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能力提升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1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6分)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冲斗牛。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①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②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③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④犹如pī lì舞的“太空步”。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pī lì 接踵而至
(2)下列依序填入文段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①逗号 ②分号 ③冒号 ④破折号
B. ①逗号 ②句号 ③分号 ④破折号
C. ①句号 ②逗号 ③省略号 ④冒号
D. ①句号 ②冒号 ③省略号 ④逗号
(3)材料中有一个成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2分)
在大山的面前,我领悟了什么是挺拔,有了穿云刺天的高度,自会存在一种不语自彰的尊严;在大海的面前,我领悟了什么是恢宏,有了容呐百川的襟怀, ① ;在大江的面前,我领悟了什么是执著,有了百折不挠的意志, ② ;在大地面前,我领悟了什么是博大,有了孕育万物的情怀, ③ 。
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自会生成一种吞星吐月的气象 ②自会成就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③自会成就一种雷霆万钧的浩荡
B. ①自会生成一种吞星吐月的气象 ②自会成就一种雷霆万钧的浩荡 ③自会成就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C. ①自会成就一种雷霆万钧的浩荡 ②自会生成一种吞星吐月的气象 ③自会成就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D. ①自会成就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②自会成就一种雷霆万钧的浩荡 ③自会生成一种吞星吐月的气象
(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期末)3. 八(2)班围绕名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开展了演讲比赛,请参与其中。(6分)
(1)小兰同学准备了一份演讲稿,请帮助她完善文稿的内容。
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但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保尔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保尔在历练与考验中成长,这就如同钢铁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历练与考验,坎坷与起伏,营造了保尔钢铁般的信念与意志。【甲】仍记得,在纷飞的战火中,几枚弹片留在了身体里,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退缩;【乙】。保尔虽多次遭受磨难,他却一直向前,向前。保尔除了具有顽强的毅力、永不言败的精神,他还有温情的一面,比如在被学校开除时,保尔觉得十分对不起自己的母亲,他流下了悔恨、内疚的泪水。正是通过这有血肉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保尔巨大的人格魅力。
①文中【甲】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语病类型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②为了增强说服力,请仿照画横线句子,结合原著在【乙】处再补充一个材料。(2分)
(2)小文为本次比赛设计了“评分标准”,请你根据表格内容再补充两点。(2分)
评分标准 评选星际
材料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 ☆☆☆☆☆
语言表达 ②___________________ ☆☆☆☆☆
形体语言 情绪饱满,恰当使用肢体语言 ☆☆☆☆☆
衣着形象 着装朴素端庄大方,呼应演讲内容 ☆☆☆☆☆
现场效果 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
演讲时长 5分钟以内 ☆☆☆☆☆
4. “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最近,一首《我是云南的》爆火,引得央视点名,各地网友纷纷模仿,就连老外也被洗脑了。在人们为故乡打CALL的同时,也展示着各地生动有趣的方言,用家乡话来介绍自己,带火一座城。与此同时,在网络上也展开了有关方言的大讨论。(7分)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1楼:我发现我女儿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竟然不会讲本地话。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现在,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2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方言太土了,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3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4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咱们西部区的方言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摘自“E网论坛”,有删改)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材料一】中,网友们认为造成会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的现象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中,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2)阅读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3分)
二、阅读理解(49分)
(2022·贵州铜仁期末)(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3分)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怪,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压抑,方才洗涤了个干干净净。
③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解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也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④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⑤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地应了,签诗的文字,是《鄘风 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⑥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傍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⑦前天星期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几时。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贯穿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⑧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5. 文章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哪些“野趣”。(4分)
6. 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请问,这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7.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4分)
8. 本文题为“西溪的晴雨”,但在人物叙写上花费了不少生动的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3分)
(2022·湖北潜江市期末)(二)记叙文阅读(18分)
花山记
胡竹峰
①一路徐行,渐近自然,到达花山时,已过黄昏。人在树下穿梭,周遭黑黝黝一片。虫声像潮水,星火繁茂,灯光倒显得暗淡了。朦胧中只觉得那山清秀平缓,山林的野气澎湃而来,深吸一口气,有蔬笋瓜果风味,内心欢喜。
