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2个教材批注点 ◎4个旁栏边角解读点 ◎9个结论要语判断点
◎3个历史概念 ◎4个经典史料
知识点一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宣告成立。
(3)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确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革命派)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创造性地提出“一国胜利论”)。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旁栏边角·练一练】 1.阅读教材P90“史料阅读”,思考:为什么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提示: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在俄国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经典史料·析一析】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列宁 信息提取:1903年,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在俄国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二、十月革命
1.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过程:二月革命(结束沙皇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
3.结果: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4.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十月革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经典史料·析一析】 史料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占冬宫(绘画作品)”(见教材P90) 信息提取:冬宫就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基地和象征。1917年11月8日凌晨,革命武装攻占冬宫的意义在于,它彻底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象征着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结论要语·辩一辩】 1.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俄国革命经历了从和平斗争都武装斗争的过程。(√) 3.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企图扼杀新生政权,苏俄陷入内战。
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体现出政策的“战时”性特点)
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最重要举措);国有化;实物配给制。
评价 粉碎敌人进攻,巩固了政权;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②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实行粮食税、并以租让制(实质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③评价: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的成立:1922年12月。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
背景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1924年,斯大林确立领导地位
途径 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主要是为工业化服务)
结果 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特点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①积极性:苏联在很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化),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92“历史纵横”,思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绘了苏俄哪一时期的社会画面吗?小说塑造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社会画面: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形象: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 【历史概念·判一判】 人物陈述判断1列宁实行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列宁实行粮食税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二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2.概况
(1)在东亚: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后来,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3)在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4)在南亚:印度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体现了斗争的革命性和策略的现实性)。
①第一阶段(1920—1922年):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②第二阶段(1930—1934年):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通过“食盐进军”迫使当局答应部分要求。
③第三阶段(1940—1942年):发动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导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96“史料阅读”,思考:史料反映了印度国大党斗争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主张通过什么方式实现? 提示:主要目标:实现民族自治或是脱离英国,民族独立。方式:主要通过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实现。 【经典史料·析一析】 史料 信息提取:手纺车和盐代表印度民族经济,是印度经济自由的象征。以手工纺织和自制食盐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维护了印度的民族经济,体现了争取民族自治的民族主义精神。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埃及
(1)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下,通过多种斗争方式,迫使英国作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
(2)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2.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年,克里姆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
概况: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旁栏边角·练一练】 阅读教材P97—98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埃塞俄比亚能打败意大利? 提示:战争的正义性是主要原因,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并与反法西斯同盟并肩作战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结论要语·辩一辩】 1.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2.非暴力不合作的实质是依靠精神力量和爱来面对暴力。(√) 3.埃及独立斗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企图加强殖民统治。(√)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阿根廷: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
2.智利:智利的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3.尼加拉瓜: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次年,其遭当局刺杀。
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2)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亚非拉大地上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经典史料·析一析】 史料 卡德纳斯改革是当时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最深刻、最民主的一次改革。改革促进了墨西哥的经济发展,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墨西哥历史研究》 信息提取:卡德纳斯改革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最深刻、最民主的一次改革,促进了墨西哥的经济发展,使墨西哥实现了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结论要语·辩一辩】 1.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2.桑地诺把尼加拉瓜的反帝斗争同拉丁美洲、同世界被压迫民族联系起来。(√) 3.卡德纳斯改革只具有反帝的进步性,在反封建上意义不明显。(×)
提能力·全面突破
主题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能力解读 新教材新高考
新教材:新教材与旧教材不同的一点是增加了“列宁主义的形成”一目,凸显了十月革命的指导理论和指导思想。 新高考: (1)从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角度,认识十月革命的特点及其重大影响。 (2)从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素养上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特点。 命题视角: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特点的考查。
角度一 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
【典例引领】
史料一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四月提纲》
史料二 4月16日年,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
史料一中“革命的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各指什么性质的革命?各自的主
要任务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列宁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
(1)革命的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革命的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因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刚刚完成。 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新政权面临着一战中战场上的严峻形势。在这种内政不统一, 外部战争仍在继续的形势下,列宁的主张看起来是荒谬的。
【史观史论】
1.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只有全欧洲共同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
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用暴力剥夺私人财产 列宁用暴力对付资产阶级和地主富农,并强行剥夺私人财产(包括强行征收农民的粮食)
马克思很少谈到社会主义民主,但他也没有公开否定民主 列宁则彻底否定了民主制度
2.俄国十月革命及其特点与意义
十月革命结构图示
特点 理论 创新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革命 道路 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革命 阶段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斗争 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意义 政治上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经济上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开辟了苏维埃政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文化上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
角度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典例引领】
史料一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史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的实质。
(2)史料二指出了斯大林强调重工业建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为此采取的措施。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
(1)变化: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质:俄国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措施: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建设解决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条件。
【史观史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间接过渡
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 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 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斯大林模式”及与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
斯大林模式 特点 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影响 ①积极影响: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列宁与斯大林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 过渡方式 列宁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斯大林则取消商品市场,利用行政手段,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过渡思想 列宁认为,落后国家应当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可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适当恢复私人企业;斯大林则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实行单一公有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主题二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能力解读 新教材新高考
新教材:与旧教材不同,新教材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进行了全面的讲述,突出该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新高考: (1)从历史理解学科素养的角度,分析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时代背景、特点和影响。 (2)从唯物史观上认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原因。 命题视角: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考查。
角度一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典例引领】
史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使民族问题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国内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国际问题,即民族殖民地问题。
——摘编自《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研究》
史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不少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或联合或争夺,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已经开始。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
(2)特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意义: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史观史论】
1.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及主要特点
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一战过程中,英法等殖民国家暂时放松了侵略,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政治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④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主要 特点 ①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成分复杂,有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 ②多样性:a.领导者的多样性:有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王公贵族、部落酋长等。 b.指导思想的多样性:例如孙中山的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甘地宗教道德型的民族主义、苏加诺综合性民族主义等。 c.斗争方式的多样性:有普遍的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士兵起义等。
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推动民族解放浪潮的到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现代民族主义以反帝反殖民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面貌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斗争如火如荼,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
对国际殖民体系的冲击 亚非拉民族国家作为20世纪民族主义的主体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高举“民族自决”原则,使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
对国际秩序的冲击 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的道路上寻求突破,为以后的经济独立、文化独立开辟道路,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力量。
角度二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典例引领】
史料一 甘地写道:“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史料二 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 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度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
【思考】
(1)史料一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2)史料二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题突破】
信息指引
误区点睛
答题要语
【答案】
(1)选择理由: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实际原因:印度经济发展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遭失败。
(2)不足:限制了反帝运动的发展;无法阻止暴力冲突。影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最终独立奠定了基础。
【史观史论】
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内容 (1)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消极抵抗) (2)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坚持真理——核心)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价值 (1)增强了广大民众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的信心和决心,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 (2)国大党提供了斗争武器,使国大党转化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政党。 (3)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 (4)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甘地所创立的非暴力斗争理论,是印度人民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局限性 (1)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等,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2)抵制西方物质文明,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其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甘地的功与过
(1)功绩
①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
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信心。
③晚年致力于调解教派矛盾,直至为印度的团结献出生命,伟大的人格受到世人的尊敬。
(2)局限
①政治: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限制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
②经济: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
③对外: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3)总体评价:印度民族解放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民族独立运动先驱,无愧“圣雄”“国父”称号。