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4年小升初重难点检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青岛市2024年小升初重难点检测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4 10:03:22

文档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2024年小升初重难点检测卷
一、积累与运用
1.(2020·哈尔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音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倔强(jiàng)的男孩,你千万别勉强(qiǎng)他。
B.这里是交通要塞(sài),车辆都停在这里会造成交通阻塞(sāi)的。
C.娇嫩的荷(hé)花承受不了这样的重荷(hè)。
D.他吧(bā)嗒了两下嘴,想了一会儿,才说:“好,就这样定了吧(ba)。”
2.(2020·哈尔滨)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小鸟们快乐地飞舞歌唱。
B.花儿们也从绿草丛中伸出头来。
C.霜把所有的树枝涂成了银色。
D.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
3.下面与课文语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
B.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C.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动作描写)
B.我感觉到阳光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心理描写)
C.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神态描写)
D.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语言描写)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文字与整个句子构成最恰当的比喻关系的一项是(  )
夕阳像个贪杯的汉子,红着脸向后山倒去,霎时, ① :山峦、田野、屋舍 ② ,揭开它还可以看见一个红色的梦。
A.①西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 ②仿佛披上一层红红的轻纱
B.①西天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球 ②仿佛披上一层金色的轻纱
C.①西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 ②仿佛穿上一件金色的外衣
D.①西天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球 ②仿佛穿上一件红红的外衣
6.下列作品、朝代与作者对应的有误的一项是(  )
A.《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B.《十五夜望月》——唐——郑燮
C.《竹石》——清——郑燮
D.《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7.看拼音,写词语。
(1)浩浩推着shuǐ gāng    慢慢向前nuó yí    ,在huā pǔ   散步的爷爷看见了,赶紧过来帮他。
(2)暮色中的小村庄升起了缕缕chuī yān    ,甚觉qī liáng   。
(3)穿着pí xuē    的警探瞅了一眼父亲,然后像mó guǐ    一样将父亲抓捕起来。
8.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圈出来,订正在后面横线上。
(1)彩绘 停顿 尖锐 万不得己   ——   
(2)宴会 倒霉 惭暴 死得其所   ——   
(3)倾覆 局势 恐怖 见徽知著   ——   
(4)空虚 法庭 敏感 全神惯注   ——   
9.比一比再组词。
钝    斤    肢    顿   
纯    井    枝    项   
10.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假说——    后代——    过程——    小巧——   
支撑——    温顺——    生存——    开辟——   
新奇——    兴起——    对象——    具备——   
11.根据所学知识填一填。
(1)《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引用    的名言“人固有一死,   ,   ”来证明人死的意义不同,号召全党全军发扬   的精神。
(2)《那个星期天》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我”从满怀期望、   到    ,最终    的心理变化过程。
(3)在《十五夜望月》中,作者用“   ,   ”表达了身在异乡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4)才始送春归,   。若到    ,   。
12.按要求写句子。
(1)小张在会议室里各抒己见。(修改病句)
(2)泪珠是人类内心纯真情感的升华。(改为反问句)
(3)妈妈说,今天她们班要参加比赛,张强没有校服,她答应把我的借给张强。(改为引述句)
(4)美丽的草原是勤劳朴实的牧民们心爱的家。(缩句)
(5)这次比赛十分重要,我一定要参加。(改为双重否定句)
(6)警察叔叔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改为陈述句)
(7)月亮升起来了。(扩句,至少扩两处)
(8)读书好比黎明的第一束阳光,让你眼前一亮;读书好比暴风雨后的那一道彩虹,让你的世界多姿多彩;读书好比久旱逢的甘露,让你身心愉悦。(仿写排比句)
13.(2020·哈尔滨)口语交际。
在毕业水平测试结束后,班上要组织一次“心灵交融”班会。假如由你代表同学们向班主任致告别辞,你将如何满怀感激和依恋之情发表感想呢?请写一段话。
二、/span>、现代文阅读
阅读“84消毒液”说明书,按要求作答。
【适用范围】用于饭店、宾馆、医院和家庭中被一般细菌污染的物品及肝炎病菌污染物品的消毒,以及餐饮用具的消毒。
【注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消毒剂,必须稀释后使用,不得内服。 2.本品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对棉纺织品有漂白脱色的作用。 3.如不慎溅入眼内或与皮肤接触,请用清水冲洗并就医。 4.密封、避光、避热,置于阴凉处保存。 5.产品有效期为一年。(生产日期:2020年5月1日)
14.仔细阅读说明书,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妈妈可以用“84消毒液”消毒家里的不锈钢餐具。(  )
②老师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给教室的桌椅和地面消毒。(  )
③小丽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长时间浸泡消毒她的红色外套后,外套不会褪色。(  )
15.奶奶把一瓶“84消毒液”从屋里搬到通风朝阳的阳台上。这样做对吗?请说明理由。
16.今年6月的一天,妈妈拿出这瓶“84消毒液”,想用来洗餐饮用具,你看见后会对她说些什么?
