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济宁市二○二四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四)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考试时间120分钟,共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然后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务必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综合(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时代的悲欢里,(反映/反应)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真切自然,毫无(附庸风雅/矫揉造作)。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走头无路的战乱岁月,还是在政通人和的太平年代,恪守自我本真,写作已然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伟大的抗日战争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形消骨立的他所创作的长诗《向太阳》和《火把》,不为世俗折腰,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激越、奔放的笔触讴歌光明,让反动派自惭形秽;建国后,他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他的“归来”之歌,思想更为浑厚,内容更为广泛,情感更为深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正如他自己所言,_________。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走头无路 恪(kè)守 B.形消骨立 焕(huàn)发
C.自惭形秽 讴(ōu)歌 D.一如既往 词藻(zhǎo)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反应 附庸风雅 B.反映 附庸风雅
C.反应 矫揉造作 D.反映 矫揉造作
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词藻来掩盖空虚 ②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③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 ④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艾青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
B.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C.艾青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
D.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出师表》)
【乙】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①。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②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③,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注释】①囚:指去世的人。②植:树立。③举:上报(朝廷)。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夙夜忧叹(夙:在)
B.庶竭驽钝(庶:地位低下)
C.见阎罗王方录囚(方:正在,正当)
D.某狱某狱避嫌(狱:狱官)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寄臣以大事/设官以治民
B.一日梦至冥府/色愈恭,礼愈至
C.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攸之、祎、允之任/三载考绩之谓何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作者向后主刘禅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严明赏罚是全文主旨所在。
B.【甲】文倡导了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的观点。
C.【乙】文运用对话方法,言简意赅把道理讲得简单明了,且生动形象,很有说服力。
D.【乙】文倡导了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的观点。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9.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二处。(2分)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毕业前,大家组织互赠留言活动,下面是你要送出的留言,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古诗词。(5分)
出 处 诗文 祝福
《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 。 志存高远
《论语·为政》 ,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 。 乐观豁达
《行路难》 ,直挂云帆济沧海。 坚定信念
《己亥杂诗(其五)》 , 。 奉献精神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 完成小题。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①
岳飞
昨夜寒蛩②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这首词写于绍兴八年,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岳飞已取得了很多重大战役的胜利,但他却遇到了来自朝廷权贵的阻挠,使他无法反抗命令。②寒蛩(qióng):深秋的蟋蟀。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又叫长短句,“小重山”是词牌名,“昨夜寒蛋不住鸣”是题目。
B.首句用“寒蛩”点明季节是深秋,以静衬动,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
C.“千里”一词暗示词人梦回中原地区,表明词人睡梦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D.整首词感情基调是悲凉,正如王奕清所评价的“梦想旧山,悲凉悱恻之至”。
12.下阕中词人“欲将心事付瑶琴”,请结合全词,谈谈岳飞想诉说的心事有哪些 (3)
五、综合性学习
13.班级举办“青春榜样”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调查发现,受访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人影响的比例近半数(47.9%);然后是老师(35.5%)、同学朋友(35.4%),比例均在三成以上;媒体排在第四位,占比不足三成(28.7%)。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活动中收集的信息,请说说你的研究结果。(不出现具体数字)(2分)
(2)活动特邀一位专家参与,请根据下面的访谈补出采访问题。(2分)
记者:专家您好, A (20字以内)
专家:我认为,在引导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学校和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真正了解他们关注榜样哪些方面的信息,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
记者:B (20字以内)
专家:媒体对榜样的宣传要贴近少年儿童的兴趣,把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起来。对传统榜样人物,要重视挖掘新时代精神内涵,使其焕发新魅力。对新选树的榜样,也要重视精神内涵的宣传与展示,从而得到少年儿童的认可与接纳。
(3)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情节谈谈某个人物带给你的榜样力量。(80字左右)(4分)
《西游记》 《平凡的世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冠”之礼法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种种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在古人戴冠须遵循的种种礼法制度中,最值得注意的当属冠礼。所谓冠礼,是汉民族传统的成年礼。我们的祖先以加冠的方式来实行成年仪式,足见冠绝非寻常之物。《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故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则时时处处、举手投足都要受到冠的节制,以保证其人生旅途顺利通达,社会和家庭也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然而并非人人都有资格加冠。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人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的确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冠既用来标志地位的不同,人们当然也就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时要戴“皮弁”,祭祀时则会戴“爵弁”等等。冠因不同场合而各有所宜,原本当是以特定的冠来节制人们在特定场合的特定行为。而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左传 襄公十四年》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苑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应有的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述,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着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原文有删改)
1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由含有“冠”的词语写起,目的在于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B.文章第②~⑥段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的场合必须戴冠、身份不同需戴不同的冠、不同场合戴不同的冠等五方面依次介绍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
C.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15.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
16.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如田猎或征伐时要戴“皮弁”,祭祀时则会戴“爵弁”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清幽幽的猪油香
王生文
我读小学那年代,升初中的比例跟现在考一本差不多。但我居然考取了,和我同时考取的还有本村的蔡新华。蔡新华的父母自然欢喜,可我父母就不同了。
母亲接过小学校长送来的通知书,望着同样没有喜色的父亲,好一会儿才说:“孩子怎么就考取了?”
