缀
D.雎鸠(jū) 溯游(shuò) 寤寐 蒹葭凄凄
答案:A 
解析:B.“洌”应为“冽”,“邃”应读suì;C.“洛”应为“络”,“箬”应读ruò;D.“凄凄”应为“萋萋”,“溯”应读sù。故选A。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
B.心乐之(乐:以……为乐)
C.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属于)
D.溯洄从之(溯洄:逆流而上)
答案:C
解析:C.属:类似。故选C。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B.渔人甚异之   能以径寸之木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字共三十有四
D.似与游者相乐   居右者椎髻仰面
答案:D
解析:A.于是/竟然;B.代词,这/助词,的;C.向/雕刻;D项,都是“……的人”。故选D。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类似这样的凄清和寂寞,就是“雨”给我们民族最早的先辈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②我们中国人最早写诗的时候,就注意到了雨,并把它写到诗里面。
③“雨”一直是我们中国诗人的老朋友。
④比如《诗经》里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的就是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回来的时候,正遇见雨雪交加,感到很凄清、寂寞。
⑤在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雨,很多是属于伤感的雨、悲凉的雨,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苦雨”。
A.⑤④③①② B.③②⑤④① C.②③④⑤① D.①③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好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通读全部句子可知,每句都含“雨”,表现雨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故③是中心句,放在段首,引出话题;②句总写雨被“写到诗里面”,⑤句举《诗经》为例,④句又以《诗经》里的具体句子为例,②到④是由总到分,概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句①的“类似这样的凄清和寂寞”呈接句④的“感到很凄清、寂寞”。所以正确的句序是③②⑤④①,故选B。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的小髻,称“总角”;他们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垂髫”。因此,“总角”和“垂髫”都可借指儿童。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天启壬戌”为年号干支兼用法。
C.《诗经》收录了我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关雎》选自“风”,《蒹葭》选自“雅”。
D.《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均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C
解析:C.《蒹葭》选自“风”。故选C。
6. 默写。(8分)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 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
(3)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5)王勃在《送村少府之任蜀州》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地概括了 “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答案:(1)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2) 蒹葭萋萋 (3) 胡为乎中露 (4)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5)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解析: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蒹葭萋萋、晞、达、兮“寤、寐、辗、蒹葭萋萋、阙、涯”等字词的书写。
7.名著阅读。(4分)
(1)下列关于三传的说法和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公羊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B.三传虽各个独立,却也大同小异。
C.《左传》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
D.杜预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委婉,“远”是含蓄。
(2)汉字的构造可以简括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般认为是造字法。名号虽异,实质相同:汉字表意,以象形为基础。
请仿照示例,解释会意字“杳”的本义。
【示例】杲:从日,从木。日在木上,表示天已大亮。本义:明亮的样子。
杳: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从“木”,从“日”,表示太阳落在树木下,天色已昏暗。本义:昏暗。
解析:
(1)A.《左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故选A。
(2)本题考查根据字形推知字义。
根据示例中的解释,“杲”,“日”在“木”上是天亮,可以猜测“日”在“木”下,应该就是天黑了,所以“杳”的本义,应该是昏暗的意思。根据示例填写即可。
(2022·重庆綦江区未来学校联盟期中)8.八年级(1)班正开展“古诗苑漫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进来。(7分)
(1)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小优搜集了下面这些诗句。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帮他设计一个主题。(2分)
①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②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③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主题:_________________
(2)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讨论环节中,小翼展示了一幅画,请你写出与画面对应的诗句(仅限本册所学的古诗词)。(2分)
(3)【腹有诗书引古诗】得意之时,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展现神采飞扬;悲伤之时,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凸显愁情……八年级下学期,学业压力骤增,你的好朋友小明几次考试失利,萎靡不振,请你对他说一段话,并在其中引用诗歌来鼓励他。(要求:引用诗歌应为上下两句,且符合情境) (3分)
答案:(1)示例一:离别的时刻 示例二:离别情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或者;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但必须是两句)
(3)示例:小明,成长之路不是康庄大道,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我们现在处于八年级到九年级的衔接阶段,学业压力突然增大,考试发挥不好也情有可原。只要我们学习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重拾信心,总结方法,总会进步的。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题意可知,这些诗句表达的都是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所以主题可以概括为“离别不舍”“分离之苦”这些主题,只要是符合诗歌的情感基调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积累。根据图画可知,是一位美丽的女子站在水中的陆地,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诗经》中的《蒹葭》描绘的就是这样的心仪女子在水一方这样的情景。所以可以搜寻该诗中与这层意思相关的诗句,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句子。但注意必须是两句。
(3)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积累以及口语交际。根据题意可知,小明的考试失利,需要我们选择诗句去鼓励他,这里应该选择振奋人心,能够激励他人的诗句,示例:小明,李白由两句诗我想送给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要相信这些眼前的困难持续不了很久,只要你有信心,就终会成功,加油!
