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4 15:0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万源中学高2025届高二(下)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
A. 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B. 改造和征服自然
C. 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 人与自然的分离
2. 从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
A. 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B. 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C. 工业文明影响了城市发展 D. 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3.20世纪以来,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表明
A.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B.交通工具创新扩大了城市规模
C.工业化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D.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
4.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宋朝以法律形式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反映唐宋时期
A.建立完善国家医药制度 B.医学观念不断发展
C.国家重视普及养生之道 D.医学理论体系完善
5.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迅速蔓延,疫情非常严重。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一个多月时间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
A.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和发展 B.人民的支持和救援
C.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的支持 D.医疗技术水平先进
6.文字是保存和传达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下面依次是“亚”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及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据此可见(  )
A.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B.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7.“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A. 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 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C. 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 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
8.“飞天”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9.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D.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10.每个国家都有一些重要节日,新加坡的节日有:华人新年(同中国春节)、泰米尔新年(南亚民族泰米尔人的节日)、卫塞节(佛教节日)、国庆节、开斋节(伊斯兰教节日)、圣诞节等。它们反映了新加坡( )
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 B.欧洲文化是当地文化的主流
C.已成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 D.是最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
11.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 )
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
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12.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年至1815年的250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菲律宾)与阿卡普尔科(墨西哥)之间的航运贸易。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一直得以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开始发生逆转
C.西方殖民扩张开启了中欧交往 D.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
13.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B.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14.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城市的同时,也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被征服地区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由此可知,蒙古西征( )
A.加强了文化交流 B.有利于思想解放 C.引发了制度革新 D.引起了宗教改革
15.有学者指出,欧洲大陆各国酝酿多年而无力实行的资产阶级变革,拿破仑以战争的形式把它完成了。这种摧枯拉朽的促进作用,对各民族影响极其深远。该学者意在强调拿破仑战争( )
A.促进近代民族国家兴起 B.推动欧洲开始由专制向民主过渡
C.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D.增强了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
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6题17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隋唐时期,周边地区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借助于发达的对外交通,隋唐王朝还与更广范围的地区有了联系。中亚、西亚和非洲出土了隋唐铜镜、钱币和瓷器,中亚地区城市的建制布局亦同于中原城市。隋唐时期,以中原王朝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最终形成。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西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唯一流传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文明。中华文化不仅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而且长期以来以其高度的文化发展影响着周边地区的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根本与前提。
——摘编自张西平《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新尝试》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中国对外影响力较强的重要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东学西渐的背景,简析国人翻译中华文化典籍的重要意义。(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认识。(3分)
17.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形成和发展起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赫梯人是古代印欧人的一支。公元前19—前18世纪,赫梯人从半游牧半农耕的状态进入到定居、建设城邦和建立王权国家的阶段。大约在公元前1595年,国王穆尔什里一世率领军队洗劫了巴比伦城。此事在古巴比伦人的编年史中只是轻描淡写,而赫梯人在文献中写道:“他远征巴比伦,征服了巴比伦城,并且打败了胡里特人。他把俘虏和战利品带回(首都)哈图沙。”
赫梯人的法的思想体现在诉讼文献、训诫文献、祷文和政令等文献之中。赫梯法典在传承、修改过程中,量刑趋于缓和,刑罚趋于减轻,最终留下了200条。
赫梯人是创造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唯一创造者。土著的哈梯人从事农业、冶铁等手工业生产,并主持宗教生活。来自两河流域的专门人才在文字、语言、医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叙利亚等地的经济文化成就也通过商贸往来得以传入。赫梯人掌握了楔形文字的书写方法,使用的象形文字完全不同于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
约公元前1200年左右,赫梯王国受“海上民族”的冲击而崩溃,赫梯文明从此“失落”,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考古学家才使赫梯文明“重见天日”。
——摘编自李政《赫梯文明研究》
材料二 出土的赫梯人泥板文书的内容包括:(a)一系列的王室《年代记》,叙事性地记载了国王的军事功绩;(b)国王和外国统治者以及臣属统治者之间签订的条约;(c)国王(有时是王室成员)外国统治者、臣属统治者和高官之间的往来信件;寅布王位继承等事项的敕令或公告;(e)节日文献,阐述了很多年度敬神庆典中要遵循的程序——也告诉我们很多赫梯人的宴会和娱乐活动;(f)200条赫梯法典的副本,它告诉我们当时社会的罪行与处罚,包括婚姻、农业和商业等条款;(g)传说和神话文献,有些源于赫梯人之前的安纳托利亚居民,有些源自相邻的其他居民。
——摘编自【澳】特雷弗·布赖斯《安纳托利亚勇士:赫梯人简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赫梯文明及其研究方法的认识。(12分)