父母深感为难是有原因的,因为除了我,我的下面还有五个梯子坎的弟妹,而蔡新华只有两个弟妹,更主要的是蔡新华还有一个在县食品公司上班的姑妈。
一旁的爷爷果断地说:“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考取了就一定读。”
“可是,我们比不得……”
爷爷打断母亲的话:“比得的,我们家不是马上要添劳力了吗?”爷爷说的添劳力是指二叔就要结婚了。爷爷停了停,接着说:“我不许他们闹分家,关口上得帮你们一把。”
就这样,我和蔡新华又成了初中同学。
公社中学离家很远,我和蔡新华只能当寄宿生。寄宿生的饭是蒸钵子饭,菜只能从家里带。
其实,家里能够给我带的大多是萝卜或咸菜,而且就是这样一碗菜还要保证吃三天。蔡新华带的明显比我的要好,即便他偶尔也带萝卜或咸菜。但揭开碗盖,上面必定有一块白莹莹的冻猪油。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蔡新华娴熟地用筷子挑出一坨猪油拌进热腾腾的饭里。随即,一股清幽的猪油香从蔡新华的钵子里飘出来。村里人说蔡新华肯长是吃了猪油饭,看来是对的。
读初二那年,因生产队收成较好,加之又添了二婶一个劳力,年前,爷爷砍回了八斤肉五斤猪油。猪油是母亲炼的,装在一口黄色的坛子里。
第二天,我偷着揭开坛盖一看,猪油冻结了,也是白莹莹的那种,散发出一股清幽幽的香,这香味让我眼前浮现出蔡新华拌猪油饭的情景……
“快盖上,别让二婶看见了。”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后,我赶紧合上盖,像做了回小偷似的。
因为孩子多,母亲在二婶面前有些抬不起头,每逢弟妹们一个接一个去锅里抢饭,母亲就放下碗等着,她怕二婶吃不饱,如果二婶吃过了,锅里还有剩饭,母亲再接着吃,反正收拾碗筷是她的事。
开学后,我还是每三天回家拿一次菜。
有一天早晨,我提着菜正准备去上学,母亲叫住我,刚是要叮嘱我什么,不巧,母亲刚出来,二婶从另一扇门里也走了出来,母亲看见二婶,对我说:“发点狠,多认几个字。”我知道母亲要说的不是这个,但二婶在场,我也不好问。我主动跟二婶告别:“婶,我走了。”这是母亲教我的,意思是要我讨好二婶。
二婶望着我笑了,说:“听妈的话。”
母亲要跟我说什么,到学校后我就明白了,因为,我在咸菜的底层发现了一块猪油。
母亲将猪油藏在咸菜下面,肯定是怕二婶发现,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我的猪油饭比起蔡新华的来,香味里夹杂着一份苦涩的母爱……
再回到家里,母亲像忘了那回事,我也不言及。我和母亲共同守着一个秘密,这秘密甚至连蔡新华也不知道。猪油真的是那个年代的营养品和保健品,自从吃过几餐猪油后,我便秘和嘴唇裂口的现象就明显好转了。
随后不久的一天,我在体育课上脚了,便托蔡新华帮我回家拿菜。第二天早晨蔡新华按时返校,吃早饭时,他笑着对我说:“你今天可以吃猪油饭了。”
我一惊,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我看见你二婶放的猪油。”
“二婶?我妈呢?”我越发吃惊了。
“你妈去你外公家了,这菜是你二婶弄的。”
二婶给我带的菜是她头天晚上亲手弄的,是我喜欢的榨菜丝,她放在菜上面的那块猪油,比母亲给我藏的要大。
一时间,我的眼里竟有了泪花,我觉得我完全可以跟蔡新华比,蔡新华有一个好姑妈,我有一个好二婶,而且我的二婶就和我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接下来的一次菜,又是母亲弄的。母亲将网兜递给我,笑着说:“猪油不多了,要留给二婶吃。”
我还没来得及问,母亲又说:“你二婶怀宝宝了……”
这消息让我高兴不已,我提着菜,一路小跑地向学校走去。吃饭时,我端着只有咸菜的钵子和蔡新华聚在一块,那一股清幽幽的猪油香,分明像是从我钵子里飘逸出来的……
17.蔡新华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18.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1)母亲接过小学校长送来的通知书,望着同样没有喜色的父亲,好一会儿才说:“孩子怎么就考取了?”(找出本句两处需要重音朗读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2)二婶望着我笑了,说:“听妈的话。”(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19.“清幽幽的猪油香”中包含了哪些情感意蕴,结合小说内容概括。(3分)
20.有人说,最后三段纯属多余,应该删掉,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4分)
七、作文(40分)
21.根据要求写作。
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新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3”揭晓仪式在京举行,“振”当选年度国内字。
客观上,“振”是上升的趋势,发展的走向;主观上,“振”是舒展的精神,奋起的姿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遇到困难,面对挑战,都要有“振”的认识与状态。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阐述道理,还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选材力求有新意;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济宁市二○二四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四)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时代的悲欢里,(反映/反应)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真切自然,毫无(附庸风雅/矫揉造作)。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走头无路的战乱岁月,还是在政通人和的太平年代,恪守自我本真,写作已然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伟大的抗日战争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形消骨立的他所创作的长诗《向太阳》和《火把》,不为世俗折腰,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和英雄气概。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激越、奔放的笔触讴歌光明,让反动派自惭形秽;建国后,他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他的“归来”之歌,思想更为浑厚,内容更为广泛,情感更为深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正如他自己所言,_________。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走头无路 恪(kè)守 B.形消骨立 焕(huàn)发
C.自惭形秽 讴(ōu)歌 D.一如既往 词藻(zhǎo)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应 附庸风雅 B.反映 附庸风雅
C.反应 矫揉造作 D.反映 矫揉造作
