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春季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4 12:4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春季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①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①、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②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②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注释】①琅玕:像珠子的美石。②舁(yú)夫:抬轿子的人。
1.解释加点字词。
(1)窈然深碧( ) (2)皆浣花溪委也( )
(3)竹柏苍然( ) (4)云通灌县( )
2.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
3.选文中的少陵指唐代著名诗人 ,写出这位诗人的两句名句并简要赏析。
文言文阅读。
孟浩然传
①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②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③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节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振人患难 通“拯”,帮助 B.约浩然偕至京师 一起
C.君与韩公有期 日期 D.辟置于府 征召,征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6.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本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7.本文选自 。
8.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
(1)思援弓缴而射之 (2)虽与之俱学
(3)为是其智弗若与 (4)非然也
9.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 )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 )的语气。
A.反问 B.疑问 C.否定 D.肯定
10.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 B.虽/与之/俱学
C.一人/虽/听之 D.其一/人专心致志
11.用“ ”画出两个学下棋人的不同表现,并抄写下来。
12.从文言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阅读与理解
怀素写字
①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③,名④其庵⑤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②【零陵】今湖南零陵。③【挥洒】挥毫写字。④【名】命名,起名。⑤【庵】住所。
13.下面选项中“书”的意思与文中画曲线句子中的“书”相同的是( )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书之再三
C.鸿雁传书 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4.下列说法中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 )和( )。
A.在读“贫无纸可书”时,可以这样停顿:“贫/无纸可书”。
B.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C.以上文段来自《书林纪事》这个故事。
D.从“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的时间很长。
15.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 。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 、 。
16.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北人不识菱①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③(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④强⑤(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②仕(于):(在)官,做官。③啖:吃。④此坐:这是因为。⑤强:硬要。
(1)据词定义,与“其人自护其短”的“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短兵相接 B.短斤缺两 C.扬长避短 D.纸短情长
(2)用“/”给下面的句子画出一处停顿。
此 坐 强 不 知 以 为 知 也。
(3)你从短文哪些地方看出“北人不识菱”?用文中的原句填一填。
(4)通过《北人不识菱》这个故事,你得到的启发是 。
小古文阅读。
蜀鄙二僧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wéi)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②蜀之鄙①(bǐ)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②(yù)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富者曰:“子何恃③(shì)而往?"
④曰:“吾一瓶一钵④(bō)足矣。”
⑤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⑤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⑦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⑥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偏僻的地方。②语:对……说。③恃:依赖。④钵:僧人所用的食具。⑤买舟:租船。⑥顾:难道。
17.解释加点的字。
吾欲之南海:① 富者有惭色:②
18.文中富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对两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表达了富和尚的疑惑,第二次则表示他不相信穷和尚的话。
B.两句话意思相同,都表达了富和尚的疑惑:你依赖什么去南海呢?
C.第二次,富和尚以自己为例,说明穷和尚想去南海是不可能的。
19.本文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①“ ”。这句话的意思是:② 。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历,举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③ 。
阅读。
师旷①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②烛乎?”
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 )而好( )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且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④昧⑤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然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②炳:点。③安:怎么,哪。④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⑤昧:昏暗。
20.括号里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shǎo hǎo B.shǎo hào C.shào hǎo D.shào hào
2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乎 !
2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
23.关于画横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小时候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B.“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
C.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D.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欲伐①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者,欲谏不敢,则怀操⑤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⑥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⑦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⑧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⑨也!黄雀延颈⑩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 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战!”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 正谏》,有改动)
注释:①伐:攻打,讨伐。当时吴王一心想攻打楚国,却从未想过提防越国。②谏:劝谏,规劝。③舍人:侍从。④少孺子:人名,生平不详。⑤操:拿着。⑥如是:像这样。⑦高居悲鸣:在高高的地方发出悲哀的叫声。⑧委身曲附:弓着身子趴在树枝上。⑨傍:旁边。⑩延颈:伸长脖子。 顾:考虑。
2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欲谏不敢
②乃罢其兵
25.下列对加点词“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园中有树,其上有蝉(指园中的树)
B.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指树上的蝉)
C.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指黄雀旁的螳螂)
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指蝉、螳螂、黄雀三者)
26.请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7.文言文阅读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巳后,思虑散逸,固②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③国,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专利:专一而敏锐。②固:所以。③坎壈(1ǎn):因顿,不得志,不顺利。
(1)联系文本,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①至于今日:
②所诵经书:
(2)七岁时所学与二十岁后所学有什么不同?请在文中用“______”画出相应的句子。
(3)下面对“人生小幼,精神专利。”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一出生,就有敏锐的精神专注力。
B.人一出生,专注力就很专一而敏锐。
C.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
D.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是有专利的。
(4)下面诗句与文段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的是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8.文言文阅读《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本文选自《 》。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B.一人虽听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C.其一人专心致志 为是其智弗若与
D.弗若之矣 自愧弗如
(3)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②学习了本文,你想对文中的第二个人说什么?
