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4 09:36: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语文八年级下册 RJ
作者简分
韩愈 (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
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 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年)间。其时,韩愈初
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 门 ,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 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宜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 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留景资料
文体知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
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 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
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shí shí sì sì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
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 马也。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骈:两马并驾。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外见: 表现在外。
策之: 鞭打马。策:马鞭子。
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尽其材: 竭尽他的才能。材,通“才”。
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邪,通“耶”。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
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 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 (跟普通的 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译: 日行千里的马, 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
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
(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
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 (它的)才能 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 一样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译: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本文论点是哪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是哪一句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 刻画了食马者怎样
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
淋漓尽致。
食马者: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解决问题: 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第三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作者借“干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识
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伯 乐 → 赏识人才的人
千里马 → 人才
食马者 →]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伯乐” “干里马” “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
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 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
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比喻论证;伯乐比喻有识之士,从文章语境来看,这
里当指明君贤主;千里马比喻人才;常马比喻普通人;食 马者比喻平庸浅薄的统治者。
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 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 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
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 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刻 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托 物 寓 意 结 构 精 巧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唯伯乐知 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 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 “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 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 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 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 “不能”来痛 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
布局独特 条理清晰 中心突出
中心。
文章短而有波澜,设喻浅而立意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世有 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篇论断就一反常情,醒人耳目。本来,只 有有了千里马这个客观存在,才有可能被伯乐所认识。作者从反面提
出,就特别强调了在现实中伯乐的重要作用。接下来的两句,论证了 这句话的合理性: 一是说在现实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是 说即使有千里马,没有伯乐去识别,也会遭受摧残而不以千里称。然 后又以饲养千里马为例,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 即使是千里马也不可能发挥出它千里的特长来,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 作用。最后,又从反面论述由于不知马而认为天下无马,进一步强调 了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的论点。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
也。”用带有感叹的反诘句收束全文,加强了语势,表达了作者对那
些不识人才,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极大愤慨和谴责。
设喻浅而立意深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展雹偷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食之不能尽其 材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 一 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文官向式
倒装句
曼喜舌置者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襖露店望隶企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策略本语其逾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
不以其道”。
本文有何现实教育意义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
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 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 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 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
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
国的有用之才。
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
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以变应
变,积极主动地为自己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或平台。
不要因为自己的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
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 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
和机会。
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
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之中,有力地揭
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 才不遇的心情。
马 说
伯乐不常有, 不以干里称也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无限痛惜)
(愤怒谴责)
(深刻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