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州一中高三年级模拟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024.5.2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是《诗经·郑风》的一篇,青衿是青的领子,据毛公的解释,当时学生制服是这样的。佩是佩玉,像现在的徽章。挑达是往来相见的样子。《诗序》上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这是汉朝以来一般经学家的讲法。这说法直到南宋朱熹作《诗经集传》的时候才发生动摇。照朱子的意思,诗里的“我”字,是一位女子的自称,挑达是轻佻放恣的样子;这样一来,这首诗便成了女子向男子求爱的情歌。
究竟毛公和朱子的两种说法哪种对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明白“诗有六义”的赋义和比义。赋是就事物的本身情况加以铺叙,比是拿别的事物来比方。比喻有明有暗,明喻容易明白,暗喻每易误解。例如《史记·微子世家》有一首《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这首诗就表面看,自然是女子思慕男子的情诗。可是太史公却说是箕子朝周,过殷故都,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作的。诗里的狡童并不是什么恋人,却指的是殷纣王。这便是暗喻,即是比义。和这首诗相似的,在《诗经》里有首《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据毛公的解释,这是郑人怨郑昭公不能与贤人共事以至失国而作的。如果箕子可以拿狡童暗比殷纣,自然郑人也可以拿狡童暗比昭公。可是朱子却说这是淫女见绝而戏其人之词。
诗歌的目的在抒情,而诗人之情,有时非直叙所能尽,必言有尽而情无穷,才称得上一首好诗。所以有时越是深沉的情绪,表现时却越要隐约。诗人心中隐痛,常有欲言难言,不得不隐约其辞的。如箕子身经亡国的惨痛,目睹故都之荒凉;情既不得不言,而新朝既建,忌讳实多,事又有不能明言者,乃不得不托为失恋女子的口吻。所以《史记》里说:“殷民闻之,皆为流涕。”此后如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既以失恋女子自比,汉高祖对戚夫人唱的《鸿鹄歌》更以羽翼已成的鸿鹄来比太子,都是以隐约之辞,写难言之痛,有合于《诗经》的比义的。如果只看表面,或不免误认屈原为女性,而将《鸿鹄歌》当作猎户之作了。
诗歌除抒情之外,更要求趣,这才能引起读者的兴味。而就求趣说,则直叙不如曲喻。《左传》载宋平公要筑台,他的大臣乐喜请等农事完了再动工,平公不答应。那批工人当时歌曰:“邑中之黔,实慰我心。”“邑中之黔”便指乐喜,也是以男女恋歌的声口出之的,如果直说“邑中乐喜”便趣味索然了。“青青子衿”,表面上看,固然是恋歌的口吻,但正因为他以恋歌来写诸生的废学,才有诗的趣味。在朱子以理学家的态度来读,以为“师严而后道尊”,师生之间,岂可以男女爱恋来相比。不知这在诗人,不论君臣、师弟、朋友,以失恋或得宠的女子自比,却是常事。离开朱子不远的诗人陈后山那首“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的古诗,便是以独得主家宠爱的女子自比,而以主家比他老师曾南丰的。
诗歌里借别的物事来写自己的情意的,后人称作寄托。不过一代有一代的习语,同一暗喻,往往当时人一目了然,而后世人却百思莫解。所以殷人闻麦秀渐渐之歌,悲箕子不忘故国,宋主读琼楼玉宇之句,知苏轼之终是爱君。而在今日读者,如果无前人记载,未必便能领会。郑人以狡童比郑昭,今人每以为疑,而部分新进作家颂鲁迅为“伟大的母亲”,却不闻人以为怪;楚辞以香草直称可爱之人,后人每以为奇,今人于书札中用“我的水仙花”,却一望可知是称情侣。因为有这一层的关系,古人诗歌,固然有许多是寄托的,但后人如果单凭个人想象来推测古人用意,以为某诗是意指某事,某诗是隐刺某人,那难免瞎子摸象,不大容易得其真相的。《诗序》以《小星》为“美夫人之不妒,惠及残妾”,《静女》为“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徳”,已不能使人无疑,后人变本加厉,解说右丞“终南”和义山“锦瑟”,句牵字比,几同猜谜。后人作诗,专以寄托为工,而唯恐读者不明,于是自加注释,制谜而连谜底都揭给人看,实在其愚不可及也。
(选自王季思《说比兴》,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公对《诗经》的解释代表了汉代以来经学家的意见,这种意见受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挑战。
B.宋主读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又恐琼楼玉宇”这一句,觉得其中隐含着忠君的意思。
C.据《史记》记载,殷商故臣箕子经过殷朝的故都时,作《麦秀歌》,诗中用狡童暗比纣王。
D.青衿是先秦学生制服的样子,玉是学生的佩饰,朱熹认为这样的穿着轻放恣,据此判断《子衿》是情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将《诗经·子衿》解释为男女情歌,虽然其立场是理学的,但客观上使《诗经》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范畴。
B.赋和比都是《诗经》所采用的重要的写作手法,但是对这两种手法的辨析,其意义不仅限于《诗经》。
C.读者如果不熟悉一个时代的写作背景,在读这个时代的诗歌时就必然产生隔膜,从而曲解诗歌中出现的比兴。
D.古代诗歌善用比兴手法,写君臣师友间的情感也常用爱情作比,这给我们提供了解读古代爱情诗的一个角度。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鲍照的《拟行路难》为了写出门阀制度的不公,用生活中常见事物来作比。
B.“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在《离骚》中借采摘、佩戴香草来比自己对美德的追求。
C.“孔雀东南飞”虽然和诗中具体情节没有关系,但是其“五里一徘徊”的形象却和仲卿夫妇相似,让人感到凄凉。
D.古人用典经常援引《诗经》,曹操的《短歌行》就借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4.古人作诗常用“比”的手法,其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5.毛公和朱熹对《诗经·子衿》的理解很不相同,作者认同谁的观点,是如何论证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清晨(节选)
迟子建
