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春》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4 15:4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春》,理解其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使用。
3.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春天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活动,深入理解课文。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课文描绘的景象感受春天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春》,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一)课文内容的理解
1. 通过课文的朗读,理解作者对春天景象的描绘。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生字新词的掌握
1. 准确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在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一)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1. 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2. 通过修辞手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记忆,为课文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直观感受
(1)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片,如嫩绿的草地、盛开的花朵、温暖的阳光等。
(2)让学生描述图片中春天的特点,如色彩、气息、氛围等,激发学生对春天景象的直观感受。
3. 课文链接
(1)引出课文《春》,说明朱自清先生是如何用文字描绘春天的。
(2)简单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风格,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支持。
4. 情感铺垫
(1)通过提问“你们认为春天象征着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深层含义。
(2)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春天象征着新生、希望和活力,为学习课文《春》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课文朗读
1. 朗读前的准备
(1)导入课文主题
通过提问“春天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激发学生对春天的联想,并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春天的特点,为课文的朗读做好情感铺垫。
(2)课文内容概述
简要介绍《春》的作者朱自清以及文章的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3)生字新词预习
列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并解释词义,为流畅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2. 朗读课文的实践
(1)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和作者的情感。
(2)个别朗读展示
挑选几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聆听,之后进行点评,强调正确发音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3)情感朗读指导
教师示范如何根据课文内容调整语速、语调和情感,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使朗读更加生动感人。
3. 朗读后的反馈与提升
(1)学生互评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朗读,从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增强学生的相互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
(2)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对情感表达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朗读再实践
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学生再次尝试朗读课文,注意改进之前的不足,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朗读水平和对课文的理解。
(三)生字新词学习
1. 导入新课词汇
(1)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春天的景象,自然引出课文中的新词。
(2)例如,展示春花烂漫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花给你什么感觉?”学生可能会回答“花很漂亮”、“五颜六色”,教师顺势引出“花枝招展”等新词,并解释其含义。
2. 课文生字新词解析
(1)逐个解释生字新词,如“嗡嗡”形容蜜蜂的叫声,“朗润”形容景色明朗润泽。
(2)结合课文内容,如“山朗润起来了”,让学生感受词语所描绘的景象,加深记忆。
3. 互动式词汇学习
(1)设计游戏,如“我来比划你来猜”,教师或学生用肢体语言描述生字新词,其他人猜测。
(2)例如,一人模仿蜜蜂飞行,其他学生需快速猜出“嗡嗡”。
4. 造句练习与应用
(1)让学生用新学的生字新词造句,鼓励创造性使用,如用“酝酿”描述一件事情的准备过程。
(2)教师提供例句,学生模仿并创作,然后进行小组分享,互相评价。
5. 课文中词汇的实际应用
(1)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特别关注生字新词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其语境和情感色彩。
(2)例如,分析“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让学生讨论“新”字在此处的深层含义。
6. 课后扩展作业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与课文生字新词相关的成语、诗句或日常用语。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这些词汇的使用,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课文内容解析
1. 课文意象分析
(1)春天的比喻意象
在《春》这篇课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将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传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比喻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
(2)春天的景象描绘
课文中对春天的景象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句子,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生动画面,并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象,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 课文情感体验与表达
(1)情感的共鸣
《春》不仅仅是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更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给自己带来的情感体验,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情感的表达
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是多样的,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体现了对春天新生的喜悦和期待。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娃娃”、“小姑娘”或“青年”,通过表演来表达对春天的不同情感,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修辞手法学习
1. 导入修辞概念
(1)通过提问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时候我们说话,会用一些特别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情感,比如我们说‘花儿对我笑’,这其实是一种修辞手法,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展示课文中的例子:“在《春》这篇课文中,朱自清先生用了许多生动的修辞手法,比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山、水、太阳都好像有了生命一样。”
(3)引导学生发现修辞:“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认为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和你的小组成员分享。”
2. 讲解拟人手法
(1)具体分析:“拟人,就是把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里把小草的生长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悄悄地探出头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2)互动提问:“你们还在哪里发现了拟人的句子?这样的表达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实践运用:“现在,请大家试着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一下你们身边的事物,比如你的文具盒、窗外的树等,看看谁的描述最生动。”
3. 探讨比喻手法
(1)引入比喻概念:“比喻,是通过把一个事物或现象与另一个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作比较,来突出其特点,比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里把花的颜色与火、霞、雪相比,让我们对花的颜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2)课文举例:“在《春》中,朱自清先生用了很多比喻,比如‘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里把春天的气息比作可以闻到的东西,让我们仿佛真的置身于春天之中。”
(3)小组合作:“请每个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讨论它所表达的意义,并尝试创作一个新的比喻句,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4. 应用排比和反复
(1)讲解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并列多个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强调效果的修辞手法,如课文中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2)分析反复:“反复则是通过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来加强语气,比如‘盼望着,盼望着’,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热切期待。”
(3)课堂活动:“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从课文中找出排比和反复的例子,并讨论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然后,每个小组创造一个包含排比和反复的句子,展示给大家。”
(六)情感态度培养
1. 课文情感体验分享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春》中描述的春天景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分享他们对春天的理解,以及春天给他们带来的情感体验。
(3)教师总结学生的分享,强调课文中朱自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春天所代表的希望和生机。
2. 情感与写作结合训练
(1)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悟和情感。
(2)在写作前,教师提供一些春天的图片或诗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春天的细节,如颜色、气味、声音等。
(3)学生完成写作后,进行小组内互评,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在班级前朗读,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升写作能力。
(4)教师点评学生的写作,特别强调情感的真实表达和语言的生动运用,帮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情感的流露。
(七)课堂小结
1. 课文内容回顾
(1)梳理课文结构:首先,我们要回顾《春》这篇散文的总体结构,它由盼春、绘春、迎春、赞春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紧密相扣,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的画卷。
(2)重点段落解读:特别是文中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些句子生动形象,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春天的气息跃然纸上。
2. 生字新词巩固
(1)生字词意义讲解:接下来,我们要重点复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嗡嗡”表示声音的拟声词,“朗润”形容景色明朗润泽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
(2)实际应用演练:通过设计一些句子填空或造句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这些生字新词,加深记忆。
3. 修辞手法体会
(1)修辞手法识别:我们要强调文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让学生学会识别并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情感表达分析:例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通过这样的比喻,作者表达对春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赞美之情,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背后的情感和深意。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1)春天的象征意义探讨:最后,我们要和学生一起探讨春天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春天不仅是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希望的到来。
(2)情感共鸣激发:通过课文的学习,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同时,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感悟和赞美。
(八)布置作业
1. 要求学生收集春天的图片或诗句,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2. 完成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运用本课学到的生字新词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评估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收获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方法调整
1. 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