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纹饰十分新颖别致,其中不少与鱼有关的彩陶图案,甚至族徽采用人面鱼纹。据此判断,姜寨人( )
A.手工业体系较完整 B.渔猎经济占据重要地位
C.妇女居于主导地位 D.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2.据记载:“汉代(广西)合浦的桑蚕半稼,其织半耕……一亩之桑,获丝三十八斤”,“交趾、蕃夷皆来市焉,虽赋重困穷,民未至庐室空,舟楫之繁庶,胜于他所。”这表明,汉代合浦地区( )
A.农耕发展自然条件优越 B.朝贡贸易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C.外贸发展影响经济结构 D.赋税收入仰赖海上丝路贸易
3.汉朝在蔬菜栽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氾胜之书》《四民月令》总结了多种蔬菜栽培技 术,《汉书·召信臣传》还有关于温室栽培的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 燃蕴火,待温气乃生。”这些技术的出现( )
A.反映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保障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
C.突破了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 D.表明了生产工具的重大革新
4.河南辉县很早就利用百泉水灌溉稻田,该地所产之稻“明而白洁,异于它稻。魏、齐以来,常以荐御”。北宋开封附近汴河两岸成为水稻的集中产区,元代曾在此地设立稻田提举司,专司种稻之事。据此可知,古代河南地区( )
A.所产水稻专供皇室 B.粮食生产受到朝廷的关注
C.灌溉工具有所改进 D.以自然经济为重要的形态
5.在雅典和斯巴达,土地财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在该地区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这说明,在该地区( )
A.农业具有重要地位 B.民主政治相当完善
C.农民成为主导阶层 D.农业生产异于他国
6.东汉时期,庐江(今江西东安徽西)“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任太守“乃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由此可推知,东汉( )
A.牛耕技术尚未在全国普及 B.南方与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C.中央政府重视江南的开发 D.庐江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
7.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情况图。据此分析可知( )
A.秦汉至魏晋庄园经济的兴起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
B.隋唐至宋辽金元经济重心南移提高了人均粮食占有量
C.宋辽金元至明朝赋税制度变革引起粮食总需求量增加
D.明朝至清前期人口急剧增长影响粮食总需求量的变化
8.下图是中国贾湖遗址第一、二期野生型与驯化型水稻小穗轴比例图。据此可以推知,贾湖人( )
A.放弃了采集渔猎活动 B.尚未进入定居生活
C.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D.氏族规模较为庞大
9.印加人在海岸地区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菜豆;盖丘亚低海拔山地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为玉米、菜豆、奎奴亚藜、羽扇豆;亚马逊流域的刀耕火种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木薯。由此可见,古代南美洲( )
A.食物生产因地制宜 B.食物的供应依赖采集
C.精耕细作农业发达 D.饮食生活区域差异大
10.以下是历史上中国北方水稻种植分布情况:
时期 水稻种植情况
新石器时期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商周时期 水稻种植向北方推移;
汉唐时期 北方地区水稻种植大大扩大;
宋代 北方水稻种植开始萎缩,分布由成线到点状分布;
明清时期 虽然水稻种植北界推移到44°N,但北方水稻种植状况并不理想;
近代以来 随着耐旱水稻品种的培育,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有所扩展。
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水稻种植分布的变迁( )
A.与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有关 B.受自然和社会发展双重因素影响
C.取决于政治中心的不断东移 D.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水资源的制约
11.新石器时代,我国中原及北方地区形成以粟为主,黍、大豆、水稻为补充的混合型农业生产体系;以黄河上游为主的西北地区,畜牧业占有一定的比重;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则形成稻作农业体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饮食结构的不同 B.地区交流的缺乏 C.自然环境的影响 D.生产技术的发展
1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家”字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D.食物生产和定居的生活方式
13.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
A.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B.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C.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14.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中国是培育稻米的先驱,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豆子等重要主食。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原始农业起源具有多元特点 B.农业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C.农业产生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D.人类由食物生产者变成食物采集者
15.河南裴李岗遗址(约前5495—前5195年)出土的石斧和石铲可用于砍伐和挖掘,石镰可用于收割农作物,石磨盘和石磨棒可用来进行谷物加工。这表明该地区出现了( )
A.精耕细作的农业 B.初步的社会分工
C.简单的农业生产 D.分散的小农经济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花生的起源,有学者认为中国是花生起源地之一,也有学者对此质疑。
材料
①西晋稽含的《南方草木状》(304年)中,对千岁子的描述说:“千岁子,有藤蔓出土,子在根下,须绿色,交加如织……干者壳肉相离,撼之有声。”从其记载所述的性状来看疑似花生。(注:同时千岁子这个名称在《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中又名仙人掌草,是一种攀缘在岩石上的植物。)