29.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短文选自《 》,以 描写贯穿整个故事。文中两小儿都使用 的说明方法,展开了激烈的辩斗。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认为
B.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热水
C.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D.孰为汝多知乎 为:认为
(3)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
(4)两小儿“笑曰”之后,孔子会有怎样的反应?用一两句话写写孔子的语言、动作或神态。
30.小古文阅读。
性缓
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jù)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清明笑话集》
(1)“欲言恐君性急”中的“欲”指的是    
A.欲望 B.需要 C.将要 D.想要
(2)“我道君性急,果然。”这句话是说    
A.我就知道你是个急性子,果真这样。
B.我和你说了不要着急,你还是急了。
C.我果然猜到了你心疼衣服。
D.我早知道就不告诉你了,果然你骂我了。
(3)这则故事讽刺了现实生活中的哪类人?   
A.性子慢的人。
B.生活中看人笑话的人。
C.性子急躁的人。
D.生活中不知轻重缓急的人。
31.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学弈》
(1)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
②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
③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鸿鹄: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
⑤其一人专心致志 其:
⑥弗若之矣 弗:
(2)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你从《学弈》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以: 及: 决: 知:
33.文中两小儿所持观点的依据分别是从哪一种感觉获得的?(填序号)
A.视觉 B.嗅觉 C.触觉 D.味觉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2)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3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3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小古文阅读。
《朱子家训》①(节录)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③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④,毋⑤临渴而掘井。
[注]①《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 ②庭除:庭院。 ③恒念:总想到。 ④绸缪(ch6u móu):修补好屋舍门窗。⑤毋(wú):不要。
36.文中“起“和“① ”构成一对反义词。“即起”的意思是:② 。
37.用自己的话写出句子②的意思。
38.从句子③中找出一个成语“① ”。这个成语字面的意思是② ,比喻③ 。
39.根据题目、节录的内容或者你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朱子家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短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 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得句:得到佳句。 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 垢:责骂。 胡:为什么。
40.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 B.使侄录之(录音)
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 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
41.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才华横溢 D.自以为是
42.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43.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4.本文作者是 ,他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奉为“ ”。
45.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攻城做例子,目的在于启发君主学习如何行军打仗。
B.在作者看来,要获得“人和”,君主必须要施行“仁政”,这样才能成为“得道者”。
C.文章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D.本文虽然篇幅短小,却体现了作者逻辑清晰、说理缜密的行文特点。
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①舟中坠于水。遽②(jù)契③(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自:从。 ②遽:急忙。 ③契:用刀子雕刻。
48.读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9.“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进入水中。
B.他就从船上跳下去寻找。
C.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50.楚人找不到剑的原因是什么?(用古文中的话回答)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眉眼口鼻争能(《醉翁谈录》)
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注释]①争能:争本事②神:灵性③尔:你④别:辨别⑤方:才⑥东西:指四方⑦应该,应当⑧若然:如果这样
51.写出带点词语的意思。
(1)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 )
(2)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 )
52.结合注释,写出下列句子意思。
(1)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53.对于它们的争吵,你有什么想对它们说的吗?请写一写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人。死后追赠为太傅。
胡儿:即谢朗。谢朗,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内:家庭; 儿女:子侄辈。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王凝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等职。
54.选择句子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公欣然曰: 然:样子
B.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为什么。
C.未若柳絮因风起。 若:如
55.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跟儿子、女儿在一起谈论诗文。
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C.俄而雪骤。 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56.写出文中的两个比喻句。
(1)
(2)
57.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58.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sì):等待。
59.解释下列加点词。
(1)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2)故人来,方与之食:
(3)恐其自食其言也: (4)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60.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而止之食。 B.起不食待之。
C.故人来,方与之食。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61.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2)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62.有人认为,吴起在为人处事上太过拘泥执拗,这样会让别人感到很累。你赞成这样的说法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洵(xún)①欲往京城,道②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憩③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以为六国用兵之道④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⑤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⑥道多也?