现代文阅读
讨债
①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也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10块。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母亲的负担,尤其大姐那笔不小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面孔也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②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方法吗?”
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④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说:“我带小三子去要!”陈家满目窘迫、凄凉。唯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说:“那10块钱早就该还了,可她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⑤妈深深地埋下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方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⑥女人眼里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她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⑦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10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10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子他妈已经好了,家里好过多了。”
⑨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⑩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10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安心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7.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按顺序补全在下面的括号内。
   →   →疑问→   →敬畏
18.“再穷不能穷孩子”中两个“穷”字的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
19.文章第⑨自然段中“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此刻“我”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请以第一人称写一写。
20.为什么“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
21.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span>、书面表达
22.习作。
欣赏别人是一种美德。请以“我欣赏你的   ”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挚,5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阻塞”的“塞”正确读音是“ sè ”。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以及拼音规则的识记能力。结合平日所积累的字词拼音进行作答,并注意检查拼写规则是否正确。
2.【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A .“快乐地飞舞歌唱"具有人物的特点,是拟人句。
B.“伸出头来"具有人物的特点,是拟人句。
C.“涂成"具有人物的特点,是拟人句。
D.把“花朵”比作“星星”,是比喻句。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修辞,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等。
3.【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默写;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分析】考查了课文的背诵。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A、C、D与课文语句一致。B.与课文语句不一致。原文: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故答案为:B
【点评】对于课文中的优美的语句,注意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于语文的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
4.【答案】B
【知识点】描写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考查了描写手法。文章的描写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A、C、D使用的描写手法判断正确。B.使用的描写手法判断不正确,“我感觉到阳光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通过对比突出阳光的温暖,不是心理描写。
故答案为:B
【点评】要想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描写手法,需要深入地理解句子,并结合上下文弄清句子的表现形式。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5.【答案】A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第一空,根据前面的“夕阳像个贪杯的汉子,红着脸向后山倒去"可知,夕阳照耀到山上的情景应该是"西边的那半边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一团燃烧的火球"显然是比喻夕阳的,用来比喻夕阳照耀到山上的情景昂然不贴切。第二空,根据后文的“揭开它还可以看见一个红色的梦似的。这红彤彤的景致煞是可爱"可知,填“仿佛披上一层红红的轻纱"最为恰当,“红红的轻纱"与前文的“揭开”、“红彤彤"相互呼应。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6.【答案】B
【知识点】作者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学常识中作品作家的了解与掌握情况,根据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完成。A、D、C正确。
B.有误,《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唐代的王建。
故答案为:B
【点评】完成本题要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与收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
7.【答案】(1)水缸;挪移;花圃
(2)炊烟;凄凉
(3)皮靴;魔鬼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 “水缸”的“缸”不要写成形近字“卸”,“挪移”的“挪”不要写成形近字“哪”。
(2)“炊烟”的“炊”不要写成同音字“吹”,“凄凉”的“凄”不要写成形近字“妻”。
(3)“皮靴”的“靴”不要写成形近字“鞋”。
故答案为:(1)水缸、挪移、花圃(2)炊烟、凄凉(3)皮靴、魔鬼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对应的字、词,同音字很多,注意句子所描述的内容。
8.【答案】(1)己;已
(2)惭;残
(3)徽;微
(4)惯;贯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的字词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语句中的字词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1)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因此,“万不得己"应是"万不得已”。
(2)残暴:残忍凶恶。因此,“惭暴"应是“残暴”。
(3)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因此,“见徽知著"应是“见微知著”。
(4)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全神惯注"应是“全神贯注”。
故答案为:(1)己——已(2)惭——残(3)徽——微(4)惯——贯
【点评】汉字辨析的方法: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9.【答案】迟钝;千斤;四肢;停顿;纯真;井水;枝头;项目
【知识点】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为比一比,再组词,完成时要注意仔细区别每组字的不同,再分别组词。如“钝”与“纯”,音不同,部首不同,义不同。钝: 呆滞;反应慢。 可组词“迟钝”。纯: 成分单一;没有杂质。 可组词“纯真”。
故答案为:迟钝、千斤、四肢、停顿、纯真、井水、枝头、项目
【点评】形近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析区分:①从字音区别。②从字形区别。③从字义区别。④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别。
10.【答案】猜想;后人;进程;精巧;支持;温和;存活;开拓;稀奇;发起;对方;拥有
【知识点】词义;近义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假说:假使;纵使。根据其意思,假说的近义词可以是“猜想、假设、假使”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支撑:顶住压力使不倒塌。勉强维持。开辟:打通;开拓。具备:具有,拥有。
故答案为:猜想、后人、进程、精巧、支持、温和、存活、开拓、稀奇、发起、对方、拥有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11.【答案】(1)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服务
(2)兴奋雀跃;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又送君归去;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分析】(1)选自《为人民服务》。文中毛泽东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证明人死的意义不同,号召全党全军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选自《那个星期天》。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焦急、无奈,最终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过程。
(3)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结合题干中的“ 表达了身在异乡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出自宋代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故答案为:(1)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服务(2)兴奋雀跃;焦急、无奈;失望、委屈(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4)又送君归去;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点评】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和诗歌默写。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对于课文中的优美的语句,注意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于语文的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
12.【答案】(1)大家在会议室里各抒己见。
(2)难道泪珠不是人类内心纯真情感的升华吗?