二、阅读理解(43分)
(2022·山东济南章丘区期中)(一)阅读诗歌,完成题目。(5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此诗是作者写给丞相张九龄的一首投赠诗。
B. 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巧妙过渡,含蓄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
C. 全诗直接告白,表达了自己意在求仕、希望得到举荐的心情。
D. 这首诗既是一首赠送诗,也是后人心中描摹山水的佳作。
10.试赏析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
9.C
10.蒸,蒸腾的意思,写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雾茫茫的景色,“蒸”这一动词富有表现力,表现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
解析:
9.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C.错误,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故知“全诗直接告白”有误;
故选C。
10.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句话的意思是: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水汽蒸腾向上的动态感,描绘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浩瀚,蓄积丰厚。将洞庭湖浩瀚无边、水天一色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气象宏伟开阔。
(2022·山西大同阳高县期中改编)(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0分)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来函敬悉
B. 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不可支
C.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受其益
D.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转星移
11. 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2. 【甲】文的线索是______,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______几件事。【乙】文是按______来写,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______。(4分)
答案:
10. C
11. (1)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2)因为那种环境太冷清了,不可长久停留,就记下这里的景致离开了。
12. 渔人的行踪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游览的先后顺序 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解析:
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全,都/知道,了解;B.对……感到快乐/快乐;C.全是“都”的意思;D.像北斗星一样/北斗星。故选C。
1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注意重点词“语(叮嘱,嘱咐)、云(说)、足(值得)、为(对)、道(说)”要理解正确;
②句注意重点词“以(因为)、过(太,过于)、居(停留)、乃(就,于是)、去(离开)”要理解正确。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停数日,辞去”可知, 文章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串起全文;结合“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皆出酒食”“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知,在渔人的行踪中,叙述了渔人发现一片桃花林(逢桃林),之后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访桃源)再寻找桃花源(寻桃源)的事情。据此作答。
结合【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可知,作者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小石潭;结合“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可知,这里突出小石潭的石头很奇特;结合“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知, 这里突出了小石潭的水很清澈,鱼很活泼;结合“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知,这里突出了小石潭的溪流曲折;结合“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这里突出了小石潭的环境凄美。据此作答。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6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3. 上文选自课文《_____》。第一自然段中“东坡”指的是北宋文学家 ____(人名)。(2分)
14.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5. 上文写了“船头”和“舟尾”的人物,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13.《核舟记》 苏轼
14.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15. 通过描写船上人物各异的神情姿态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解析:
13.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选文出自《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是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东坡”指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其,代词,指他们(东坡和鲁直);比,靠近;隐,隐藏。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上文通过“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等语句,具体描写了“船头”三个主要人物的状貌神情,“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具体介绍了“舟尾”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人物情态各异,其目的是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从而表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2022·四川成都简阳市简阳学区期中)(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3分)
