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8.1 克和千克的认识 核心素养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8.1 克和千克的认识 核心素养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5-24 15:4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1 克和千克的认识
学习内容 教材P99~100例1、例2,完成教科书P99“做一做”,P102~105“练习二十”第1、2、3、12题及思考题。
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 利用掂量、估计和称重等实际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知识与技能 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1000克等于1千克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学会使用天平和以千克为单位的秤进行物品称重,并进行相应的简单计算。 思维与表达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估算能力,使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建立对1克和1千克的直观认识。 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地描述称重过程和单位换算的逻辑。 交流与反思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交流各自的观察和称重经验,提升沟通和协作能力。
学习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000克=1千克。
学习难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课前准备 课件、天平、以“千克”作单位的秤、1袋黄豆、2个曲别针、2袋白砂糖、1瓶5千克的洗衣液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师生活动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老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感知一下物品的重量吧。请拿起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分别轻轻掂一掂,告诉我你们的感觉。 学生A:我觉得数学书比铅笔重一些。 学生B:我也觉得数学书更重。 老师:很好,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品是有轻重的。现在,请大家打开教科书P98,看看主题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学生C:我看到了一张价目单,上面写着各种物品的价格。 老师:没错,你观察得很仔细。价目单上的信息很重要,我们稍后会详细讨论。那么,除了价目单,你还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D:我看到了1瓶洗衣液重5千克,4个苹果重1千克。 老师:非常好,这些信息也很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物时经常会遇到需要称量物品重量的情况。为了表示物品的重量,我们需要用到质量单位。你们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呢? 学生E:我知道斤、公斤、两。 老师:对,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不过,为了方便国际交流,我们通常采用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感受物品的质量。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对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初步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认识“克”。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物品有轻重之分,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 (1)首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算一下1克大约有多重。在课前准备的小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然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A:我觉得1克应该很轻,我带来的这颗小珠子可能就差不多1克。 学生B:我带来的这张小纸片也很轻,应该也接近1克。 老师: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猜测。接下来,我们将使用天平来验证这些物品的重量。 (2)老师带来了一个天平,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天平有两个托盘,左边放物品,右边放砝码。这些砝码中,1克的砝码是最轻的。当天平中间的指针指向“0”时,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现在,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试一试,用天平验证你们找到的物品是否正好重1克。 (3)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验证了1克的质量。那么,1克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可以用一些常见的物品来感受。比如,1枚1角的硬币约重3克,1枚1元的硬币约重6克,而2个曲别针约重1克。请大家掂一掂自己小组确定的重1克的物品,再次感受1克的重量。 学生C:哇,原来1克这么轻啊! 老师:是的,1克非常轻。那么,“克”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样的物品的质量呢? 学生D:应该是比较轻的物品吧。 老师:没错,计量比较轻的物品时,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板书) (4)现在,请大家看P99例1,找出这些物品的重量,并判断它们是轻还是重。 学生E:我看到一包山楂片的质量是10克,一袋菊花茶的质量是12克,一袋瓜子的质量是100克。这些物品都很轻,所以都用“克”作单位。 老师:回答得很好!这些物品确实都很轻,计量它们的重量时,我们用“克”作为单位。 (5)最后,请大家完成教科书P99的“做一做”,独立判断这些物品的重量,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2.认识“千克”。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克”这个质量单位,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另一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 (1)请大家观察教科书P100的例2,看看这两样物品有哪些信息? 学生A:我看到了一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 学生B:洗衣液的质量是5千克,苹果的质量是4千克。 学生C:还有,洗衣液的净含量是5千克,苹果的净含量是4千克。 老师:很好,你们都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拿起这瓶洗衣液,感受一下它的重量。 学生D:我觉得洗衣液有点重。 老师:是的,洗衣液确实有点重。当我们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时,通常使用“千克”作为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表示。(板书) (2)接下来,我们来理解一下“净含量”这个概念。净含量是指除去包装容器和其他包装材料后,内装商品的实际重量。那么,这箱苹果的净含量是指什么呢? 学生E:应该是箱子里苹果的重量。 老师:没错。现在,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这袋白砂糖,谁知道它有多重? 学生F:包装袋上写着500克。 老师:很好。那么,我们能用电平称来称1千克的物品吗? 学生G:应该不行,因为天平适合称较轻的物品。 老师:对,所以我们得找一种适合称较重物品的秤。这种秤的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几千克。(出示秤)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称一称老师带来的物品,并找出哪些物品重1千克。 (3)请大家掂一掂身边的1千克物品,记住它们有多重。接着,请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对比一下它们的重量。 (4)除了洗衣液,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要用“千克”作单位呢? 学生H:西瓜、袋装大米等。 老师:没错,这些都是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那么,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下课后,请小组间交流,并把结果记录在教科书P104的第12题表格中。 (5)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克与千克的关系。那么,2袋白砂糖有多重呢? 学生I:根据之前的经验,2袋白砂糖应该重1000克。 老师:没错,2袋白砂糖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J:1000克等于1千克。(板书) 请大家上来掂一掂,再次感受1千克的重量。
【设计意图】1千克=1000克,这是一个定论知识,可以告知学生,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通过搭建一个称和平衡的环节,学生领会了相关知识,而且教师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老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来巩固一下所学知识,完成一些练习题。 1. 请独立完成教科书P102“练习二十”的第1、2题,并说说你们的判断方法。 学生A:第1题,我认为这个物品重100克,因为它的重量在100克附近。第2题,我认为这个物品重500克,因为它的重量在500克附近。 老师:好的,谢谢你的回答。请大家注意,判断物品的重量时,要仔细观察并合理推测。 2. 接下来,请完成教科书P102“练习二十”的第3题。首先,我们要观察秤的单位。谁能来说一说这些秤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B:托盘秤、弹簧秤和体重秤的单位都是千克。 老师:很好。接下来,我们要看指针指向什么位置。托盘秤的指针还不到1,这说明什么? 学生C:说明这些草莓的重量没有达到1千克。 老师:没错。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每小格的重量呢? 学生D:1千克等于1000克,我们可以把1大格看作1000克,所以1小格就是1000克除以10,即100克。 老师:很好,你的思路很清晰。接下来,请大家独立读数,然后集体展示,说说你们读数的方法。剩下的两个读数,我们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大家自主读出后集体交流。 3. 最后,请完成教科书P105“练习二十”的思考题。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E:我觉得棉花重些,因为它体积很大。 学生F:我认为铁重些,虽然它很小,但给人的感觉很重。 学生G:我觉得它们一样重,因为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不能仅凭数量和大小来判断重量。 老师:非常好,G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因为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它们的重量是一样的。我们不能仅凭物体的数量多少和大小来判断其重量。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牢记这一点。
梳理中内化知识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中除了基础知识的运用,还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引导分析,让所学知识更具有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你们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师:以后我们买东西时,先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然后再看标签,看看自己估得准不准。我们要想真正成为“克”和“千克”的好朋友,就要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表示。 1000克=1千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亲自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明确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的,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但学生在读带有指针和刻度的秤时有些困难,不能很好地把单位换算运用到读数当中,不会数小格。要注意激发学生读钟表的经验,借助已有的经验去处理秤的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