(3)妈妈说:“今天我们班要参加比赛,张强没有校服,我答应把你的借给张强。”
(4)草原是家。
(5)这次比赛十分重要,我不得不参加。
(6)警察叔叔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
(7)月亮从东方慢慢升起来了。
(8)读书好比夏日里的一阵凉风,让你顿感舒爽;读书好比冬日里的一道暖阳,让你顿感温暖;读书好比美味的面包,让你回味无穷。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仿写;扩句;缩句
【解析】【分析】(1)考查了修改病句。“小张”与“各抒己见"搭配不当,可把“小张"改为“大家”。
(2)考查了改写句子。改为反问句,把“是”改为“难道不是”,句末加“吗”,句号改为问号。
(3)考查了改写句子。改为引述句,“妈妈说"后面加冒号,说的内容加引号,“她们”改为“你
们”,“她"改为“我”,“我"改为“你”。
(4)考查了缩句。去掉修饰词“美丽的、勤劳朴实的牧民们心爱的”,保留句子主干即可。
(5)考查了改写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把“一定要"改为“不得不”。
(6)考查了改写句子。改为陈述句,把“怎么不……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7)考查了扩句。想想月亮从哪里怎样升起来了,然后添加合适的修饰词即可。
(8)考查了仿写句子。例句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式“读书好比……,让你……”,仿写时注意即可。
故答案为:(1)大家在会议室里各抒己见。(2)泪珠难道不是人类内心纯真情感的升华吗 (3)妈妈说:“今天你们班要参加比赛,张强没有校服,我答应把你的借给张强。”(4)草原是家。(5)这次比赛十分重要﹐我不得不参加。(6)警察叔叔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7)月亮从东方慢慢升起来了。(8)读书好比夏日里的一阵凉风,让你顿感舒爽;读书好比冬日里的一道暖阳,让你顿感温暖;读书好比美味的面包,让你回味无穷。
【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改写句子、句子仿写、扩句和缩句。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13.【答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谢谢您陪伴我们走过这段最美的时光。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作答时要以对老师的感谢和依恋为情感基调、感谢的内容应围绕老师对自己学习的帮助和如何做人的教育两个方面,语言要有感染力。
故答案为: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谢谢您陪伴我们走过这段最美的时光。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围绕主题展开,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答案】14.错误|正确|错误
15.不对|84消毒液应该放到密封,避光,避热的地方,放到阴凉处保存。
16.妈妈,“84消毒液”已经不能用了,因为已经过期了。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题目中所给文本为“84消毒液”使用说明书,认真阅读文本,从中获取信息后解决问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大多来源于生活,要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多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和思考能力。
14.考查了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判断正误的能力。结合文中”2、本品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对棉纺织品有漂白脱色的作用”这一信息可知,①、③错误。结合“适用范围"中的信息可知②做法正确。
故答案为: 错误|正确|错误
15.考查了结合文本中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注意事项】中“4、密封、避光、避热,置于阴凉处保存。"信息可知,奶奶把一瓶84消毒液"从屋里搬到通风朝阳的阳台上的做法不对。因为“84消毒液"应该避光、避热,置于阴凉处保存。
故答案为: 不对|84消毒液应该放到密封,避光,避热的地方,放到阴凉处保存。
16.考查了看法建议。写出自己对于“妈妈拿出这瓶"84消毒液”,想用来洗餐饮用具”的看法建议。
故答案为:妈妈,“84消毒液”已经不能用了,因为已经过期了。
【答案】17.怨恨;挂念、内疚;潸然泪下
18.①贫穷|②交不起学费,让孩子没学上。
19.陈家为什么要带一包水果糖来到我家呢?那十元钱不是已经还了吗?