②群鸟未眠,鸣声自山间传来,咕咕,唧唧。泡了杯碧螺春,靠窗定定坐听,茶味、夜色与山风,似乎还有花香与新鲜的草木生气飘进室内,人也欣欣。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叫声越发高调,时近时远,彼此相和着。有鸟得意,有鸟得闲,有鸟得趣,有鸟得伴,有鸟得宠,有鸟得益,有鸟得食。听着听着,心里生出静气缓缓流动,那静气像雾,又像花山的夜的况味。
③后半夜飘起雨,雨丝落在树叶上,如春蚕食桑,屋檐积水打在芭蕉上,清脆如啄木。一股清凉包裹着身心,渐渐地,不知何时,不知何处,更不知有我。
④鸟鸣唤醒了客居的人,也唤醒了花山。
⑤遁石路进山。入眼皆绿,青冈栎、橡树、榉树、三角槭、翠柏的绿,还有流水的绿,青苔的绿。入了绿野婆娑之地,人仿佛也是青翠的,水流的哗然与树叶的鲜亮把人撩拨得浮想联翩。
⑥花山的水干净。远看是一道晃动着的清亮的白光,走近才知道是澄澈的一泓山泉。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温润的舒爽。
⑦走得深了,树叶在四周哗动,风吹来深幽的鸟鸣,越发显得山中幽静。越发感到清凉。不知时已正午。
⑧花山长满了树,纤细瘦长,树龄多不长,枝叶鲜亮,姿态温柔,让山体多了舒缓。更奇的是或仄或卧或立的老树,遮天蔽日,藏匿山中,像隐逸的僧人。
⑨不独树多,石头也多。苏州产美石,太湖石皱、漏、瘦、透之美迷倒众生。花山的石头却厚朴,满山散落的石头,颜色苍茫古旧,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一些石头上凿有字,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警世,几百处楷行隶草篆石刻,写着“山种”“隔凡”“吞石”“坠宿”“渴龟”“花山鸟道”“凌风栈”“布袋石”“皆大欢喜”……
⑩最喜欢两方石刻。一方是“坠宿”,圆润的团石,说是天上落下的星宿,心想这或许是文曲星,希望赐我辈长远的文气与勃勃生机。还有一方石头刻有“且坐坐”,忍不住上前摩挲。
一路流连,满眼翠微,一怀温润。
回到旅店,雨又造访,窗外灰白的云雾如厚絮,山却格外透着绿。天下处处有河有山,此处山以花为名,这是山的幸事。一时倒羡慕那些近山而居的人了。
在花山住过几回,见过春晴,见过夏雨,见过秋风,见过冬意。阴晴风雨,花山无恙。
花山,在苏州城西。
(摘自2021年4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9. 请根据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所闻,补全下表中的内容。(4分)
游踪 所见所闻
到达花山 动人的声音、清新的气味
① ②
③ ④
回到旅店 雨雾、绿山
10. 你从这篇游记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1. 第⑨⑩两段中介绍石刻的文字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3分)
12. 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1)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叫声越发高调,时近时远,彼此相和着。(从修辞的角度)
(2)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温润的舒爽。(从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角度)
13. 有人说:“看照片同样可以欣赏花山的景色,完全可以替代《花山记》这类游记的阅读。”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享你的观点。(4分)
(2022·陕西中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7分)
三秦思语
陈风波
1
“到壶口看瀑布去”,儿时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到壶口看瀑布。
前几日,从延安回西安的路上,几名同学不约而同地想绕道去壶口看瀑布,便欣然前往。
“黄河,梦中的壶口瀑布。”汽车还行驶在黄河岸边高高的山梁,远远的,就看见壶口两岸黑压压的人群。下了车,一溜小跑奔向壶口,才算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人山人海:无论是黄河对岸的山西,还是我们这边的陕西,把壶口围得水泄不通,只闻轰隆咆哮的瀑布声,看不到飞流直下的瀑布影。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挤到瀑布边上的缆绳处,满眼都是争先恐后、吵吵嚷嚷的照相人。看吧:有的举着双手大声高喊,有的做出卖萌模样,有的三五个一起合影,还有的恋人拿着手机自拍杆秀恩爱。侧耳听:有的说,还有完没完,照顾一下别人行不行;有的说,能不能快点,我们还去黄帝陵呢,太阳落山到那儿就照不了相了;还有的说,我们开车十几个小时,就为能在壶口照张相,照顾一下行吗?……
苦等了近半个小时,我也没和壶口瀑布合上一张影。无奈中一扭头,见一个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者,手扶揽绳全神贯注地盯着奔流远去的黄河,吵吵嚷嚷的“照相大战”与他没有丝毫关系。
“没有和壶口瀑布照上相?”见我看他,老者微笑着向我打招呼。我礼貌地问:“您为什么不去照相?”他说:“能留住美丽风景的,不是相机拍照,而是心灵感悟,把最美的风景,留在灵魂深处。”
老者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顽强不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的精神象征,美丽的风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领悟民族精神。”
扭过脸,看看争先恐后、吵吵嚷嚷的照相者,回过头,再看看眼前凝望着黄河沉思的老者,一瞬间,我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2
初中时,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毛泽东那篇《为人民服务》,至今还能倒背如流。也正是从那时起,脑海里刻下一个不朽的名字——张思德。
没想到20多年后,我来到毛主席当年给张思德开追悼会的革命圣地延安,站在庄严肃穆的张思德墓碑前。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
凝望着墓碑上那张年轻乐观的脸庞和金光闪闪的“张思德”三个大字,万千思绪随风飘远。沿着岁月的足迹,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了毛泽东挥舞着那双指点江山的大手,听到他操着浓重而铿锵有力的湘音,讲述着一个不朽的名字——张思德。
墓碑后面的山梁上,漫山遍野的红花槐迎风怒放,红艳艳的花海就像这个年轻生命的热血在燃烧;放眼远眺,宝塔山上那座曾指引中华民族前行的千年古塔,依然巍峨矗立,闪烁着“为人民服务”的万丈光芒;俯首望去,滚滚奔流的延河水,承载着与张思德名字一样不朽的精神,滔滔东去、一往无前……
有人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我也想说:“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地活着;有的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好。”
利已是人的本能,利人更是人的本性。我们不是圣人,皆是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一个年轻的逝者,用生命启迪我们活着的人: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
3
朝阳从八百里秦川爬上来,吐出万丈金色的阳光,亲吻着古老而又年轻的长安城——西安。
周末的清晨,漫步在大雁塔广场,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浓郁的中华文明的气息,焕发着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身后,那座饱经岁月洗礼而依然高大雄伟的千年古塔——大雁塔,向人们诉说着大唐盛世的一个个故事;面前,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手持禅杖,执佛礼,炯炯有神的目光遥望着远方,仿佛在讲述着西天取经路上艰辛而美丽的传说。
驻足于玄奘法师雕像前,思绪万千,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画面在脑海里闪现。面对妖魔鬼怪的威胁,他毫不畏惧;面对王权富贵的诱惑,他毫不动摇;面对儿女情长,他痴心不改;面对艰难险阻,他一往无前。春秋冬夏,风雨兼程,披荆斩棘,两肩霜花,一路向西,取得真经。
面对眼前的玄奘法师,一个大大的问号从内心深处跳出来,是什么给了他如此强大的前行力量?
默默凝思,许久,我懂了:信仰和信念,是玄奘法师的精神支柱。有了它,才会朝着一个方向,沿着一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会有专之意——专心凝神,专心致志;才会有深之意——沉浸其中,深钻细研;才会有勇之意——踏平坎坷,勇攀高峰。
行走在路上,心中有魂,坚定前进的方向;脚下有根,迈出坚实的步伐;头顶有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非此,而不能远行。
(节选自2017.9《散文百家》,有改动)
【注释】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为了纪念他,毛泽东写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一文。
14. 文段1中,老者所说的“美丽的风景”和“最美的风景”分别指什么?(2分)
15. 文段1作者用大量笔墨叙写拍照的游客,有什么作用?(3分)
16.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言外之意?)
(2)仿佛在讲述着西天取经路上艰辛而美丽的传说。(既然是“艰辛”的,为什么又说是“美丽”的?)
