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教案 第10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教案 第10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4 23:1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8个教材批注点 ◎7个旁栏边角解读点 ◎11个结论要语判断点
◎3个历史概念 ◎2个经典史料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帝国主义
(1)原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阶段。
(2)表现: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大战的酝酿
(1)三对矛盾:
(2)两大集团:
3.一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83“史料阅读”:哪次战争印证了“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的预言?从材料中可知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目的:争夺市场和世界霸权。 【经典史料·析一析】 史料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示意图”(见教材P83) 信息提取:反映了欧洲分裂为两大帝国主义阵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向帝国主义过渡,但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日益不平衡的突出表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主要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
2.主要战役
(1)马恩河战役: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2)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
(3)日德兰海战: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4)后期状况: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
3.最后结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85“历史纵横”,思考:中国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形式和目的是什么?这次参战对中国国际地位有何影响? 提示:形式:以工代战。目的: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影响: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贡献,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结论要语·辨一辩】 1.20世纪初,世界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 2.列强围绕瓜分世界问题的矛盾日趋尖锐,其结果是在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 3.法德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目的。(×) 4.美国参战前的“中立”,是为了捞取战利品,等待参战的最佳时机。(√) 5.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 6.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1919年巴黎和会(实质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缔结《凡尔赛条约》;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缔结《九国公约》。
(2)性质: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3)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
(1)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评价
①决议“全体一致”的原则,使其失去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②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美国和苏联的势力开始崛起)。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经典史料·析一析】 史料 “靠《凡尔赛条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列宁 信息提取: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历史概念·判一判】 时间陈述判断11919年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凡尔赛体系21921—1922年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体系31919年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提能力·全面突破
主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能力解读 新教材新高考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讲述的都比较简约,比较突出对主要内容的介绍。 新高考: (1)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代性背景。 (2)从唯物史观上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 命题视角: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的考查。
角度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诸多原因
【典例引领】
史料一 19世纪后30年,英德两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单位:%)
年代 英国 德国
1870年 31.8 13.2
1881—1885年 26.6 13.9
1896—1900年 9.5 16.6
史料二 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上的强国,并依靠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陷于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本哈第《我们的前途》(1911年4月)
【思考】
(1)史料一表明英德经济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特征?
(2)结合史料二分析本哈第的看法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
(1)特征:英国经济发展缓慢,德国经济迅速发展。
(2)问题:德国不再满足于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而要求成为世界帝国,夺取英国的殖民地。原因: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急剧增强。
【史观史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表现及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表现: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如图)。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直接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表现为法德之间围绕争霸欧洲矛盾十分尖锐;俄奥的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图示演绎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意识形态上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物质上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军事上 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图示演绎
角度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影响
【典例引领】
史料一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日本的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攫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意大利则要……在地中海建立霸权。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
史料二 这场大屠杀使英国付出昂贵的代价,它一度扩大了帝国的疆域,但却削弱了控制它的实力。……英国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它在中东的地位了,从而创造了一个争相弥补的权力真空。同样,英国也无力保持它的海上优势了,美国和另一个潜在对手日本向它挑战,并且最终超过了它。……从俄国革命的种子里长出一个大帝国,它借助另一次世界大战徐徐登上世界列强的宝座,这个帝国比英国所知的任何帝国都更为强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美、日及俄国的影响。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2)削弱了英国的殖民势力和海上霸权地位;美日两国崛起;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并逐渐成为世界强国。
【史观史论】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经济方面 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政治方面 改变了世界格局,表现在: (1)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2)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等分崩离析,英法等国受到重创。 (3)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4)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科技方面 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表现在: (1)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 (2)战争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思想观念 一战引起人们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这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时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2)美日加紧了对中国的争夺:两国分别扶持黎元洪和段祺瑞,引发了府院之争;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 (3)中国参战,派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使不少人在炮火下丧生。
主题二 一战后的国际关系
能力解读 新教材新高考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讲述的比较简单,重点讲述了该体系的主要内容。 新高考: (1)从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的角度,认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影响。 (2)从历史价值观上上认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性。 命题视角: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容及影响的考查。
角度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典例引领】
史料一 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棘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史料二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德国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紧张了。
(2)凡尔赛体系下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史料二图一、图二各反映了哪一对矛盾?除了上述矛盾之外,凡尔赛体系还包含着哪些矛盾?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
(1)《凡尔赛条约》最大限度地惩罚了德国,表面上解决了战前各国的矛盾,实质却隐藏了德国与协约国的矛盾;随着德国实力的恢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这种矛盾不断被激化。
(2)图一反映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图二反映了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与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还包含: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
【史观史论】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1)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它的建立是一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必然引起列强之间的矛盾。
(3)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
(4)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5)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2.比较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背景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 美日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矛盾激化、海军军备竞赛激烈
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中东的矛盾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
参加国 美、英、法、意、日等,其中美、英、法政府首脑操纵和会 九国参加,美国占主导地位
主要 内容 《凡尔赛和约》规定了对德国领土、殖民地、军备和战后赔款问题;对奥、保、匈和约;讨论了国际联盟问题 《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五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规定美英具有同等制海权;《九国公约》使多国支配中国
影响 该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础上,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调整了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但是华盛顿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有的矛盾。
角度二 国际联盟
【典例引领】
史料一 全欧洲都渴望和平、裁军、安全、摆脱军国主义和免除恐惧,当外交家和军人们表示怀疑和冷淡的时候,人民群众便指望威尔逊和将来的国联实现他们的愿望。
——摘编自《国际联盟史》
史料二 正如华尔脱斯所说:“国联不论在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始终以宪章的形式体现了人类向往和平和一个合理组织起来的世界的热望。”但是,国际联盟是作为由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媾和条约的组成部分而建立的,带来了与生俱来的缺陷和弱点。
——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国际联盟的成立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
(1)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为联合国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2)评价:国际联盟是各国维护和平、努力用协商和仲裁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继续实践;它在推进国际社会有序化,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所做的有益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维护以英法为代表的战胜国的既得利益和它们所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因此国际联盟作出的贡献是有限的。
【史观史论】
国际联盟建立的意义
从出发点看 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从进步性看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从局限性看 ①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不能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 ②由于美国不参加、苏俄被排斥在外、日意退出等原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国际影响力相对有限。 ③不能有效制止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