20.因为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母亲所做的一切,她在要回钱并帮我们交完学费后,又去挣钱送给陈家,母亲的仁爱令“我”敬佩。
21.母亲是一个善良仁爱,处事果断、目光深远的人。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文章讲述了为了给我们姐妹仁交学费,母亲不得已到陈家去讨要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看到陈家的满目窘迫、凄凉,“我”对母亲的讨债感到了心寒。一年后,陈家男人带着一包水果糖来还债,“我"才明白了真相,“我"才读懂了母亲,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善良,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7.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阅读短文可知,找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由第⑥自然段中:“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可知,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有:怨恨、寒心。第①自然段中:“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可知,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有:“潸然泪下”。
故答案为:怨恨/挂念、内疚/潸然泪下
18.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中,根据第①自然段中“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也极度匮乏的年代”可知,第一个“穷”指的是客观条件的“穷”,即家境贫穷;根据第⑤自然段中“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可知,第二个“穷”指的是对孩子进行培养的“穷”,在文中即交不起学费,孩子受不到教育。
故答案为: ①贫穷|②交不起学费,让孩子没学上。
19.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通读短文,由题干要求,第⑨自然段中“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此刻“我”心里会想些什么 联系上下文可知,母亲不得已到陈家去讨要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看到陈家的满目窘迫、凄凉,“我”对母亲的讨债感到了心寒。一年后,陈家男人带着一包水果糖来还债。由此,进行作答。如:那十元钱不是已经还了吗 陈家男人为什么还要带着一包水果糖来还那十元钱
故答案为: 陈家为什么要带一包水果糖来到我家呢?那十元钱不是已经还了吗?
20.本题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我”从母亲身上感受到她的善良和仁爱。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母亲所做的一切。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她在要回钱并帮我们交完学费后,又去挣钱送给陈家。母亲的仁爱令“我”敬佩。
故答案为:因为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母亲所做的一切,她在要回钱并帮我们交完学费后,又去挣钱送给陈家,母亲的仁爱令“我”敬佩。
21.本题考查了短文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可知,第⑧段中“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可知,母亲体谅陈家的难处,可以看出她心地善良,第⑩段中“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可知,母亲决定可以自己日后赚钱,可以看出她目光长远,不为眼前事忧闷。由第③段与第④段可知,爸爸说陈家还欠钱时她果断决定去要,可以看出母亲处事果断。
故答案为: 母亲是一个善良仁爱,处事果断、目光深远的人。
22.【答案】我欣赏你的乐于助人中国人都知道这样一个词——乐于助人,并且许多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个美好品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 学校号召,“救援灾区,捐献爱心”的活动。同学们个个走向讲台的捐款箱。看!捐钱的大都是1元,1.5元,2元……这时被称为“大富翁”的王刚同学捐了5元,5 元对于他来说并不多,因为他一天最低要用5元,买零食,但台下还是响起了一片掌声,毕竟有钱是一回事,肯捐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儿,更何况到现在是他钱捐得最多呀……捐款活动继续进行着,终于到了“小气鬼班长”王宇上场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雅号呢?告诉你这样一件事儿吧:就是再热的天他也不决会买一支冷饮,只喝一些从家里带来的白开水。只见他抱着一个储蓄罐,走到讲台前,同学们都想看看他能捐多少,只见他走到捐钱箱的旁边,把储蓄罐倒了过来,哗啦哗啦地蹦出了许多的一元、一角的硬币。“他不可能全捐了吧?”我心想,因为他一向可是很小气的呀,这时班主任丁老师数了数,25元,只见王宇把钱一抓,全放进了捐款箱内,这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捐款结束后,丁老师请王宇发了言,王宇这时显得有点儿害羞,说:“我捐这点钱只是想尽我的一点能力帮助他们,只是尽了一个中国人的职责罢了!”这时台下又响起了经久不息掌声。这时,丁老师走到王宇跟前,摸着王宇的头,深情地说:“我很欣赏你!”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这道话题作文,以"欣赏”为话题,引导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写作时,要紧紧地把握话题“欣赏”的内涵。所谓“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写出你对美好事物的享受,写出其中的趣味,写出从中的感受,写出你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写作的重点。“欣赏”是一个动词,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来补充相关内容。“谁欣赏”、“欣赏什么”、“为什么欣赏”“怎样欣赏”、“欣赏的结果如何”等等内容,都需要在构思成文前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向。从小至今,我们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从中也领略到了其中的趣味,比如欣赏多彩的生活,欣赏多姿的自然,欣赏永不言败的人生,欣赏在青春中熔炼出的生命或者欣赏寻求快意的心灵等等。
【点评】本文以学会欣赏为主题,感受深刻,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思路清晰,合乎情理,构思谋篇独具匠心。
