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小 测
1、说出中国梦提出的时间和提出者?什么是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2、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什么目标?请说出该目标的具体内容?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是什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发生哪些变化?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5、新发展理念的内容是什么?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7、新时代党和国家开启了哪些新征程?中共二十大对哪些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的方法;
3.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和习俗的能力;
4.培养学生参与民间传统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
3、历史解释:
4、史料实证:
5、家国情怀:
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培养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意识。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
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机关的职责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是什么?说出该制度的确立过程?
4、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哪几级自治机关?
5、我国第一个自治区叫什么?说出该自治区成立的时间和意义?
6、目前,我国有哪些民族自治区?有多少个自治州?多少个自治县?
7、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历史意义?
8、新时代,中共中央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是什么?取得什么成绩
9、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措施有哪些?
10、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哪些成效?
11、国家是如何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
12、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什么大决策??
13、青藏铁路是何时开通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预 习
知识探究
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机关的职责是什么?
定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职责:
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驶自主权 。
知识探究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是什么?说出该制度的确立过程?
性质: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
产生:
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54年,载入宪法。
发展:
颁布实施:
知识探究
4、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哪几级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知识探究
5、我国第一个自治区叫什么?说出该自治区成立的时间和意义?
第一个自治区名称: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
成立的时间:
1947年。
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意义:
知识探究
6、目前,我国有哪些民族自治区?有多少个自治州?多少个自治县?
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5个自
治区。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呼和浩特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乌鲁木齐
拉萨
南宁
银川
广西壮族
自治区
宁夏回族
自治区
西 藏 自 治 区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0个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知识探究
7、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历史意义?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意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② 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知识探究
8、新时代,中共中央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是什么?取得什么成绩
新时代,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成绩:
知识探究
9、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措施有哪些?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措施:
二、共同繁荣发展
① 政治上,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 经济上,国家采取优惠政策,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③ 文化上,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知识探究
10、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哪些成效?
取得的成效:
二、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年份 农业总产值 (亿元)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知识探究
11、国家是如何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
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
二、共同繁荣发展
① 帮助侗族等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②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③ 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④ 开展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关史事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大批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们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知识探究
12、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什么大决策?
中央的决策:
二、共同繁荣发展
① 进行西部大开发
② 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
知识探究
13、青藏铁路是何时开通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青藏铁路:
二、共同繁荣发展
① 开通时间:
2006年
② 历史意义:
青藏铁路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知识探究
知识拓展
吉祥的天路
在青藏铁路修成之前,进出西藏的物资主要依赖以公路为主体的运输通道。公路运输能力有限,周期长,成本高,严重制约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和开放搞活。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冰川、融雪渗入地下,形成了丰富的矿泉水资源。据相关部门勘测,这里的矿泉水富含偏硅酸、锂、银等,在全国极为罕见。然而,闭塞的交通条件和高昂的运输成本,使西藏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内地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等进藏物资的运输,同样面临不少困难。内地和西藏地方的人员往来交流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运输条件改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吸引了很多企业前来西藏投资。西藏的青稞、藏药、唐卡、民族手工制品、畜牧产品等,也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而更加便捷地走出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西藏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景观,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坐着火车去拉萨”成为现实。西藏地方的民众到内地购物旅行,上学就业,探亲访友,生活更加便捷。青藏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
民族大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共同富裕发展
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性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驶自主权。
职责:
形成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产生:
发展: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形成: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我国的自治区:
成立时间: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
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措施:
政治:
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遗,各族人民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经济:
国家采取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文化: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政策:
20世纪末,西部大开发。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兴边富民行动。
材料研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谈谈你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促进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有利于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问题思考
联系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人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穆宗时,唐蕃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是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各民族的交流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了悠久历史,多民族长期融合的共同体。各民族之间荣辱与共,相互依存。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课后活动
1.列举我国建立的5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课后活动
2、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央派出大量干部到民族地区加强当地的建设,孔繁森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请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他为当地发展作出的贡献。
孔繁森曾于1979年、1988年两次赴西藏工作,与西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93年,孔繁森任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赴各地进行考察,为阿里地区的发展付出了极大心血。在孔繁森的努力下,阿里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阿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民族分布格局是( )
A.大杂居、大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小杂居、小聚居
D.小杂居、大聚居
B
课后活动
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
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沿袭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国具体国情
C.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D.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B
课后活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①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②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③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④彻底杜绝了民族分裂行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A
课后活动
4.“去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材料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 )
A.推行了民主改革
B.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C.逐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D.完成了农村经济改革
C
课后活动
5.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特撰文针对最近几年的少数民族电影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当前的少数民族电影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创作,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并呈现出新发展、新格局的态势。针对少数民族电影的内容,哪些关键词符合史实( )
①民族区域自治 ②民主改革 ③王进喜
④西部大开发 ⑤经济特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A
课后活动
6.援藏16年,复旦大学钟扬教授,资助西藏老师和学生就是几十万元!他个人出资发起了“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活动”,组织80多个藏大学生赴上海学习。钟扬以其义举( )
①履行了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责任
②促进西藏地区实现了共同富裕
③维护了新型的民族关系
④尊重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A.①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课后活动
A
7.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以来硕果累累: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生产总值比成立之初增长642倍;铁路运营总里程已增加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这主要得益于( )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全国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援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课后活动
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有效发挥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
A.区域内的人口和面积
B.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C.走社会主义道路
D.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D
课后活动
9.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政治制度被确定下来,最早是通过下列哪个文献 (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双十协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
课后活动
10.它构筑了现代中国既大又强的国家结构特征,不但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有力维护了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制度遗产,在理论上至少具备“大一统”、“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三个源流。它是(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改革开放国策
B
课后活动
11.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自治地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C.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坚持国家统一领导
D.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
C
课后活动
12.西藏自治区的领导干部中,近八成是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人大代表中分别约占88.4%、92.6%、和99%。这体现了我国( )
A.在自治区域内,主要由当地民族当家自主行使自治权
B.注重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C.少数民族享受比汉族更多的权利
D.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
A
课后活动
13.1949年以来,为促进西藏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下列举措直接推动了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 )
①西部大开发 ②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建立经济特区 ④修建青藏铁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课后活动
课后作业
一、背诵本课知识点;
二、将以下问题回答在作业本上:
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是什么?说出该制度是哪一年确立的?
3、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哪几级自治机关?说出我国第一个自治区名称和时间?
4、目前,我国有哪些民族自治区?
5、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历史意义?
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措施有哪些?
7、国家是如何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
8、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什么大决策?
9、青藏铁路是何时开通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预习第13课 :
1、“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谁提出的?他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
2、“一国两制”的内涵是什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哪些地方问题得到实践?
4、中英于哪一年签署联合声明 内容是什么?
5、中葡于哪一年签署联合声明 内容是什么?
6、香港、澳门回归有什么历史意义?
7、中央政府在香港、澳门贯彻什么方针?
8、进入新时代,中央政府是如何管理港澳的?
9、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我国采取什么措施管理的 结果如何?
10、香港、澳门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课后作业
谢谢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