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基础达标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寒噤(jìn) 推搡(sǎng) 轧花(yà) 目眩神迷(xuàn)
B.迂回(yú) 蠕动(rú) 矗立(chù) 瞬息万变(shùn)
C.巉峻(chán) 雾霭(mái) 穹顶(qiónɡ) 如丝如缕(lǚ)
D.拾级(shè) 翌日(lì) 草甸(diàn) 接踵而至(zhǒnɡ)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喧哗 苍劲 映照 五彩斑澜
B.蔓延 缭绕 颠簸 漫不经心
C.陡峭 俯瞰 蜿蜒 名符其实
D.霎时 懈怠 恭顺 轻歌漫舞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B.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C.大明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秀美的湖光山色。
D.这篇文章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
(2022·辽宁葫芦岛中考)4. 选出下面语段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B)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识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C)二十四节气不仅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还能有效指导农耕生产。(D)2016年,它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A. A B. B C. C D. D
5.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光亮。像水银,又像岩浆, ① ,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白色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 ② 。
A.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6.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不忘初心 脱贫攻坚 心手相连 坚不可摧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 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解说:这句话标点使用正确
C. 根据您的要求,我又修改了一遍文章,认为达到了发表水平,请您审阅后尽量选用。希望我这次垂询没有打扰您!
解说:这句话语言表述得体。
D. 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解说:这句话的主干是“一幕印在脑海里”。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壶口瀑布》中作者分别在雨季和枯水季两次前往壶口瀑布,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并得出了人要经历磨难,才会铸就自己的伟大性格的深刻理解。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随电影摄制组爬上砾石堆,走过草坝子,在冰塔林的砾石堆上欣赏各拉丹冬的整体美景,然后从砾石堆上下来,沿冰河接近冰山。作者虽不幸在冰河上摔伤,却依然坚持,精神可嘉。
C.《登勃朗峰》的作者马克 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幽默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代表作有《汤姆 索亚历险记》等。
D.写游记时,应重点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景物和感受可略写。
8. 名著阅读。(5分)
(1)保尔·柯察金的成长与革命者朱赫来有着重要的关系,请按照先后顺序,给下面的小说情节重新排序。(2分)
①保尔突然扑向押送朱赫来的匪兵。朱赫来趁机跳过去,挥拳将匪兵打到壕沟里。
②朱赫来听保尔一家讲述各种事情,珍视保尔的反抗精神,引导他领悟革命道理。
③视察工作的朱赫来,看见保尔灌满雪的套鞋,十分关心,想要送保尔一双靴子。
④保尔在街上看到省肃反委员会签名的布告,签名的人正是朱赫来。他非常高兴。
______
(2)柯察金额上的伤口已经长得很好了。换绷带的时候,他惊人的忍耐力使我们所有的医生都吃惊。一般人在这种时候常常不断地呻吟或是发脾气。可是他却默不作声,并且每次给他的伤口上碘酒的时候,他都不畏缩,只是把身体挺得像绷紧了的弦。他经常痛得几乎失去了知觉,但是从来不叫一声。我们已经全部知道:要是他呻吟了,那准是他昏迷了。他怎么会有这样顽强的精神呢?我真不明白。
阅读上述语段,请你结合原著的相关情节,说说保尔·柯察金这次受伤的原因。(3分)
(2022·云南昭通期末)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7分)
2021年12月23日,上海·昭通对口帮扶特色商品展销网络直播周活动启动。
材料一:
本次活动由昭通市商务局主办,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持续5天,助力昭通优质好货走向全国。依托上海对口帮扶昭通平台,昭通市组织了41家工业企业、5家非遗传承企业的117款产品参加展销。活动按照“昭通所需、上海所能”的原则,以互联网的方式把昭通农特产品、非遗文化产品和文创产品展现给两地消费者,以创新的思维、多元化的方式,通过网红现场直播,有场景、有温度、有情感地推介昭通农产品、特色非遗文化产品和文创产品,提升昭通农特产品知名度,大力推进昭通特色产业发展。