游西山记
袁中道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①走带牵②,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③,禅刹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④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⑤,丛翠之中,隐见村落。
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胜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
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注释】①鬣(liè):马鬃。②带牵:互相牵扯。③亘流背林:流水绵,背依树林。④西湖:指颐和园昆明湖。⑤畦畛(qí zhěn):田间的界道。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鬣走带牵 走:疾行。
B. 最为胜处 胜:优美的。
C. 隐见村落 见:通“现”,出现,露出。
D. 散步胜间 间:指房屋的间数。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
(2)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
18. 本文与《小石潭记》都属“山水游记”。两文描写“水清”的描写方法有何相同之处?用结合相关内容分析。(5分)
答案:
16. D
17. (1)到了龙潭堤,树木越发(更加)茂密,水面越发(更加)宽阔,这就是颐和园昆明湖了。
(2)山腰有一阁楼,(仿佛)用千峰做成了它的羽翼(翅膀)般,怀抱着阁楼像屏风一样立着,此处常常沉积着雾霭。
18. 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本文的“流水澄澈”,是正面描写水的清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小鱼尾游”是侧面表现水的清澈。《小石潭记》用“水尤清冽”正面描写水的清凉;用鱼的“空游无所依”侧面表现水的清澈。
解析:
16.D. “散步胜间”句意:在稻田田埂间散步的 。间:之间,中间。选项错误;故选D。
1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至(到),益(更加),茂(茂盛),阔(宽阔),是(这)”(2)“阁(阁楼),翼(翅膀),屏(像屏风一样),积(沉积),岚(雾霭)”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18.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要读懂选文,结合语境分析写作手法。本文写流水的句子有:“流水澄澈”是正面描写水的清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小鱼尾游”是侧面表现水的清澈。《小石潭记》写水清澈的句子有:“水尤清冽”正面描写水的清澈,用鱼的“空游无所依”和“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来侧面表现水的清澈。所以两文描写“水清”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点睛】参考译文:
出了西直门,过高梁桥,路两旁有杨柳,清澈的溪水如带,流水明净澄澈,能清楚的看见溪底的沙石,藻类繁茂缠绕,水草如兽类的长毛发一般飘荡。小鱼一尾尾地游过,忽地跃出水面。流水绵延,背靠树林,与寺庙相连。绿叶丰茂,向下遮掩住朱红色的门。寂静无人,只有鸟鸣花落。
过响水闸,听见汩汩的水声。到龙潭堤,树更加茂盛,水面更加开阔,这就是西湖(指昆明湖)了。每每到了盛夏的日子,荷花如锦绣般绵延数十里,被风吹得更加芬芳,车马纷繁,来到这里的人们在临近水边的地方做浮杯饮酒的游戏,是最好的地方啊。
在青龙桥暂时休憩,距离桥侧几武的地方(一武三尺),有寺庙依着山势傍着陡崖而建,古柏的林荫昏暗,石制的长路数千级。山腰处有阁楼,用千峰当做它的翅膀,环抱阁楼,像屏风一样立着,累积着浓厚的山岚雾气。它的前方如镜般开阔,堤上有柳树临着溪水流淌,中间夹着田间小路。在丛丛植物之中,隐约可见村落。
沿着水流前行,到达功德寺,宽阔博雅颇有山野田园的味道。寺庙前有清澈的水流缠绕,有危桥可供坐下。庙里的僧人大多常做农活,太阳已经偏西,能见到僧人拿畚、锸,戴着斗笠的,唱着山野歌谣归去。有老僧持杖散步稻田田埂的,水田中波纹泛白,大群的蛙类在鸣叫。
啊!这就是田家的乐趣啊。我没有见到这种景象有三年了,夜里于是住在那里。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9分)
桃花源记
汪曾祺
①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②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不来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
③刚放下旅行包,便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米,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jiào,野蒜)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
④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无甚道士气。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⑤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十几步,豁然开朗了。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
⑥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时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现在只有一丛细竹。摸了摸,似乎有点楞。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坐在那里。
⑦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⑧晚饭后,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了出来: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⑨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栏杆外面,竹树萧然,极为幽静。桃花源无真正的方竹,但别的竹子都可看。竹子都长得很高,节子也长,竹叶细碎,姗姗可爱,真是所谓修竹。竹叶间有小鸟穿来穿去,绿如竹叶,才一寸多长。
⑨修竹姗姗节子长,山中高树已经霜。经霜竹树皆无语,小鸟啾啾为底忙?