18.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既是多样文化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的历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4分)
材料一 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国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世界人口》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史实,以游牧世界第三次冲击为例,扼要说明其“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趋势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结论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正确。)(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东西文化接触、交流、碰撞,都曾给对方深刻的刺激和影响,在各自发展的轨迹中都曾留有对方作用的印记。
17、18世纪这两百年间,来过中国的传教士至少在1000人以上,在传教士、商人和旅行家的详细描述中,中国一片繁荣富庶,人民安居乐业,讲究道德,文明、和谐的气氛。制度完美、稳定、经久不衰。整个国家崇尚学问、重视教育,统治国家的不是贵族,而是一些有高度教养的官员,他们取得官位是通过一系列国家举行的考试获得的,这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在治国术上超过了其他所有民族。欧洲人也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国经书的译本,他们发现,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见地。在欧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
——摘编自《专家武斌:中国文化曾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围绕“东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答案】A。
【解析】.A.由材料信息“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可以看出其环境理念应是人文与自然的和谐,故A项正确;改造和征服自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分离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错误。
2.【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9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出现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受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城市化进程发展,故D项错误。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近代城市化变化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近代中国工业化影响分析即可。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城市交通,不是城市治理能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城市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化,排除C项。
【答案】B
【解析】唐代医书总结了公共卫生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而宋代政府在通过法律形式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由民间发展的政府,说明唐宋时期医学观念在不断进步,B正确;A中的“完善”表述绝对,而且题干主旨是公共卫生而非医药体系,排除A;重视公共卫生不等于普及养生之道,排除C;宋代涉及的是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理论体系无关,排除D。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可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在防疫和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A正确;B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
6.【答案】C
【解析】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据材料“亚”字字体几千年来的演变过程,可看出“亚”字整体变化不大,结合所学,中国汉字演变基本上万变不离其宗,这能够体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故选C项;“多元”表现为不同地区文明的多样性,“一体”则表示这些多元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的紧密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主体或整体,而材料是“亚”字字体在时间发展上的演变,排除A项;文化交流指的是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的交流,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丰富多彩”更没有依据,排除B项;博采众长,即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材料不涉及博采众长,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说明材料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于融入世界的重要性,即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的融入世界。故答案为D项。材料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与融入世界的关系,其他三项对材料信息理解片面,排除A、B、C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印度“飞天”传入中国后,逐渐迎合了中国社会的审美,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A项正确;佛教是外来文化,飞天形象的本土化并不能体现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排除B项;外来文化对飞天风格变化有一定影响,但“决定”一说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未涉及儒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材料“…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体现的是伴随着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受制于现实,雅利安人不得不同当地民族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之间的融合,非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印度文化具有其自身特色,非以欧洲文化为主,排除C项;材料与雅利安人在印度建立国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新加坡的节日有中国节日、泰国节日、佛教、伊斯兰教以及西方节日,这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共存,A项正确;新加坡有多种文化,并不能表明欧洲文化是主流文化,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没有对比,无法得知新加坡是最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
1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可知,万里茶道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中国和俄罗斯,其有助于推动中俄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C项正确;在欧洲,3—6世纪,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材料并未体现具体路线,看不出万里茶道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排除B项;17世纪末万里茶道兴起时明王朝早已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世纪(欧亚非)。据材料“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商品在世界广受欢迎,贸易量较大,从侧面说明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D项正确;材料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对外贸易格局,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时,中欧已有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外来商品进入英国,英国民众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等级差别依然存在,茶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并不意味着等级差别消失,排除B项;题干中商品在英国的流行主要是输入量的大幅增加,价格下降,不是收入提高,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商品的输入英国,不是输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3世纪亚洲和欧洲。据材料“蒙古……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得出蒙古在征服地区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催生了信仰自由观念和对教会神学统治的质疑,有利于思想解放,B项正确;材料所述属于蒙古西征对欧洲单方面的影响,而文化交流是相互的,且“文化交流”说法笼统,未能指出蒙古西征影响的具体内容,对材料主旨概括不准确不具体,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蒙古西征催生了信仰自由观念和对教会统治的质疑,未提及制度革新,排除C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初,不是由蒙古西征直接引发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D项正确;中世纪时期,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已经逐渐兴起,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推动欧洲开始由专制向民主过渡,“开始”一词说法错误,排除B项;拿破仑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无法判定各国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16题17分、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2分,共55分