材料二:
本次直播周活动召集昭通市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统一在昭通市吾悦广场一层中心展台区布置展位,针对本地优质农特产品进行为期五天的展示展销,为各个县区的农产品统一建一个单独的展示区进行展示。参展企业轮流通过快手、抖音、淘宝等短视频平台同步直播,为天麻、苹果、花椒等昭通农特产品代言,助力农产品出山进城,与上海帮扶直播远程互动,广大民众动动手指就能拥有优质农特产品。
材料三:
(1)请综合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内容。(3分)
(2)认真观察材料三图片,请你写一段推荐语,昭通苹果直播带货。(4分)
二、阅读理解(46分)
(2022·山东菏泽曹县期末)(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5分)
壶口瀑布
梁衡
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②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③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间。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④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⑤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竞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剥去。
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换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986年6月
10. 文章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4分)
11. 第②段中,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3分)
12. 品析选文画线句子,说说它的妙处。(3分)
13. 第④段结尾“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14. 作者在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指什么?(3分)
(2022·甘肃酒泉玉门市期末)(二)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4分)
天池绿雪
梁衡
①雪,自然不会是绿的,但是它却能幻化出无穷的绿。我一到天池,便得了这个诗意。
②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旅行,随处可以看见终年积雪的天山高峰。到天池去,便向着那个白色的极顶。车子溯沟而上,未见池,先见池中流下来的水,成一条河。因山极高,又峰回沟转,这河早成了一条缠绵无绝的白练,纷纷扬扬,时而垂下绝壁,时而绕过碧树。山是石山,沟里无半点泥沙,水落下来摔在石板上跌的粉碎,河床又不平,水流过七棱八角的尖石,激起团团的沫。我知道这水从雪山上下来,先在上面贮成一池绿水,又飞流而下的。雪水到底是雪水,她有自己的性格、姿态和魅力。她在流连自己的本性,她本来是这样白,这样纯,这样柔,这样飘飘扬扬的。她那飞着的沫,向上溅着、射着、飘着,好像当初从天上下来是舒舒慢慢的样子。她急慌慌地将自己摔碎,成星星点点,成烟、成雾,是为了再次乘风飘去。我还未到天池边,就想,这就是天池里的水吗?
③等到上了山,天池是在群山环抱中。一汪绿水,却是一种冷绿,绿得发青、绿得发蓝。雪峰倒映在其中,更增添了她的静寒。水面不似一般湖水那样柔和,而别含着一种细密、坚实的美感,我疑她随时会变成一面大冰的。一只游艇从水面划过,也没有翻起多少浪波,轻快得像冰上驶过一架爬犁。我想要是用一小块石片贴水滑过去,也许会一直飘滑到对岸。刘家峡的绿水是一种能量的积聚,而这天池呢?则是一种能量的凝固。她将白雪化为水,汇入池中,又将绿色做了最大的压缩,压成青蓝色,存在群山的怀中。
④池周的山上满是树,松、杉、柏,全是常青的针叶,近看一株一株,如塔如山,远望则是一海墨绿。绿树,我当然已不知见过多少,但还从未见过绿成这个样子的。首先是她的浓,每一根针叶,不像是绿色所染,倒像是绿汁所凝。一座山,郁郁的,绿的气势、绿的风云。再就是她的纯。别处的山林在这个季节,也许会夹着些五色的花、萎黄的叶,而在这里却一根一根,叶子像刚刚抽发出来;一树一树,像用水刚刚洗过,空气也好像经了过滤。你站在池边,天蓝、水绿、山碧,连自身也觉得通体透明。我知道,这全因了山上下来的雪水,只有纯白的雪,才能滋润出纯绿的树。雪纯得白上加白,这树也就浓得绿上加绿了。
⑤我在池边走着、想着,看着那池中雪山倒影,我突然明白了,那绿色的生命原来都冷凝在这晶莹的躯体里。是天池将她揽在怀中,慢慢地融化、复苏,送下山去,送给干渴的戈壁。好一个绿色的怀抱雪山的天池啊,这正是你的伟大、你的美丽!
15. 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3分)
作者行踪 所见景物及特点
(1) 雪水飞流而下
上了山 (2)
池周围的山上 (3)
16.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天池水的特点?请具体分析。(3分)
17. 赏析下列句子。(4分)
她急慌慌地将自己撞碎,成星星点点,成烟,成雾,是为了再乘风而去。
18. 结尾段有何作用?(4分)
(2022·云南昆明中考)(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7分)
同学们,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所见”和“所感”。让我们一起阅读下面这篇游记,去感受虎跳峡的魅力!