②1958年在浙江省吴兴钱山漾原始社会遗址中和1961年在江西修水县山背地区原始社会遗址中,掘得了完全炭化的花生种子。用碳14年代测算法对两地与花生同一灶坑出土的稻谷、木炭等遗物测定,距今分别为4700±100年和公元前2800±145年。
③2014年4月2日,由多国农作物遗传学家参与的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花生全基因组图谱绘制工作,证明田间栽培的花生是两个野生种自然杂交的后代,而二者的原产地均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拉圭到阿根廷一带,时间公元前3000~前2000年。
④南美洲的花生野生种群,分布在从巴西北部至南纬35%的区域,我国属于这一气候类型的地域宽广,又有干湿交替适合野生种群生长与保存的条件,尤其在福建、云南、江西、广西等未垦殖的林区边缘地带。
——摘编自游修岭《说不清的的花生问题》等
根据材料,说明学者质疑中国是花生起源地的依据,指出运用史学界有争议的史料应秉持的态度。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大多数罗马人一日三餐相当简单。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早餐,不吃早餐的罗马人屡见不鲜。肉在罗马人的餐桌上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这时民众的主要饮料同样是水,有时人们也会喝葡萄酒,但是通常会掺上几倍的水。烹调器具大部分是用粗陶所制。罗马家庭没有专门的厨房、餐厅,就餐时坐在桌子旁,伴有祭祀神的仪式。
共和国末期,罗马在地中海地区扩张,被征服的行省向罗马缴纳赋税,罗马也深受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影响。水果的种类增多,东方来的柑橘也成为了他们常吃的水果之一;随着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肉成为了罗马人的普遍食物;面包的种类增加了,还特别讲究烘焙技巧;他们根据参加宴会宾客数量的不等设置规格大小不一的餐厅,餐厅中不仅那些摆设器具及其讲究,就连墙壁都绘有各种壁画或是镶嵌各种好看的图案;私人宴会、宗教宴会、节日宴会等各种宴会频繁举行,而且宴会中主人都及其讲究排场,就连吃饭的姿势也由原来的坐着变成斜躺着,享受完美食后有酒宴,整个宴会还有娱乐活动助兴。
—摘编自田丽霞《试论共和国末年罗马人饮食文化与社会现状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饮食文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共和国末期饮食文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封建社会的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足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畜牧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牧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乳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
——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古代中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饮食文化的不同。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官有粮仓概况
按行政建置设置的粮仓 中央 国有 京师仓、太仓、甘泉仓等都是国家级畿辅大仓,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 基本用于供应京师消费和支持西北军备
皇安 皇室成员和内廷各部门的粮仓 供皇宣和宫廷消费
地方 各郡县、王国均有常设之仓 多用于救灾济困
按军事建置设置的粮仓 内地 驻军军粮可取用于中央及郡县、王国的粮仓 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危急时刻相互输渡
边郡(地) 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如都尉设置的粮仓、边塞烽燧防御系统的粮仓;政府在边地大兴屯田,形成农官系统的粮仓建置
各地农官下属的粮仓 中央许多重要机构在地方设置农官及粮仓,如大农下辖的农官属仓,水衡、少府、太仆下辖的农官属仓 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有粮仓设立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官有粮仓设立的意义。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姜寨人遗址出土陶器的纹饰有不少与鱼有关的图案,甚至族徽也采用人面鱼纹,表明鱼在姜寨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所学,姜寨人生活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农业虽然已经产生,但渔猎仍然是先民获得食物的重要途径,鱼是先民的重要食物,因此其形象才会频繁出现在陶器上,甚至成为族徽的一部分,B项正确;材料提及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表明姜寨人时期已经产生制陶业,但未提及其他手工业的情况,不能得出手工业体系较完整,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男女分工和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情况,不能得出妇女居于主导,排除C项;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的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姜寨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尚未产生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汉代(广西)合浦”“其织半耕”“交趾、蕃夷皆来市焉”可知,汉代广西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当地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养蚕织丝较为发达,外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买这些丝织品,表明外贸发展影响其经济结构,C项正确;材料强调合浦地区工商业经济发达,而非“农耕发展自然条件优越”,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是朝贡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未反映出政府的赋税总额及海外贸易提供的赋税额,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材料反映了汉朝在蔬菜栽培方面具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A项正确;“保障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夸大了这些技术的作用,排除B项;汉朝的农业经济依然是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没有突破了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排除C项;材料主旨“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而“生产工具的重大革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据此可知”,可知这是特点题。