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校联考2024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五校联考2024届高三模拟试题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4 11:03:59

文档简介

2024年浙江省高考五校联考模拟卷参考答案
命题:绍兴一中
1.答案:B。原义“确立思想自由,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将人从恐惧中解放出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
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而不是“促进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答案:B。根据“有邪恶的念头却未付诸实践,是完全没有必要惩罚的,社会要给人们适度的喘息空
间”不能推导出“我们不必时刻保持善良公义”,而且原文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时刻保持善良公义。
3.答案:D。其他三个选项中的人物的罪名都是以思想来判定的,只有D选项是以行动来判定的。
1.答案: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如举哥白尼“日心说”的例子,从而避免空洞说理;②论据
选择典型,选择哥白尼“日心说”需要表达才能达成完全的思想自由这一论据,说服力强:③对相关
概念进行了辨析,闸释了“思想”“言论”及两者的关系(这一点写“界定概念”或“比较论证”也
可以);④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思想是绝对白由的,而言论等表达自由则是相对的”,表述严谨。
(每点2分,共4分,答对两点即满分,其中①②点不能同时得分)
5答案一:这种观点是正确的。①材料中现代刑法理论认为,思想变成行为,会进入刑法领域,语段
中的“宣传反社会的思想”己经是一种行为②材料中说“言论等表达自出是相对的,会受到限制”,
语段认为“反社会思想的宜传”这种表达应当被禁止:③材料中提及美国的“清楚且现实的危险标准”,
意思是只有当某种行为会“清楚且见实”地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才有限制的必要,活段认为某种总
见“会妨碍现有社会政治的、宗教的或道德的信条”,就应该被禁止。(理由每点2分,共6分。)
答案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①材料中现代刑法理论认为,思想是绝对白由的,如果没有行为,无论
如何异端邪恶的思想都不能进入刑法评价:②言论等表达自出是相对的,虽会受限制,但是这个标准
不能过于严格苛刻:③按照美国的“清楚且现实的危险标准”,意思是只有当某种行为会“清楚且现
实”地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才有限制的必要。而材料里仅仅是根据统治者的看法,就要被禁止。〔理
由每点2分,共6分。
答案三:这种观点是片的。理由参考上面的答案。〔分析错误部分理由正确给2分,分析正确部分
理由正确给2分,最高4分。)
6.C“双重人格”错,双重人格含有病态之意。
7.D比喻应为比拟。
8.①趋同心理:因为同村的年轻人都出门下山去了南方:
②逃避过去:经历了家破人亡的雍秀丽,内心充满了痛苦,去南方可以逃避这段过往:
③排道孤独:在镇上打工,早出晚归的雍秀丽是孤独的,所以她想去南方,从而开启一段新的
生活。(答到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冒号前的概括不做要求。)
9.①叙述内容日常化:文章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山村打工女子雍秀丽(1分)整理自己少而琐碎的行
李,想离开家乡去南方的故事(1分);
②叙述方式日常化:本文讲故事如话家常,絮絮叨叨,无波澜起伏(1分),语言平实质朴〔1
分);
③于日常中悟道理:雍秀丽是在打山洞这种艰苦却日常的劳动中重新理解了“南方”(1分),
并走出了昔日闲境。(1分)。
10.(3分)BFI(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分)D(意思相同,都解释为喜好。)
12.(3分)C(李贽希望耿司寇不要轻视打鱼欣柴一类普通人的见解。古人说很喜欢考察这些话(常
人的浅近之言)。)
13.(8分)(1)(4分)对别人的要求非常多,而白己承担的却很少,人们难道肯相信他吗(人
高三语文学科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02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模拟卷
命题:绍兴市第一中学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由于国库空虚,汉武帝决定进行货币改革,发行白鹿皮币,一
币值40万钱。武帝想听听颜异的意见,因为此人性格耿直,为官清廉。颜异表示反对,理由是现
今王侯候朝贺所献的苍壁(玉器的一种)才值数千钱,而白鹿皮反值40万钱,有点本末不相称。听罢
此言,汉武帝非常不爽。武帝的心情是政治的晴雨表,不用领导亲自指示,下面的人就开始忙活,
到处收集颜异的“黑材料”。不久,张汤就向武帝汇报,说颜异见缗钱之法有不当之处,不到朝廷
反映,居然“不入言而腹诽”,该判死刑。武帝准奏。张汤这个发明很伟大,因为他将刑法的镇
压功能发挥到了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度,“腹诽”不需要有任何语言、行为或举动,只需皇帝一句话,
甚至一个眼神。总之,一切的一切只需揣摩“上意”,唯此马首是瞻。
②根据思想治罪,将思想作为刑法恣意干涉的对象,人的自由也就彻底丧失,人完全失去了
作为人应有的价值,人们活着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只听话的小狗,即便这样,也不能保证就受当权
者欢喜,任意刑杀的恐惧残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③帕斯卡尔说:“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如果认为人有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价值,
如果不想人类社会故步自封,那么我们怎能没有思想自由?刑法要促进社会发展,而不能使社会
陷入停滞,因此必须确立思想自由,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将人从恐惧中解放出来,为社会的发
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密尔在其大作《论自由》中,曾激动地指出:“不是单单为着或者主
要为着形成伟大的思想家才需要思想自由。相反,为着使一般人都能获致他们所能达到的精神体
量,思想自由是同样或者甚至更加必不可少的。”
④现代刑法理论认为,思想是绝对自由的,如果没有行为,无论如何异端邪恶的恩想都不能
进入刑法评价。无行为,无犯罪,这是惩罚的底线。退一步说,对思想进行惩罚在客观上也是不
现实的。当甲与乙发生口角,遂生杀害乙之意图,每日无时无刻不在思索此事,甚至策划如何杀
人、如何掩盖罪证等种种步骤。如果要对甲的意图进行惩罚,就必须证明意图的存在。但如果没
有具体的行为,人们如何能知道甲的意图呢?我们对于自己先前的想法都很难重构,更不要说去
还原别人的心了。
⑤如果有一天科技发达,可以发明一种“扫描器”识别人之内心,对于流露出像甲这种邪恶
想法的人,那是否可以处罚呢?结论当然也是否定的,即便是完全遵纪守法的公民,偶尔也会流
露出邪恶的念头。如果要求人们时时刻刻都保持善良公义的念头,不允许有丝毫的恶念,这种社
会不可能存在于人间。类似于甲的想法,很可能是一种白日梦,邪恶的念头可能转瞬即逆,很少
有人会把这种念头付诸实践。只有当人们在错误的意图支配下实施了错误的行为,对他才可以进
行惩罚。而当人们出现错误的念头,但最终选择放弃,没有任何实施危害行为时,对他就完全没
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