两进虎跳峡
①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公里,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颤栗着探行。
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⑤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旋涡套着旋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⑥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⑦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
⑧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
⑨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张鸿源《滇域探秘》,有删改)
19. 请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概括其特征,并根据提示将下图补充完整。(4分)
20.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21. 请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的读后感补充完整。(2分)
作者的“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阅读选文时,我们发现作者两次写到马帮:第⑤段写马帮“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A_____之情:第②段写“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B_____之情。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摄取所见,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
22. 游记常见的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选文第⑥段使用了哪种写法?请简要分析。(4分)
23. 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4分)
三、写作(50分)任选一篇
(一)按要求作文。
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雄浑壮美,多姿多彩;马丽华心中的各拉丹东雄伟圣洁,险远奇绝;马克·吐温笔下的勃朗峰威严瑰丽,奇人奇事令人捧腹……山长水阔的风景是大自然的恩赐。其实,静阅万卷诗书也是风景,洞察世间百态也是……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请以“风景在路上”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700字。
(二)亲爱的同学,哪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请回顾一下那次的游踪和景物,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温习提示:
(1)游踪交代:简略而清晰;(所至)
(2)景物描写:选择最富特色、最能打动你的景物;选好写景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所见)
(3)抒发感受:可直接发表议论和抒情。(所感)
(4)不要出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写楷体字,卷面整洁,不乱涂乱画。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基础达标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寒噤(jìn) 推搡(sǎng) 轧花(yà) 目眩神迷(xuàn)
B.迂回(yú) 蠕动(rú) 矗立(chù) 瞬息万变(shùn)
C.巉峻(chán) 雾霭(mái) 穹顶(qiónɡ) 如丝如缕(lǚ)
D.拾级(shè) 翌日(lì) 草甸(diàn) 接踵而至(zhǒnɡ)
答案:D
解析:B项,迂回(yú)——迂回(yū);C项,雾霭(mái)——雾霭(ǎi);D项, 翌日(lì)—— 翌日(yì)。故选D。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喧哗 苍劲 映照 五彩斑澜
B.蔓延 缭绕 颠簸 漫不经心
C.陡峭 俯瞰 蜿蜒 名符其实
D.霎时 懈怠 恭顺 轻歌漫舞
答案:B
解析:A项,“五彩斑澜”——“五彩斑斓”;C项,“名符其实”——“名副其实”;D项,“轻歌漫舞”应为“轻歌曼舞”。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B.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C.大明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秀美的湖光山色。
D.这篇文章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
答案:D
解析:A项,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使用正确;B项,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使用正确;C项,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使用正确;D项,莫衷一是:各有各的意见、说法,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错误。故选D。
(2022·辽宁葫芦岛中考)4. 选出下面语段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B)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识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C)二十四节气不仅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还能有效指导农耕生产。(D)2016年,它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C.语序不当。“不仅……还”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有效指导农耕生产”是“二十四节气”的具体作用,“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其更进一步的抽象的意义,所以应该将二者调换,改为“二十四节气不仅能有效指导农耕生产,还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故选C。
5.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光亮。像水银,又像岩浆, ① ,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白色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 ② 。
A.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 ①迅速漫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读句子,然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要衔接的句子应该是什么句式,最后做出选择。“岩浆”是一股涌流,所以“慢慢向下涌动”表述正确;根据前文“积雪流淌的光亮”“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可知,“夜之灯”是“积雪”,故选C。