时空范围是古代中国的河南地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河南辉县很早就利用百泉水灌溉稻田,所产之稻品质优良,到北宋开封附近汴河两岸成为水稻的集中产区,元代在此地设立稻田提举司专司种稻之事,这一系列信息都表明粮食生产受到朝廷的关注,B项正确;A项“专供皇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朝廷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并没有体现灌溉工具的改进,排除C项;D项“以自然经济为重要的形态”虽然符合古代经济的一般特征,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和斯巴达)。据材料“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可知,农民阶层在古代雅典斯巴达的政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客观上反映了农业经济的重要社会地位,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制的运作程序,排除B项;古希腊经济发展以工商业为主,工商业奴隶主是社会的主导阶层,排除C项;材料并未将希腊斯巴达农业生产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依据材料“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可知,牛耕技术尚未在全国普及,A项正确;东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央政府重视江南的开发,排除C项;没有对比无法确认庐江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至清前期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土地的开发,使得这个时期人口增长,这也使得粮食总需求量的变化,D项正确;魏晋庄园经济的兴起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在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减少,排除A项;隋唐至宋辽金元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南方成为中国的粮食生产中心地区,但是这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关系不大,排除B项;宋辽金元至明朝时期的赋税制度变革,如“一条鞭法”,主要改革赋税的征收方式与食总需求量增加联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驯化型77.7%、82.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湖遗址驯化型水稻小穗占比较高,说明这一时期,贾湖遗址的先民已经栽培驯化型的水稻,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知贾湖遗址的先民放弃采集渔猎活动,排除A项;贾湖遗址的先民栽培了驯化型的水稻,表明其已进入定居生活,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知氏族规模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南美洲)。根据材料“印加人在海岸地区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菜豆;盖丘亚低海拔山地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为玉米、菜豆、奎奴亚藜、羽扇豆;亚马逊流域的刀耕火种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木薯。”可知,南美洲地区农业生产不同地区根据各自自然环境等特点不同而不同,这说明南美洲地区食物生产因地制宜,A项正确;材料中的美洲区域农业已经产生,不再依赖采集食物,排除B项;精耕细作强调的是在单位面积内提高产量,而材料中强调的不同地区食物生产不同,排除C项;材料中的农作物中都存在玉米,表明饮食生活存在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北方地区水稻种植大大扩大”“随着耐旱水稻品种的培育,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有所扩展。”并结合所学可知,水稻从商周时期逐渐向着北方推广种植,但一直到明清时代种植的状况都不理想,体现了水稻种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到了近代之后随着耐旱水稻品种的培育,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有所扩展,说明水稻种植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水稻往北的推广,和经济中心的南迁无关,排除A项;水稻种植不仅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水稻种植除了受到水资源的影响之外,还有社会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中原及北方地区、黄河上游为主的西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种植差异主要原因是受北方多干旱,南方多雨水等自然环境的影响,C项正确;饮食结构不同是因为种植结构的不同,排除A项;地区交流和农业种植关系不大,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当时生产力水平差距都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我国古代重视家畜饲养业以及定居的生活方式,D项正确;“家”字反映了我国古代食物生产和定居的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家”字反映了我国古代食物生产和定居的生活方式,未涉及“男耕女织”,排除B项;“家”字反映了我国古代食物生产和定居的生活方式,材料不能体现我国古代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根据材料“农户相互竞争"、“甚至雇工经营”,得出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D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产品的集约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各地培育了不同的农作物,说明原始农业起源具有多元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类迁徙与定居,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生产关系变革,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人类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材料信息显示,当时该地区采用石制生产工具,且不同的生产工具已经有不同的用途,由此可见,当时该地区已出现简单的农业生产,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推广后才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排除A项;仅从农业这一领域不能说明当地的社会分工如何,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才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6.依据:关于西晋书籍记载花千子是否是花生尚无确认;浙江、江西虽有花生种子的考古发现,但缺乏佐证史料;地理环境只是作物生长的外部条件,而非决定性因素。
