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是一篇赞美黄河的游记。作家梁衡分别描绘了雨季、枯水季节的黄河。作者选择站在河心,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描绘眼前黄河的雄伟壮观。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上升到对黄河性格的赞美。
本文语言典雅凝练又畅达自然,读来节奏感强,张弛有度,且用词精准,足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有许多精妙的语句值得细细品析。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阅读难度不大,每个自然段都有关键句,学生可抓住这些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难的是作者写景的角度及绘景的技巧,需引导学生斟字酌句,细细体味。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可引导学生以此文为例,掌握游记的基本特点。再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篇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基于以上考虑,本课的学习可设置两个环节:一是与《小石潭记》比较阅读,读出游记的基本特点;二是读出本文的“独特性”: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语言。
学习目标:
1. 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 研读课文,品读精美语句,学习课文的独特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了解游记的基本特点
复习《小石潭记》,了解游记的“三要素”
预设: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
二、阅读课文,读出文章的“一般性”
活动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表示作者“所至”的地点的词语。
预设:“半山腰”“沟底”“河心”
活动2: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的“所见”。
预设:
雨季的瀑布:如“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
枯水季节的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追问:作者写瀑布,为何写脚下的石?
预设:(1)水和石共同造就瀑布;(2)石头造就奇景;(3)侧面衬托水的力量。(可联系《小石潭记》的写法)
活动3:再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
预设: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追问: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文章先简略描绘雨季的瀑布,再详细描写枯水季的瀑布,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性格的赞美。
三、研读课文,读出文章的“独特视角”
活动4:从游记的三要素出发,探析文章的“独特”。
所至:文章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瀑布,重在描绘枯水季的瀑布,视角独特。
所见:一般“移步换景”;本文“定点换景”。(独特景致)
所感:本文所感:
(1)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2)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3)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追问:作者如何一边写景,一边表达感受(情景交融)?
预设:“想”“不觉”“陷入”;作者的独特感受。
四、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独特语言”
活动5:聚焦第3小节,从用词、句式、修辞的角度品析语言的独特。
预设: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奇”)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仰视)看去,这龙槽顶(既写出了形状,又有力度感)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形象、生动)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总绘)(雄),互相挤着、撞着(量多,密度大),推推搡搡(横向),前呼后拥(纵向),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叠词)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俯视)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两个具体的数字,把河的形状具象化了)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拟人化),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声音)、更挤(宽度)、更急(速度)。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侧面)(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感受)
小结:指导朗读
用词:“顶”“丁”“五百米”“四十多米”——河的形状(奇)
“千军万马”“挤”“撞”“推推搡搡”“前呼后拥”“跌”——(典雅)河水的汹涌澎湃(雄)
修辞:拟人、排比
句式:长短句结合
传说:侧面(险)
视角:仰视、俯视
感受:怕
活动6:学生自选角度品析第4小节,体味语言的独特。(指导朗读)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比喻奇特)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比喻)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小结:
用词:
5个“跌”,2个“碎”——气势汹涌
修辞:比喻 “平坦如席”“如一卷飞毯”“如一卷钢板”——水面的宽阔,凝重、猛烈
排比:水的各种形态:泉、溪、旋涡、雾
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多姿多彩
感受:陷入沉思
五、延伸拓展,比较阅读相关作品
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王充闾的《读三峡》,分析它们与本文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