17. 结尾句中的“此”指什么?其中的“远行”寓意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8. 本文已被校刊“精神的力量”专栏选用。请你再推荐一篇学过的课文给该专栏,并说明理由。(4分)
三、写作(50分)
19.山水诗词IP、非遗文创IP、名山雁荡IP、特色美食IP……温州IP不仅要做火爆的“网红”,更是做城市的根与魂。
“寻找温州IP”研学夏令营邀你一起活动,请任选一项任务,完成写作。
写作情境 内容参考 写作文体
任务一 在开营仪式上,作为学员代表发表演说。 我所了解的“温州IP”/我与温州IP的关系/寻找温州IP的意义…… 演讲类
任务二 向温籍外地学员介绍你心目中的“温州IP”。 说明该IP的特征,以及成为温州IP的缘由与意义等。 说明类
任务三 向同营伙伴分享一次自己的温州游览体验。 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表达思考感悟。 游记或散文类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出现校名、人名等透露作者真实身份的信息。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能力提升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1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6分)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冲斗牛。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①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②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③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④犹如pī lì舞的“太空步”。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pī lì 接踵而至
(2)下列依序填入文段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①逗号 ②分号 ③冒号 ④破折号
B. ①逗号 ②句号 ③分号 ④破折号
C. ①句号 ②逗号 ③省略号 ④冒号
D. ①句号 ②冒号 ③省略号 ④逗号
(3)材料中有一个成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答案:(1) 霹雳 zh ng (2)D (3)气冲斗牛 气喘吁吁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霹雳(pī lì ):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发生于云层与地面之间,引发巨大的响声,危害人畜、建筑物等。现多形容突然发生的、带给人巨大打击的事件;
接踵而至(jiē zhǒng ér zhì):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结合“我就更不在话下了①”可知,这里的话语意思已经表达完了,故应在①处填入句号;
结合“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②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③”可知,“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是对“倒霉迹象接踵而至”进行说明,且倒霉迹象很多,故在②处填入冒号,在③处填入省略号;
结合“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④犹如pī lì舞的‘太空步’”可知,④后面的“太空步”是在“对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说明,故在④处填入逗号。
故选D。
(3)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结合“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冲斗牛。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可知,“气冲斗牛”放在此处,前后矛盾。“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句中是用于形容在高海拔下安托师傅做起活儿也上气不接下气,故应使用“气喘吁吁”。
2.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2分)
在大山的面前,我领悟了什么是挺拔,有了穿云刺天的高度,自会存在一种不语自彰的尊严;在大海的面前,我领悟了什么是恢宏,有了容呐百川的襟怀, ① ;在大江的面前,我领悟了什么是执著,有了百折不挠的意志, ② ;在大地面前,我领悟了什么是博大,有了孕育万物的情怀, ③ 。
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自会生成一种吞星吐月的气象 ②自会成就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③自会成就一种雷霆万钧的浩荡
B. ①自会生成一种吞星吐月的气象 ②自会成就一种雷霆万钧的浩荡 ③自会成就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C. ①自会成就一种雷霆万钧的浩荡 ②自会生成一种吞星吐月的气象 ③自会成就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D. ①自会成就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②自会成就一种雷霆万钧的浩荡 ③自会生成一种吞星吐月的气象
答案:B
解析:根据“在大海的面前,我领悟了什么是恢宏,有了容呐百川的襟怀”,结合《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知,①处大海是“吞星吐月的气象”。根据“在大江的面前,我领悟了什么是执著,有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可知,②处大江是“雷霆万钧的浩荡”。根据“在大地面前,我领悟了什么是博大,有了孕育万物的情怀”可知,③处大地是“超凡脱俗的境界”。故选B。
(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期末)3. 八(2)班围绕名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开展了演讲比赛,请参与其中。(6分)
(1)小兰同学准备了一份演讲稿,请帮助她完善文稿的内容。
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但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保尔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保尔在历练与考验中成长,这就如同钢铁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历练与考验,坎坷与起伏,营造了保尔钢铁般的信念与意志。【甲】仍记得,在纷飞的战火中,几枚弹片留在了身体里,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退缩;【乙】。保尔虽多次遭受磨难,他却一直向前,向前。保尔除了具有顽强的毅力、永不言败的精神,他还有温情的一面,比如在被学校开除时,保尔觉得十分对不起自己的母亲,他流下了悔恨、内疚的泪水。正是通过这有血肉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保尔巨大的人格魅力。
①文中【甲】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语病类型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②为了增强说服力,请仿照画横线句子,结合原著在【乙】处再补充一个材料。(2分)
(2)小文为本次比赛设计了“评分标准”,请你根据表格内容再补充两点。(2分)
评分标准 评选星际
材料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 ☆☆☆☆☆
语言表达 ②___________________ ☆☆☆☆☆
形体语言 情绪饱满,恰当使用肢体语言 ☆☆☆☆☆
衣着形象 着装朴素端庄大方,呼应演讲内容 ☆☆☆☆☆
现场效果 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
演讲时长 5分钟以内 ☆☆☆☆☆
答案:(1)①(动宾)搭配不当,将“营造”改为“锻造”(“磨练”“铸造”“锤炼”等)
②在给师长报仇的过程中,被炮弹所伤,从马上重重的摔了下来昏迷过去,他没有害怕。(其他情节也可)
(2)①演讲稿“材料内容”要切合主题,具有正能量;观点明确且正确;材料具有真实性,勿虚构,勿篡改,应具有时代气息。 ②“语言表达”应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表达应准确流畅,富有情感;速语调要张弛有度,抑扬顿挫充分展现文章内容。
解析:
(1)①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病句常见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语意重复、否定不当等。辨析病句可从划分句子成分入手,找到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再找到定语、状语、补语,更有利于辨析和修改病句。本题中“营造”是谓语,搭配的宾语是“意志”,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应将“营造”改为“锻造”(“磨练”“铸造”“锤炼”等)。
②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识记。
根据材料中的“历练与考验,坎坷与起伏”等关键词可知,解答此题,找到书中记叙保尔经历坎坷的情节并概述即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被称为英雄的事例有如下几件:少年时救地下党被折磨毒打却不向敌人透露任何消息。参加红军后,战斗中大腿受伤,头部炸伤,右眼失明。修筑铁路时带领同伴奋战在工地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满身伤残的保尔患了关节炎,严重的伤寒病几乎令他丧命。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后,保尔继续没命地工作。糟糕的身体让他进了疗养院,而后他又提前离开,之后又再次因车祸住进医院。梳理出保尔经历的事情,然后就事件体现出来的保尔的精神品质,写成通顺流畅的句子即可。
示例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里,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被吓倒。