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词藻来掩盖空虚 ②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③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 ④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艾青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
B.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C.艾青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
D.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
【答案】1.C 2.D 3.C 4.B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走头无路——走投无路;
B.形消骨立——形销骨立;
D.词藻(zhǎo)——zǎo。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反应:指的是客观物质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一定变化,一般来说会分为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两种。
反映:指的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也就是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发生相互作用时,通过自身的变化再现其它事物的某些特点。
这里指艾青的诗再现时代特点,所以应该用“反映”。
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联系前面“真切自然”可知,这里是说艾青的诗真切自然,一点也没有故意做作,所以应该用“矫揉造作”。
故选D。
3.本题考查衔接与排序。
联系上句中的“朴素、单纯、集中、明快”,所给句子应与之一一对应,“朴素”对应第①句“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词藻来掩盖空虚”中的“避免用华丽词藻”,“单纯”对应第④句“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中的“一个……表明一个……”,“集中”对应第②句“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中的“全部力量”,“明快”对应句第③“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中的“不含糊其词”。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①④②③
故选C。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后面加“的诗歌美学主张”。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出师表》)
【乙】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①。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②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③,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注释】①囚:指去世的人。②植:树立。③举:上报(朝廷)。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夙夜忧叹(夙:在)
B.庶竭驽钝(庶:地位低下)
C.见阎罗王方录囚(方:正在,正当)
D.某狱某狱避嫌(狱:狱官)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寄臣以大事/设官以治民
B.一日梦至冥府/色愈恭,礼愈至
C.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攸之、祎、允之任/三载考绩之谓何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向后主刘禅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严明赏罚是全文主旨所在。
B.【甲】文倡导了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的观点。
C.【乙】文运用对话方法,言简意赅把道理讲得简单明了,且生动形象,很有说服力。
D.【乙】文倡导了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的观点。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9.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二处。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答案】5.C 6.C 7.A 8.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 9.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解析】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句意:我早晚忧愁叹息。夙,早上;
B.句意: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庶,希望;
D.句意:某案某案,你为了避免嫌疑而不表态。狱,案件;
故选C。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把\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B.动词,到\形容词,周到;
C.副词,只,只是\副词,只,只是;
D.助词,的\主谓之间,不译;
故选C。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其中严明赏罚是全文主旨所在”有误,应为:其中亲贤远佞是全文主旨所在。故选A。
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语: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9.本题考查断句。句意:有一官员身穿官服,昂首挺胸地走进殿来,声称自己生前无论到哪里,都是只喝一杯水,现在来冥府报到,无愧于鬼神。“有一官公服昂然入”是一个完整的主谓语句,“今”表示时间,结合句意可断句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现在我应当远离陛下,面对这份表潸然泪下,不知道说了什么。
【乙】北村的郑苏仙,一天在梦中到了地府,看见阎罗王正在审讯被囚的鬼魂。有一官员身穿官服,昂首挺胸地走进殿来,声称自己生前无论到哪里,都是只喝一杯水,现在来冥府报到,无愧于鬼神。阎罗王微微一笑,说:“设立官职是为了治理民众的事情,下至管理驿站、河闸等,都有应该做的事。仅仅认为不要钱就是好官,那么把木偶放在大堂上,它连一杯水也不喝,不更胜过你么?”这位官员又辩解说:“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过。”阎罗王说:“你这个人不论干什么都只顾保全自己,某案某案,你为了避免嫌疑而不表态,这不是有负于百姓么?某事某事,你拈轻怕重而不去做,这不是有负于国家么?三载考绩,是怎么说的?没有功劳就是罪过。”这位官员极为不安,顿时气焰大减。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业前夕,同学们自发组织互赠留言活动,下面是你要送出的留言,请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古诗词。
