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教案 第13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教案 第13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4 23: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二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
第13讲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冷战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5个教材批注点 ◎2个旁栏边角解读点 ◎6个结论要语判断点
◎3个历史概念 ◎2个经典史料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战时同盟基础不在、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具有明显的反苏、反共色彩)的演说。
4.主要表现
项目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1949年,成立“北约” 1955年,成立“华约”(标志两极格局的形成)
地缘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5.两极格局
(1)正式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概况: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110“历史纵横”: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二战后美苏从大国合作转向对抗的原因。 提示:美国实力强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 【结论要语·辩一辩】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2.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 3.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 (√) 【历史概念·判一判】 时间陈述判断11947.3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杜鲁门主义21947.7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马歇尔计划31955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华约”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主要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力量的成长
西方阵营 逐渐分化 (1)西欧:欧洲共同体(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和发展 (2)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社会主义阵营 开始瓦解 (1)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2)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崛起 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第三世界的 兴起 (1)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2)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影响 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112“史料阅读”:20世纪七十年代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的霸主地位发生动摇。根本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经典史料·析一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刘金质《冷战史》 信息提取:史料一方面反映出冷战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冷战局面下出现了局部地区的热战;另一方面反映出意识形态的斗争影响到了美苏国内的政治生活。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
时期 特征 表现
20世纪70年代 日趋紧张 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1985年以后 走向缓和 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
2.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目的是促使东欧的国家制度发生变化)攻势。
②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标志:苏联解体。
(3)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经典史料·析一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摘编自(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信息提取: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其表现为: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的经济“起飞”和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中国的和平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等。 【结论要语·辩一辩】 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多极格局已基本形成,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 3.“和平演变”战略是不同主义国家间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
提能力·全面突破
主题一 美苏冷战与两极格局
能力解读 新教材新高考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详细介绍了冷战的含义、美苏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地缘上的表现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新高考: (1)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的角度,认识美苏冷战的原因和表现。 (2)从历史解释上认识美苏冷战的发展与特点。 命题视角:对美马歇尔计划的考查。
角度一 美苏冷战
【典例引领】
史料一 (亨廷顿)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史料二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二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政治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使重大责任加于吾人之身。
——杜鲁门1947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说
【思考】
(1)史料一中亨廷顿认为引发冷战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你的观点。
(2)史料二中“两种生活方式”指的是什么?“重大责任加于吾人之身”表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1)原因:亨廷顿认为导致冷战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实质:掩盖美国争霸的目的。观点: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2)方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目标:遏制社会主义,称霸世界。
【史观史论】
1.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
区别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实质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美苏冷战及其之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1)美苏冷战
(2)冷战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角度二 两极格局
【典例引领】
史料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史料二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思考】据史料一、二,我们该如何评价冷战?谈谈你的认识。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坚持辩证的观点。消极:军备竞赛使美苏付出高昂代价;冷战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积极: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冷战推动了科技发展。
【史观史论】
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搭建框架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美苏大国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基本原则。 ②美苏战后在此基础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逐步形成。
逐步成型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7年开始推行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美苏两极格局逐步形成。
最终确立 针对美国先发制人的一系列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从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到组建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积极性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 ②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注意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美苏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得到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消极性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美苏两强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主题二 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能力解读 新教材新高考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两极格局的瓦解介绍的比较详细。 新高考: (1)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的角度,认识多极化力量的出现与成长。 (2)从历史解释上认识两极格局的结束。 命题视角:对欧共体的考查。
角度 多极化趋势
【典例引领】
史料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和“一股股新的力量”分别指代什么。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新格局:多极化趋势。
新的力量: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的腾飞;俄罗斯的发展。
【史观史论】
1.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 根本原因: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如图所示)
①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在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③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④中国的振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⑤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2.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2)影响
①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