示例二:在面对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绝境时,他没有放弃,而是拿起笔重新战斗。
(2)本题考查演讲稿的拟写。
在内容上,首先要紧扣主题,必须抓住主干,理清脉枝,分清主次轻重,观点明确;其次要有条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并且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分析,具有时代性;最后材料内容要真实,不虚构篡改。
在语言表达上,演讲者语音规范,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圆润。演讲表达准确、流畅、自然。语言技巧处理得当,语速恰当,语气、语调、音量、节奏张弛符合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能熟练表达所演讲的内容。可据此作答。
4. “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怒江泸水市……”最近,一首《我是云南的》爆火,引得央视点名,各地网友纷纷模仿,就连老外也被洗脑了。在人们为故乡打CALL的同时,也展示着各地生动有趣的方言,用家乡话来介绍自己,带火一座城。与此同时,在网络上也展开了有关方言的大讨论。(7分)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1楼:我发现我女儿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竟然不会讲本地话。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现在,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2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方言太土了,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3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4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咱们西部区的方言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摘自“E网论坛”,有删改)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材料一】中,网友们认为造成会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的现象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中,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2)阅读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3分)
答案:(1)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方言的环境;方言比较土,外地人不容易懂(或:方言的交流正在减弱)。(答出两点即可)
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意思达到即可)
(2)①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②方言里蕴含文化。③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④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材料内容。解答此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其中的关键词句来归纳概括。
结合【材料一】“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可知,网友们认为造成会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的现象的原因是现在的孩子缺少了说方言的环境;结合“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方言太土了,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可知,方言太土,外来人口听不懂,也是造成会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的现象的原因;
结合【材料二】“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可知,学者认为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造成会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
(2)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一】“3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可知,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可见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
结合【材料一】“4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咱们西部区的方言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可知,方言里蕴含着文化,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结合【材料二】“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可知,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结合【材料二】“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可知,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
二、阅读理解(49分)
(2022·贵州铜仁期末)(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3分)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怪,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压抑,方才洗涤了个干干净净。
③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解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也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④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⑤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地应了,签诗的文字,是《鄘风 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⑥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傍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⑦前天星期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几时。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贯穿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⑧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5. 文章开头说“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哪些“野趣”。(4分)
6. 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请问,这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7.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4分)
8. 本文题为“西溪的晴雨”,但在人物叙写上花费了不少生动的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3分)
答案:
5. ①参观古墓的“恐怖、不安”和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相映成趣;②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③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④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6. 洞箫声的幽咽;夜游的朦胧诗意;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7.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写了作者游西溪的经过,从路上所闻开始,依次写到车里所见、船中所感,最后写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处处立体地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写作线索,记叙了作者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第一次为两星期前的雨天游览,第二次为前天的午后晴日游览,无时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
8. ①作者笔下的“西溪的晴雨”,有着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景致,这些都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②作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文人雅士,午后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③如此写来,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便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解析:
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答题思路:本文是写景文,抓住具体景物和景物特点进行概括。