6.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不忘初心 脱贫攻坚 心手相连 坚不可摧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 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解说:这句话标点使用正确
C. 根据您的要求,我又修改了一遍文章,认为达到了发表水平,请您审阅后尽量选用。希望我这次垂询没有打扰您!
解说:这句话语言表述得体。
D. 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解说:这句话的主干是“一幕印在脑海里”。
答案:A
解析:B.两个分句都是倒装句,故两个感叹号应改为逗号,分号、句号应改为感叹号;
C.“尽量选用”有命令的意味,“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不得体;
D.这句话的主干是“一幕印”;
故选A。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壶口瀑布》中作者分别在雨季和枯水季两次前往壶口瀑布,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并得出了人要经历磨难,才会铸就自己的伟大性格的深刻理解。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随电影摄制组爬上砾石堆,走过草坝子,在冰塔林的砾石堆上欣赏各拉丹冬的整体美景,然后从砾石堆上下来,沿冰河接近冰山。作者虽不幸在冰河上摔伤,却依然坚持,精神可嘉。
C.《登勃朗峰》的作者马克 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幽默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代表作有《汤姆 索亚历险记》等。
D.写游记时,应重点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景物和感受可略写。
答案:D
解析:D项,游记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后者是写作的重点,须详写, 前者则宜略写,选项错误;故选D。
8. 名著阅读。(5分)
(1)保尔·柯察金的成长与革命者朱赫来有着重要的关系,请按照先后顺序,给下面的小说情节重新排序。(2分)
①保尔突然扑向押送朱赫来的匪兵。朱赫来趁机跳过去,挥拳将匪兵打到壕沟里。
②朱赫来听保尔一家讲述各种事情,珍视保尔的反抗精神,引导他领悟革命道理。
③视察工作的朱赫来,看见保尔灌满雪的套鞋,十分关心,想要送保尔一双靴子。
④保尔在街上看到省肃反委员会签名的布告,签名的人正是朱赫来。他非常高兴。
______
(2)柯察金额上的伤口已经长得很好了。换绷带的时候,他惊人的忍耐力使我们所有的医生都吃惊。一般人在这种时候常常不断地呻吟或是发脾气。可是他却默不作声,并且每次给他的伤口上碘酒的时候,他都不畏缩,只是把身体挺得像绷紧了的弦。他经常痛得几乎失去了知觉,但是从来不叫一声。我们已经全部知道:要是他呻吟了,那准是他昏迷了。他怎么会有这样顽强的精神呢?我真不明白。
阅读上述语段,请你结合原著的相关情节,说说保尔·柯察金这次受伤的原因。(3分)
答案:
(1)②①④③
(2)保尔·柯察金在一次激战中,为给英勇的师长报仇,他奋勇杀敌,在追击敌人时,被炮弹打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识记。
朱赫来和保尔之间的故事:保尔通过哥哥阿尔焦姆认识了朱赫来。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红军撤退时将他留在了镇上。朱赫来听保尔讲述各种事情,给他讲革命道理,教保尔英国式拳击,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一次,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愚蠢的敌人却又把他很快错放了。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后来,在筑路时,朱赫来送给保尔一双靴子,并为他们的革命热情深深感动,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②句“朱赫来听保尔一家讲述各种事情,珍视保尔的反抗精神,引导他领悟革命道理”是保尔刚刚结识朱赫来,应排第一位;①句是解救朱赫来,应排第二位;④句是保尔当兵负伤之后再见朱赫来,应排第三位,③是参加筑路时的情节,应排第四位。因此,排序为:②①④③。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理解。
保尔参军后当过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他在战场上是个敢于冲锋陷阵的干将,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宣传员他特别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 等作品,常给战友们朗读或讲故事。八月十九日进行侦察工作时,他看见自己的队长被残忍地杀害了,于是带兵冲击,不料遭遇了伏击,他被炮弹打中,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
(2022·云南昭通期末)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7分)
2021年12月23日,上海·昭通对口帮扶特色商品展销网络直播周活动启动。
材料一:
本次活动由昭通市商务局主办,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持续5天,助力昭通优质好货走向全国。依托上海对口帮扶昭通平台,昭通市组织了41家工业企业、5家非遗传承企业的117款产品参加展销。活动按照“昭通所需、上海所能”的原则,以互联网的方式把昭通农特产品、非遗文化产品和文创产品展现给两地消费者,以创新的思维、多元化的方式,通过网红现场直播,有场景、有温度、有情感地推介昭通农产品、特色非遗文化产品和文创产品,提升昭通农特产品知名度,大力推进昭通特色产业发展。
材料二:
本次直播周活动召集昭通市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统一在昭通市吾悦广场一层中心展台区布置展位,针对本地优质农特产品进行为期五天的展示展销,为各个县区的农产品统一建一个单独的展示区进行展示。参展企业轮流通过快手、抖音、淘宝等短视频平台同步直播,为天麻、苹果、花椒等昭通农特产品代言,助力农产品出山进城,与上海帮扶直播远程互动,广大民众动动手指就能拥有优质农特产品。
材料三:
(1)请综合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内容。(3分)
(2)认真观察材料三图片,请你写一段推荐语,昭通苹果直播带货。(4分)
答案:
(1)示例:上海·昭通对口帮扶特色商品展销网络直播周活动启动,参展企业通过各种短视频平台开展直播,深入推进东西协作,促进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2)紧扣图片,围绕昭通苹果的特点推介,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2021年12月23日,上海·昭通对口帮扶特色商品展销网络直播周活动启动”可概括为:上海·昭通对口帮扶特色商品展销网络直播周活动启动;
根据材料一“本次活动由昭通市商务局主办,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以互联网的方式把昭通农特产品、非遗文化产品和文创产品展现给两地消费者,以创新的思维、多元化的方式,通过网红现场直播,有场景、有温度、有情感地推介昭通农产品、特色非遗文化产品和文创产品,提升昭通农特产品知名度,大力推进昭通特色产业发展”可概括为:本次活动以多种方式介绍特色产品,提升知名度,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根据材料二“参展企业轮流通过快手、抖音、淘宝等短视频平台同步直播,为天麻、苹果、花椒等昭通农特产品代言,助力农产品出山进城,与上海帮扶直播远程互动,广大民众动动手指就能拥有优质农特产品”可概括为:参展企业通过各种短视频平台开展直播,深入推进东西协作,促进消费帮扶。
