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届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语文试题(六)(图片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届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语文试题(六)(图片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4 10:3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庆实验中学2024年高三得分训练(六)
语文试题
出题人:三部语文组
审题人:三部语文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择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
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一曰手著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
“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
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楫让而升,下
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
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捏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摇让之礼始于何时
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
庶姓,时楫异姓,天楫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
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楫,大夫以其等旅摇,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
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
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
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楫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
的楫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楫礼。尽管与其
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
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
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
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祇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
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楫而退”“揖而坐”
“趋进揖”“楫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
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国内推行楫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雄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
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辑拜之礼”自周代
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
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
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
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
世纪欧洲,自辛家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
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楫礼。1949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问,“揖礼”逐渐消失,握手
礼取而代之。
提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
得分训练(六)语文试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