1 / 1山东省青岛市2024年小升初重难点检测卷
一、积累与运用
1.(2020·哈尔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音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倔强(jiàng)的男孩,你千万别勉强(qiǎng)他。
B.这里是交通要塞(sài),车辆都停在这里会造成交通阻塞(sāi)的。
C.娇嫩的荷(hé)花承受不了这样的重荷(hè)。
D.他吧(bā)嗒了两下嘴,想了一会儿,才说:“好,就这样定了吧(ba)。”
【答案】B
【知识点】拼音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阻塞”的“塞”正确读音是“ sè ”。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以及拼音规则的识记能力。结合平日所积累的字词拼音进行作答,并注意检查拼写规则是否正确。
2.(2020·哈尔滨)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小鸟们快乐地飞舞歌唱。
B.花儿们也从绿草丛中伸出头来。
C.霜把所有的树枝涂成了银色。
D.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
【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A .“快乐地飞舞歌唱"具有人物的特点,是拟人句。
B.“伸出头来"具有人物的特点,是拟人句。
C.“涂成"具有人物的特点,是拟人句。
D.把“花朵”比作“星星”,是比喻句。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修辞,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等。
3.下面与课文语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
B.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C.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默写;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分析】考查了课文的背诵。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A、C、D与课文语句一致。B.与课文语句不一致。原文: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故答案为:B
【点评】对于课文中的优美的语句,注意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于语文的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
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动作描写)
B.我感觉到阳光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心理描写)
C.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神态描写)
D.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语言描写)
【答案】B
【知识点】描写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考查了描写手法。文章的描写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A、C、D使用的描写手法判断正确。B.使用的描写手法判断不正确,“我感觉到阳光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通过对比突出阳光的温暖,不是心理描写。
故答案为:B
【点评】要想很好地理解句子的描写手法,需要深入地理解句子,并结合上下文弄清句子的表现形式。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文字与整个句子构成最恰当的比喻关系的一项是(  )
夕阳像个贪杯的汉子,红着脸向后山倒去,霎时, ① :山峦、田野、屋舍 ② ,揭开它还可以看见一个红色的梦。
A.①西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 ②仿佛披上一层红红的轻纱
B.①西天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球 ②仿佛披上一层金色的轻纱
C.①西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 ②仿佛穿上一件金色的外衣
D.①西天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球 ②仿佛穿上一件红红的外衣
【答案】A
【知识点】句式衔接
【解析】【分析】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衔接,要注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第一空,根据前面的“夕阳像个贪杯的汉子,红着脸向后山倒去"可知,夕阳照耀到山上的情景应该是"西边的那半边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一团燃烧的火球"显然是比喻夕阳的,用来比喻夕阳照耀到山上的情景昂然不贴切。第二空,根据后文的“揭开它还可以看见一个红色的梦似的。这红彤彤的景致煞是可爱"可知,填“仿佛披上一层红红的轻纱"最为恰当,“红红的轻纱"与前文的“揭开”、“红彤彤"相互呼应。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6.下列作品、朝代与作者对应的有误的一项是(  )
A.《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B.《十五夜望月》——唐——郑燮
C.《竹石》——清——郑燮
D.《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答案】B
【知识点】作者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学常识中作品作家的了解与掌握情况,根据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完成。A、D、C正确。
B.有误,《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唐代的王建。
故答案为:B
【点评】完成本题要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与收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
7.看拼音,写词语。
(1)浩浩推着shuǐ gāng    慢慢向前nuó yí    ,在huā pǔ   散步的爷爷看见了,赶紧过来帮他。
(2)暮色中的小村庄升起了缕缕chuī yān    ,甚觉qī liáng   。
(3)穿着pí xuē    的警探瞅了一眼父亲,然后像mó guǐ    一样将父亲抓捕起来。
【答案】(1)水缸;挪移;花圃
(2)炊烟;凄凉
(3)皮靴;魔鬼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 “水缸”的“缸”不要写成形近字“卸”,“挪移”的“挪”不要写成形近字“哪”。