(2)本题考查推荐语。开放性试题,意对即可。
示例:天宫蟠桃最红,昭通苹果最甜;桂林山水甲天下,昭通苹果冠中华。
二、阅读理解(46分)
(2022·山东菏泽曹县期末)(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5分)
壶口瀑布
梁衡
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②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③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间。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④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⑤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竞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剥去。
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换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986年6月
10. 文章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4分)
11. 第②段中,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3分)
12. 品析选文画线句子,说说它的妙处。(3分)
13. 第④段结尾“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14. 作者在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指什么?(3分)
答案:
10.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11.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
1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
13. 过渡(承上启下)
14. 黄河伟大的性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解析: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第②段中“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的内容可概括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结合第③段中“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间。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的内容可概括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特点: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段中“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的内容可概括为:危险;
结合第②段中“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的内容可概括为:气势磅礴;
结合第②段中“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的内容可概括为:令人胆战心惊。
12.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可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联系“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的内容,句中“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
13.考查对散文关键句含义以及作用的理解。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三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分析。
结合第④段中“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的内容可知,“浓缩一个世界”指的是小小的壶口兼有水的各种形态,兼容人的各种感情,象征各种人性。这里的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人的情感世界。这句话起过渡作用,这个问句,既是对上文所描写的壶口瀑布所显示出来的磅礴力量的赞美,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基础。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⑥段中“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换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的内容可知,“这伟大”指第⑥段首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由衷赞美。
(2022·甘肃酒泉玉门市期末)(二)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4分)
天池绿雪
梁衡
①雪,自然不会是绿的,但是它却能幻化出无穷的绿。我一到天池,便得了这个诗意。
②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旅行,随处可以看见终年积雪的天山高峰。到天池去,便向着那个白色的极顶。车子溯沟而上,未见池,先见池中流下来的水,成一条河。因山极高,又峰回沟转,这河早成了一条缠绵无绝的白练,纷纷扬扬,时而垂下绝壁,时而绕过碧树。山是石山,沟里无半点泥沙,水落下来摔在石板上跌的粉碎,河床又不平,水流过七棱八角的尖石,激起团团的沫。我知道这水从雪山上下来,先在上面贮成一池绿水,又飞流而下的。雪水到底是雪水,她有自己的性格、姿态和魅力。她在流连自己的本性,她本来是这样白,这样纯,这样柔,这样飘飘扬扬的。她那飞着的沫,向上溅着、射着、飘着,好像当初从天上下来是舒舒慢慢的样子。她急慌慌地将自己摔碎,成星星点点,成烟、成雾,是为了再次乘风飘去。我还未到天池边,就想,这就是天池里的水吗?
③等到上了山,天池是在群山环抱中。一汪绿水,却是一种冷绿,绿得发青、绿得发蓝。雪峰倒映在其中,更增添了她的静寒。水面不似一般湖水那样柔和,而别含着一种细密、坚实的美感,我疑她随时会变成一面大冰的。一只游艇从水面划过,也没有翻起多少浪波,轻快得像冰上驶过一架爬犁。我想要是用一小块石片贴水滑过去,也许会一直飘滑到对岸。刘家峡的绿水是一种能量的积聚,而这天池呢?则是一种能量的凝固。她将白雪化为水,汇入池中,又将绿色做了最大的压缩,压成青蓝色,存在群山的怀中。
④池周的山上满是树,松、杉、柏,全是常青的针叶,近看一株一株,如塔如山,远望则是一海墨绿。绿树,我当然已不知见过多少,但还从未见过绿成这个样子的。首先是她的浓,每一根针叶,不像是绿色所染,倒像是绿汁所凝。一座山,郁郁的,绿的气势、绿的风云。再就是她的纯。别处的山林在这个季节,也许会夹着些五色的花、萎黄的叶,而在这里却一根一根,叶子像刚刚抽发出来;一树一树,像用水刚刚洗过,空气也好像经了过滤。你站在池边,天蓝、水绿、山碧,连自身也觉得通体透明。我知道,这全因了山上下来的雪水,只有纯白的雪,才能滋润出纯绿的树。雪纯得白上加白,这树也就浓得绿上加绿了。
⑤我在池边走着、想着,看着那池中雪山倒影,我突然明白了,那绿色的生命原来都冷凝在这晶莹的躯体里。是天池将她揽在怀中,慢慢地融化、复苏,送下山去,送给干渴的戈壁。好一个绿色的怀抱雪山的天池啊,这正是你的伟大、你的美丽!