出 处 诗文 祝福
《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 。 志存高远
《论语·为政》 ,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 。 乐观豁达
《行路难》 ,直挂云帆济沧海。 坚定信念
《己亥杂诗(其五)》 , 。 奉献精神
【答案】 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而不思则罔 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风破浪会有时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致、罔、作”等字的正确书写。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 完成小题。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①
岳飞
昨夜寒蛩②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这首词写于绍兴八年,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岳飞已取得了很多重大战役的胜利,但他却遇到了来自朝廷权贵的阻挠,使他无法反抗命令。②寒蛩(qióng):深秋的蟋蟀。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又叫长短句,“小重山”是词牌名,“昨夜寒蛋不住鸣”是题目。
B.首句用“寒蛩”点明季节是深秋,以静衬动,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
C.“千里”一词暗示词人梦回中原地区,表明词人睡梦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D.整首词感情基调是悲凉,正如王奕清所评价的“梦想旧山,悲凉悱恻之至”。
12.下阕中词人“欲将心事付瑶琴”,请结合全词,谈谈岳飞想诉说的心事有哪些
【答案】11.B 12.①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②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③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⑤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⑥离开故乡时日已久,可是故乡已落入敌人之手,有家难归。(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B.“以静衬动”表述错误,首句“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的含义是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是三更时分,对蟋蟀的鸣叫和梦醒的自己进行描写,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
故选B。
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人情感主旨。
本词上片写深夜梦回的压抑心情。结合“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可知,此时山河飘摇,国家残破,作者夙夜忧患,蟋蟀的鸣叫催逼着词人心中的隐忧和悲愤;“千里”暗示梦回中原,说明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结合“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可知,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与孤独凄凉的心境。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结合“白首为功名”可知,这是写词人终其一生渴望建功立业;结合“旧山松竹老”可知,诗人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暗示南渡时间之长,写出了诗人有家难归的心事;“阻归程”写出了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的进程,隐含了词人的痛心,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作者竭尽心力,操心成白发,只是为了收复河山,成千古功名,可是壮志难酬,忧愤难平;结合“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可知,化用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懑和无处言说的沉痛,表达了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感。
五、综合性学习
13.班级举办“青春榜样”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调查发现,受访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人影响的比例近半数(47.9%);然后是老师(35.5%)、同学朋友(35.4%),比例均在三成以上;媒体排在第四位,占比不足三成(28.7%)。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活动中收集的信息,请说说你的研究结果。(不出现具体数字)
(2)活动特邀一位专家参与,请根据下面的访谈补出采访问题。
记者:专家您好, A (20字以内)
专家:我认为,在引导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学校和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真正了解他们关注榜样哪些方面的信息,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
记者:B (20字以内)
专家:媒体对榜样的宣传要贴近少年儿童的兴趣,把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起来。对传统榜样人物,要重视挖掘新时代精神内涵,使其焕发新魅力。对新选树的榜样,也要重视精神内涵的宣传与展示,从而得到少年儿童的认可与接纳。
(3)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情节谈谈某个人物带给你的榜样力量。(80字左右)
《西游记》 《平凡的世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1)示例:七成以上的少年儿童拥有榜样,他们最看重的因素是有学识、肯奋斗、有梦想,他们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较大。
(2) A.请问学校和家长应怎样引导少年儿童选择榜样? B。请问媒体在这方面应怎样做好宣传工作?