(2)“炊烟”的“炊”不要写成同音字“吹”,“凄凉”的“凄”不要写成形近字“妻”。
(3)“皮靴”的“靴”不要写成形近字“鞋”。
故答案为:(1)水缸、挪移、花圃(2)炊烟、凄凉(3)皮靴、魔鬼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对应的字、词,同音字很多,注意句子所描述的内容。
8.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圈出来,订正在后面横线上。
(1)彩绘 停顿 尖锐 万不得己   ——   
(2)宴会 倒霉 惭暴 死得其所   ——   
(3)倾覆 局势 恐怖 见徽知著   ——   
(4)空虚 法庭 敏感 全神惯注   ——   
【答案】(1)己;已
(2)惭;残
(3)徽;微
(4)惯;贯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的字词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语句中的字词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1)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因此,“万不得己"应是"万不得已”。
(2)残暴:残忍凶恶。因此,“惭暴"应是“残暴”。
(3)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因此,“见徽知著"应是“见微知著”。
(4)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全神惯注"应是“全神贯注”。
故答案为:(1)己——已(2)惭——残(3)徽——微(4)惯——贯
【点评】汉字辨析的方法: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9.比一比再组词。
钝    斤    肢    顿   
纯    井    枝    项   
【答案】迟钝;千斤;四肢;停顿;纯真;井水;枝头;项目
【知识点】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为比一比,再组词,完成时要注意仔细区别每组字的不同,再分别组词。如“钝”与“纯”,音不同,部首不同,义不同。钝: 呆滞;反应慢。 可组词“迟钝”。纯: 成分单一;没有杂质。 可组词“纯真”。
故答案为:迟钝、千斤、四肢、停顿、纯真、井水、枝头、项目
【点评】形近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析区分:①从字音区别。②从字形区别。③从字义区别。④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别。
10.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假说——    后代——    过程——    小巧——   
支撑——    温顺——    生存——    开辟——   
新奇——    兴起——    对象——    具备——   
【答案】猜想;后人;进程;精巧;支持;温和;存活;开拓;稀奇;发起;对方;拥有
【知识点】词义;近义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假说:假使;纵使。根据其意思,假说的近义词可以是“猜想、假设、假使”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支撑:顶住压力使不倒塌。勉强维持。开辟:打通;开拓。具备:具有,拥有。
故答案为:猜想、后人、进程、精巧、支持、温和、存活、开拓、稀奇、发起、对方、拥有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11.根据所学知识填一填。
(1)《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引用    的名言“人固有一死,   ,   ”来证明人死的意义不同,号召全党全军发扬   的精神。
(2)《那个星期天》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我”从满怀期望、   到    ,最终    的心理变化过程。
(3)在《十五夜望月》中,作者用“   ,   ”表达了身在异乡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4)才始送春归,   。若到    ,   。
【答案】(1)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服务
(2)兴奋雀跃;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又送君归去;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分析】(1)选自《为人民服务》。文中毛泽东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证明人死的意义不同,号召全党全军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选自《那个星期天》。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焦急、无奈,最终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过程。
(3)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结合题干中的“ 表达了身在异乡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出自宋代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故答案为:(1)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服务(2)兴奋雀跃;焦急、无奈;失望、委屈(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4)又送君归去;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点评】考查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和诗歌默写。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对于课文中的优美的语句,注意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于语文的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
12.按要求写句子。
(1)小张在会议室里各抒己见。(修改病句)
(2)泪珠是人类内心纯真情感的升华。(改为反问句)
(3)妈妈说,今天她们班要参加比赛,张强没有校服,她答应把我的借给张强。(改为引述句)
(4)美丽的草原是勤劳朴实的牧民们心爱的家。(缩句)
(5)这次比赛十分重要,我一定要参加。(改为双重否定句)
(6)警察叔叔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改为陈述句)
(7)月亮升起来了。(扩句,至少扩两处)
(8)读书好比黎明的第一束阳光,让你眼前一亮;读书好比暴风雨后的那一道彩虹,让你的世界多姿多彩;读书好比久旱逢的甘露,让你身心愉悦。(仿写排比句)
【答案】(1)大家在会议室里各抒己见。
(2)难道泪珠不是人类内心纯真情感的升华吗?