结合第②段“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怪,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压抑,方才洗涤了个干干净净”可知,这一段写参观古墓和静莲庵堂,前者阴森恐怖,后者佛门净地,二者相映成趣。故可概括:参观古墓的“恐怖、不安”和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相映成趣。
结合第③段“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解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等句子可知,这一段描写了乘车去西溪的所见,突出了景物的“空明”“绿意”,故可概括: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
结合第④段“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可知,这一段描写了在西溪游船上所见,“打圈圈”等词写出了西溪的回环,“圆桥茅舍,桑树蓼花”则突出景物的秀美,故概括: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
结合第⑤段“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可知,这一段具体描写了摇船上的少女的动作、身姿,突出了“闲情”,故概括: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6.本题考查对比赏析。
结合“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分析,出自苏轼《赤壁赋》中的原句,结合“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可知,都具体描写了箫声,的意思是箫声尾声凄切、婉转、悠长。据此分析得出共同点:洞箫声的幽咽;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此美妙的箫声自然让西溪的夜晚也多了几分诗意,把箫声听的如此清晰,说明西溪的夜晚非常静谧,故这一句以箫声烘托西溪夜晚的静美,营造悠然的诗意。据此分析得出共同点:夜游的朦胧诗意;
结合苏轼因政治原因夜游赤壁,本文中我和老龙夫妇可知,写出了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7.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
根据第①段“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第②段“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第③段“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解的俗物”、第④段“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第⑥段“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分析可知,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写了作者游西溪的经过,从路上所闻开始,依次写到车里所见、船中所感,最后写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处处立体地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根据第①段“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第⑦段“前天星期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分析可知,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写作线索,记叙了作者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第一次为两星期前的雨天游览,第二次为前天的午后晴日游览,无时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①段“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第②段“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第③段“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也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第④段“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第⑦段“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分析,作者笔下的“西溪的晴雨”,有着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景致,这些都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
结合第⑦段“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第⑧段“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分析可得:作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文人雅士,午后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据此可知,文人的雅兴与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景致等自然的野趣便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2022·湖北潜江市期末)(二)记叙文阅读(18分)
花山记
胡竹峰
①一路徐行,渐近自然,到达花山时,已过黄昏。人在树下穿梭,周遭黑黝黝一片。虫声像潮水,星火繁茂,灯光倒显得暗淡了。朦胧中只觉得那山清秀平缓,山林的野气澎湃而来,深吸一口气,有蔬笋瓜果风味,内心欢喜。
②群鸟未眠,鸣声自山间传来,咕咕,唧唧。泡了杯碧螺春,靠窗定定坐听,茶味、夜色与山风,似乎还有花香与新鲜的草木生气飘进室内,人也欣欣。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叫声越发高调,时近时远,彼此相和着。有鸟得意,有鸟得闲,有鸟得趣,有鸟得伴,有鸟得宠,有鸟得益,有鸟得食。听着听着,心里生出静气缓缓流动,那静气像雾,又像花山的夜的况味。
③后半夜飘起雨,雨丝落在树叶上,如春蚕食桑,屋檐积水打在芭蕉上,清脆如啄木。一股清凉包裹着身心,渐渐地,不知何时,不知何处,更不知有我。
④鸟鸣唤醒了客居的人,也唤醒了花山。
⑤遁石路进山。入眼皆绿,青冈栎、橡树、榉树、三角槭、翠柏的绿,还有流水的绿,青苔的绿。入了绿野婆娑之地,人仿佛也是青翠的,水流的哗然与树叶的鲜亮把人撩拨得浮想联翩。
⑥花山的水干净。远看是一道晃动着的清亮的白光,走近才知道是澄澈的一泓山泉。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温润的舒爽。
⑦走得深了,树叶在四周哗动,风吹来深幽的鸟鸣,越发显得山中幽静。越发感到清凉。不知时已正午。
⑧花山长满了树,纤细瘦长,树龄多不长,枝叶鲜亮,姿态温柔,让山体多了舒缓。更奇的是或仄或卧或立的老树,遮天蔽日,藏匿山中,像隐逸的僧人。
⑨不独树多,石头也多。苏州产美石,太湖石皱、漏、瘦、透之美迷倒众生。花山的石头却厚朴,满山散落的石头,颜色苍茫古旧,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一些石头上凿有字,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警世,几百处楷行隶草篆石刻,写着“山种”“隔凡”“吞石”“坠宿”“渴龟”“花山鸟道”“凌风栈”“布袋石”“皆大欢喜”……
⑩最喜欢两方石刻。一方是“坠宿”,圆润的团石,说是天上落下的星宿,心想这或许是文曲星,希望赐我辈长远的文气与勃勃生机。还有一方石头刻有“且坐坐”,忍不住上前摩挲。
一路流连,满眼翠微,一怀温润。
回到旅店,雨又造访,窗外灰白的云雾如厚絮,山却格外透着绿。天下处处有河有山,此处山以花为名,这是山的幸事。一时倒羡慕那些近山而居的人了。
在花山住过几回,见过春晴,见过夏雨,见过秋风,见过冬意。阴晴风雨,花山无恙。
花山,在苏州城西。
(摘自2021年4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9. 请根据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所闻,补全下表中的内容。(4分)
游踪 所见所闻
到达花山 动人的声音、清新的气味
① ②
③ ④
回到旅店 雨雾、绿山
10. 你从这篇游记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1. 第⑨⑩两段中介绍石刻的文字是否多余?请简述理由。(3分)
12. 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1)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叫声越发高调,时近时远,彼此相和着。(从修辞的角度)
(2)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温润的舒爽。(从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角度)
13. 有人说:“看照片同样可以欣赏花山的景色,完全可以替代《花山记》这类游记的阅读。”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享你的观点。(4分)
答案:
9. ①循石路进山②绿意、净水③深入山中④佳树、奇石
10. 示例:①对花山景物的喜爱之情;②对花山文化底蕴的赞美之情;③对近山而居者的羡慕之情。
11. 不多余。石刻文字的内容,体现了人们身处花山时的许多感触,显示出花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了文章可读性,深化了文章主题。
12.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鸟儿欢快鸣叫的情状,再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烘托出作者的欣悦之情。(意近即可)
(2)“掬”是“捧”的意思,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凸显珍惜的意味,表达出作者对花山泉水的喜爱之情。(意近即可)
13. 不同意,游记中有些内容是照片所不能替代的。比如:①通过游记中的文字,能让人更全面地感受到景物的情韵。比如文中对声音的描绘,是照片拍摄不到的,如“群鸟未眠,鸣声自山间传来,咕咕,唧唧。”②通过游记,还能把作者游览时的一些感悟、感受传递给我们,增添了景色的魅力。比如文中“花山的石头却厚朴,满山散落的石头,颜色苍茫古旧,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意近即可)
解析:
