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4 17:4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曹刿论战》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又何 间焉(jiàn) 牺牲玉 帛(bó)
B. 遂逐齐师(suí) 下视其 辙(zhé)
C. 望其旗 靡(mǐ) 肉食者 谋之(móu)
D. 小信未 孚(fú) 公将 驰之(chí)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B. 小信未孚(使信服)
C.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D. 小大之狱(狱官)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问其故 故曰:教学相长也
B. 必以分人 何以战
C. 其乡人曰 空乏其身
D. 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下列关于儒家经典著作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祭祀的歌谣。
B.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曹刿论战》一文出自《左传》。
C.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D.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秋节月饼种类很多,有枣泥的、五仁的、豆沙的、椰蓉的……等。
B. 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C. 《汉字英雄》的主旨是带领观众“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
D. “牺牲”一词原是对做祭品的牲畜的统称,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曹刿论战》),后来“牺牲”的意义转化了。
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
C.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D.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大国是很难推测的,(我)担心会有埋伏。
8.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民弗从也。
(2)_______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古知兵非好战”的深刻思想,先贤读兵书论战并不崇尚单纯以武力制胜。古代兵家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义之师可以得到民众支持,常常会“不战而屈人之兵”。
材料二: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
【乙】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1)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墙壁)
B.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
C.又何间焉(参与) 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D.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享有)
(2)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已而之细柳军 醉翁之意不在酒
B.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登轼而望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其乡人曰 必先苦其心志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
B.“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祭品,“持节”“揖“拜”是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语。
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详加叙述,战前、战后则一笔带过这样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D.《周亚夫军细柳》写文帝在细柳营两次受阻,从侧面衬托了周亚夫恪尽职守、治军严明的形象。
(5) 《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那么,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曹刿的,“真将军”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
【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
(选自《晏子春秋 内篇》)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弗敢加也 加:虚夸,夸大
B.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C.忠之属也 属:属于
D.齐人也,坐盗。 坐:因……获罪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肉食者谋之/齐之习辞者也
B.可以一战/吾欲辱之,何以也
C.战于长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D.登轼而望之/出淤泥而不染
(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曹刿论战
《左传》
教材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三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2) 从文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原因?
(4)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5) “既克,公问其故”的作用是什么?
(6) 你对于曹刿这个人物形象有何认识?请结合其言行简要作答。
(7)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8)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音的辨析拼读能力。此类题型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另外,学生要结合平时文言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文章中具体的语境,来掌握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
【解答】
B.“遂”应读suì。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2.【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首先要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其次要掌握文言文词语的特点,读对单音节词;然后还可以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注意划分节奏不要太琐碎,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
【解答】
ACD朗读停顿无误。故ACD不符合题意。
B项句子的意思是: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结合意思分析,此句正确的停顿应为“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D
【解析】“狱”是古今异义词,此处指诉讼事件。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原因,缘故/所以。
B项,把/凭、靠。
C项,均为代词,他的。
D项,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连词,表并列。
5.【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逐项辨析正误即可。
【解答】A项,《诗经》中的“风”是当时各地的民间歌谣,“颂”才是各地祭祀的歌谣。A项错误。BCD正确。
故选A。
6.【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
A.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使用,可以去掉“等”。故A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BCD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故选A。
7.【答案】C
【解析】 “可以一战”应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8.【答案】(1)小惠未徧
(2)一鼓作气
(3)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4)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理解、背诵、默写能力。诗文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直接性默写题考查了学生的记忆书写能力,重在突破书写有障碍的字词;理解性默写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诵读能力,意在不可死记硬背名篇名句。本题(1)(2)是直接性默写题;(3)—(5)是理解性默写题。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哪一种默写题,都要把字写正确写规范,错字、别字、添字和漏字均不得分。标准很高,不可小觑。本题要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书写:“徧”“靡”“察”等。
9.【答案】【示例】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人民愿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材料的能力。材料一重点分析关键句“不战而屈人之兵”;材料二的画面中“中华民族”拿起斧头救出被“法西斯”禁锢的和平鸽。由此分析可知,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热爱和平,从这个层面上来解答即可。
10.【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①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②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
【小题4】C
【小题5】曹刿有深谋远虑;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善于在战场上抓住时机,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
【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
A有误,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壁:营垒。
BCD正确。
故选:A。
2.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到,往,动词/的,结构助词;
B.以:凭借,介词/因为,连词;
C.而: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D.其:都是“他的”,代词;
故选:D。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翻译要准确。
