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一、从学生特点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人体时刻进行的呼吸司空见惯,通过第一节的学习明白了气体进出肺须经呼吸道,但并不明白气体进出肺是如何进行的。初中阶段是七年级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二、从本节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由两部分组成: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涉及到气体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问题,学生缺少有关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教学时,应有计划的逐一攻破难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部分,教材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在涉及到气体的扩散问题,部分同学是难点,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学。
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在教学中,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学体现了生物课的课程性质,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促进了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关注,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1、把“学习者的责任和快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使教学进入更高的境界。教具、模型、多媒体动画的使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如:因“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难度较大,我制作模型预设让学生帮忙想让气体进入肺的办法,学生体验等,帮助学生理解。课上,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有的同学用针管充气,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2、学生探究、小组合作、学生自学相结合,多种方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从气体进出肺的方法引发学生对胸廓的兴趣探索。从学生的需要层次、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出发,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效果很好。如:因学生物理知识储备有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用针管演示气体压力与容积的现象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气体压力与容积大小的关系。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理解“气体扩散作用”等知识。
二、激活思维,开拓视野,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教学抓住关键性问题——气体进出肺的原理,进行分析,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讲求教育实效。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选择、去实践。教师在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亲自体验、感受教学内容以及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情感、信息交流,让他们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效果很好。
三、质疑问难,主体参与。
本课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探求知识。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的情景,设计了问题的焦点,提供了问题的角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人人参与搜集资料并在小组内及全班互相交流。最后通过对资料的深入研究从而感受到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效果很好。
教学设计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肺的位置
1、肺的位置
2、膈肌位置及组成
2、胸廓,胸腔二者的区别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人体骨骼模型,自制教具,画图讲解
外界与肺的气体交换
问题一:我们坐在教室里,大约每分钟呼吸16次。气体为什么能进出肺?
这个模型,放在讲台上,气体每分钟会进出16次吗?
生:不能
师:你能想办法,让气体每分钟进出模型16次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后结合学生各种情况,老师做出小结,情况可能会有很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2、综合以上,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气体每分钟会进出肺16次?
生:感受自身呼吸,回答胸廓的变化情况
师生小结:吸气和呼气时,肋间肌,胸廓的变化情况
问题3、呼吸时,膈肌,胸廓如何变化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师生小结
多媒体动画展示,膈肌与肋间肌协调作用,完成吸气和呼气,进一步生动形象的展示呼吸的过程。
问题4、胸廓与吸气的关系:以选择题的形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尽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游戏:针管中针栓的运动
气体总是从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运动
小结:外界气体进出肺的整个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生活中气管被堵住,怎么急救?冲击法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自主练习上的探究任务二
小组解决问题
师小结:1、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扩散作用
本节小结: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进行总结。
课堂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一、肺的位置
二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胸廓舒张(膈肌收缩,肋间外肌收缩),吸入气体
胸廓收缩(膈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呼出气体
三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泡 血液
课件19张PPT。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临沂实验中学 李修荣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右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两肺。
胸廓
胸腔 肺的位置胸廓由骨骼和肌肉构成,胸腔是胸廓包围的密封空腔。 肺位于胸腔内。肌肉胸骨肋骨 胸廓与胸腔胸廓一起感受胸廓的运动深吸气时
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深呼气时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胸廓的横向扩张和收缩与肋骨间的肌肉有关
肋间肌的活动使胸廓前后径,左右径变化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扩大胸廓缩小肋骨间的肌肉舒张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肋骨间的肌肉收缩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深吸气时深呼气时膈肌舒张,膈肌顶部上升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腔扩大
胸腔缩小膈肌的活动使胸腔上下径变化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吸气时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的协同作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A、吸气导致胸廓扩大
B、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C、呼气导致胸廓缩小
D、胸廓扩大导致呼气 B肋间肌膈肌胸廓容积肺肺内气压吸气肋间肌膈肌 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收缩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大气压呼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收缩 扩大 扩张 缩小 小 于大气压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生活链接
食物完全堵塞声门或气管引起的窒息,俗称“噎食”,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约占老年人意外猝死的第六位,也是导致幼儿死亡的第四大原因。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又叫冲击法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看课本47页1、2段,小组合作完成《同步》探究任务二的(1)(2)(3)(4)题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1) 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2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
(3)肺泡数目多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有机物 氧 二氧化碳 水 能量想一想氧气最终在细胞中的什么被利用的?线粒体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空 气
呼吸道
肺
血 液
细 胞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小结 1、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需经过( )
A.一层细胞 B.两层细胞
C.三层细胞 D.四层细胞B巩固练习2、成年人吸气时,膈肌及胸廓变化是( )
A、膈肌收缩,膈顶端下降,胸廓扩大
B、膈肌收缩,膈顶端上升,胸廓扩大
C、膈肌舒张,膈顶端下降,胸廓缩小
D、膈肌收缩,膈顶端上升,胸廓扩大A3、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是利于( ) A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B 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 气体的过滤、温暖和湿润B巩固练习4、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血液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B.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C.增加肺泡的数量
D.组织细胞与血液的物质交换
A巩固练习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
教材在上一节介绍了外界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本节就接着介绍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学生大致能知道呼出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吸进去的空气中的以氧气为主。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教材先介绍了飞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然后让学生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接下来介绍各级的变化,对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并不难,不过学生对到底是由于胸廓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的容积扩大,却不一定说清楚。因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学生没有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因此很难理解。
关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材首先结合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气体成分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要说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怎么发生的,首先要介绍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教材在这里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呈现肺泡与毛细血管的结构,介绍了气体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那么,这些氧怎样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教材在本节并未解释这一问题,而是在旁栏用思考题,引导学生先思考,以保留并在下节学习。
观课记录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观察视角
观察者:临沂实验中学 生物组全体老师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先学后教:能否通过预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
主要是通过教具观察,获取信息,将日常知识片段整理,形成生物学的系统知识
2.以学定教:能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通过问题情境,完成了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有关胸廓,胸腔的概念,以及气体进出肺的概念
3.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无效提问?