15. 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3分)
作者行踪 所见景物及特点
(1) 雪水飞流而下
上了山 (2)
池周围的山上 (3)
16.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天池水的特点?请具体分析。(3分)
17. 赏析下列句子。(4分)
她急慌慌地将自己撞碎,成星星点点,成烟,成雾,是为了再乘风而去。
18. 结尾段有何作用?(4分)
答案:
15. (1)溯沟而上 (2)群山环抱着天池的一汪绿水 (3)满是墨绿的常青树
16. 文章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池的水与一般的湖水、刘家峡的绿水对比,突出天池水细密,坚实的特点。
17.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雪河以人的心理与动作,“急慌慌”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河的水留恋“雪”的本性的特点。同时,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河水”喻为“烟”“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河水经石头撞击而变得轻飘的特点。
18. 总结全文,与开头相照应,点明主旨,表达了对天池的水的喜爱,赞美了天池的伟大与美丽。
解析:
1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1)根据②段“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旅行,随处可以看见终年积雪的天山高峰。到天池去,便向着那个白色的极顶。车子溯沟而上,未见池,先见池中流下来的水,成一条河”可以概括为:溯沟而上;
(2)根据③段“等到上了山,天池是在群山环抱中。一汪绿水,却是一种冷绿,绿得发青、绿得发蓝”“她将白雪化为水,汇入池中,又将绿色做了最大的压缩,压成青蓝色,存在群山的怀中”可概括为:群山环抱着天池的一汪绿水;
(3)根据④段“池周的山上满是树,松、杉、柏,全是常青的针叶,近看一株一株,如塔如山,远望则是一海墨绿”可以概括为:满是墨绿的常青树。
1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根据“水面不似一般湖水那样柔和,而别含着一种细密、坚实的美感,我疑她随时会变成一面大冰的”“刘家峡的绿水是一种能量的积聚,而这天池呢?则是一种能量的凝固。她将白雪化为水,汇入池中,又将绿色做了最大的压缩,压成青蓝色,存在群山的怀中”可知文章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池的水与一般的湖水、刘家峡的绿水对比,突出天池水细密,坚实的特点。
1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她急慌慌地将自己撞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河人格化,它像人一样“急慌慌”的做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河的水留恋“雪”的本性的特点;
“成星星点点,成烟,成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水”喻为“烟”“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经石头撞击而变得如烟似雾的轻飘飘的特点。
18.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结构上:结尾段对全文所描写的天池之景进行了总结,与开头“雪,自然不会是绿的,但是它却能幻化出无穷的绿”相照应;
内容上:“是天池将她揽在怀中,慢慢地融化、复苏,送下山去,送给干渴的戈壁。好一个绿色的怀抱雪山的天池啊,这正是你的伟大、你的美丽!”点明主旨,表达了对天池的水的喜爱,赞美了天池的伟大与美丽。
(2022·云南昆明中考)(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7分)
同学们,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即“所至”“所见”和“所感”。让我们一起阅读下面这篇游记,去感受虎跳峡的魅力!
两进虎跳峡
①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公里,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②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重重叠叠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③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颤栗着探行。
④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⑤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旋涡套着旋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⑥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⑦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辟的公路。
⑧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
⑨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⑩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张鸿源《滇域探秘》,有删改)
19. 请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概括其特征,并根据提示将下图补充完整。(4分)
20.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21. 请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的读后感补充完整。(2分)
作者的“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阅读选文时,我们发现作者两次写到马帮:第⑤段写马帮“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A_____之情:第②段写“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表达了作者对马帮的B_____之情。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摄取所见,又不单是写实,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思”。
22. 游记常见的写法有“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选文第⑥段使用了哪种写法?请简要分析。(4分)
23. 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4分)
答案:
19. A.山路险阻(山路崎岖、驿道艰险)B.村夜沉寂(星夜沉寂)