(3)示例一:《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的经历让我感同身受。那在贫寒的生活中自尊自立、勇毅前行的形象让我敬仰,又让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人生不会总是坦途,就像不会总是坎坷一样,心怀理想,努力前进,我们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遇到最好的自己。
示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从一个淘气的少年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四次死里逃生,每一次他都勇敢地努力向前。他的成长经历给我诸多人生的启迪。少年顽皮淘气需要接受老师家长的指导教育,青年内心迷茫可以从经典著作中找到方向,面对疾病不幸要勇敢向前。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材料一图中数据“少年儿童拥有榜样的情况:有榜样73.3%”“少年儿童榜样看重的因素:有学识、肯奋斗、有梦想”何材料二“调查发现,受访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人影响的比例近半数(47.9%);然后是老师(35.5%)、同学朋友(35.4%),比例均在三成以上;媒体排在第四位,占比不足三成(28.7%)”表明,影响少年儿童选择榜样的因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父母和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媒体。综上所述,可概括为:七成以上的少年儿童拥有榜样,他们看最重的因素是有学识、肯奋斗、有梦想,他们选择榜样时受父母和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较大。
(2)本题考查采访问题设计。
A.根据专家的答语“我认为,在引导少年儿童选择榜样时,学校和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真正了解他们关注榜样哪些方面的信息,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可提出问题:请问学校和家长应怎样引导少年儿童选择榜样?
B.根据专家的答语“媒体对榜样的宣传要贴近少年儿童的兴趣,把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起来。对传统榜样人物,要重视挖掘新时代精神内涵,使其焕发新魅力。对新选树的榜样,也要重视精神内涵的宣传与展示,从而得到少年儿童的认可与接纳”可设计问题:请问媒体在这方面应怎样做好宣传工作?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评析。需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了解,结合名著情节和题目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带给自己的影响。
示例1:《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一路降妖除魔的英勇顽强的事迹给我以深刻的启迪,鼓励我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困难和挫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勇往直前。此外,唐僧一心想去西天取经,虽然一路上满是艰难险阻,妖魔鬼怪,但是他从未退缩,坚定前行,最终取得真经。启示我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定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像唐僧一样坚守初心,不畏艰险。
示例2:《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安在砖窑有了很大发展后,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结果因为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了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他再度奋起,重新出发,通过几番努力终于成了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让我懂得了面对挫折乃至不幸,我们不应该被压垮,应当充满信心,勇敢迎接生活的挑战。
示例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以“解放全人类”为理想,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未放弃“战斗”。他选择文学创作实现理想,先用硬纸板做成框子来写作,后来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用生命写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让我明白人生路上所遇到的磨砺,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我们应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奋斗。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冠”之礼法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种种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在古人戴冠须遵循的种种礼法制度中,最值得注意的当属冠礼。所谓冠礼,是汉民族传统的成年礼。我们的祖先以加冠的方式来实行成年仪式,足见冠绝非寻常之物。《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故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则时时处处、举手投足都要受到冠的节制,以保证其人生旅途顺利通达,社会和家庭也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然而并非人人都有资格加冠。