9.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第⑤段“遁石路进山。入眼皆绿,青冈栎、橡树、榉树、三角槭、翠柏的绿,还有流水的绿,青苔的绿”可知,到达花山后循石路进山,绿意、净水是其所见所闻;结合第⑦段“走得深了”可得:深入山中,结合第⑧段“花山长满了树,纤细瘦长,树龄多不长,枝叶鲜亮,姿态温柔,让山体多了舒缓。更奇的是或仄或卧或立的老树,遮天蔽日,藏匿山中,像隐逸的僧人”和第⑨段“不独树多,石头也多”“花山的石头却厚朴,满山散落的石头,颜色苍茫古旧,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一些石头上凿有字,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警世,几百处楷行隶草篆石刻”可得所见所闻为佳树、奇石。
10.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结合关键句子分析。结合第①段“朦胧中只觉得那山清秀平缓,山林的野气澎湃而来,深吸一口气,有蔬笋瓜果风味,内心欢喜”,第②段“有鸟得意,有鸟得闲,有鸟得趣,有鸟得伴,有鸟得宠,有鸟得益,有鸟得食。听着听着,心里生出静气缓缓流动,那静气像雾,又像花山的夜的况味”,第③段“一股清凉包裹着身心,渐渐地,不知何时,不知何处,更不知有我”,第⑤段“入了绿野婆娑之地,人仿佛也是青翠的,水流的哗然与树叶的鲜亮把人撩拨得浮想联翩”等句子可知,表现了作者对花山景物的喜爱之情;结合第⑨段“一些石头上凿有字,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警世,几百处楷行隶草篆石刻,写着……”和第⑩段“最喜欢两方石刻。一方是‘坠宿’,圆润的团石,说是天上落下的星宿,心想这或许是文曲星,希望赐我辈长远的文气与勃勃生机。还有一方石头刻有‘且坐坐’,忍不住上前摩挲”可得:对花山文化底蕴的赞美之情;结合第 段“回到旅店,雨又造访,窗外灰白的云雾如厚絮,山却格外透着绿。天下处处有河有山,此处山以花为名,这是山的幸事。一时倒羡慕那些近山而居的人了”可得:对近山而居者的羡慕之情。
1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第⑨段“花山的石头却厚朴,满山散落的石头,颜色苍茫古旧,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一些石头上凿有字,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警世,几百处楷行隶草篆石刻,写着……”这些石刻文字的内容,体现了人们身处花山时的许多感触,显示出花山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了作者对花山文化底蕴的赞美之情;“不独树多,石头也多”“一些石头上凿有字”,对石刻的文字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涵,“山种”“隔凡”“吞石”“坠宿”“渴龟”“花山鸟道”“凌风栈”“布袋石”“皆大欢喜”……石刻内容的介绍,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了文章可读性;对花山文化底蕴的介绍,深化了文章主题。
12.(1)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高调”“彼此相和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鸟儿欢快鸣叫的情状,结合上下句“群鸟未眠,鸣声自山间传来,咕咕,唧唧。泡了杯碧螺春,靠窗定定坐听,茶味、夜色与山风,似乎还有花香与新鲜的草木生气飘进室内,人也欣欣”“听着听着,心里生出静气缓缓流动,那静气像雾,又像花山的夜的况味”可知,,再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烘托出作者的欣悦之情。
(2)考查从词语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句子。“掬”是“捧”的意思,相较于“捧”,更富有文学意味,“掬得满满一捧山泉”表现了对山泉的珍惜,结合段中的“干净”“晃动着的清亮的白光”“澄澈”“温润的舒爽”等词语可知,表达出作者对花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13.本题考查对文中的赏析。结合文章优于照片之处分析即可。如从听觉上分析,第②段“群鸟未眠,鸣声自山间传来,咕咕,唧唧”“鸟像知道有人在偷听其鸣,叫声越发高调,时近时远,彼此相和着”生动形象地写出鸟儿欢快鸣叫的情状,这是照片所不能替代的。从触觉嗅觉上分析,第①段“山林的野气澎湃而来,深吸一口气,有蔬笋瓜果风味,内心欢喜”写山林的气息和风味,这也是照片所不能替代的。从作者的感悟、感受上分析,第③段“后半夜飘起雨,雨丝落在树叶上,如春蚕食桑,屋檐积水打在芭蕉上,清脆如啄木。一股清凉包裹着身心,渐渐地,不知何时,不知何处,更不知有我”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更是照片所不能替代的。
(2022·陕西中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7分)
三秦思语
陈风波
1
“到壶口看瀑布去”,儿时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到壶口看瀑布。
前几日,从延安回西安的路上,几名同学不约而同地想绕道去壶口看瀑布,便欣然前往。
“黄河,梦中的壶口瀑布。”汽车还行驶在黄河岸边高高的山梁,远远的,就看见壶口两岸黑压压的人群。下了车,一溜小跑奔向壶口,才算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人山人海:无论是黄河对岸的山西,还是我们这边的陕西,把壶口围得水泄不通,只闻轰隆咆哮的瀑布声,看不到飞流直下的瀑布影。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挤到瀑布边上的缆绳处,满眼都是争先恐后、吵吵嚷嚷的照相人。看吧:有的举着双手大声高喊,有的做出卖萌模样,有的三五个一起合影,还有的恋人拿着手机自拍杆秀恩爱。侧耳听:有的说,还有完没完,照顾一下别人行不行;有的说,能不能快点,我们还去黄帝陵呢,太阳落山到那儿就照不了相了;还有的说,我们开车十几个小时,就为能在壶口照张相,照顾一下行吗?……
苦等了近半个小时,我也没和壶口瀑布合上一张影。无奈中一扭头,见一个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者,手扶揽绳全神贯注地盯着奔流远去的黄河,吵吵嚷嚷的“照相大战”与他没有丝毫关系。
“没有和壶口瀑布照上相?”见我看他,老者微笑着向我打招呼。我礼貌地问:“您为什么不去照相?”他说:“能留住美丽风景的,不是相机拍照,而是心灵感悟,把最美的风景,留在灵魂深处。”
老者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顽强不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的精神象征,美丽的风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领悟民族精神。”
扭过脸,看看争先恐后、吵吵嚷嚷的照相者,回过头,再看看眼前凝望着黄河沉思的老者,一瞬间,我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2
初中时,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毛泽东那篇《为人民服务》,至今还能倒背如流。也正是从那时起,脑海里刻下一个不朽的名字——张思德。
没想到20多年后,我来到毛主席当年给张思德开追悼会的革命圣地延安,站在庄严肃穆的张思德墓碑前。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
凝望着墓碑上那张年轻乐观的脸庞和金光闪闪的“张思德”三个大字,万千思绪随风飘远。沿着岁月的足迹,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了毛泽东挥舞着那双指点江山的大手,听到他操着浓重而铿锵有力的湘音,讲述着一个不朽的名字——张思德。
墓碑后面的山梁上,漫山遍野的红花槐迎风怒放,红艳艳的花海就像这个年轻生命的热血在燃烧;放眼远眺,宝塔山上那座曾指引中华民族前行的千年古塔,依然巍峨矗立,闪烁着“为人民服务”的万丈光芒;俯首望去,滚滚奔流的延河水,承载着与张思德名字一样不朽的精神,滔滔东去、一往无前……
有人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我也想说:“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地活着;有的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活得更好。”
利已是人的本能,利人更是人的本性。我们不是圣人,皆是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一个年轻的逝者,用生命启迪我们活着的人: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
3
朝阳从八百里秦川爬上来,吐出万丈金色的阳光,亲吻着古老而又年轻的长安城——西安。
周末的清晨,漫步在大雁塔广场,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浓郁的中华文明的气息,焕发着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
身后,那座饱经岁月洗礼而依然高大雄伟的千年古塔——大雁塔,向人们诉说着大唐盛世的一个个故事;面前,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手持禅杖,执佛礼,炯炯有神的目光遥望着远方,仿佛在讲述着西天取经路上艰辛而美丽的传说。
驻足于玄奘法师雕像前,思绪万千,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画面在脑海里闪现。面对妖魔鬼怪的威胁,他毫不畏惧;面对王权富贵的诱惑,他毫不动摇;面对儿女情长,他痴心不改;面对艰难险阻,他一往无前。春秋冬夏,风雨兼程,披荆斩棘,两肩霜花,一路向西,取得真经。
面对眼前的玄奘法师,一个大大的问号从内心深处跳出来,是什么给了他如此强大的前行力量?
默默凝思,许久,我懂了:信仰和信念,是玄奘法师的精神支柱。有了它,才会朝着一个方向,沿着一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会有专之意——专心凝神,专心致志;才会有深之意——沉浸其中,深钻细研;才会有勇之意——踏平坎坷,勇攀高峰。
行走在路上,心中有魂,坚定前进的方向;脚下有根,迈出坚实的步伐;头顶有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非此,而不能远行。
(节选自2017.9《散文百家》,有改动)
【注释】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为了纪念他,毛泽东写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一文。
14. 文段1中,老者所说的“美丽的风景”和“最美的风景”分别指什么?(2分)
15. 文段1作者用大量笔墨叙写拍照的游客,有什么作用?(3分)
16.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言外之意?)
(2)仿佛在讲述着西天取经路上艰辛而美丽的传说。(既然是“艰辛”的,为什么又说是“美丽”的?)