20.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挤”“勃然大怒”两词,把江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因江面变窄,而流速遍急,水声震响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震撼。
21.①赞美(敬佩) ②怀念(追怀)
22. 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先写在停车场俯仰哈巴雪山的磅礴雄姿,再移步到观峡台远眺玉龙、哈巴两山对峙的景象,最后写在前往渡口的路上看到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阴影笼罩的景象。
23. 示例:作者两进虎跳峡,在艰险的山路上探行,在无路的山崖上攀爬,锻炼了体能和毅力,同时山的巍峨、水的奔涌、夜的静谧……陶冶了他的心性。我也有类似的体验,例如去徒步时跋山涉水,遇见美景,既强健的体魄,又进化了心灵。
解析:
19.考查对内容的概括。梳理作者在虎跳峡所见的主要景物并概括其特征。
第②③④段写作者在上峡所见。第②段写上峡所见一:雪山高耸;由第③段“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可知写上峡所见二:山路崎岖或山路险阻;第④段写上峡所见三:江水震响。
第⑤段写作者在中峡所见:礁石密布。
第⑥⑦⑧段写作者在下峡所见。第⑥段写下峡所见一:雪山磅礴;所见二:峡谷森严;由第⑧段“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上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可知下峡所见三:星夜沉寂或村夜沉寂。
20.考查句子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该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挤进”“勃然大怒”把江水赋予人的情感;结合“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因为狭窄的天门阻挡,阔江流淌的江水在难以容身的狭谷中流速变急,声响激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面对汪洋大海狂暴的声势和威力时内心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感和震撼感。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21.考查文章的情感。阅读选文,可知作者两次写到马帮。
第一次第⑤段写马帮“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联系前文第④段在上峡江水因江面变窄,而流速遍急,水声震响,我的感觉是“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可知,虎跳峡山路险阻,但马帮却行走多年,表达的是对马帮的赞美敬佩之情。
第二次是在第⑨段,作者第二次去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直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这里并未看到马帮,是虚写马帮,表达了对马帮这种独特风景消失的怀念之情。
22.考查游记写法。选文第⑥段使用了移步换景写法。
从⑥段“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可知作者第一个观察点在停车场,他俯仰观察雪山的磅礴雄姿。
从“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峰连嶂合”可知第二个观察点在观峡台,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两山。
从“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可知最后观察点在路上,看到山巅阳光耀眼,峡谷却笼罩着浓阴。
23.考查对段的理解。画波浪线句子在文章结尾段,总结全文,点出了作者两次游历虎跳峡的收获和人生感悟:欣赏了山川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特,一路探险攀爬,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性情,锻炼了体魄,所以说“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我也有这样的体验,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年假期走进大自然进行放飞身心的享受。游历山水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体魄,感受美景,净化心灵。让我们多去拥抱大自然吧!
三、写作(50分)任选一篇
(一)按要求作文。
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雄浑壮美,多姿多彩;马丽华心中的各拉丹东雄伟圣洁,险远奇绝;马克·吐温笔下的勃朗峰威严瑰丽,奇人奇事令人捧腹……山长水阔的风景是大自然的恩赐。其实,静阅万卷诗书也是风景,洞察世间百态也是……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请以“风景在路上”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700字。
(二)亲爱的同学,哪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请回顾一下那次的游踪和景物,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温习提示:
(1)游踪交代:简略而清晰;(所至)
(2)景物描写:选择最富特色、最能打动你的景物;选好写景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所见)
(3)抒发感受:可直接发表议论和抒情。(所感)
(4)不要出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写楷体字,卷面整洁,不乱涂乱画。
答案:(一)例文
风景在路上
生活处处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那双眼睛,幸好,我拥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的场景就是一个美丽的画面,这些情景会在你烦恼和失意时让你感悟,让你心情愉悦,这一切都在于自己的细心,对生活的热情,才能发现,才能感受。
往往很多人对生活的事情对身边的风景很不在意,我看过一个节目,有人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测试者从口袋掏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各一张的人民币问测试者,这些纸币背面的图案是什么?被测试者无一能全部准确回答的出来。人民币,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用的,最熟悉的物品,用了这么多年,而且每次做新的版本人民币的时候都有宣传图案,但就是我们很少能记住人民币的图案是什么, 其实这些图案无非我们国家的建筑或者风景,如长城、山峡、人民大会堂等,非常容易辨认。