态度:质疑辨析(甄别);求证;慎用。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依据:据材料“从其记载所述的性状来看疑似花生”可知,关于西晋书籍记载花千子是否是花生尚无确认;据材料“1958年在浙江省吴兴钱山漾原始社会遗址中和1961年在江西修水县山背地区原始社会遗址中,掘得了完全炭化的花生种子”并结合所学可知,;浙江、江西虽有花生种子的考古发现,但缺乏佐证史料;据材料“我国属于这一气候类型的地域宽广,又有干湿交替适合野生种群生长与保存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地理环境只是作物生长的外部条件,而非决定性因素。态度:据材料“关于花生的起源,有学者认为中国是花生起源地之一,也有学者对此质疑”并结合所学可知,质疑辨析(甄别);求证;慎用。
17.(1)变化:食物种类日益丰富,烹调工艺技术提高;饮食环境的改善;饮食文化世俗化和娱乐化。
(2)原因:罗马疆域扩大,物产的丰富;融合了被征服地区的饮食文化;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和宗教活动的需要。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变化:据材料“一日三餐相当简单。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早餐,不吃早餐的罗马人屡见不鲜。肉在罗马人的餐桌上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这时民众的主要饮料同样是水,有时人们也会喝葡萄酒,但是通常会掺上几倍的水”、“水果的种类增多,东方来的柑橘也成为了他们常吃的水果之一;随着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肉成为了罗马人的普遍食物;面包的种类增加了”和所学可知,食物种类日益丰富,据材料“烹调器具大部分是用粗陶所制”、“还特别讲究烘焙技巧”可知,烹调工艺技术提高;据材料“罗马家庭没有专门的厨房、餐厅,就餐时坐在桌子旁”、“他们根据参加宴会宾客数量的不等设置规格大小不一的餐厅,餐厅中不仅那些摆设器具及其讲究,就连墙壁都绘有各种壁画或是镶嵌各种好看的图案;私人宴会、宗教宴会、节日宴会等各种宴会频繁举行,而且宴会中主人都及其讲究排场,就连吃饭的姿势也由原来的坐着变成斜躺着”可知,饮食环境的改善;据材料“伴有祭祀神的仪式”、“享受完美食后有酒宴,整个宴会还有娱乐活动助兴”和所学可知,饮食文化世俗化和娱乐化。
(2)本题是背景类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原因:据材料“共和国末期,罗马在地中海地区扩张,被征服的行省向罗马缴纳赋税,罗马也深受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影响”和所学可得出,罗马疆域扩大,物产的丰富;融合了被征服地区的饮食文化;据材料“随着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所学可得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他们根据参加宴会宾客数量的不等设置规格大小不一的餐厅......私人宴会、宗教宴会、节日宴会等各种宴会频繁举行,而且宴会中主人都及其讲究排场”和所学可得出,社会、政治和宗教活动的需要。
18.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第一小问差异,阅读材料进行梳理即可,据材料“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据材料“南欧、中亚……很早就使用重犁……养牛较多”、“养羊业比较普遍”、“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可知,古代西方农牧并重。
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材料西方“很早就有食肉、饮乳酪的习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相比较而言,我国饮食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19.(1)特点:国家管理和控制;覆盖全国;种类多样;形成体系。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农耕经济的发展;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国家战略需要赈灾需要;调控市场。
(2)意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赈灾济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巩固边防: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助于国家统一: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京师仓、太仓、甘泉仓等都是国家级畿辅大仓,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与“中央许多重要机构在地方设置农官及粮仓”可知,国家管理和控制;根据材料“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可知,覆盖全国;根据材料“按行政建置设置的粮仓”与“按军事建置设置的粮仓”可知,种类多样;根据材料“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可知,形成体系。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储运由中央统一调配管理”可知,统治者的重视;根据材料“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可知,农耕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多用于救灾济困”可知,国家战略需要赈灾需要;根据材料“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危急时刻相互输渡”可知,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与调控市场。
(2)本题是意义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的中国。根据材料“经营全国各地的公田及边郡屯田上的收获”可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材料“多用于救灾济困”可知,赈灾济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根据材料“驻军庞大,有一套仓储体系以保障军粮供应”与“政府在边地大兴屯田,形成农官系统的粮仓建置”可知,巩固边防并且维护了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各粮仓系统协同并存,危急时刻相互输渡”可知,有助于国家统一并且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