注释:①苏洵:苏轼的父亲。②道:选取道路。③憩:休息。④道:策略。⑤休:停止。⑥闻:听到,懂得。
6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隐士举/兵家/之道 B.隐士/举/兵家之道
64.解释加点词。
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及:
65.翻译下列句子。
苏洵不以为然:
66.文中有一个词语与《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一句的“多知”表达的意思相近,这个词语是“ ”。
67.文章苏洵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蜀鄙二僧
蜀①之鄙②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教年来欲买舟④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⑤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⑥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蜀:四川。②鄙:边远的地方。③恃:凭借。④买舟:租船。⑤越:到了。⑥顾:难道。
68.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吾欲之南海( )
A.相当手“的” B.往,到……去。 C.代指他
(2)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
A.欲望,欲念。 B.喜欢,爱好。 C.想要,希望
69.请把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0.作者分别举“富者”和“贫者”的例子,采用的是 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①。虽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②。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③。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①多:学得过多。
②止:遇到困难停止不前。
③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7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失则多,或失则易:
(2)然后能救其失也:
(3)学者有四失:
7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73.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幽深 江河的下游 幽深碧绿的样子 说 2.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 3. 杜甫 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赏析:这两句诗是从大处写秋景,暗含有慨叹人生易老的意思。
4.C 5.你不要求做官,而我也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呢? 6.隐居山林,40岁到京师:诗中语句不为帝王所喜:率性而为;不喜约束。
7.《孟子·告子上》 8. 引,拉 代词,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因为 这样 9. B D 10.D 1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2.文章告诉我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在上课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不然就跟不上老师的课堂节奏,导致自己的学习变差。
13.BD 14. A D 15. 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做好任何事都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王羲之 颜真卿
16.(1)C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并壳人口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4)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露馅儿,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
17. 到……去 羞愧 18.B 19.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我们只要肯学习,肯吃苦,找准学习方法,就算基础差也总会赶上别人
20.D 2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2.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23.A
24. 劝谏 于是 25.C 26.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
27.(1) 到 吟诵
(2)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3)C
(4)C
28.(1)孟子 告子上
(2)D
(3)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你学下棋的时候那么三心两意,你的棋艺永远不会比专心学习的那个人好。今后学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相信只要你专心致志地学习,一定能成为一个棋艺高超的人。
29.(1) 列子 汤问 语言 举例子
(2)D
(3)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和研究的习惯。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
(4)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一怔,心里想:这两个孩子才思敏捷,回答问题有理有据。这是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于是回答说:“对于这个问题,我真是难以判断,你们两个说得好像都有道理。不管谁对谁错,你们在这件事情上各自的独特发现和独到的思考,我受益匪浅。”
30.(1)D
(2)A
(3)D
31.(1) 擅长 教导 天鹅(大雁) 代词,代指天鹅 其中 不
(2) (他)心里老是想着有天鹅向他飞来,想拉弓搭建射它。 因为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3)示例: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2. 认为 到 判断 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33. A C 34.孔子不能决也。 35.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
36. 息 就起来 37.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 38. 未雨绸缪 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修补好 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39.《朱子家训》成为了许多人治家育儿的范本,精辟地阐述了治家之道,被历代士大夫称为“治家之经”。
40.B 41.D 42.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43.张丞相自己。 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改正。
44. 孟子 儒 亚圣 45. 护城河 通“叛”,背叛。 46.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47.A
48.C 49.C 50.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51. 都 对 52. 我能够辨别香味和臭味,然后你才知道什么可以吃,所以我的位置在你上面。 我能够看出美丑,瞭望四方,这功劳不小。应当摆在你上面。 5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们各有各的长处,每个人都必不可少,你们只有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为主人服务。
54.B 55.B 56.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57.我认为谢太傅满意兄女的答案,从“公大笑乐”可以看出来。 58.B
59. 第二天 才 恐怕,担心 诚信,信用 60.D 61. 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他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 62.不赞同,为人处事讲信用,诚信为本
63.B 64.比得上 65.苏不认为是这样的。 66.道多 67.六国用兵的策略不比秦国差。
68. B C 69.一个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吗? 70. 对比 是否有立志学习的志向
71. 有的人 纠正 过失 72.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他们的过失。 73.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