生活和工作中往往是这样,顾此失彼,为了一个目标,忽略了周边的环境,错过了身边的风景,让自己的生活变的单调,日子过得苍白。关心周围的世界,不要错过身边的任何一处风景,才能不断放开自己内心的不愉快,丰富自己的生命。美丽的风景总是让人向往,如果你没有时间出游,换个角度,你身边的风景其实也是很美的,就等待你的发现。
感受风景多好,生活原本如此美好,天空原本如此晴朗,需要改变的,不是身边的环境而是我们的心态。明天怎样,我们不得而知,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如果我看过你看过的世界,走过你走过的路,是不是,就会更靠近你一点?生命,不长不短,刚好够用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而旅行能让你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记得曾在微信上出现一句刷了屏的句子“我住的城市从来不下雪,记忆却堆满了冷的感觉”。
岁月模糊了那一季的风景,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被尘封在了那段曾经的往事里。泪水蒙住了双眼,却也只有用力地擦干,向前看,只因自己一直在路上,因为坚强,所以固执地不回头。前方未知的路我无法猜测它有多长,只能用我的理性一点点地去描去写,将它原本的黑白填满色彩。不知道会有怎样的艰辛,但至少我不会让自己懦弱地回到原点,因为无论结局如何,在行走的路途中我将收获沿途的风景,这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不为未知的未来而忧伤,因为路上的风景也动人。
解析:
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题目中“风景”和“路上”是两个值得深挖的词语。“风景”可以是自然景观,如题干提到的“雄浑壮美的壶口瀑布”“雄伟圣洁险远奇绝的各拉丹东”“威严瑰丽的勃朗峰”等等;还可以是人文景观,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例如题干中提到的“静阅万卷诗书也是风景,洞察世间百态也是”;也可以是带有比喻义的生命风景,如“如风雨中,父亲接送自己的背影;烈日下,她在为受伤的老人撑伞等”。“路上”可以是现实中的“路”,但也不可理解的太直白,这里既可以理解为行走之路,也可以理解为书山之路,如题干提示语所言“静阅万卷诗书”,更可以理解为“人生之路”,如提示语所言“洞察世间百态”,当然还可以理解为“成长之路”,如成长之路上,得失成败、喜悦哀伤、汗水泪水等生活中的事件,是我们生命中的风景。另外,“在路上”强调的是一个过程,决不能限于某一点的风景。
第二,立意。此题目可以写成记叙文,成长路上的风景让我们经历得意与失意,喜悦与哀伤,汗水与泪水……这正是我们生命中“风景”的内涵。正因为有了沿途的风景,人生才变得更加有意义。又如平时太急于追求结果,而忽略了享受生活,当我们停下脚步,细细品味生活,才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等等。
第三,选材。例如可以写某一次游记,通过对窗外耐看的山色风光而悟出风景在路上,再延伸自己的人生之路,最重要的是享受生活的过程;又如某次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父慈子孝和尊老爱幼的场景,让自己对美景有了更深刻的定义;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让自己看到了路上的风景等等。
(二)例文:
游桃花谷
春日风是如此温和,春日的雨是如此绵柔,春日的景亦是如此诗情画意。在这如诗般的季节,难得闲暇,我伴着父母,约来伙伴,我们沐着春风,一同前往坐落于竹林关镇的桃花谷。
桃花谷可不是浪得虚名。一跨进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漫山遍野、群群簇簇的桃花,那一树一树的桃花,放眼望去,像朵朵云霞,红则热烈奔放,粉则典雅端庄,白则素雅高洁,它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吸引游人的眼球。近看更是别具一番风味,含苞的,娇羞遮面;怒放的,亭亭玉立。那一朵朵一枝枝的花儿,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纷纷挤上树梢,仿佛要把自己最完美的风姿展示给众人。
沿着崎岖的盘山路漫步而上,路边芳草萋萋,鲜花遍地,清香阵阵,蝴蝶舞动。来到半山腰,歇下脚,正用心欣赏大自然的杰作,耳边突然传来潺潺的流水声,在如此山间,会是瀑布,还是溪流?怀揣满心好奇,循声觅去。漫步竹林间,听着哗哗流水声,沙沙竹叶响,越过层层丛林,穿过片片花海,终于找寻到水声的来源——一条小溪。远看波光粼粼,四周景物倒映其中,多么像画艺精湛的大师创作的水墨画。近看溪水清澈见底,形形色色的石块平铺溪底,不时有几条小鱼在其中穿梭嬉戏,溪畔青蛙合唱着春的奏鸣曲。
听着溪水叮咚,看着竹林摇曳,感受此处风光秀美,想着想着,思绪也随之飞出,追溯到千百年前的此处。想必那时,此处竹林环绕,不染市井喧嚣,与世隔绝,应当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首选地,是归隐山林不染世俗的隐逸者的风水宝地。身处其中,仿佛每个人都会油然而生对自然的赞叹,对悠然生活的无限向往。
“咱们去山顶看看吧!”万千思绪被打断,随导游一同前往山顶。又回归那条盘山路,不到二十分钟,便到达山顶。此时已到傍晚时分,放眼望去,在余晖的映射下,整个小镇如同云端帝国,熠熠生辉……
解析:
本题考查游记作文。
第一,审题。要求选择一处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景点,回顾一下那次的游踪和景物,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写作的自由度非常大。从小到大,我们游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观赏过不少风景胜地,要写一篇游记,自然人人都有话可说。通过游记,可以抒发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也可以就游历的过程及看到的景观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
第二,思路。本题要用记叙文或散文形式来写游记,不能写成议论文。先明确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回忆具体的游览过程。写作时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至于杂乱。在对景物进行描绘时,要选好观赏的角度。所选的角度要能够揭示具体旅游景点的特征。结合眼中所见之景,适当运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抒发真情实感,表达游览中的独特的思考或感受。
第三,立意。所选择的游览地可以是山水名胜、历史古迹,或者是纪念馆、博物馆之类,也可以写身边虽不闻名但自己很熟悉的地方。但立意的重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游览叙述中,而要注意抒写自己在参观中的情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遐想。或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或表达对古人精神品格的崇敬之情,或记录在游览中产生的关于理想、毅力、挫折、奋斗等方面的感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游记文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感染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