(3)妈妈说:“今天我们班要参加比赛,张强没有校服,我答应把你的借给张强。”
(4)草原是家。
(5)这次比赛十分重要,我不得不参加。
(6)警察叔叔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
(7)月亮从东方慢慢升起来了。
(8)读书好比夏日里的一阵凉风,让你顿感舒爽;读书好比冬日里的一道暖阳,让你顿感温暖;读书好比美味的面包,让你回味无穷。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仿写;扩句;缩句
【解析】【分析】(1)考查了修改病句。“小张”与“各抒己见"搭配不当,可把“小张"改为“大家”。
(2)考查了改写句子。改为反问句,把“是”改为“难道不是”,句末加“吗”,句号改为问号。
(3)考查了改写句子。改为引述句,“妈妈说"后面加冒号,说的内容加引号,“她们”改为“你
们”,“她"改为“我”,“我"改为“你”。
(4)考查了缩句。去掉修饰词“美丽的、勤劳朴实的牧民们心爱的”,保留句子主干即可。
(5)考查了改写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把“一定要"改为“不得不”。
(6)考查了改写句子。改为陈述句,把“怎么不……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7)考查了扩句。想想月亮从哪里怎样升起来了,然后添加合适的修饰词即可。
(8)考查了仿写句子。例句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式“读书好比……,让你……”,仿写时注意即可。
故答案为:(1)大家在会议室里各抒己见。(2)泪珠难道不是人类内心纯真情感的升华吗 (3)妈妈说:“今天你们班要参加比赛,张强没有校服,我答应把你的借给张强。”(4)草原是家。(5)这次比赛十分重要﹐我不得不参加。(6)警察叔叔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7)月亮从东方慢慢升起来了。(8)读书好比夏日里的一阵凉风,让你顿感舒爽;读书好比冬日里的一道暖阳,让你顿感温暖;读书好比美味的面包,让你回味无穷。
【点评】考查了修改病句、改写句子、句子仿写、扩句和缩句。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然后看词语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再检查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彩等方面仔细推敲分析。
13.(2020·哈尔滨)口语交际。
在毕业水平测试结束后,班上要组织一次“心灵交融”班会。假如由你代表同学们向班主任致告别辞,你将如何满怀感激和依恋之情发表感想呢?请写一段话。
【答案】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谢谢您陪伴我们走过这段最美的时光。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作答时要以对老师的感谢和依恋为情感基调、感谢的内容应围绕老师对自己学习的帮助和如何做人的教育两个方面,语言要有感染力。
故答案为: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谢谢您陪伴我们走过这段最美的时光。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围绕主题展开,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二、/span>、现代文阅读
阅读“84消毒液”说明书,按要求作答。
【适用范围】用于饭店、宾馆、医院和家庭中被一般细菌污染的物品及肝炎病菌污染物品的消毒,以及餐饮用具的消毒。
【注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消毒剂,必须稀释后使用,不得内服。 2.本品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对棉纺织品有漂白脱色的作用。 3.如不慎溅入眼内或与皮肤接触,请用清水冲洗并就医。 4.密封、避光、避热,置于阴凉处保存。 5.产品有效期为一年。(生产日期:2020年5月1日)
14.仔细阅读说明书,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妈妈可以用“84消毒液”消毒家里的不锈钢餐具。(  )
②老师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给教室的桌椅和地面消毒。(  )
③小丽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长时间浸泡消毒她的红色外套后,外套不会褪色。(  )
15.奶奶把一瓶“84消毒液”从屋里搬到通风朝阳的阳台上。这样做对吗?请说明理由。
16.今年6月的一天,妈妈拿出这瓶“84消毒液”,想用来洗餐饮用具,你看见后会对她说些什么?
【答案】14.错误|正确|错误
15.不对|84消毒液应该放到密封,避光,避热的地方,放到阴凉处保存。
16.妈妈,“84消毒液”已经不能用了,因为已经过期了。
【知识点】说明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题目中所给文本为“84消毒液”使用说明书,认真阅读文本,从中获取信息后解决问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大多来源于生活,要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多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和思考能力。
14.考查了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判断正误的能力。结合文中”2、本品对金属制品有腐蚀作用,对棉纺织品有漂白脱色的作用”这一信息可知,①、③错误。结合“适用范围"中的信息可知②做法正确。
故答案为: 错误|正确|错误
15.考查了结合文本中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注意事项】中“4、密封、避光、避热,置于阴凉处保存。"信息可知,奶奶把一瓶84消毒液"从屋里搬到通风朝阳的阳台上的做法不对。因为“84消毒液"应该避光、避热,置于阴凉处保存。
故答案为: 不对|84消毒液应该放到密封,避光,避热的地方,放到阴凉处保存。
16.考查了看法建议。写出自己对于“妈妈拿出这瓶"84消毒液”,想用来洗餐饮用具”的看法建议。
故答案为:妈妈,“84消毒液”已经不能用了,因为已经过期了。
现代文阅读
讨债
①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也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10块。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母亲的负担,尤其大姐那笔不小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面孔也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②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方法吗?”
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④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说:“我带小三子去要!”陈家满目窘迫、凄凉。唯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说:“那10块钱早就该还了,可她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⑤妈深深地埋下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方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⑥女人眼里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她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⑦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10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10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子他妈已经好了,家里好过多了。”
⑨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⑩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10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安心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7.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按顺序补全在下面的括号内。
   →   →疑问→   →敬畏
18.“再穷不能穷孩子”中两个“穷”字的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
19.文章第⑨自然段中“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此刻“我”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请以第一人称写一写。
20.为什么“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
21.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7.怨恨;挂念、内疚;潸然泪下
18.①贫穷|②交不起学费,让孩子没学上。
19.陈家为什么要带一包水果糖来到我家呢?那十元钱不是已经还了吗?
