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敬,孔隙较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杜鹃、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课件)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句。
师:同学们,请默读读文。边默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1)认读字词:(出示词语)
师:哦,都已经胸有成竹了,都坐好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谁能读懂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指三名读)
师:字正腔圆,没错。谁再来读?我们全班读一下好吗?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窄”。“窄”上窄下宽,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拿出田字格在上面写两遍,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师:大家字词读好了,老师这里有些句子,你们想不想尝试读一下?
(粉红色的山......一片明艳。)
师:谁读这个句子。评价。谁想在读一读。
师: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词叫“明艳”,你能结合这个句子,说说“明艳”是什么意思吗?请你来。
生:我觉得就应就是明亮、鲜艳。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读课文知道,叶圣陶老先生是四月份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四月份可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那谁能把北山这种景色再给我们读一读?(粉红色......一片明艳)
师:读的真好,同学们,再看一个句子怎么样。(课件:一路迎着溪流......时时变换调子。) 谁来试试!
师:谁能读的更出色一些?你来。
师:同学们,看看,听听,宽、窄、缓、急(课件)多像一首乐曲,一首溪流的欢歌,谁再读读,能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
师:哪位同学能趁热打铁,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个句子?
三、理清路线,学习写法
师:同学们,北山上的风景真是秀丽,果然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呀。你们的字词掌握的真不错,老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什么?再把路线图补充完整。(课件)
师:想好了吗?谁来说说。
师:原来作者是这样告诉我们游览顺序的。看――(课件)
师:看看,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述,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板书)
师: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文章的条理十分清楚,读起来也好像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番游历,所以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四、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师:同学们,理清了文章的线索,我们看看,一路游览,你觉得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当中,最惊险的是哪一处?
生:就是在坐船的时候,仰卧在小船里。因为,在外洞到内洞的过程中,他仰卧在小船里,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仿佛上下、左右的岩石都要挤过来,只要头抬一点点,就会碰到岩石。
师:简练地说就是哪一部分?
生:孔隙。
师:写“孔隙”大家看看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
生:第五自然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声地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孔隙”有什么特点?
师:哪位同学想好了。“孔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孔隙十分小,只能容下两个人坐的小船。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认为孔隙很惊险。因为他说如果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也就是证明这个石头都要掉下来一样,所以就说明很险。
师:感觉到一个惊险。同学们,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这些特点,但是文章处处让我们有这些感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谁能跟老师合作着,读一读描述小船的句子。请你来。
师: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艘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同学们,谁听懂了,是怎样小的小船?
生:小船小到只能两个人并排仰卧。
生:而且还没办法再容第三个人。
师:好,请大家伙跟老师合作着来读一下。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齐读: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再没法,谁读读 你读。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写船小,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孔隙的......
生:窄小。
师:作者就是通过小船的窄小来写出孔隙的窄小,同学们,谁能接着往下读?来,你试试!
生: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师:同学们,这一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啦?在向我们介绍什么呢?
生:它是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小船是怎样进出的。
师:同学们,双龙洞这种独特的进出方式,是它的魅力之一呀。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介绍,小船怎么穿过孔隙?
生:小船的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了。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小船为什么不划着进去呢?
生:因为像这么窄小的地方,你根本没有人能划桨。还有,你得躺着,稍微起来一点点,鼻子呀、额头呀,就会碰破,你怎样可能站起来划桨呢?
师:理由真充分。你说说。
生:我觉得,因为他说人必须仰卧在小船里,这说明洞的顶十分矮,如果还能划桨的话,为什么还要仰卧在小船里呢?师:很好,同学们真会思考。谁还想说。
生:既然是划,就应该是直着身子划,而如果弯下身子的话,划得肯定偏了,如果直着身子的话,就像后面说的,就会撞破了鼻子,擦伤额角。所以说,划着过去是不可以的。师:同学们,作者寥寥数语不仅向我们介绍了进洞的那种独特方式而且再一次告诉我们孔隙是多么的......矮小。
看来只有这样的小船才能安全进出。此时我有些跃跃欲试,你们呢?真不知道躺在小船里被拉进去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让我们赶快聚焦这一段文字,大家看一看这段文字,随着作者一起去游历一番。
师:这一段话呀,同学们读的时候,可不能着急,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哪些词语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别放过它,画出来,品一品,开始!
(生默读,边读边画。)
师:好了,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汇报?请你来。
生:我觉得第一个是“仰卧”,我就仿佛感觉到自己正仰卧在那小小的船里面。第二个是“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我就仿佛感觉到背部,全身几乎都贴到了船的底下。
师:同学们,他刚才说了两处,一个是“仰卧”,一个是“贴”。谁也找到了这一处,举手给老师示意一下。这么多同学都找到啦,那同学们,贴着船底这个“贴”,看看课文,是怎么贴的,谁能读读。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船就慢慢移动。师:吐字清楚,读的真好,哪位同学还能再读读这句话?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船就慢慢移动。
师:来,你告诉大家,这个“贴着”,“没有一处不贴着”,是怎么贴着的?
生:就是,因为石头就像人一样压了过来,说明它,这个孔隙很窄,所以它什么地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了。
师:课文中怎么说?(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自以为从......移动。起!(课件)
师:同学们,这写得多啰嗦呀,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不啰嗦吗?你说。
生:不啰嗦,因为肩背是身体比较靠上面的部位,而脚跟是身体最下面的部位,从肩背到脚跟,说明他的身体全部都靠着船底了,才能通过。写出小船的窄小。
师:只有紧紧地贴着船底才能安全的通过,同学们,谁能带着你的感受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
师: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师:还有谁想汇报。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要汇报挤压,因为船十分小,跟那些钟乳石和石笋压在一起,所以,就挤压在一起,比喻十分窄。
师:你能读一下文中的这句话吗?
生: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课件)
师:孩子你读的这一部分呀,可是叶圣陶老先生的真实感受呀。正因为文章有了叶圣陶老先生的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习这种方法。
师: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名字叫《记金华的双龙洞》,那它的名字是如何而来的呀?谁找到了。
生: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课件)
师:原来这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那洞里还有些什么呢?
生: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观赏。
师:看来内洞里的石钟乳和石笋确实是惟妙惟肖,非常漂亮,值得观赏,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你去哪里旅游过?选一处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写。六、结束语
师:同学们,有这么一句话描述双龙洞,它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今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脚步领略了双龙洞独特的美,以后有机会你们一定要亲自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一番,去体验进洞时的险,走进洞中去欣赏那些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师: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七、板书设计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移步换景
孔隙--窄、小
内洞--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的重要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课文是如何将孔隙狭小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于是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深层次感悟孔隙的特点。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读进去,读出来”的方法。课文当中作者写的最多的就是关于孔隙的描写。虽然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反而是用近乎白描的语言,却将孔隙狭小的特点描写得十分清楚具体,读后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读进去”——读中有思考,又能“读出来”——读中有感悟。
2、丰富朗读形式。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齐读,自己读或者是男女生赛读等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慢慢变得爱读,想读,并能做到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内心读懂孔隙,读出自己的感悟,从而掌握如何写好写清楚一个景点的方法,以便学生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3、运用学习孔隙的方法,合作完成内洞学习在体验内洞之奇的时候,让学生运用学习孔隙景点的方法来学习“内洞”部分,这样可以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4、掌握写作技巧,拓展训练提升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写好一篇游记及其写好重点景物特点的方法,通过最后的小练笔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提升。本节课整体效果不错,只是教学速度稍快,导致个别学生没有跟上节奏,没有及时掌握住学习的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适当放慢自己的教学速度,全面照顾学生的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