课堂主要以启发式的提问展开教学,引领学生形成新概念,问题有效引领课堂
4.示范操作:教师能否示范高水平操作行为?
教具制作适合课堂,采用多媒体课件,系统知识
5.能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概念出现后,及时讨论,当堂归纳学生概念是否当堂掌握。通过“胸廓与吸气的关系”这一问题,来检测学生对气体进出肺的理解
7.各种教学方式是否有机相结合?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有机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补充视点:
本课的推进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很扎实,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直很强,师生互动性非常好
教学改进建议:
唯一的不足,板书书写不规范
评 测 练 习
1、气体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的路线是( )
A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B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C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D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2、人体主要的的呼吸肌是
A胸大肌和膈肌 B肋间肌和膈肌
C背阔肌和膈肌 D腹直肌和膈肌
3、下面是关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肺泡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进入血液
B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进入肺泡
C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D血液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同时,肺泡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
4、氧气从肺泡扩散入血液后,绝大部分
A与静脉血结合 B与动脉血结合 C与血红蛋白结合 D与白细胞结合
5、肺的结构与呼吸功能相适应,与此无直接关系的叙述是( )
A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肺泡外包着毛细血管网
C毛细血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肺是内脏器官中位置最高的器官
6、下列关于平静状态下呼吸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B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上升,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C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D胸廓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上升,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入肺
7、下列关于肺泡适宜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肺泡外包围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B.肺泡壁是一层上皮细胞
C.毛细血管壁也是一层上皮细胞 D.肺泡壁是由软骨支撑
8、呼吸肌的舒缩的结果实现了( B )
A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B肺的通气
C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D体内的气体交换
9、一般情况下,人在体育运动时会出现的现象是( A )
A.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会加深 B.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
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变 D.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
10、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要证明的是人体呼出的气体( B )
A.含有较少的氧气 B.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C.含有较多的氧气 D.含有较少的二氧化碳
11、在做胸部的X光检查过程中,医生要求你吸气后闭气不动,吸气过程中你的肋骨和膈的运动方式是( B)
A. 肋骨上举,膈舒张而上升 B. 肋骨上举,膈收缩而下降
C. 肋骨下降,膈舒张而上升 D. 肋骨下降,膈收缩而下降
12、关于呼吸作用不正确的叙述是( A )
A.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B.可以维持体温恒定
C.推动各种生命活动 D.其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能力提高】
1、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2、用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将出现的变化( )
A.变蓝 B.变浑浊 C.无变化 D.变红
3、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这( )
A.有利于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C. 有利于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 D.不利于气体交换
4、肺的结构与呼吸功能相适应,与此无直接关系的叙述是( )
A.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肺泡外包着毛细血管网
C.毛细血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肺是内脏器官中位置最高的器官
5、呼吸的意义是( )
A.完成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B.吸进氧,呼出二氧化碳
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合成有机物,净化血液
6、人体内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 )
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7、肺泡中的气体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要经过几层细跑( )
A.2层 B.3层 C.4层 D.5层
8、人体呼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比较,含量有明显变化的是
A.氮气;氧气 B.氮气、二氧化碳
C.氧气、二氧化碳 D.氮气、其他气体
9、14.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 );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10、图4-3-2-1中,当膈肌由B状态向A状态转换时,正在
A.完成吸气动作,此时膈肌舒张
B.完成呼气动作,此时膈肌舒张
C.完成吸气动作,此时膈肌收缩
D.完成呼气动作,此时膈肌收缩
教 学 反 思
在本课教学中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1、教具、模型、多媒体动画的使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探究、小组合作、学生自学相结合,多种方法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因“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难度较大,我制作模型预设让学生帮忙想让气体进入肺的办法,学生体验等,帮助学生理解。
3、因学生物理知识储备有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用针管演示气体压力与容积的现象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气体压力与容积大小的关系。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理解“气体扩散作用”等知识。
在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1、在设计教学时,主板书设计书写不够精细。在今后教学中应从细节入手,争取再上一个台阶。
2、因本课教学内容多,学生若在课堂中完成预习、讨论,则学生的课堂展示环节很有限,有很多学生的想法不能得到展示;故教学内容多的课,应提前让学生预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展示时间就比较充分。
3、因教学时间限制,本课教学中留给学生展示质疑机会有限,在今后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
课标分析
这节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按照课标要求,可用2课时完成。为了课程的完整性,我对一些环节进行了删减,调整了课程的内容。在这一节中,我重点关注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作为本课程的学习成果,每个学生要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获得胸腔,胸廓,肺,膈肌的运动,人的生活离不开氧气、同时还要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能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知道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方面: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身边的材料,塑料瓶,气球,牛奶盒上的吸管,制作学习道具
2、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气体怎么样进入瓶内,让学生提出解决的办法。
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气体进入肺的原理,进行紧急抢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让学生乐于探索呼吸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
2、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生活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