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人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的确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冠既用来标志地位的不同,人们当然也就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时要戴“皮弁”,祭祀时则会戴“爵弁”等等。冠因不同场合而各有所宜,原本当是以特定的冠来节制人们在特定场合的特定行为。而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左传 襄公十四年》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苑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应有的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述,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着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原文有删改)
1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含有“冠”的词语写起,目的在于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B.文章第②~⑥段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的场合必须戴冠、身份不同需戴不同的冠、不同场合戴不同的冠等五方面依次介绍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
C.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15.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
16.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如田猎或征伐时要戴“皮弁”,祭祀时则会戴“爵弁”等等。
【答案】14.C 15.示例:“一般”是“通常”的意思,说明“冠”在通常情况下只有贵族男子能佩戴,但也有例外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示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田猎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戴什么样的“冠”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增强说服力。
【分析】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C.根据第②段“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可知,该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C。
1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一般”是“通常、总体上”的意思,由句子“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可知,“一般”在句中指的是“在古代,‘冠’通常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但也可能存在其他情况,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由第⑥段画线句中“如田猎或征伐时”“祭祀时”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再结合第⑥段开头“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可知,列举田猎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第⑥段开头“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说服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清幽幽的猪油香
王生文
我读小学那年代,升初中的比例跟现在考一本差不多。但我居然考取了,和我同时考取的还有本村的蔡新华。蔡新华的父母自然欢喜,可我父母就不同了。
母亲接过小学校长送来的通知书,望着同样没有喜色的父亲,好一会儿才说:“孩子怎么就考取了?”
父母深感为难是有原因的,因为除了我,我的下面还有五个梯子坎的弟妹,而蔡新华只有两个弟妹,更主要的是蔡新华还有一个在县食品公司上班的姑妈。
一旁的爷爷果断地说:“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考取了就一定读。”
“可是,我们比不得……”
爷爷打断母亲的话:“比得的,我们家不是马上要添劳力了吗?”爷爷说的添劳力是指二叔就要结婚了。爷爷停了停,接着说:“我不许他们闹分家,关口上得帮你们一把。”
就这样,我和蔡新华又成了初中同学。
公社中学离家很远,我和蔡新华只能当寄宿生。寄宿生的饭是蒸钵子饭,菜只能从家里带。
其实,家里能够给我带的大多是萝卜或咸菜,而且就是这样一碗菜还要保证吃三天。蔡新华带的明显比我的要好,即便他偶尔也带萝卜或咸菜。但揭开碗盖,上面必定有一块白莹莹的冻猪油。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蔡新华娴熟地用筷子挑出一坨猪油拌进热腾腾的饭里。随即,一股清幽的猪油香从蔡新华的钵子里飘出来。村里人说蔡新华肯长是吃了猪油饭,看来是对的。
读初二那年,因生产队收成较好,加之又添了二婶一个劳力,年前,爷爷砍回了八斤肉五斤猪油。猪油是母亲炼的,装在一口黄色的坛子里。
第二天,我偷着揭开坛盖一看,猪油冻结了,也是白莹莹的那种,散发出一股清幽幽的香,这香味让我眼前浮现出蔡新华拌猪油饭的情景……
“快盖上,别让二婶看见了。”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后,我赶紧合上盖,像做了回小偷似的。
因为孩子多,母亲在二婶面前有些抬不起头,每逢弟妹们一个接一个去锅里抢饭,母亲就放下碗等着,她怕二婶吃不饱,如果二婶吃过了,锅里还有剩饭,母亲再接着吃,反正收拾碗筷是她的事。
开学后,我还是每三天回家拿一次菜。
有一天早晨,我提着菜正准备去上学,母亲叫住我,刚是要叮嘱我什么,不巧,母亲刚出来,二婶从另一扇门里也走了出来,母亲看见二婶,对我说:“发点狠,多认几个字。”我知道母亲要说的不是这个,但二婶在场,我也不好问。我主动跟二婶告别:“婶,我走了。”这是母亲教我的,意思是要我讨好二婶。
二婶望着我笑了,说:“听妈的话。”
母亲要跟我说什么,到学校后我就明白了,因为,我在咸菜的底层发现了一块猪油。