16.【答案】(1)原因: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推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对外交通提供了必要条件。(6分)
(2)背景: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4分)
意义:有助于打破东学西传长期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开辟了中国人自己向域外介绍祖国学术文化的崭新道路:有助于改变西方国家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偏见;彰显了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4分)
(3)认识: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安危;要在世界舞台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掌握对外宣传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3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结合唐朝开明的政策可分析出推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借助于发达的对外交通,隋唐王朝还与更广范围的地区有了联系”可分析出发达的对外交通提供了必要条件。
(2)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可分析出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根据材料“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可分析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
意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助于打破东学西传长期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开辟了中国人自己向域外介绍祖国学术文化的崭新道路;根据材料“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可分析出有助于改变西方国家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偏见;根据材料“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可分析出彰显了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认识:结合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可分析出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安危;根据材料“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可分析出要在世界舞台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掌握对外宣传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17.【答案】赫梯人是印欧人的一支,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后,由游牧进入农耕状态,文明发展起来。赫梯人建立起王权国家,使用铁和马拉战车等,对外扩张势力,一度征服巴比伦城。赫梯人在治理国家时有法治的思想,刑罚较轻。赫梯人在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了自身文明的发展。赫梯人的社会生活充满神权色彩。(概括四点,8分。)
赫梯文明因受到海上民族的冲击而“失落”,近代考古学家对赫梯人遗留的泥板文书等文献进行研究,并以此为证据“重现”了赫梯文明。(4分)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赫梯。根据材料“古代印欧人的一支”、“从半游牧半农耕的状态进入到定居”可分析出赫梯人是印欧人的一支,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后,由游牧进入农耕状态,文明发展起来。赫梯人建立起王权国家,使用铁和马拉战车等,对外扩张势力,一度征服巴比伦城。根据材料“赫梯法典在传承、修改过程中,量刑趋于缓和,刑罚趋于减轻”可分析出赫梯人在治理国家时有法治的思想,刑罚较轻。根据材料“叙利亚等地的经济文化成就也通过商贸往来得以传入”可分析出赫梯人在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了自身文明的发展。根据材料“传说和神话文献”可分析出赫梯人的社会生活充满神权色彩。结合材料可知,赫梯文明因受到海上民族的冲击而“失落”,近代考古学家对赫梯人遗留的泥板文书等文献进行研究,并以此为证据“重现”了赫梯文明。
18.【答案】(1)史实:印欧人的迁移;亚欧游牧民族大迁移;蒙古西征。(4分)影响: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2分)
(2)历史解释:从趋势看,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3分)从原因看,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在近代,主要是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而引起,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流向美洲和澳洲,非洲奴隶和华工被作为苦力流向美洲、澳洲。现代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的结果,如西欧和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收了不发达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和知识精英。(5分)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史实:根据材料“……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和所学可知,可从印欧人的迁移、亚欧游牧民族大迁移及蒙古西征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根据材料“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和所学可知,可从推动东西方交流、改变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和所学可知,可从发展趋势、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从趋势方面(如移民数量、移民范围、移民地区、移民方式和移民主体等)、移民原因(如殖民扩张和掠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19.【答案】主题:东西文化的融合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2分)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由于率先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欧洲文化具有先进性。随着殖民扩张,欧洲文化传播四方,确立了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工业革命的浪湖中,欧洲国家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欧洲文化在传播中冲击了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并与之融合,推动了当地文化的进步。同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也关注和借鉴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丰富欧洲文化,从而共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8分)
总之,东西方的文化在融合冲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世界文化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分)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类,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围绕“东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拟定一个主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主题要具体、明确。如可得出东西文化的融合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其次,结合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儒家文化等相关史实,对主题进行论证。要注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主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