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大气热力环流
学科 地理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40分钟
执教者 授课日期
教 材 分 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能够解释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物理知识的温故复习,建立空间模型概念,注重逻辑推理,分步骤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在理解基础理论并建立思维模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实际生活案例分析和应用。
学 情 分 析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是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足,缺乏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大气有关的物理知识掌握不好等原因,学习本节课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清基本概念和规律,运用示意图、动画演示图使教学直观化,再通过建构热力环流理论模型,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过程并加以归纳总结,进而加深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并注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教 学 目 标 1、综合思维: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视频观察实验、初步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引导学生归纳、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基本原理。 2、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并可以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3、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4、人地协调观: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城市风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和山谷风。
课 前 准 备 多媒体课件,气压变化动态图、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动态图,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文字资料及图片
教 学 方 法 问题探究法、实验观察法、动画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导入】 视频导入:为什么在火烧过程中,天骤降大雨,让司马懿绝地逃生呢,这真的是天意吗? 【承转】让我们学完这节课后再为大家解答 一、高压低压、等压线等压面 【师生复习】: 气压:指大气压强,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其单位为hpa(百帕) 高压:同一垂直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 低压:同一垂直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讨论】读图观察气压与海拔之间的关系?比较P1、P2的气压大小 【承转】气压相等的点连接成线,组成一个等压面,等压线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的面连接成线,同一高度上(水平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播放热力环流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绘图,初步引出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在学案上绘制塑料箱内气流运动方向。 设计意图:利用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热力环流形式。 【探究活动】: 探究1:假设A、B、C地受热均匀空气有无运动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演示,回答以下填空 空气没有 和 运动 探究2:假设A地受热,B、C地冷却,空气垂直方向如何运动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演示,回答以下填空 ①冷热不均:A地______,B、C两地接受热量___。 ②空气垂直运动:A地近地面空气______,B、C两地空气______。 探究3: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如何?气压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演示,回答以下填空 ③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A地上空空气聚集,空气密度______,形成_______;近地面空气密度______,形成_______。B、C两地上空的空气密度______,形成_______;近地面空气密度______,形成_______。 探究4:水平方向上空气如何运动?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演示,回答以下填空 ④空气水平运动:在上空,空气便从_______的A地向_______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______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师生总结】热力环流的画法 ①确定热源和冷源 ②确定气流的垂直运动 ③确定同一水平面的气压状况 ④确定气流的水平运动 注意:热力环流的箭头是首尾相连 【教师活动】应用希沃的课堂活动,设计判断题,随机抽查二位同学上台检验,加强对热力环流重点知识的记忆。 判断题: 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气流都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水平方向上,可以由高压流向低压(√) 水平方向上,可以由高压流向低压(×) 热上升,冷下沉(√) 冷上升,热下沉(×) 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 高气压、低气压是同一水平面比较而言的(√) 【学生活动】记忆重点知识三分钟,再完成课堂活动 【承转】根据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也可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学生活动】依据材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三个活动,由组内推选代表讲解展示。 【探究活动一】教材阅读材料——山谷风,在图中分别画出山峰和山谷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并说明理由。 【探究活动二】根据课本以及PPT上相关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在图中分别画出白天、夜晚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并说明理由; 我国海南岛白天多雨,夜晚多晴朗。运用海陆风形成的原理,分析这一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探究活动三】城市布局规划,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应该怎样布局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
板 书 设 计 第三节、热力环流 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产生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 (热、冷源)(热上升冷下沉) (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高—低)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山谷风 2、海陆风 3、城市风
教 学 反 思 师生共同建构热力环流的理论模型,便于学生记忆本节课重点内容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及通过简便记忆方法记忆海陆风以及山谷风如(海白菜、白骨精),但本节课记忆知识点相对较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在本节课中间环节加以课堂活动的形式调节课堂氛围以及加强记忆。本节课也根据学生学情出发,基础较差,所以本节课探究活动多以填空题的形式存在,所以课堂反应效果较好,本节课练习题基本采用教材课后习题,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较多,再补充课后习题,会导致教学内容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