17. 结尾句中的“此”指什么?其中的“远行”寓意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8. 本文已被校刊“精神的力量”专栏选用。请你再推荐一篇学过的课文给该专栏,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4. “美丽的风景”指黄河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观。“最美的风景”指黄河象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顽强不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15. 侧面烘托出壶口瀑布景色的壮美;交代作者无法与壶口瀑布合影的原因,为偶遇老者做铺垫;与老者作对比,反映了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6. (1)表现张思德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精神的伟大。或:表现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伟大。
(2)“艰辛”指取经之路艰难困苦,千难万险;“美丽”指对信念的坚守,对信仰的执着。
17. “此”指“有魂”“有根”“有光”。“远行”指个人健康成长、学业进步、事业发展等;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生生不息。
18. [示例一]我推荐《黄河颂》。《黄河颂》既写了黄河的自然特点,也写了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表现了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其思想内涵和情感均与文段1相近,
[示例二]我推荐《纪念白求恩》。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有益于人民的精神,与文段2中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致符合专栏“精神的力量”的主题。
[示例三]我推荐《老山界》。《老山界》描写的是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表现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必胜的信念。这与文段3的意旨相似。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章字词含义的理解。
由文段1第六七段“能留住美丽风景的,不是相机拍照,而是心灵感悟,把最美的风景,留在灵魂深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顽强不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的精神象征,美丽的风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领悟民族精神”可知,“美丽的风景”指的是“黄河的风景”,“最美的风景”指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顽强不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的精神象征”“民族精神”。
1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
由题意可知在第四五两段主要叙写的拍照的游客。由“满眼都是争先恐后、吵吵嚷嚷的照相人”可知,壶口瀑布照相人之多,表现壶口瀑布很受欢迎;同时下文“无奈中一扭头,见一个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者,手扶揽绳全神贯注地盯着奔流远去的黄河,吵吵嚷嚷的‘照相大战’与他没有丝毫关系”可知,下文出现的这位老者和“照相的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气定神闲,并没有关注照相这一件事,而是关注“壶口瀑布”真正表现出来的美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顽强不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的精神象征,美丽的风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领悟民族精神”,所以叙写拍照的游客也是为了突出老人的精神,反映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6.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
(1)由文段2第二段由“站在庄严肃穆的张思德墓碑前”“闪烁着‘为人民服务’的万丈光芒”可知,作者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是因为自己站在“张思德的墓碑前”,感受到的是他的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所以作者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2)由文段3第四段“面对妖魔鬼怪的威胁,他毫不畏惧;面对王权富贵的诱惑,他毫不动摇;面对儿女情长,他痴心不改;面对艰难险阻,他一往无前”可知,“艰辛”指的是“妖魔鬼怪的威胁、王权富贵的诱惑、儿女情长、艰难险阻”;“美丽”是指“他毫不畏惧”“他毫不动摇”“他痴心不改”“他一往无前”这些他身上具有的品质是这个传说“美丽”的地方。
17.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能力。
由文段3第七段“行走在路上,心中有魂,坚定前进方向;脚下有根,迈出坚实的步伐;头顶有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可知,这是“此”指代的内容,即“心中有魂、脚下有根、头顶有光”;“远行”根据文段3 的第四段内容可知主要讲的是玄奘克服万难西天取经,这也意味着玄奘成功的远行案例,所以文章中的远行可以像玄奘那样为了自己的目标前进;同时我们可以进行延伸思考:对于国家而言,这样的远行,也就是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于民族而言,这样的远行,其实就是生生不息、长久发展。
1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
要注意“精神的力量”在不同文段的体现还不同,在文段1指的是“顽强不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在文段2指的是“为人民服务”;在文段3指的是“心中有魂、脚下有根、头顶有光”。所以根据不同的精神品质,我们可以进行课文的选择。
示例一:我推荐《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文章写到的是作者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感想;写出了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强盛和人民共同富裕,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的精神品质;正好和文段1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相近;
示例二:我推荐《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以下内容:“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死的意义);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处改正错误的精神。(是非判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具体做法)”。符合文段2为人民服务的主旨。
示例三:我推荐《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红军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行军120公里抢先赶到泸定桥下,面对危险英勇无畏,终于夺下泸定桥,奔向抗日前线,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是表现了要有坚定地意志才可以渡过千难万险。符合文段3讲的道理。
三、写作(50分)
19.山水诗词IP、非遗文创IP、名山雁荡IP、特色美食IP……温州IP不仅要做火爆的“网红”,更是做城市的根与魂。
“寻找温州IP”研学夏令营邀你一起活动,请任选一项任务,完成写作。
写作情境 内容参考 写作文体
任务一 在开营仪式上,作为学员代表发表演说。 我所了解的“温州IP”/我与温州IP的关系/寻找温州IP的意义…… 演讲类
任务二 向温籍外地学员介绍你心目中的“温州IP”。 说明该IP的特征,以及成为温州IP的缘由与意义等。 说明类
任务三 向同营伙伴分享一次自己的温州游览体验。 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表达思考感悟。 游记或散文类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出现校名、人名等透露作者真实身份的信息。
答案:例文一:
最美温州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最美温州”。
我的家在温州,说起“温州”两个字,我相信大家对它都有所闻。温州是一座既美丽又繁华的城市,它位于浙江东南部,这里有山有水,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在我们温州人的方言歌曲中就有讲到:“温州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无论城底和下乡,有山有水有风光,山岭爬爬有雁荡,冷水冰冰楠溪江,近便就有江心寺,洗浴泰顺氡泉烫,洞头度假鱼钓爽,南鹿六月游泳忙……”
让我带你走进温州IP之一——大罗山吧!当我们走进大罗山时,你会被那青山绿水、秀丽如画、小桥溪水以及自然氧吧深深地吸引住。我们是从石阶上一步一步地往上登,能看到山围绕着水转,水围绕着山转,随时能听到那美妙的“泉声”。大约需要两个半小时能到达龙脊,那边的小树挨着大树密密麻麻,当我们走累了可以在树荫下休息。龙脊的巨石特别神奇,一个一个岩石排着整齐的队伍,我们远远地望去它们就像龙的脊椎。
温州还有另一个美丽的IP——在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还覆盖着好多休闲优雅的公园:“杨府山公园”“白鹿州公园”“绣山公园”……当我们走进公园里,你会被那美丽的景物给迷住。那里有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每一处风景如画。美丽的公园真是太棒了!我最喜欢在休息天同爸爸妈妈一起在公园里游玩,通常我在那边画出很有灵感的图画,写出我那很有领悟的文章。所以我很爱我们美丽的温州,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我们美丽的温州很打动了呢?
温州在我的眼里环境优美,所以我爱我们最美丽的温州!