母亲将猪油藏在咸菜下面,肯定是怕二婶发现,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我的猪油饭比起蔡新华的来,香味里夹杂着一份苦涩的母爱……
再回到家里,母亲像忘了那回事,我也不言及。我和母亲共同守着一个秘密,这秘密甚至连蔡新华也不知道。猪油真的是那个年代的营养品和保健品,自从吃过几餐猪油后,我便秘和嘴唇裂口的现象就明显好转了。
随后不久的一天,我在体育课上脚了,便托蔡新华帮我回家拿菜。第二天早晨蔡新华按时返校,吃早饭时,他笑着对我说:“你今天可以吃猪油饭了。”
我一惊,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我看见你二婶放的猪油。”
“二婶?我妈呢?”我越发吃惊了。
“你妈去你外公家了,这菜是你二婶弄的。”
二婶给我带的菜是她头天晚上亲手弄的,是我喜欢的榨菜丝,她放在菜上面的那块猪油,比母亲给我藏的要大。
一时间,我的眼里竟有了泪花,我觉得我完全可以跟蔡新华比,蔡新华有一个好姑妈,我有一个好二婶,而且我的二婶就和我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接下来的一次菜,又是母亲弄的。母亲将网兜递给我,笑着说:“猪油不多了,要留给二婶吃。”
我还没来得及问,母亲又说:“你二婶怀宝宝了……”
这消息让我高兴不已,我提着菜,一路小跑地向学校走去。吃饭时,我端着只有咸菜的钵子和蔡新华聚在一块,那一股清幽幽的猪油香,分明像是从我钵子里飘逸出来的……
17.蔡新华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18.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母亲接过小学校长送来的通知书,望着同样没有喜色的父亲,好一会儿才说:“孩子怎么就考取了?”(找出本句两处需要重音朗读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2)二婶望着我笑了,说:“听妈的话。”(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19.“清幽幽的猪油香”中包含了哪些情感意蕴,结合小说内容概括。
20.有人说,最后三段纯属多余,应该删掉,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17.①与“我”形成对比。“我”和蔡新华同时考取,“我”家震惊无奈,他家欢天喜地;在学校“我”吃萝卜咸菜,他吃猪油饭。对比中体现出两个家庭不同的生活状况,也使故事更丰满。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蔡新华帮“我”带菜,二婶看到了他的菜并在“我”的菜上放了一块猪油,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18.(1)“好一会儿”和“怎么”应重读,形象地传达出父母对“我”考上初中的欣喜,但又因家庭贫困无法供我上学的迟疑矛盾和愁苦无奈。(找出两处应重读的词语并说出这些词体现出的人物心理特征且言之有理即可)
(2)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二婶对我的关心,表现她善良美好的形象特点。 19.①包含着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我”第一次看见蔡新华娴熟地用筷子挑出一坨猪油拌进热腾腾的饭里,随即,便闻到了一股清的猪油香从蔡新华的钵子里飘出来。②包含着一份苦涩的母爱。母亲在贫困的家庭生活中,为了让“我”吃好一些,为了让“我”长身体,偷偷地在“我”的咸菜下面放上一块猪油。③包含着二婶的一份亲情关怀。二婶在看了蔡新华的菜后,在她给“我”炒的“我”喜欢吃的程菜丝上面放了一块猪油,比母亲给“我”藏的还要大,④包含着“我”对二婶的感激与感恩。“我”觉得“我”有一个好二婶,在听到二婶怀孕的消息后,虽然没有猪油吃了,但是“我”依然很高兴,感觉自己的钵子里有一股清幽幽的猪油香,(答出三点即可) 20.不能删掉。(1)最后一段写出“我”和母亲对二婶怀宝宝的喜悦之情,体现出母亲的善良体贴和我懂得感恩的形象特点,也从侧面烘托二婶善良美好的人性。(2)丰富了小说“亲情之爱是最大的财富,能够让一家人战胜物质上的贫困”这一主题。(3)言有尽意无穷,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7.本题考查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此题要从内容和情节发展等方面考虑。在内容上,蔡新华家条件好与“我”家条件差形成对比,他只有两个弟妹,而且有在食品公司上班的姑妈,而“我”有五个梯子坎的弟妹;考取初中,他的父母自然欢喜,“我”的父母愁容满面;他在学校吃猪油饭,“我”吃萝卜咸菜。这些对比,表现了当时“我”家庭条件之差,从而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二婶的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突出了文章赞颂困难时期可贵亲情的主旨。此外,这一人物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有蔡新华吃猪油饭,后文才有了母亲偷偷也给“我”在菜里藏猪油的情节;“我”崴脚后,蔡新华帮“我”带菜,告诉“我”是二婶给“我”的菜上放猪油,表现了二婶对“我”的关爱,推动情节发展走向高潮。
18.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赏析能力。第①题要根据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情感来确定需要重音朗读的词语,这一句要表达的是父母的惊异和失望,所以需要重读“好一会儿”、“怎么”,以表现母亲收到通知书后的失望和意外之情。第②题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望着我笑了”是对二婶的神态描写,“听妈的话”是对二婶的语言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二婶的和善和对“我”的关爱。