20.因为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母亲所做的一切,她在要回钱并帮我们交完学费后,又去挣钱送给陈家,母亲的仁爱令“我”敬佩。
21.母亲是一个善良仁爱,处事果断、目光深远的人。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文章讲述了为了给我们姐妹仁交学费,母亲不得已到陈家去讨要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看到陈家的满目窘迫、凄凉,“我”对母亲的讨债感到了心寒。一年后,陈家男人带着一包水果糖来还债,“我"才明白了真相,“我"才读懂了母亲,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善良,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7.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阅读短文可知,找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由第⑥自然段中:“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可知,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有:怨恨、寒心。第①自然段中:“那一瞬间,我不禁潸然泪下”可知,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有:“潸然泪下”。
故答案为:怨恨/挂念、内疚/潸然泪下
18.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中,根据第①自然段中“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也极度匮乏的年代”可知,第一个“穷”指的是客观条件的“穷”,即家境贫穷;根据第⑤自然段中“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可知,第二个“穷”指的是对孩子进行培养的“穷”,在文中即交不起学费,孩子受不到教育。
故答案为: ①贫穷|②交不起学费,让孩子没学上。
19.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通读短文,由题干要求,第⑨自然段中“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此刻“我”心里会想些什么 联系上下文可知,母亲不得已到陈家去讨要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看到陈家的满目窘迫、凄凉,“我”对母亲的讨债感到了心寒。一年后,陈家男人带着一包水果糖来还债。由此,进行作答。如:那十元钱不是已经还了吗 陈家男人为什么还要带着一包水果糖来还那十元钱
故答案为: 陈家为什么要带一包水果糖来到我家呢?那十元钱不是已经还了吗?
20.本题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我”从母亲身上感受到她的善良和仁爱。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母亲所做的一切。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她在要回钱并帮我们交完学费后,又去挣钱送给陈家。母亲的仁爱令“我”敬佩。
故答案为:因为那一瞬间,“我”明白了母亲所做的一切,她在要回钱并帮我们交完学费后,又去挣钱送给陈家,母亲的仁爱令“我”敬佩。
21.本题考查了短文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可知,第⑧段中“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可知,母亲体谅陈家的难处,可以看出她心地善良,第⑩段中“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可知,母亲决定可以自己日后赚钱,可以看出她目光长远,不为眼前事忧闷。由第③段与第④段可知,爸爸说陈家还欠钱时她果断决定去要,可以看出母亲处事果断。
故答案为: 母亲是一个善良仁爱,处事果断、目光深远的人。
三、/span>、书面表达
22.习作。
欣赏别人是一种美德。请以“我欣赏你的   ”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挚,500字左右。
【答案】我欣赏你的乐于助人中国人都知道这样一个词——乐于助人,并且许多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个美好品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 学校号召,“救援灾区,捐献爱心”的活动。同学们个个走向讲台的捐款箱。看!捐钱的大都是1元,1.5元,2元……这时被称为“大富翁”的王刚同学捐了5元,5 元对于他来说并不多,因为他一天最低要用5元,买零食,但台下还是响起了一片掌声,毕竟有钱是一回事,肯捐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儿,更何况到现在是他钱捐得最多呀……捐款活动继续进行着,终于到了“小气鬼班长”王宇上场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雅号呢?告诉你这样一件事儿吧:就是再热的天他也不决会买一支冷饮,只喝一些从家里带来的白开水。只见他抱着一个储蓄罐,走到讲台前,同学们都想看看他能捐多少,只见他走到捐钱箱的旁边,把储蓄罐倒了过来,哗啦哗啦地蹦出了许多的一元、一角的硬币。“他不可能全捐了吧?”我心想,因为他一向可是很小气的呀,这时班主任丁老师数了数,25元,只见王宇把钱一抓,全放进了捐款箱内,这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捐款结束后,丁老师请王宇发了言,王宇这时显得有点儿害羞,说:“我捐这点钱只是想尽我的一点能力帮助他们,只是尽了一个中国人的职责罢了!”这时台下又响起了经久不息掌声。这时,丁老师走到王宇跟前,摸着王宇的头,深情地说:“我很欣赏你!”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这道话题作文,以"欣赏”为话题,引导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写作时,要紧紧地把握话题“欣赏”的内涵。所谓“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写出你对美好事物的享受,写出其中的趣味,写出从中的感受,写出你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写作的重点。“欣赏”是一个动词,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来补充相关内容。“谁欣赏”、“欣赏什么”、“为什么欣赏”“怎样欣赏”、“欣赏的结果如何”等等内容,都需要在构思成文前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向。从小至今,我们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从中也领略到了其中的趣味,比如欣赏多彩的生活,欣赏多姿的自然,欣赏永不言败的人生,欣赏在青春中熔炼出的生命或者欣赏寻求快意的心灵等等。
【点评】本文以学会欣赏为主题,感受深刻,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思路清晰,合乎情理,构思谋篇独具匠心。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