①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②我不怕天早,但我怕玛克辛姆①的哭声。柳莎②到了月圆的日子会哭泣,而玛克辛姆呢,他一看到大地早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就会蒙面大哭。好像那裂缝是毒蛇,会要了他的命。可我不怕这样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什么的,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③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鹤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我以为西班会把桦树皮吃掉,他从小就喜欢啃树皮吃,离不开森林的,可他最终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放在神鼓上了。我觉得西班放在神鼓上的,是他的粮食。他就带着这么一点儿粮食走,迟早要饿死的。我想西班一定是为了可怜的拉吉米才同意下山的。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那样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狗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晴明亮呢?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我是个不擅长说故事的女人,但在这个时刻,听着“刷刷”的雨声,看着跳动的火光,我特别想跟谁说说话。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④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
材料二:
我们是很崇敬火神的。从我记事的时候起,营地的火就没有熄灭过。搬迁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白色公驯鹿驮载的是玛鲁神,那头驯鹿也被称做“玛鲁王”,平素是不能随意役使和骑乘的。其后跟着的驯鹿驮载的就是火种。我们把火种放到埋着厚灰的桦皮桶里,不管走在多么艰难的路上,光明和温暖都在伴随着我们。平时我们还常淋一些动物的油到火上,据说我们的祖先神喜欢闻香味。火中有神,所以我们不能往里面吐痰、洒水,不能朝里扔那些不干净的东西。这些规矩,我和列娜从小就懂得,所以尼都萨满给我们讲火神的故事时,我们都很入迷。
听完故事,我和列娜各自说了一句话。
我的话是对尼都萨满说的:额格都阿玛,是不是每天晚上火神都从里面跳出来跟你说话?尼都萨满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火,摇了摇头。
列娜的话是对我说的:你将来可一定要保护好火种啊,别让雨浇灭了它,别让风吹熄了它!我点了点头,就像夕阳对着要坠入的山谷点头一样。
(节选自《额尔古纳河右岸》)
【注】①玛克辛姆是“我”的小侄子,其母妮浩为部落的萨满(巫师)。妮浩去世后,玛克辛姆常有一些怪异的举动,这预示着他要成为新萨满。②柳莎是“我”的儿媳妇,月圆之夜因思念逝世的丈夫而哭泣。
6.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处,“老熟人”表现了“我”和大自然的亲近熟悉,“看老”写出了岁月沧桑,奠定小说的叙述基调。
B.第②处,大地早得出现裂纹,玛克辛姆“哭”,“我”却“不怕”,因此“我”看不起玛克辛姆的胆小懦弱。
C.第③处,连用三个“一定”,通过设想下山后身体器官功能的必然损坏,表示“我”的生命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D.第④处,亲人们搬离营地之后,“我”就把故事讲给雨和火听,可见在“我”眼中,自然万物是有灵性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将拘束的城镇生活与自由的山野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前者的排斥与对后者的依恋。
B.选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安草儿的勤劳、质朴与善良,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真实性。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老人视角叙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感,客观全面地展示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D.本文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展开叙事,交代了故事背景,延长了叙事时间线,概述了部族的发展变迁史。
8.材料一中波浪线句“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意蕴深远。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9.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书会上,你所在的小组要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撰写一则读书札记。请你结合节选部分,分条列出札记的要点和依据。(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诸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交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取材》)
材料二:
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以五万而后可。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墨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翮然若挥虚焉。
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云者。”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则邀然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马相,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当其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夫以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选自柳宗元《鞭贾》)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圣人之A于国也B必先遴柬C其贤能D练核E其名实F然后任G使逸H而事以济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指被,与《陈情表》“慈父见背”中的“见”词义不同。