例文二:
美丽温州
温州历史悠久,有两千余年的建城历史,素以“南有吴川,北有温州”享誉全国。温州也有“小香港”之称,这里的商业气息浓厚,企业多,具有商业头脑的老板也多,经济也非常发达。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温州IP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温州的气候宜人。温州,最让我讨厌的是如此频繁的台风。每年暑假,台风便是这座城市的常客,它时不时地过来,不给人以信号,总会让人措手不及。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瞬间便是乌云密布,随即便是将人们的窗户吹得啪啪响,将树吹得东倒西歪……人们都在埋怨着它的无情,可是转念一想,温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可是一个气候温和的好地方。温州的气候值得留念。
温州景美,有诗之岛之称的江心屿,有山奇石秀的雁荡山,更有那风景秀丽的楠溪江。这楠溪江是温州人一年四季最喜欢去的地方了。江边有高大而粗壮的树木,遮挡着刺眼的阳光。漫步江边,你好像来到了仙境一般:水是那么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是那么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水是那么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宝石。江里偶尔有零星的小鱼游过,更让人觉得自然界生命的神奇力量。楠溪江的美景,是如此地美好!温州的美景让人留恋。
温州有丰富的水果,每当春夏交接的时候,温州人最为之骄傲的水果——杨梅开始结果了。一个个溜圆的、饱满的、晶莹的杨梅像是用紫水晶与玉石雕磨出来的,又像是用仙露琼浆滋润而成,那么光滑与明亮,胜过美丽的珍珠。你以为温州的水果就只有杨梅可称奇的话,那你可大错特错了。冬季时,一种名为“瓯柑”的水果成熟了。一个个澄黄澄黄的挂在枝头,可谓是美不胜收。走进种植园,一阵芳香沁入心脾,用手轻轻地摘一个,用力一掰,外面的皮就“脱”了下来,这些黄的果肉水汪汪的,咬一口,一种甜中带着一点点苦的独特口感在我口中散开,汁水浸满了我的喉咙,让我回味无穷。温州的美食让人留恋。
这样美丽的温州怎能不让我留恋呢?
例文三:
泽雅之旅
温州,一个可爱的城市,更有一个可爱的冬天。温州的冬天与秋春的交替总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最能体现温州冬景特点的地方,要数泽雅了,温州的冬景几乎全容纳在了泽雅这里。
泽雅,素有温州“西雁荡”之美誉,位于温州市瓯海区,距市区18公里。泽雅的山水雄秀葱绿,引人人胜。而最让人陶醉的是泽雅的天空,即使在冬天也是湛蓝湛蓝的,蓝得有些透明,有点像老舍笔下的蓝水晶,一直延伸向缥缈的远方。天上的浮云不是过客,他们和太阳一起牢牢地被镶在遥远而神秘的天际,风无论如何吹也带不走它们。云洁白得没有一点瑕疵,在寒冷的冬季,这样的云让人看得想一头栽进去,好躺在上面仔细体味一下阳光残留下来的温暖。
在宽广的蓝天下,山峦摩肩接踵地耸立着,好似在挑战呼呼的北风。山脚有力地接连着大地与溪水。毕竟是冬天,山腰上的树好像绿得有些苍老,但它们依然显得那么茁壮与高大,风一吹,满山的树发出沙沙的响声,演奏来自天地的交响曲。密密麻麻的树,就如同一堵保护墙,山里一点儿也不冷。山顶托护着太阳,山尖的树也显得欣欣向荣,柔和的阳光照射下来,驱走了冬日的严寒,穿梭在树叶的间隙里,在小路上洒下斑斑驳驳细碎的日影……
有和煦的阳光撑腰,即使冬天到来,泽雅的水也毫无结冰的意思。寒风一吹,水池会打个冷战、皱皱眉,仅此而已一水面上的平静被打破了,泛起一圈一圈晶莹的涟漪。到了正午,没有一片云再敢遮住太阳,一束束金花洒落水面,闪闪的,亮亮的,有些刺眼。水很澄澈,一眼就能望穿,那一颗颗光滑、精致的卵石闲适地躺在水底,鱼虾欢快地嬉戏,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霎时间你会觉得整个冬天似乎都温暖了。
这就是温州的冬,泽雅的冬,一个与别处不一样的冬。
解析: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关键词是“温州IP”。根据“山水诗词IP、非遗文创IP、名山雁荡IP、特色美食IP……”分析可知,本题中,“温州IP”指的是能够代表温州特色、反映温州特点、温州独有的事物,是温州做城市的根与魂。
【任务一】第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写一篇演讲稿,首先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开头称呼要顶格写。内容上,题目给了提示,可以写“我所了解的‘温州IP’”“我与温州IP的关系”“寻找温州IP的意义”等等,写作范围比较广阔。在写作中,注意细致地描述温州IP是什么,它有什么突出特点,有什么样的寓意,它在温州人心中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它反映了温州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它反映了温州人什么样的特质等等方面。立意方面,要重点突出“我”对温州IP的情感,它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情感体验,让“我”有哪些感悟等。第二,选材思路。可以写山水诗词、非遗文创、名山雁荡、特色美食等。比如写雁荡山,可以介绍雁荡山的历史:雁荡山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文化底蕴丰厚。可以介绍雁荡山的景点: 雁荡山分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折瀑、雁湖、显胜门、羊角洞、仙桥八大景区,有500多处景点。选择其中一处或者几处,重点描绘它秀丽的风景。可以介绍它承载的厚重的文化:雁荡山大尺度的奇特景观形象,给诗人、画家、文人学士以强烈的美感和灵感。于此赋诗作画,留下大批作品,其中诗词5000多首,以及龙鼻洞等400多处摩崖石刻,还有南阁牌坊等历史古迹,谢灵运、贯休、沈括、徐霞客、康有为、张大千、沙孟海、潘天寿、郁达夫、郭沫若、邓拓、舒婷等都留下了诗篇和墨迹。
【任务二】第一,审题立意。题干对文章的体裁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写成说明文;对内容也有具体的提示,可以说明该IP的特征,以及成为温州IP的缘由与意义等。明确了写作对象后,要选择相关的写作素材,要有序地组织介绍的内容。可以按照逻辑顺序来介绍,先用设问、悬念、故事等方法开头,吸引读者兴趣,然后从温州IP的来源、温州IP的具体内容、温州IP的历史变化、温州IP的寓意等方面来介绍。第二,选材思路。选材可以从山水诗词、非遗文创、名山雁荡、特色美食等方面考虑。如可以写特色美食,选择一种温州的美食,可以先总的介绍美食的特色、味道,然后从食材选择、美食做法、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最后介绍这道美食的寓意。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运用适当的写作方法,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更生动。
【任务三】第一,审题立意。题干要求向同营伙伴分享一次自己的温州游览体验,要求写成游记或散文类。先明确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回忆具体的游览过程。写作时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致于杂乱。还要抓住游览重点,虽然游览中看到的景物很多,但不能记“流水帐”。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的可以写得简略些或者不写。然后结合眼中所见之景,适当运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抒发真情实感,表达游览中的独特的思考或感受。第二,选材构思。所选择的游览地可以是山水名胜、历史古迹,或者是纪念馆、博物馆之类,也可以写身边虽不闻名但自己很熟悉的地方。但立意的重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游览叙述中,而要注意抒写自己在参观中的情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遐想。或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或表达对古人精神品格的崇敬之情,或记录在游览中产生的关于理想、毅力、挫折、奋斗等方面的感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游记文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感染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