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4原创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4原创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5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3 15:5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 风飘飘,水寒寒,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定风波苏 轼教学目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
能够使用“三读”法,由浅入深的理解诗歌,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被贬的岁月里,他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而他却能以超人的旷达的胸襟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集中体现了苏轼“失之泰然”的大胸襟,大气魄。写作背景一读,正读 1、? 同行:
2、? 蓑:
3、? 料峭:二读,意读1、? 已而:
2、? 吟啸:
3、? 芒鞋:
4、? 蓑:
5、? 料峭:
6、? 向来:
7、? 萧洒:
问题一: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明确:“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物外的。
问题二: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后文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个样子,管你个东南西北风。”
问题三:作者要“归去”到哪里?为什么? 明确:“归去”不是指想回到朝中。而是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短歌行》咏叹着求贤若渴之心,告诉我们只有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才心向往之。本词是自归于心。)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他都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问题四:前面明明说“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词后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呀? 明确:这是涉及到诗词中“风雨”的理解。共有三层意思,一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二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三指作者“心中的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他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归纳一下这首词所写的内容 明确:作者通过借写自己遭遇的自然风雨,暗写了自己所遭遇的政治风雨。
三读,情读在分析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谁能给大家归纳一下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了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情,表现出他达观的处世态度和旷达的胸襟。作者在词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他的这种人生态度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他和陶渊明能划等号吗?不能,陶渊明隐居出世,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面对穷困坚守节操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邪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苏轼的功绩如抗洪水、建黄楼,祈雨劝农、抗春旱,查石炭、利国铁,医病囚、治军政,兴旅游、弘文化等。拓展阅读(一)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1、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2、荦( luò)确,高低不平的样子。
问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运用象征(借喻)手法,用荦确坡头路暗指仕途的挫折,面对坎坷,作者自爱铿然曳杖声,旷达乐观豪放之情自然显现。阅读(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比较本词,两首词塑造的形象有何不同?本词借孤鸿来表达无人理解的忧愤。
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一样的,但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却截然相反,本词塑造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正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借咏雁来抒发个人幽愤寂苦之情。回顾一下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请你再读读他的文字吧!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苏东坡突围》
方方《喜欢苏东坡》
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
张耒、晁补之啸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
归有光 《项脊轩志》:“偃仰啸歌”四读,美读“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其意旨皆若出之于吾之心”苏东坡大事年表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现在的四川成都南。
1056年,虚岁21岁,进京赶考。既东京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1057年考中进士,到1069年王安石变法,十多年间主要在京城任职于史馆,当然实际上没干几年,因为期间他的母亲、妻子王弗、父亲先后去世,服丧守孝近6年。
1071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今江苏杭州。
1074年改任密州,现山东诸城。
1076年改任徐州,现江苏徐州。
1079年改任湖州,现浙江湖州。被外放十余年,本以为朝中之事与他瓜葛不大,没想到的是到湖州不到三个月,他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祸事,因当时李定等人故意曲解诗句,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将苏东坡下狱,既“乌台诗案”,这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有详细记述。苏东坡坐牢103天,受尽折磨,曾经同关在一起的一名官员曾写诗到: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好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就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东坡才面的一死。
1080年出狱,被贬黄州,现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农村的民兵队副队长。职位相当低微,以至生计不能维持。于是他带领家人开垦于城东的一块坡地,“东坡居士”便是这时起的。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出前后《赤壁赋》,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当然还包括这首《定风波》。
1084年改任汝州,今河南地界,但因路途遥远,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苏轼请求后改任常州,未到常州,宋神宗驾崩。王安石改革派被打压,司马光为相。
1085年主管登州,今山东蓬莱。之后被召回朝。但又因上书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又遭排挤。
1089年再度自求外调杭州。
1091年又改任颍州,今安徽阜阳。
1092年改任扬州,今属江苏。
1093年改调定州,今河北定县。
1094年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
1097年再贬到儋州,在今海南。千年前的海南,那是蛮荒之地,是朝廷流放严重的、死不改悔的罪臣的首选场地。到了儋州,真乃天高皇帝远,你造不了反,发点儿牢骚也没有人听得见。家破人亡的苏轼做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正如诗中所道:"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
1101年遇赦,北返,途中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县,今河南郏县。享年65岁。?
析(情)读(文)探(法)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析思 考: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畅所欲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欣赏词的上片 “莫听”表明自己的态度:
从容处之,悠闲自若。
“穿”和“打”都是很有力
度的,极言雨急雨大。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反映了苏轼在风
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
自若的旷达情怀。何妨吟啸且徐行。
“轻”字体现的是诗人
内心的轻松。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起了强调作用。一语
双关,“烟雨”不仅指自然界
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
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
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襟怀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欣赏词的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刚自己还在瓢泼大雨中悠闲地走着,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想一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还包含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去,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活。 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这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的态度。 读 出 节 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片:
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下片:
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探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 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作者情感: 沉着 豪迈 豁达
随遇而安 超脱 也无风雨也无晴 得之淡然,
失之泰然,
争之必然,
顺其自然。歌曲欣赏 祝福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境界的能有几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现在,很多同学面对高考的压力而无所适从,请你运用苏轼的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鼓励一下他们。苏轼看透了人生,看透了虚名荣辱的烟云掠影般的本质,所以他才能清醒地正视现实,坚强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苦难,而不会让苦难的阴影常来笼罩自己。人生中的悲欢离合、穷达贵贱,乃是一种必然,一段经历,一份心情。自然界的雨和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所以我们要用微笑面对苦难,宠辱不惊,从容豁达 。
自然界的雨和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所以我们要用微笑面对苦难,宠辱不惊,从容豁达 。
问题三:春风是“料峭”的,而作者却是“微冷”,怎么理解? 明确:“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受,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