⑩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下起了小雨。
作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选自《人间草木》,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版,有删改)
19.根据文本,请补填图中的空白。(3分)
所至 所见 所感
桃花观 正殿、楹联
秦人洞 对人工开辟出来的稻田感到遗憾。
亭、细竹…… 对桃源人淳朴自由生活态度的赞美
20.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以桃花为线索,渲染了一种澄澈清新的氛围。
B.文中两次写到“天真”,意在告诉我们游玩重在意趣,不必事事较真。
C.文中的两首诗既是对桃花源眼前景象的描绘,也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D.本文语言淡而有味、如话家常,又不失典雅,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一贯风格。
21.本文用大量笔墨写“擂茶”,请你探究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4分)
答案:
19.(1)对联匾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感到庆幸。
(2)流水、平地、稻田、,水池子、擂茶馆(写出两个即可)。
(3)方竹亭
20. A
21.作者闻擂茶之名很久了。此次来的目的有一半是为了擂茶。而且擂茶的做法、吃法都很讲究,能充分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文化内涵,是游记内容倡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19.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题干所至为桃花观,所见为正殿、楹联,可定位于第④段,由此段的“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概括其所感为对联匾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感到庆幸;根据题干所至为秦人洞,所感为对人工开辟出来的稻田感到遗憾,可定位第⑤段,由此段的“洞里有小小流水”“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可知,作者看到了流水、平地、稻田、水池子、擂茶馆;根据题干所见为亭、细竹……所感为对桃园人淳朴自由生活态度的赞美,定位于第⑥段,由此段的“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可知,作者所见为方竹亭。
20.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选文是一篇游记,根据选文第④段“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第⑤段“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第⑥段“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等内容可以知道,选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以桃花为线索”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A。
2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定位于第③段,由“刚放下旅行包,便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可知,作者早已经闻擂茶之名,而且此次有桃花源,一半目的在于擂茶。由此段“茶叶、老姜、芝麻、米,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藠头……边喝边吃”“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可知,桃花源的擂茶从做法到吃法都很讲究,体现了地方特色于风土人情,具有文化内涵。而游记恰恰是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现不同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三、写作(50分)
22. 本学期我们学过的文章,像《社戏》《安塞腰鼓》《桃花源记》……总会给你一些触动,或让你产生一些启发。请你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中请回避与自己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③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力求新颖。
答案:范文:
追塑心中的世外桃源
——读《桃花源记》有感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何等安乐呀!
但这只是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在剥削压迫、战火四起的东晋,世外桃源显得多么遥远。但即使身处黑暗,少时颇有壮志,任性不羁的“五柳先生”也时时憧憬这世外桃源,即使只是个美丽又不现实的梦。
陶渊明珍藏着心中的世外桃源,珍藏着那份安定和平,自由快乐的梦境。其实谁没有自己的世外桃源?我珍藏着的是喧嚣之外一份宁静的园地。
我心中筑起的世外桃源是一座宁静的花园。那里盛放着我的精神寄托,就如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般美丽。碧云天,青叶地,远离尘嚣之外,自由,宁静,透明……
伫立在我的世外桃源里,放眼望去:平静的池塘没有一丝波澜,四周的绿树和蔚蓝的天空倒映在池塘里。几条鲤鱼游动着,红白相间的脑袋左摇右摆。我在栀子树下听紫色的风铃丁零作响,闻散落一地的栀子花瓣的清香,微闭双眼,听从内心的呐喊弹奏一支属于我的歌曲,“曲高未必人不识,自有佳音和清词”。
弹得累了,依着栀子树,涌入茫茫书海,笑和泪,酒与诗,放任青春流淌。
在内心的深处,我的世外桃源,或许有来自陶渊明世外桃源影子,它盛放着一份亘古不变的宁静,盛放着我对未来的期许正值风华正茂的我们,都应塑造我们的精神家园,建设期许的世外桃源。响应应习大大的号召,一起向未来,世外桃源,会成为身边的桃花源。
解析:
这是一篇读后感作文。读后感通常是指在读过一本书或者是看一篇文章之后,想要记下自己的心得感受以及启迪的文章。想要写好读后感,就要把握好思路,可以通过简述原文内容、点明基本观点、围绕观点讲道理和围绕观点联系实际,这样的思路,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想。1、简述原文内容。在写读后感的时候,首先需要将书名和作者,还有写作的年代,和其中的一些内容概要写出来。也是主要用来交代感想的,更为后续的写作内容做好铺垫。如以《桃花源记》为主,我们可以先简述文中的组要内容,但要注意叙述要简洁一些,不要大段描述文中的内容,而是要简单概括,减少无关紧要的东西,如他时如何进入桃花源,又是出来后又是如何再次寻找的就没有必要详细的介绍。
2、点明基本观点。写读后感的时候,没有必要将书中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一一叙述下来,而是选择自己最深感受的内容表述出来,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的句子叫做观点句,也是可以在文章中灵活运用的,可以出现在开头的部位,也可以出现在末尾的部位,或者是文章中心。如《桃花源记》,我们可以写在读了该文之后,被桃花源的景色和质朴的民风所感染,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和相亲等。
3、围绕观点讲道理。想要让别人充分的认同到自己读书后的感想,就需要根据自己的观点来阐述,增加观点的说服力。
4、围绕观点联系实际。写读后感的时候更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想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脱离实际,而实际主要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经历和社会的现象,或者是思想来围绕观点去展开。但也要注意不能够盲目的联系实际,以免出现前后文章脱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