B.尚,指推崇、提倡,与《苏武传》“子卿尚复谁为乎”中的“尚”词义不同。
C.拳,指拳曲,与《种树郭橐驼传》“根拳而土易”中的“拳”词义相同。
D.因,指通过、经由,与成语“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中的“因”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匠为做好工作,一定会注重工具的火打磨,注意发挥自身的气度才干,这样之后就能用较少的气力完成工作。
B.作文不求裨补政事,读经不问吸收义理,父子、兄弟、师徒相与写作浮华的文章,这样的文风学风让王安石深感忧虑。
C.买家还价越来越高,卖家的反应却越来越激烈,卖家非要等到买家所还的价格和自己的定价相符时,才肯出售鞭子。
D.有人指出鞭子存在问题,富家子仍未丢弃鞭子,后来他与别人争道,在用力抽打马匹时鞭子折为数节,他自己则坠马摔伤。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
(2)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
14.两则材料都指出有些官员“在其位”却不能“谋其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西江月·黃陵庙①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③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词人船行至洞庭湖畔黄陵庙下,遇风浪,作此词。②波神:水神。③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对仗工稳,造句精巧;首句中的“载”和“一船”,将“秋色”具象化,遣词生动。
B.三、四句中“斜阳”指日暮将至,“鳞鳞细浪”指湖上滚滚波涛,表达词人为风浪所阻的无奈与愁闷。
C.“水晶宫里奏《霓裳》”写涛声悦耳如名曲奏响,与“昆山玉碎凤凰叫”皆是以声摹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句表达词人内心愿望,待行舟到达岳阳楼,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一览自然风光。
16.有人评价张孝祥词风“浩怀逸气,襟抱开朗”,本词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新时代青年应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竭尽所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正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的“ , ”。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效行古代明君之政,“ ”,不算是挑起事端;“ ”,不算是争夺百姓之利。
(3)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 ”抒发诗人主动请缨报国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感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在中国,听雨 ① 是雅人的事。我 ② 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 ③ 能否就算是雅人, ④ 还很难说。我 ⑤ 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 )之句。
18.最适合填在文中划横线处的一项是(3分)
A. ①固然 ②不仅 ③而且 ④却
⑤大概
B. ①本来 ②虽然 ③但 ④却
⑤大概
C. ①确实 ②不是
③而是
④但
⑤大约
D. ①固然 ②既然
③何况
④但
⑤大约
19.下列最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一项是(3分)
A.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B.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
C.苏东坡的“山色空蒙雨亦奇” D.戴叔伦的“兰溪三日桃花雨”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如何摹写雨声的。(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并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加快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力,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 A 。传统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决定了我国必须转换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逐渐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在实践探索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因此,它必然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们要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众所周知,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必然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 B 。因此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①不断深化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②不断加大经济体制、科技创新等制度的改革力度,③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④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⑤加强生产要素配置方式,⑥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让我们一窥遥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游牧民族的生活,他们曾与驯鹿结伴,在山野里游走、扎营……现代城市中也常有动物的身影,它们和人类之间,既充满着欢乐,也难免出现困扰。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