①重点词:惠,恩惠。徧,同“遍”,遍及。从,顺从。句意: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②重点词:乃,于是,就。使,派。使,使者。节,符节。诏,诏令。句意: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
4.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ABD正确。
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是略写,一笔带过;战前、战后却写得极为详尽,突出“论”这个重点。
故选:C。
5.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有远大的谋略;从“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看出,曹刿深谙取信于民的道理;从“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以看出,曹刿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善于抓住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乙: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奔驰进入,从将军到下属军官都骑马迎进送出。不久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中的将士都披挂铠甲,手拿锐利的兵器,张开弓弩,拉满弓弦。天子的先导跑到军营,不能进入。先导说:“天子就快到了!”把守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文帝到达,又不能进入。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说:“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军官对文帝的随从车骑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不准车马奔跑。”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缓慢行进。到了军营中心,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说:“穿铠甲、戴头盔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皇上。”天子深受感动,面容变得庄重,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敬。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慰劳礼仪结束后离去。出了细柳营军门,群臣都很惊讶。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以前在霸上、棘门军营看到的,简直像儿戏,他们的将军未来一定会遭受袭击而被俘虏;至于周亚夫,怎么可能冒犯他呢!”称赞了周亚夫很久。
11.【答案】【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②只是叶子相似,它的果实味道不相同。
【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ABD正确。
C.有误。“属”应该是“类”的意思。
故选:C。
2.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
A.不同。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的;
B.不同。介词,凭借/介词,用;
C.相同。都是介词,在;
D.不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故选:C。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从文中曹刿与乡人的对话可看出,曹刿并非“国之重臣”。
故选:D。
4.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狱,案件;虽,即使。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②重点词语:徒,只,仅仅;其实:它的果实。句意:只是叶子相似,它的果实味道不相同。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了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前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身边的大臣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什么人?’我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问:‘犯了什么罪?’我再回答说:‘犯了盗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他们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道:“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是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枸枳树,叶子虽然相类似,但是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这样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一样。现在百姓出生成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2.【答案】【小题1】 大国难测,惧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小题2】曹刿是一个有远见、有谋略、以国事为重的人。打胜仗的根本原因是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小题3】 因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出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小题4】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5】过渡,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又自然引出下文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小题6】①“公将战,曹刿请见”,表现出曹刿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曹刿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明确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取信于民;③“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追击,说明曹刿有聪明的军事头脑,认为战胜齐师的方法是后发制人;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才下令追击,说明曹刿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懂得取得胜利的途径是适时追击。
【小题7】示例一: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示例二: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示例三: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小题8】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必须疏通文意,并反复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概括或从文中筛选出符合文意的句子。从结尾段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可知,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 大国难测,惧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第三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既克,公问其故。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及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在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问需要结合文章中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从曹刿与乡人、鲁庄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有远谋的人。从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可以看出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可知打胜仗的根本原因是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必须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从曹刿和庄公的三问三答可知,“可以一战”的主要原因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出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梳理思路的能力。解答时,必须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细读相关语段,弄清楚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抓住关键语句正确划分层次。根据结尾段中的“故克之”“故逐之”可知 曹刿的解释分为两层。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解答时,一定要在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既克,公问其故”是过渡句,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又自然引出下文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在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找到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由“公将战,曹刿请见”可以看出曹刿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曹刿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明确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取信于民;“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追击,说明曹刿有聪明的军事头脑,认为战胜齐师的方法是后发制人;“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才下令追击,说明曹刿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懂得取得胜利的途径是适时追击。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个性化解读能力。这类题具有开放性,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要在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谈看法,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如:鲁国获胜给我的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个性化解读能力。这类题具有开放性,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谈看法,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