1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完成此题要仔细读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找出文章和“猪油香”相关的情节分析,由“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蔡新华娴熟地用筷子挑出一坨猪油拌进热腾腾的饭里。随即,一股清幽的猪油香从蔡新华的钵子里飘出来”可见,表达了“我”对美好富裕的生活的向往;由“母亲将猪油藏在咸菜下面,肯定是怕二婶发现,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我的猪油饭比起蔡新华的来,香味里夹杂着一份苦涩的母爱……”可见,包含着“我”对苦涩母爱的感激;由“二婶放在菜上面的那块猪油,也比母亲给我藏的要大”可见,包含着二婶对“我”的关心;由“吃饭时,我端着只有咸菜的钵子和蔡新华聚在一块,那一股清幽幽的猪油香,分明是从我钵子里飘逸出来的……”可见,包含着“我”对亲情的体悟和感激。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赞同或反对均可,要说出合理的理由。如果认为可删去,可从即使没有这三段,内容上也是完整的,能表现出作者对困难时期可贵亲情的赞美这一主旨,更显得文章结尾简洁来回答。如果认为不能删,可从最后三段内容表现了“我”对亲情的感悟得到了升华,以及展现了母亲与二婶相互关心、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从而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来回答。
七、作文
21.根据要求写作。
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新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3”揭晓仪式在京举行,“振”当选年度国内字。
客观上,“振”是上升的趋势,发展的走向;主观上,“振”是舒展的精神,奋起的姿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遇到困难,面对挑战,都要有“振”的认识与状态。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阐述道理,还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选材力求有新意;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答案】范文:
振翅高飞,追求梦想
在“汉语盘2023”中,“振”字当选本年度国内字。这个字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我始终保持着振奋的精神,不断前行。
作为一名学生,我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和竞争的挑战。有时候,我会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应对。但是,我始终坚信只要我振作精神,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功。于是,我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和复习任务。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最终,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荣誉,这些都是我振奋精神、不断努力的结果。
除了学业上的挑战,我也面临着生活中的困难。有时候,我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但是,我知道只有自己能够帮自己走出困境。于是,我开始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我还参加了一些社交活动,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这些努力,我逐渐走出了孤独和无助的阴影,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我认为振奋精神、不断努力是追求梦想的关键。只有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镇静和勇气,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而这种精神的源泉在于内心深处对于梦想的执着和追求。正如“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只有当我们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不断前行时,才能真正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保持振奋精神、不断努力的态度,追求自己的梦想。我相信只要我不放弃、不气馁,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振作精神、不断前行,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阅读文字,写自己的联想和思考。根据“客观上,‘振’是上升的趋势,发展的走向;主观上,‘振’是舒展的精神,奋起的姿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遇到困难,面对挑战,都要有‘振’的认识与状态”可知,习作要展现出面对挑战时的不失本心、精神振奋、积极乐观的精神,体现对“振”的领悟。立意上可以围绕“振奋精神、不断努力”“振翅高飞,追求梦想”等方向展开。
第二,文体及选材。根据“可以记叙经历,可以阐述道理,还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知,本文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选择与“振”相关的具体事例,如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经历。本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选择一些名人名言、名人事例等作为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要紧扣主题展开。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展开文章。首先通过简要介绍自己的经历或者对“振”的理解,引出文章的主题;接着结合具体的事例和细节,阐述自己对于“振”的感悟和思考;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文章的主旨并展望未来。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展开论述。同时要注意过渡语句的使用,使文章前后连贯、层次分明。此外,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效果,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事例和细节,使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